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7日,中國第七次大規模登頂珠峰進行大規模頂峰測量,隊長次落帶領11名隊員成功登頂。
當五星紅旗插在世界之巔,無數網友為攀登勇士點讚歡呼,驚嘆於珠峰之巔的壯美景色,敬佩於登山者的勇氣。
回望珠峰攀登史,就是人類探索和挑戰自身的奮鬥史。
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隊
珠穆朗瑪峰形成於6500萬年以前,由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撞擊擠壓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
其實人類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歷史不過100年,最早攀登珠峰的是一支英國登山隊,在1921年從中國的北坡路線進行攀登,到達6000多米時,沒能越過北坳頂部,宣告失敗;
第二次是在1922年,仍然是英國的登山隊從北坡攀登,這次他們到達了8000米以上,但不幸遇到雪崩,7名登山隊員全部遇難;
第三次是在1924年,英國隊繼續從北坡攀登,「幾乎」登頂,他們到達8572米時缺氧被迫下山,其中兩名隊員繼續馬洛裡和歐文仍然繼續攀登,但從此再無音訊。10年後的1933年,另外一支英國登山隊到了了8570米時發現了馬洛裡的冰鎬,證明馬洛裡到達此處,這個地方就是後來被稱為「第二臺階」一帶。
75年後的1999年,美國登山隊發現了馬洛裡殘存的衣物,但翻遍遺物也沒有找到他的妻子的照片,馬洛裡此前說「如果登頂將把他妻子的照片放在峰頂」,他和歐文是否成功登頂一度引起外界猜測,成為了登山界撲朔迷離的懸案。
19世紀20年代英國隊的三次攀登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是確立了北坡是一條可行的登頂路線;其次是確立了「金字塔攀登方式」,即由上百人組成的登山隊,在高海拔倒班運輸作業,保障幾個人登頂;最後就是留下了一段關於馬洛裡傳奇和一句名言:這位畢業於劍橋大學、年輕英俊的英國皇家地理學院成員在面對《紐約時報》記者不斷追問 「你們為什麼要攀登珠穆朗瑪峰?」
不耐煩的馬洛裡說:「Because it's there(因為山在那裡)」 ,也成為其他登山者面對記者問為什麼的格言金句。
人類首次登頂珠峰
19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禁止外國人來華登山,與此同時尼泊爾政府開放了喜馬拉雅山區,所以探險家們漸漸轉向從南坡對珠峰進行高山探險。
1952年來了一個瑞士的登山隊,攀登到8540米的時候遇到天氣惡劣,宣告失敗。
1953年5月29日上午11時30分,這是人類登山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尼泊爾的夏爾巴嚮導帶著紐西蘭人希拉蕊首次登上了珠峰,希拉蕊和丹增在頂峰埋下了一個小十字架,並且拍下了聯合國國旗、尼泊爾國旗和英國國旗,他們也是第一隊提供到達珠峰頂峰的照片,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普遍認為希拉蕊是登頂珠峰成功的第一人,而對馬洛裡和歐文登頂成功存疑。後來希拉蕊成功登上喜馬拉雅海拔超過6000米的11座山峰,並獨自成功穿越南極,是一位非常偉大的探險家。
中國首次登頂珠峰
我們現在都知道珠峰屬於中國,其實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對於珠峰的主權存在爭議: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和尼泊爾的邊境,尼泊爾屢次挑釁中國認為珠峰屬於尼泊爾,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尼泊爾人曾經登頂而中國人並沒有。
所以珠峰登頂不僅僅是探險者政府自然的行動,還涉及到國家主權和邊界問題,當時的國家體委主任賀龍下令一定要在1960年完成登頂。剛開始的登頂任務由中蘇兩國共同計劃和部署,後來中蘇關係變得惡劣,加之印度也對珠峰的主權虎視眈眈,在這種國際形勢下中國加速進行登頂任務。
當時西藏到珠峰山腳的公路都還沒有,臨時召集1000多名工人和軍人,修建了到珠峰的公路,並在5120米設立營地和氣象臺,建立大本營,也就是後來的珠峰大本營。1960年,214名隊員分批進藏,準備物資運輸,保障衝刺隊員頂峰。
1960年5月25日凌晨,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成功登頂,除登頂隊員外還有13人登上海拔8500米,共有29人登上了8100米以上的高度,這也是世界登山史上人數最多的一次登頂。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也伴隨著一代代年代的登山者們登頂成功,人們對珠峰的認識越來越多,物質保障和裝備越充分,現在相比50年代以前登頂珠峰的機率大大增加。
1979年國內對外開放山峰以來,越來越多的勇士們挑戰珠峰,據統計,截至到2015年,共有4000多人、成功登頂珠峰7000多次;登頂珠峰的路線由2條拓展到19條,其中新開創的路線包括前蘇聯隊(3條)、美國隊(2條)、日本隊(2條)等國探險的路線,與耗資巨大南坡、北坡路線的登山線路相比,這些路線多由小登山隊自主發現完成。
值得提到的是,1978年義大利人梅斯納爾開創了單人、無氧登頂,此後他在16年攀登14座8000米的山峰。這些登山運動員們不斷突破人類的極限,創造新的記錄,達到更高的高度。
與此同時,登頂珠峰也不僅僅是國家登山隊和職業探險家的運動,商業化的服務也幫助登山愛好者們實現徵服世界最高峰的夢想,登山者需要進行長期的高海拔訓練和體能訓練,體能、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對於每一個登山者來說都同樣重要。
在攀登和探索珠峰的過程中,有300多人不幸遇難。穿越時空,我們彷佛可以看到當年那些先行者的身影,穿著簡陋裝備的勇士,在寒風和暴雪中向著山頂前進,散發出無窮的光芒,為了看到更高的風景,更璀璨的星辰,和更浩瀚的銀河,也因為「It is there,山就在那裡」。
本文由尼莫Captain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