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克:「中國腦計劃」就像首次攀珠峰

2020-11-30 騰訊網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

「中國腦計劃」意義重大,就像1960年首次攀珠峰一樣,將帶著中國腦科學向著宏偉戰略制高點進發。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專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愛克如此表示。

11月12日,郭愛克登臺高交會論壇,發表了以《大腦記憶印記的新探索》為題的演講,分享腦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

腦科學「照亮」類腦智能的未來

「我們可否設計一個比人腦更加完備的大腦?」郭愛克給出的回答是:「不可能。」

在郭愛克眼裡,人類大腦是詩意與科學並存:「人類大腦是靈性的家園,集智慧之大成,集大成之智慧,而腦科學則是探索智慧本質及其規律的大科學領域。」

郭愛克認為,受腦啟發的智能——類腦智能,通過研究大腦的工作原理,進而在機器人上安裝模擬大腦原理的系統,讓機器人既具備人類大腦的智慧,也能行為上似人,對人工智慧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比如,了解大腦如何編碼、存儲和使用信息,可能會激發新算法和智能架構的發展,從而研發更高智能的機器。反過來,機器學習神經網絡也可供腦科學研究,二者實現雙贏。

2000多年前,屈原在長詩《天問》中提出了自己對宇宙洪荒、天地自然萬物的疑問,但無法解決。今年,我國的「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執行火星探測任務,尋找屈原疑問的答案。郭愛克表示,這是人類為真理上下求索的體現。他說,我們這一代人及我們的後代是幸運的,見證或經歷了科學大發展和時代大變革,深空、深海、大數據、雲計算、暗能量、深度學習、通用智能、類腦智能等研究,正當「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郭愛克認為,「我們應當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從宇觀、宏觀、介觀、微觀等時空尺度來上下求索腦與智能的關係,讓人工智慧和人類智能同步,並能補充和協助人類智能。這是我們在智能時代的使命擔當。」

與人腦匹配的人工智慧時代還很遠

近幾年,人工智慧產業呈現跨越式發展,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催生了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改變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那與人腦智能匹配的人工智慧時代來臨了嗎?

「遠遠沒有。」郭愛克向記者表示,人腦是已知宇宙最為複雜的智能系統,也是歷史演化留下的鴻篇巨製。大腦有100億個神經元、1000億個神經元膠質細胞,它們加在一起是銀河系的10倍,大腦的神經纖維總長度是18萬公裡,可圍繞地球四周半。「目前,人類對大腦認知微乎其微,腦智科學仍面臨著巨大的工作難度和挑戰。」

不過,郭愛克對腦與智腦研究的未來充滿信心。「常言道,『在腦海深處爆發革命』,我們雖然不可能在一個早上宣布腦的奧秘被解開,但這是一個從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無限逼近的過程,也是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演變的歷史過程。腦與智腦研究未來一定會有新突破。」

在單項上取得國際引領的研究成果

郭愛克指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腦科學起步雖然較晚,研究隊伍規模也較小,在腦科學的概念創新等方面,也與國際領先水平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已經在局部的單項上取得了國際引領或並跑的研究成果,如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的降生。

11月7日,據北京日報報導,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在第四屆中國臨床神經學峰會上透露,「中國腦計劃」有望於本月正式啟動。對於「中國腦計劃」啟動,郭愛克表示,這必將會給我們帶來組織中國腦科學研究隊伍的極好機會,並向著腦科學的宏偉戰略制高點進發,就像1960年首次登頂珠峰。

「我期望,中國的腦科學既能把握住重大的科學問題是什麼,又能聯繫到中國的國情,以及國家和人民的重大需求。如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和未來,人類怎樣才能排除老年痴呆的『定時炸彈』等。」郭愛克說。

相關焦點

  • 中國腦計劃破土,投資規模將數量級飛躍
    一位中國高校前沿神經科學領域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些神經領域科學家們熱切盼望的是「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Brain Science and Brain-Lik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簡稱為「中國腦計劃」。上述教授透露,中國腦計劃的投資規模會比現在任何一個重大專項都有數量級上的飛躍。
  • 全球七大"腦計劃",中國腦計劃遲遲未正式啟動,是否最大規模?
    科技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早已充分認識到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既有的腦科學研究支持外相繼啟動了各自有所側重的腦科學計劃,全球目前共有七大「腦計劃」,他們分別在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中國推出。
  • 全球七大"腦計劃",中國腦計劃有望成為最大規模最前沿腦計劃
    科技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早已充分認識到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既有的腦科學研究支持外相繼啟動了各自有所側重的腦科學計劃,全球目前共有七大「腦計劃」,他們分別在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中國推出。
  • 人類首次登頂珠峰60周年,回顧珠峰上震撼歷史的兩大事件
    1921年,在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和皇家地理學會組織下,成立了英國第一支珠峰探險隊。馬洛裡憑藉熟練的攀登技巧,成為了其中一員。由於是第一次探險珠峰,無任何參考經驗,他們將重點放在了探索路線上。從西藏出發,沿珠峰北坡攀爬到7010米處,由於此處位於珠峰與章子峰的連接部位,是一個非常狹窄的冰雪坳地,更是兩峰間的通風口,連續遭遇暴風天氣,被迫中止行動。
  • 中國腦計劃的研究進展
    當前,我國已經把腦科學研究列為了「事關我國未來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之一。中國腦計劃如何實施?具體的研究方向和側重點成為了我國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近期在上海舉行的「腦信息與人工智慧」科技論壇和復旦腦科學研究發布會上,與會專家表示中國腦計劃將從認識腦、保護腦和模擬腦三個方向展開研究,逐步形成腦認知原理的基礎研究、腦重大疾病、類腦人工智慧三者緊密結合為「一體」「兩翼」的研究格局,即以腦認知原理基礎研究帶動腦重大疾病研究和類腦人工智慧研究。
  • 百年來全球過千人殞命珠峰等「死亡地帶」
    南都有數當地時間6月17日,兩名中國登山者攀登巴基斯坦北部一座6400米高峰時失蹤。數據顯示,1953年首次有人成功登頂後已有超過30名登山者在此喪命,因此登山愛好者稱其為「殺手峰」。儘管登山就像「行走在死亡地帶」,但徵服的渴望卻源源不絕。尤其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更是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登山愛好者。
  • 紀念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60周年系列活動在珠峰大本營舉行
    中新社珠峰大本營5月11日電 (張偉 何蓬磊)西藏自治區體育局、中國登山協會11日在位於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的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大本營舉辦系列活動,紀念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60周年和西藏登山隊成立60周年。
  • 盤點珠峰探索:英國最早,中國最多,首次登頂是大洋洲國家?
    2020年5月27日,中國第七次大規模登頂珠峰進行大規模頂峰測量,隊長次落帶領11名隊員成功登頂。馬洛裡年輕時代—(左) 登山的馬洛裡人類首次登頂珠峰19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禁止外國人來華登山,與此同時尼泊爾政府開放了喜馬拉雅山區,所以探險家們漸漸轉向從南坡對珠峰進行高山探險。
  • 你了解珠峰上的中國梯嗎?1975年,中國登山隊用血肉之軀帶它攀山
    在海拔8700米的珠峰「第二臺階」,有一處巖壁幾乎直上直下,極難攀登。1975年,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時,用血肉之軀帶著一道長約6米的金屬梯攀上8700米,將其架設在峭壁之上。這段梯子也由此得名「中國梯」!據統計,它曾幫1300多名世界各地的登山者,成功登上地球之巔,贊!
  • 還記得世界第一位登頂珠峰的中國女英雄嗎?45年過去,如今怎樣了
    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也是中國跟印度、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等國家天然的國界,它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
  • ...與山共生——寫在中國人首登珠峰、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60...
    新華社發 60年前的5月25日凌晨4時20分,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名平均年齡僅有24歲的勇士,從西方登山者眼裡「連鳥也無法飛過」的珠峰北坡登頂。中國人第一次站在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之巔,這也是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
  • 珠峰再測「身高」,8844.43的記憶會被改寫嗎?|珠穆朗瑪峰|珠峰高程...
    目前,我國珠峰高程測量已進入登頂測量階段,測繪工作者將再攀珠峰,用更為先進的綜合現代大地測量技術,測定珠峰高度,刷新人類認識世界的高度。△ 4月20日,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附近,國測一大隊隊員在測試雪深雷達儀器。(新華社記者孫非 攝)△ 5月3日,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國測一大隊隊員在測試重力儀。
  • 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60周年的西藏記憶
    圖為5月25日,《中國登山隊登頂珠峰六十周年》紀念郵票在西藏日喀則市首發。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區分公司 供圖中新網拉薩5月25日電 題: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60周年的西藏記憶作者 張偉5月25日是中國人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60周年,也是中國西藏登山隊成立60周年。
  • 珠峰測量丨關於中國的珠峰高程測量
    珠峰測量丨關於中國的珠峰高程測量 2020-05-08 0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經典誦讀會—郭愛克:真摯的友誼 真誠的合作
    科學經典誦讀會—郭愛克:真摯的友誼 真誠的合作 2020-07-0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大山鷹社2018年將攀珠峰為北大120歲慶生
    這也是北京大學學生首次攀登珠穆朗瑪峰。北大相關負責人在介紹珠峰攀登活動整體方案時表示,珠峰攀登從去年就已開始籌備,完成了《珠峰攀登活動的風險防控管理條例》,並決定從我國境內的珠峰北坡嘗試登頂。方案中提到,山鷹社在校隊員將在中國登山協會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嚴格選拔和訓練。
  • 我國首次完成珠峰區域航空重力測量
    6月2日下午,「航空地質一號」飛機完成當天測量任務,平穩降落在拉薩貢嘎機場,這標誌著我國首次完成對珠峰及周邊區域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2020珠峰高程測量任務由自然資源部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包括地面和航空測量兩部分。
  • 用風雲氣象衛星看珠峰,太美了!
    珠穆朗瑪峰世界最高峰坐落於青藏高原今年是人類首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珠峰60周年珠峰地區氣候覆雜多變一些地方常年積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請橫屏觀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供圖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地處中國與尼泊爾邊境線上北部在中國西藏定日縣境內是中國跨越四個縣的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
  • 人類首次登頂珠峰60周年之際,中國再次測量珠穆朗瑪峰,測出新高
    在2020年,距離我國首次精準測量珠穆朗瑪峰高程並向世界公布的第45周年的時候,中國測量登山隊再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測量。而王少勇,作為中國自然資源報社的首席記者,也跟隨著測量登山隊在珠穆朗瑪峰經歷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時間。於是便有了現在眼前的這本《珠穆朗瑪日記》。
  • 南北兩中心,三大支柱三個圖譜,中國腦計劃那些事
    2013年,美國和歐盟相繼啟動各自的「腦計劃」。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我國科學家感覺到了緊迫感,紛紛向國家提出推出「中國腦計劃」的提議。雖然到現在為止,我們仍然沒有正式啟動「中國腦計劃」,但正由於這股熱情,中國的腦科學及神經科學的研究在這幾年得到了極大的進步。其中,有兩位老院士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