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
「中國腦計劃」意義重大,就像1960年首次攀珠峰一樣,將帶著中國腦科學向著宏偉戰略制高點進發。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專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愛克如此表示。
11月12日,郭愛克登臺高交會論壇,發表了以《大腦記憶印記的新探索》為題的演講,分享腦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
腦科學「照亮」類腦智能的未來
「我們可否設計一個比人腦更加完備的大腦?」郭愛克給出的回答是:「不可能。」
在郭愛克眼裡,人類大腦是詩意與科學並存:「人類大腦是靈性的家園,集智慧之大成,集大成之智慧,而腦科學則是探索智慧本質及其規律的大科學領域。」
郭愛克認為,受腦啟發的智能——類腦智能,通過研究大腦的工作原理,進而在機器人上安裝模擬大腦原理的系統,讓機器人既具備人類大腦的智慧,也能行為上似人,對人工智慧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比如,了解大腦如何編碼、存儲和使用信息,可能會激發新算法和智能架構的發展,從而研發更高智能的機器。反過來,機器學習神經網絡也可供腦科學研究,二者實現雙贏。
2000多年前,屈原在長詩《天問》中提出了自己對宇宙洪荒、天地自然萬物的疑問,但無法解決。今年,我國的「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執行火星探測任務,尋找屈原疑問的答案。郭愛克表示,這是人類為真理上下求索的體現。他說,我們這一代人及我們的後代是幸運的,見證或經歷了科學大發展和時代大變革,深空、深海、大數據、雲計算、暗能量、深度學習、通用智能、類腦智能等研究,正當「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郭愛克認為,「我們應當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從宇觀、宏觀、介觀、微觀等時空尺度來上下求索腦與智能的關係,讓人工智慧和人類智能同步,並能補充和協助人類智能。這是我們在智能時代的使命擔當。」
與人腦匹配的人工智慧時代還很遠
近幾年,人工智慧產業呈現跨越式發展,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催生了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改變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那與人腦智能匹配的人工智慧時代來臨了嗎?
「遠遠沒有。」郭愛克向記者表示,人腦是已知宇宙最為複雜的智能系統,也是歷史演化留下的鴻篇巨製。大腦有100億個神經元、1000億個神經元膠質細胞,它們加在一起是銀河系的10倍,大腦的神經纖維總長度是18萬公裡,可圍繞地球四周半。「目前,人類對大腦認知微乎其微,腦智科學仍面臨著巨大的工作難度和挑戰。」
不過,郭愛克對腦與智腦研究的未來充滿信心。「常言道,『在腦海深處爆發革命』,我們雖然不可能在一個早上宣布腦的奧秘被解開,但這是一個從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無限逼近的過程,也是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演變的歷史過程。腦與智腦研究未來一定會有新突破。」
在單項上取得國際引領的研究成果
郭愛克指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腦科學起步雖然較晚,研究隊伍規模也較小,在腦科學的概念創新等方面,也與國際領先水平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已經在局部的單項上取得了國際引領或並跑的研究成果,如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的降生。
11月7日,據北京日報報導,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在第四屆中國臨床神經學峰會上透露,「中國腦計劃」有望於本月正式啟動。對於「中國腦計劃」啟動,郭愛克表示,這必將會給我們帶來組織中國腦科學研究隊伍的極好機會,並向著腦科學的宏偉戰略制高點進發,就像1960年首次登頂珠峰。
「我期望,中國的腦科學既能把握住重大的科學問題是什麼,又能聯繫到中國的國情,以及國家和人民的重大需求。如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和未來,人類怎樣才能排除老年痴呆的『定時炸彈』等。」郭愛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