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腦計劃破土,投資規模將數量級飛躍

2020-12-06 每日經濟新聞

中國腦計劃破土,投資規模將數量級飛躍

第一財經日報 2018-05-31 11:26:05

近日,上海腦科學中心在上海張江實驗室成立,此前北京腦科學中心已經成立,兩個中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腦計劃正式拉開序幕。腦科學是研究腦認知、意識與智能的本質與規律的科學,腦科學正成為多學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學領域,也是眾多國家的科技戰略重點。數據顯示,美國每年投入神經科學研究的資金是50億美元,中國是2億美元,只有美國的4%。中國「腦計劃」項目啟動,意味著每年將有更大規模的資金投入。

「神經科學領域此前的一些小項目的相關支持已經暫停,大家都在等待。」一位中國高校前沿神經科學領域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這些神經領域科學家們熱切盼望的是「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Brain Science and Brain-Lik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簡稱為「中國腦計劃」。上述教授透露,中國腦計劃的投資規模會比現在任何一個重大專項都有數量級上的飛躍。

事實上,在五年的努力之後,備受矚目的中國腦計劃已初具雛形,即將破土而出。

繼北京成立規模媲美世界幾大著名神經科學實驗室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下稱「北京腦科學中心」)的計劃後,2018年5月,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下稱「上海腦科學中心」)在張江實驗室成立。兩個中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腦計劃正式拉開序幕。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北京和上海兩個中心先後建成之後,中國腦計劃項目將逐一啟動並落實。

南北兩中心互聯

上海腦科學中心將立足世界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前沿,聚焦國家在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戰略需求,加快推動我國在該領域的重大突破和跨越,力爭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腦科學研究機構。

該中心將由上海市政府發起成立獨立法人事業單位,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探索開放、協同、高效的新型管理和運行機制,匯聚全球高端的創新資源,激發各類創新人才的活力,探索與國際科研機構接軌的人員聘用、薪酬激勵機制,建立智慧財產權和利益共享機制,推進科技成果應用技術的轉移轉化。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神經科學家張旭擔任上海腦科學中心執行主任。而張旭和蒲慕明都是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核心骨幹,也是中國腦計劃推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人物。

根據一份包括蒲慕明院士在內的科學家於2016年11月遞交的報告,中國腦計劃主要有三大支柱:基於認知方面的神經機制的基礎研究;神經性疾病早期診斷和介入的研究成果轉化;用於發展人工智慧以及機器人的類腦研究。

張旭表示:「上海和北京兩個中心將會開展不同的計劃。中國不斷提升的研究力量和神經科學對社會產生的利益,商業化的機遇和政府支持等多方面因素,令中國腦計劃項目面臨著最好的發展時機。」

張旭還透露,上海腦科學中心將會整合併發展已有的項目,比如華山醫院就準備新建一套用於臨床腦科學研究的設備。中科院和上海市也已經在2012年啟動了標識人腦圖譜的項目,上海還吸引商業資本發展類腦技術。張旭預計新建的上海腦科學中心未來幾年對大腦相關的研究投入將達到每年10億元人民幣。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則表示:「要在最前沿進行開創性、引領性研究,力爭產出世界級成果;同時要引進培養全球最頂尖的科學家團隊,將中心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高地。

腦科學是研究腦認知、意識與智能的本質與規律的科學。隨著腦成像、生物傳感、人機互動等新技術不斷湧現,腦科學正成為多學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學領域,也是眾多國家的科技戰略重點。

早在2015年,中國科學家就對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在中國「一體兩翼」的部署達成了初步的共識。所謂「一體」,就是闡釋人類認知的神經基礎為主體和核心;「兩翼」是指腦重大疾病的研究以及通過計算和系統模擬推進人工智慧的研究。

今年3月22日,北京腦科學中心成立,瞄準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世界前沿和國家戰略急需,匯聚全球頂尖科學家及創新團隊,搭建綜合性實驗和研發平臺。北京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以及北大、清華等8所單位共同籤署協議,從建立存量資源整合與新增資源共享機制、人才互補與雙聘雙贏機制、科研成果與智慧財產權共享機制等方面開展合作。

北京腦科學中心理事會第一次會議推選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羅敏敏擔任該中心的聯合主任。羅敏敏主要負責管理在中心設有實驗室的主要研究人員約50人,饒毅則主要負責全國約100名研究人員的外部扶持資金。

羅敏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北京中心剛剛啟動,目前投入規模尚未確定,要等第二次理事會決定。上海中心也剛宣布成立,兩地一定會有合作協同,而不是競爭,具體形式還需要討論,理論上兩個中心將對接國家腦計劃。」

羅敏敏在競選中心主任時所提出的目標是:「建設國際一流的腦科學研究中心,在繼承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穩定支持和國際評估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創新機制。」

至於新的創新機制,羅敏敏表示,要等到第二次理事會批准才能公布具體方案。不過他透露,雖然沒有完全相同的機構可以對標,但是也許可以效仿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NIMH)的模式。「有實體,也有對外協調的責任。」羅敏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一種可行的模式是在研究中心之外,再成立一個機構。「這類似於是一個政府機構,比如基金委或者科技部的職能,負責給各個機構發放基金。」一位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就有一系列研究所,比如NIMH和NIDCD(國家耳聾和殘障交流研究所)。

腦計劃加速

蒲慕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北京和上海兩個中心先後建成之後,接下來就要考慮中國腦計劃項目的啟動,屆時研發成果的推進和轉化也會加速。」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北京腦科學中心計劃使用北京市政府提供的1.8億人民幣聘用第一批5至6個研究團隊,這些研究團隊將在由北京市政府完成建設的大樓中設立實驗室開展研究工作。

羅敏敏介紹道,北京中心將支持在研究項目中使用最新生物醫學技術,例如高通量單基因測序、精準基因組編輯、大數據處理等。他還希望開發更好的影像工具,例如能夠直接記錄神經元活動的電壓傳感器和能夠詳細觀察大腦活動的高速成像顯微鏡。

根據羅敏敏的預期,未來5年內將有50名研究人員全員開展研究,每年需要約4億人民幣,中國腦計劃一旦推出,將有望提供大部分資金,北京市政府也將承擔部分科研經費。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王徵研究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家都在期待腦計劃的推出,屆時將有大量的新的經費來源,也能促進這個領域的發展。」

今年4月,中科院神經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徵課題組聯合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孫伯民主任團隊揭示了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機制,並在學術雜誌《BiologicalPsychiatry》上發表論文。該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B類)科技專項,基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疾病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研究項目等的資助。

王徵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這項研究歷時4年,耗費資金約140萬人民幣。140萬人民幣在神經科學領域研究中的投入並不是個大數目。「在神經科學領域,不同單位,不同課題組的經費差別非常大,小到幾十萬,大到上億都有可能。」王徵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王徵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腦計劃推出前,我們從科技部、基金委,包括中國科學院內部以及上海市都能夠拿到經費,等到腦計劃出來後,就會多一些申請渠道,但目前也不好說到底是什麼情況。」

去年9月,蒲慕明就曾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中國腦計劃一旦出臺,規模將比肩美國腦計劃。蒲慕明當時預計,中國腦計劃有望於去年年底出臺。蒲慕明院士提出的中國腦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合作的細觀連接體項目,旨在描繪出大腦內所有的神經元連接。

2013年以來,美國與歐盟均啟動了面向未來的腦科學研究計劃,以期佔得先機。美國的腦科學計劃致力於利用新的技術手段描繪人腦活動圖譜,以探索大腦工作機制;歐盟腦計劃則希望藉助信息與通訊技術(ICT),構建系統生成、分析、整合、模擬數據的研究平臺,從而推動人腦科學研究加速發展。

據了解,美國腦計劃投資預期規模達60億美元。美國腦計劃項目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牽頭,其下屬的10餘個研究機構參與了該計劃。統計數據顯示,2016財年,NIH投給腦計劃項目的資金達1.35億美元;2018財年將總共投入4億美元。

北大生命科學院饒毅曾援引數據稱,美國每年投入神經科學研究的資金是50億美元,中國是2億美元,只有美國的4%。中科院神經所王佐仁研究員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還沒算美國私人基金投給科研的錢,如果加上差距更大。中國科學家也在從自身開始反省。」

中國的神經科學領域人才濟濟,實驗動物充沛,且中國罹患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人數眾多。去年,中科院神經所蒲慕明、郭愛克院士發表文章稱:「腦疾病是我國乃至全球人口健康領域正面臨的重大挑戰。『中國腦計劃』的推出將使我國未來15年在腦科學和類腦智能技術領域處於國際前沿地位。」

「了解大腦這一如此複雜的系統需要全世界各國的通力合作。」歐洲人腦計劃科研負責人KatrinAmunts表示:「中國有望在其他國家研究的基礎上,為人們進一步了解大腦做出重大貢獻。」

科研人員聚集

無論是單個的研究中心還是中國腦計劃,面臨的最大問題都是科研人員不足。上海腦科學中心將為更多的PI提供支持。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近期就引進大量科研人才,也包括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比如史丹福大學的結構生物學教授麥可·萊維特(MichaelLevitt)。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萊維特教授在復旦會得到非常強大的科研方面的支持。」

上海紐約大學的神經系統科學家JeffErlich建議,除了聘用頂尖的神經系統科學家,還應資助博士後崗位和研究生崗位,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資。「這將鼓勵頂尖的學生進入神經科學領域。」Erlich說道,「五到十年後中國就將擁有一批傑出的青年神經系統科學家。」

事實上,中國已經擁有了相當一批70後神經科學家。2016年底,中國前首富陳天橋夫婦向加州理工學院捐款1億美元支持腦科學研究,當時就引起了以中科院仇子龍研究員為代表的十幾名中國頂尖青年神經科學家的激烈反響。

仇子龍認為,目前中國在腦神經科學方面的青年科學家大多是美國最頂尖研究院所的歸國研究人員,這些人才大部分都是獲得國家「傑出人才」獎的優秀青年,完全能夠達到國際水平,而且每年中國在國際頂尖雜誌上發文的數量和質量都領先國際。「他們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需要資助。」仇子龍表示,「這群青年科學家,是中國神經科學的先鋒隊。他們朝氣蓬勃,有理想,有社會責任,學術水平高。」

而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大以及中科院上海科研院所等地的專家都參與到腦計劃的籌備與落實之中。作為上海腦科學中心的組織者之一,馮建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的工作主要聚焦於如何使用人工智慧研究大腦疾病。

馮建峰介紹,復旦大學斥資1.9億元人民幣建設的大腦影像學中心就坐落在張江實驗室,佔地3000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擁有最多磁共振成像設備的研究中心,他希望該大腦影像學中心向全國有需要的科研人員開放。

科研人員將使用AI算法進行讀片,將病變大腦與正常大腦對比,從而為世界最大的大腦資料庫提供數據。馮建峰教授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目前設備已經陸續到位,也已經配備了相關的設備運營人員。

第一財經日報 記者 錢童心

(文章有刪減)

相關焦點

  • 全球七大"腦計劃",中國腦計劃有望成為最大規模最前沿腦計劃
    日本大腦研究計劃第一年將投入30億日元(2700萬美元),第二年可能增加到40億日元,相對於美國和歐洲的10億美元以上規模大腦研究計劃,日本的計劃就好象是小弟弟。但是,日本的大腦研究計劃主要利用狨猴這種更接近人類的靈長類動物,能彌補用鼠類研究經常不同於人類的缺陷,尤其是在疾病研究方面。
  • 全球七大"腦計劃",中國腦計劃遲遲未正式啟動,是否最大規模?
    科技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早已充分認識到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既有的腦科學研究支持外相繼啟動了各自有所側重的腦科學計劃,全球目前共有七大「腦計劃」,他們分別在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中國推出。
  • 中國腦計劃的研究進展
    當前,我國已經把腦科學研究列為了「事關我國未來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之一。中國腦計劃如何實施?具體的研究方向和側重點成為了我國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中科院選擇了學習、感知、抉擇和情感這幾個基本功能,旨在通過研究學習機制研究神經退行性疾患、通過研究抉擇問題研究成癮機制、就情感問題研究抑鬱、就感知問題研究視聽障礙等。2 腦重大疾病在我國「人類腦計劃」的研究中,需要根據國情發揮自己的優勢。腦重大疾病的研究應該是中國腦計劃研究的特色之一。
  • 郭愛克:「中國腦計劃」就像首次攀珠峰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 「中國腦計劃」意義重大,就像1960年首次攀珠峰一樣,將帶著中國腦科學向著宏偉戰略制高點進發。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專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愛克如此表示。
  • 工程視野下的腦計劃及其倫理問題思考
    最後提出,一是以腦計劃為代表的神經工程哲學研究將成為工程哲學研究的新領域,二是通過建立倫理學工作小組的方式將倫理學融入到腦計劃中。腦計劃可能是一個危險的實踐活動,之所以說它危險,是因為面對如此神秘而複雜的人類靈性的源泉,人類往往會感到無知與無助。在無知無助的情況下,人類的選擇往往就是屈服。腦計劃的每一個項目實施都是對於人類本質的探索,希望發現人類何以為人的秘密。面對涉及因素眾多、關係複雜、規模宏大的腦計劃,必須依靠科學理論。
  • 南北兩中心,三大支柱三個圖譜,中國腦計劃那些事
    2013年,美國和歐盟相繼啟動各自的「腦計劃」。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我國科學家感覺到了緊迫感,紛紛向國家提出推出「中國腦計劃」的提議。雖然到現在為止,我們仍然沒有正式啟動「中國腦計劃」,但正由於這股熱情,中國的腦科學及神經科學的研究在這幾年得到了極大的進步。其中,有兩位老院士功不可沒!
  • 卡博特公司新氣相二氧化矽工廠在中國破土動工
    卡博特在華投資建廠提高氣相二氧化矽產量以滿足本地市場需求    中國烏海和波士頓-2017年6月8日——卡博特公司(NYSE:CBT)與合資夥伴內蒙古恆業成有機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業成」)在中國烏海合資建設的氣相二氧化矽工廠於今日破土動工。
  • 解密人類大腦神秘宇宙,「中國腦計劃」工程新起點
    認識腦、保護腦、創造腦是人類科學發展的長期目標,以神經計算和類腦智能為代表的腦科學是當前國際科技前沿的研究熱點,世界各國腦計劃陸續出臺、穩步推進。中國腦計劃起步較晚,但是,經歷了充分的前期探索和準備工作。2006年2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腦科學與認知」列入基礎研究8個科學前沿問題之一。
  • 2019-2023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投資規模
    2016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金額為102,581億元,同比增長6.9%;2017年為109  我們預計,2019年我國房地產市場投資規模將達到12.82萬億元,未來五年(2019-2023)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6.87%,2023年將達到16.72萬億元。
  • 細說美「腦計劃」:更強調技術創新從最基礎開始
    本月初,美國白宮公布了「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簡稱「腦計劃」)。「腦計劃」是什麼樣子?可以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比嗎?與歐盟的「人腦工程」區別是什麼?近日,美國多個機構的科學家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揭示了更多細節。  1990年,美國發起了對人類「遺傳密碼」測序的人類基因組項目。20多年後的今天,「解碼」人類大腦的奧秘成為一個大科學項目的終極目標。
  • 中國腦計劃有望今年起步,腦發育研究有別於他國同類計劃
    從美國到歐盟,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各自的「腦計劃」。在迎來人工智慧時代之際,醞釀多時的中國「腦計劃」(腦科學研究計劃)何時出臺?2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原校長裴鋼透露,今年有望成為中國腦計劃的起步之年,其中腦發育研究是我國腦計劃區別於世界其他國家腦計劃的特別之處。
  • 10萬平方米納米能源產業園破土懷柔
    不用佩戴多餘的設備,隨著腳步踏動,腳下的鞋就能自己發電,支持鞋子內置的傳感器進行運動監測、老人少兒健康監護;將一塊「人體電池」植入體內,肌肉驅動產生的電流就能將人體內的生物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大大延長植入式電子醫療器件的使用壽命……昨日,建築規模10萬餘平方米的中科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園區在北京破土動工,瞄準全球納米能源科技原創基地與科研中心
  • 「深度學習」打造「中國腦計劃」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彥宏又提出了建立「中國大腦」計劃。機會與挑戰顯然,腦科學和人工智慧的結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腦科學和人工智慧是一個高度交叉的學科,需要跨學科的人才合作。「大規模的腦神經網絡的理論和建模現在是一個黃金時代,從計算的能力來講,我們缺的就是一些新的想法、一些新的假設,來真正地把這個事情做得有意思。
  • 00時代的三個數量級
    過去的10年,一般被稱作中國經濟和商業的「黃金十年」。這個10年,大商業環境有三大改變:入世之後中國全球化加速;網際網路在中國全面開花;美式資本主義商業「王冠上的寶石」VC、PE、投行、納斯達克一個接一個進入中國並很快成為一種主流商業哲學。這三大趨勢,都是西風東漸;「黃金十年」,也可以說是全球化的繁榮十年。
  • 搶佔腦科學研究的戰略制高點———透視美國「腦計劃」
    一語道破美國出臺「腦計劃」的深層次動機———搶佔腦科學研究的戰略制高點。無獨有偶,歐盟委員會年初也宣布,石墨烯和人腦工程兩大科技入選「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並分別設立專項研發計劃,每項計劃將在未來10年內分別獲得10億歐元的經費。由此可見在腦科學領域的角逐不可謂不激烈!
  • 北師大攜手科大訊飛發布「訊飛教育腦計劃」!
    1科大訊飛聯合中國兒童青少年腦智研究全國聯盟其他單位重磅發布「訊飛教育腦計劃」科大訊飛聯合北京師範大學等聯盟其他成員單位,發起了「訊飛教育腦計劃」,該計劃聚焦研究兒童青少年腦與心智發育和提升的新機制與新機理,探索個體學習與課堂教學的新方法與新形式。
  • 十年「腦計劃」:下一裡程碑或是空中樓閣?
    十年後的4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將進行一項可媲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計劃,以探索我們人類身體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一個部分—大腦。這是一項研究腦科學的計劃,這項浩大的工程將致力於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並建立關於大腦活動的詳細圖譜。
  •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研究員團隊獲美國「腦計劃」支持
    2017年8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李毓龍研究員收到來自美國「腦計劃」的通知,他與美國南加州大學的Samuel Andrew Hires博士、Li Zhang博士共同將獲得美國「腦計劃」為期三年的經費支持。該資助項目旨在開發基於G蛋白偶聯受體的基因編碼螢光探針,並利用新型的成像手段探索神經網絡形成、維持及調控的機制。
  • 「新基建」重啟特高壓建設高潮:國網連續上調投資規模,2025年中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新基建」將提振略顯疲態的電網投資,中國特高壓正迎來新一輪的建設高潮。近期以來,國網連續上調特高壓投資預算規模:3月14日國家電網透露,今年特高壓建設項目投資規模1811億元;僅僅數天前(3月11日),國網董事長毛偉明曾透露,全年公司特高壓建設項目明確投資規模為1128億元;而更早前,國網曾宣稱,2020年特高壓建設項目初步安排投資330億元。
  • 【新華網】中國冷原子鐘將太空計時精度提高1個數量級以上
    【新華網】中國冷原子鐘將太空計時精度提高1個數量級以上 2018-07-26 新華網 張家偉 中國科研人員7月24日報告說,空間實驗室搭載的高性能冷原子鐘實現了超高精度,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至2個數量級,有助推動導航和空間基礎物理前沿研究的發展。  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在天宮二號上開展了14項體現國際科學前沿和高技術發展方向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其中包括國際上首臺在軌運行並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