蒲慕明:中國有望引領全球腦科學合作大科學項目

2020-09-09 墨玫人工智慧

【導讀】在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第二天舉行的「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國際腦計劃合作項目正在推進,鑑於中國過去長期以來在神經科學方面的大量工作,未來有望在國際腦科學合作大科學項目中起到引領作用。

「從果蠅,到斑馬魚,老鼠再到獼猴,中國已經在全腦介觀圖譜的繪製方面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果。」蒲慕明說道,「老鼠的腦圖譜會在接下來十年完成,猴子的腦圖譜繪製工作可能還要花上10-15年時間。」

「但是繪製靈長類動物的介觀圖譜,這需要在全球合作的基礎上。」蒲慕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還說道,繪製獼猴的神經連接圖譜將有助於人類腦圖譜的繪製,因為兩者非常相似;另一方面,通過疾病模型的克隆獼猴,將對人類的腦疾病研究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蒲慕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正在討論中的全球腦科學計劃將涵蓋歐洲人腦計劃、美國腦計劃、日本腦計劃和中國腦計劃等,希望建立一個數據共享的全球性平臺。

不過他指出了國際合作中面臨的幾大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來自於數據共享的機制以及科學家個體工作的分配機制尚未確立。

蒲慕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最近參與了國際大腦合作計劃,但是這個計劃還沒成形,很重要的原因是技術和分享機制分配體系還沒有確立,對於技術人員的公平分配體系是前提,參與的個體科學家的工作應該受到鼓勵,是否將個人的成就和成績作為科學家評價的指標,這在中國的生物科學界也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蒲慕明還指出,全球的競爭溝通不可避免,但是應當在當中尋求合作。「前沿科學具有高競爭性特點,每個科學家都希望第一個到達終點,競爭是必要的。」他說道。

他表示,上周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神經科學大會有7萬多個來自不同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參與,這說明在科研領域的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談到中國腦計劃的進展時,蒲慕明表示:「中國腦計劃作為中國中長期科學計劃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推出的迫切性不言而喻,對於解決腦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蒲慕明在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上向科學家們介紹了中國腦計劃「一體兩翼」的總體布局。所謂「一體兩翼」,即以研究腦認知的神經原理,開發腦研究技術平臺為「主體」,研發腦重大疾病診治新手段和腦機智能新技術為「兩翼」,也就是腦科學與類腦智能。

根據該布局,在未來15年內使我國的腦認知基礎研究、類腦研究和腦重大疾病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部分領域起到引領作用。

蒲慕明還透露了中國腦計劃的「四步走」計劃,首先是對大腦的神經連接進行分析成像和標記,接下來是開發早期的診斷方法,再是開發早期的藥物,進行早期幹預,最後是用靈長類動物開發疾病模型。

薦:

【中國風動漫】除了《哪吒》,這些良心國產動畫也應該被更多人知道!

聲明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於網際網路,不代表本訂閱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編輯:Zero


相關焦點

  • 頂尖科學家論壇|大科學?小科學?滴水湖畔看神仙打架
    圖說: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過去一個世紀,大家耳熟能詳的生物進展:X射線、抗生素、無創影像、基因工程等,並不是來自所謂的大科學計劃,而是個人的努力。」他呼籲大家能更多關注「小科學」。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戴維·格羅斯在圓桌對話環節亮明觀點:「當然,最初的想法一定是一兩個人碰撞出的。但我們所說的『大科學計劃』,更多是指的大工具、大設備。例如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項目,擁有十億美元規模的投入。它能帶我們了解空間與時間的關係,也為天文學帶來了變革。這是個人乃至單個實驗室無法完成的。」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中國工作組成立
    」這一倡議,認為其符合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基本原則,同意並支持由科學界先行發起「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黃衛副部長表示,十分高興看到該計劃中國工作組正式成立,希望國內相關團隊在蒲慕明院士的統籌部署下緊密合作,逐步推進計劃實施。
  •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5月26日至27日,第二十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腦科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杭州舉行。會議主題為「腦科學和腦健康:機遇和挑戰」。浙江省副省長高興夫、浙江省政協副主席蔡秀軍等出席會議。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旭院士、北京天壇醫院趙繼宗院士、北京大學程和平院士、交通大學賀林院士、美國史丹福大學Nirao Shah教授等十餘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在會上作主題發言。會議主席由浙江大學段樹民院士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鄒益民教授擔任。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將啟動
    力爭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獼猴「圖譜」繪製本報訊(記者黃辛、卜葉)9月27日,「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啟動前期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本次會議明確了該計劃的推進路徑,宣布了中國工作組的成立,並就該計劃的具體實施思路和舉措進行研討。
  • 《科學》報導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的微生物國際大科學項目—新聞...
    《科學》報導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的微生物國際大科學項目紐約大學著名微生物學家,《消失的微生物》一書作者Martin Blaser教授在採訪中表示對於研究約100萬尚未培養的原核生物,該項目將進行的1萬個已知模式生物的基因組測序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且非常有價值。同時,報導援引中科院微生物所劉雙江所長的話稱,該計劃再次印證了「中國正在國際科學合作中承擔更多的責任」。
  • 加強國際大科學合作
    日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舉行,標誌著該項目由此前成員國製造零部件的建設階段,正式轉換到裝置組裝階段。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7方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
  • 中國腦計劃領軍人物蒲慕明:克隆猴很快樂,年底前有重大成果
    中國腦計劃「一體兩翼」近幾年,歐美和日本爭相提出「腦計劃」,無論是側重新型腦研究技術,還是計算機模擬大腦,腦科學領域受全世界關注。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這也被稱為中國「腦計劃」。兩年多過去,我國的「腦計劃」進展如何?
  • CCAI 演講回顧|蒲慕明:腦科學與類腦機器學習
    中國人工智慧大會是我國人工智慧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專業會議。時隔一年回顧CCAI 2018大會,我們不難印證,演講者提出的許多設想與展望都正逐漸成為現實,他們的寶貴經驗為產、學、研等領域引領了發展方向。
  • 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發「英雄帖」,今年將從國內外招聘優秀人才
    4月24日下午,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工作協調會議召開,共商未來工作整體思路和主要舉措。腦科學研究旨在闡明認知、意識與智能的本質與規律,是人類理解自然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多年以來,上海在腦科學相關領域形成了各具優勢的研究團隊,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成果。
  • 【人物聚焦】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
    在張旭看來,腦科學既是科學上的皇冠,又對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把腦科學的研究結果和人工智慧相結合,這是上海原創的項目,它體現了理論研究到應用領域的實現」。上海腦-智工程落地6年間,對國家的創新項目起到協同作用,更形成了對醫療健康、新興技術發展的助推力。張旭說:「實際上現在腦科學已經能夠滲透到其他行業,進行更廣闊、更有深度、更有前景的交叉融合,這在以前是沒有的。」
  • 腦陸科技:中國腦機交互領域的踐行者,用腦科學引領下一代人機互動...
    伴隨全球腦科學研究計劃實施開始,中國腦計劃也一直在醞釀中,於2016年3月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
  • 創新微黨課 | 全球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國際合作成必然
    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7方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目標是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把「人造太陽」從夢想變為現實。可以說,這一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項目落戶江蘇-蘇州相城
    近日,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進行了公示,共9個項目立項。,是針對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公益性研究,以及事關產業核心競爭力、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領域提供持續性的支撐和引領。
  • 中科院神經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研發原創藥—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丁佳)1月23日,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松江區G60腦智科創基地舉行。
  • 首個腦科學實驗室落戶華山醫院 中國腦機接口明年有望人體試驗
    10月23日,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第一個腦科學前沿實驗室,在大型神經醫學中心上海華山醫院虹橋院區落成投入使用。實驗室包括了腦機接口、睡眠夢境、認知評估、數字醫療等多項內容,進一步支持腦科學研究。
  • 華大基因攜手美國艾倫研究所,開啟全球腦科學計劃
    ,共同推進腦科學研究,促進相關科技領域發展。腦研究是科學界尚未攻克的挑戰。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阿爾茨海默綜合症、帕金森綜合症等疾病已經成為難以迴避的社會問題。深入了解大腦,有助於理解這些疾病,也是科學界攻堅的方向。2013年開始,美國、歐盟、日本陸續開展腦科學計劃,2016年,「腦科學與類腦研究」被「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為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和工程之一。艾倫研究所是一家獨立的非營利性醫學研究機構。
  • 蒲慕明院士:剛開始做科研的年輕科學家們一定要沉下心
    近幾年,全世界掀起腦科學的浪潮,這個浪潮在歐美、日本都引發了國家性的腦科學計劃。我們中國科學家在過去幾年中也做了很大的努力——積極推動中國腦計劃的啟動,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就是其中一位。
  • 中國腦計劃破土,投資規模將數量級飛躍
    繼北京成立規模媲美世界幾大著名神經科學實驗室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下稱「北京腦科學中心」)的計劃後,2018年5月,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下稱「上海腦科學中心」)在張江實驗室成立。兩個中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腦計劃正式拉開序幕。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北京和上海兩個中心先後建成之後,中國腦計劃項目將逐一啟動並落實。
  • 打造頂尖腦科學技術交流與融合平臺!「南京腦觀象臺」揭牌
    目前,南京腦觀象臺已匯集我國科學家原創獨有的三大高精尖成像裝備,將「立足江北,面向國內,服務全球」,為腦科學研究者們提供技術交流與融合平臺,為南京江北新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提供腦科學領域的尖端創新支撐。南京腦觀象臺將圍繞全球腦科學計劃的重大需求,打造「自由行為動物腦成像」的核心能力,大規模獲取腦動態圖譜數據,推動重大原創發現,助力腦疾病臨床新藥創製,並啟迪類腦與人工智慧研究。
  • 合肥,逐夢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科學中心
    科技成果創造「新紀錄」,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創新政策打出「組合拳」……兩年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成績喜人,正助推安徽、合肥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背後閃耀著合肥科技之光——由科學島研製的緩衝拉杆,作為其著陸系統的關鍵重要件,成功保障了探測器的安全著陸。而這,僅僅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一個縮影。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環境四大領域,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