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登頂珠峰損失有多少:數人犧牲 50多人凍傷

2020-12-03 中國西藏網

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貢布(藏族)、屈銀華於1960年5月25日清晨4點20分(北京時間)成功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圖為登山隊隊員在海拔7000米以上的雪坡上前進。 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那一刻

1960年5月25日,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共同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中國人首次站上世界之巔。

親歷者

王富洲:74歲,河南西華人,著名登山家,曾任中國登山隊黨委書記。現居北京。

他習慣把房間的光線調得很暗。因為視力的問題,他幾乎要把臉貼著電視屏幕才能看清畫面,對光線的明暗變化尤其敏感。

走在人群中,很少有人能想像這個行動遲緩的老者,乃是最早站到珠穆朗瑪峰頂的中國人。

鄉音未改,當半個世紀前的往事在他濃重的河南口音中漸次呈現,你會明白,蒼老的面容背後,是他不滅的雄心和激情。

「逼上珠峰」

王富洲回憶,攀登珠峰的主意,是蘇共中央提出來的。那時蘇聯在登山運動方面發展得比較好,可他們沒有8000米以上的高峰,鑑於中蘇之間特殊的友鄰關係,蘇聯提議,兩國共同組隊攀登珠峰。

對於那時的中國而言,攀登珠峰不僅僅是學習蘇聯發展登山運動那麼簡單,在這背後有著更加深遠的政治意義。

珠峰位於中國和尼泊爾兩國邊境,對於珠峰的歸屬,當時中尼雙方存在爭議。劃界談判時,中方提議將邊境線劃在珠峰頂峰,但尼方認為珠峰完全在尼泊爾境內,與中國無關。

王富洲介紹說,珠穆朗瑪在藏語中意為「大地之母」,在尼泊爾,人們把她叫做「薩加馬塔峰」,西方人則稱之為「埃非勒士峰」。中方曾建議給這座山起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做「友誼峰」,但尼方拒絕接受:「你們中國人都沒上去過,怎麼能說是你們的?」

1953年5月29日,39歲的尼泊爾嚮導丹增·諾蓋和紐西蘭登山家艾德蒙·希拉蕊從南坡登頂珠峰,成為歷史上第一支成功登頂的隊伍。正是丹增·諾蓋的這一創舉,成了尼方在談判中的重要砝碼。

在這樣的情境下,中國人可謂「逼上珠峰」。

按照中蘇雙方約定,兩國於1958年選拔隊員訓練隊伍,1959年正式攀登。剛剛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的王富洲通過層層考核順利入選。

他的隊友來自各行各業,貢布是西藏班禪警衛營的一名戰士,來自四川的屈銀華是一名伐木工人,身兼教練和隊員之職的劉連滿則是哈爾濱電機廠的一名消防員。

頗有意思的是,直到來北京讀大學,出生在中原大地的王富洲基本上沒見過山。入選登山隊之前,他甚至不知道登山是怎樣一項運動。

意外變化

在香山接受了一段時間集訓後,王富洲和隊友前往蘇聯進行高山訓練。準備工作按部就班展開,可就在此時,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從50年代末期開始,中蘇關係已逐步走向破裂。1960年7月,蘇聯政府一紙命令,當時在中國的所有蘇聯專家一夜之間全部撤退回國。

蘇聯撤出給攀登計劃造成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王富洲回憶說,人員方面的困難還好辦一些,經過一年多的訓練,中方隊員已基本具備攀登珠峰的身體和技術條件,很多隊員已經登頂過一些7000米以上的高峰,如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列寧峰(7134米)和新疆境內的慕士塔格峰(7546米)。

更大的困難在於物資匱乏。按照原來的約定,所有高山物資、裝備和食品均由蘇方提供,蘇方撤出後,這些東西都只能想辦法去西歐購買。

由於歐美對華實施封鎖,當時只能先從香港市場換回外匯,再去瑞士、法國、義大利等國購買物資和裝備。「蘇聯參加我們要上,蘇聯不參加我們也要上!」王富洲說,雖然當時中國正處於三年困難時期,但中央決心很大。為了完成這次任務,西藏方面還緊急修通了從日喀則到珠峰大本營的380公裡公路。

三次行軍

1960年3月,200多人的隊伍集結珠峰大本營,其中包括90多名登山隊員。

按照蘇聯人教的辦法,登山隊計劃步步為營逐漸適應,分4次行軍完成登頂。

第一次行軍,登山隊前進至6400米高度,沿途建立3個高山營地,並將物資和裝備運到6400米。另外派遣一個偵察組偵察北坳路線——這是攀登珠峰必須面對的第一道難關。

完成既定任務後,隊員撤回大本營休整,適應性行軍過程也是考察隊員體能和技術的過程。

第二次行軍,登山隊打通從北坳底部到頂端的「登山公路」,在7007米建立營地。不幸的是,來自蘭州大學的青年教師汪璣在此次行動中因高原反應犧牲了。

按照計劃,第三次行軍的基本任務為偵察突擊頂峰的路線並建立突擊營地,如果條件成熟則相機而動直接登頂。

然而行動過程中天氣突變,雖然3名隊員在8500米建立了突擊營地,但此次行動損失慘重,北京大學教師郭子慶因高原反應犧牲,全隊共有50多人不同程度凍傷,包括隊長史佔春在內的多名主力隊員不得不抱憾退出。

面對這支已經在冰天雪地裡苦苦煎熬了兩個多月的登山隊,時任前線總指揮的韓復東曾經考慮過明年再登,但是,最終他們決定,重新組織隊伍,再次投入戰鬥!

在前幾次行動中擔任運輸任務的王富洲,此時入選第四次行軍突擊組,組長為登山隊副隊長許競,隊員還包括劉連滿和貢布。後來的登頂隊員屈銀華,此時仍是運輸隊員。

為了表達必勝的決心,已經沒有退路的登山隊員分別寫下遺囑,王富洲至今清楚地記得,那份遺囑其實不像遺囑,除了表決心,對家人親友幾乎一句話沒有。「那時就一個心思,登頂!」

臨危受命

第四次行軍是從5月17日開始的。6天後,許競、王富洲、劉連滿和貢布4名突擊隊員到達8500米突擊營地,屈銀華隨後亦率運輸隊員趕到。

按照原來的計劃,4名突擊隊員次日一早出發衝頂,屈銀華則隨突擊組行動至「第二臺階」底部,以拍攝從突擊營地到「第二臺階」的紀錄片。

可是當他們抵達突擊營地時,發現原來的兩頂帳篷只剩下一頂,先期運到這裡的鍋碗瓢盆都不見了,沒有辦法做飯燒水。

更要命的是氧氣也不夠,按計劃,他們從突擊營地出發時應該有10筒氧氣,每人兩筒,但因為運輸當中發生問題,結果其中兩筒是空的,另有幾筒氧氣不滿。於是只好改變計劃,拍攝任務交給王富洲,屈銀華留守突擊營地接應。

5月24日上午9點多,4名突擊隊員鑽出帳篷,向頂峰進發。剛剛走出幾十米遠,許競突然兩次倒下,王富洲知道,許競不成了。

自第一次行軍以來,身為登山隊副隊長的許競幾乎每次都是擔綱先鋒偵察之職,為全隊前進開闢道路,這讓他的體力早已嚴重透支。

沒有時間猶豫,只能趕緊讓屈銀華頂替許競參與衝頂,王富洲則作為事先確定的第一代理人,臨危受命擔當突擊組組長。

成功登頂

中午12點多,4人來到「第二臺階」,這是一個高約30米的天險,平均坡度在80度左右。正是這一天險,阻斷了眾多登山家前進的腳步,是從北坡登頂珠峰過程中最大的難題。

他們發現,「第二臺階」下半部分巖石上有一條裂縫,可容一人通過,從裂縫中間爬上去之後是一段高約6米的峭壁,幾乎直上直下,而且光溜溜的無處下腳。消防員出身的劉連滿攀爬能力最強,他試著爬了幾次都未能成功,「摔得夠嗆,體力消耗也很大」。

王富洲說,最後還是劉連滿想出了搭人梯的辦法,屈銀華藉助劉連滿的託舉,在巖石上砸進兩枚冰錐,穿上保險繩,並利用保險繩第一個爬上峭壁頂端。其他3人亦如法炮製,成功突破「第二臺階」。「第二臺階」的艱險遠遠超過他們此前的估計,他們原本計劃用9個小時登頂,可是光通過「第二臺階」就花了5個多小時。而且,劉連滿在此處耗盡體力無法繼續前行。屈銀華則為了攀爬方便脫掉高山靴,導致腳趾全部被凍掉,連腳後跟的肉都被凍掉了。

在海拔8700米處,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將劉連滿安置在一塊避風的大石頭旁,繼續向頂峰進發。此時天色已晚,3人決定摸黑前進,根據天氣預報,本輪好天氣將於次日結束,他們必須趕在風雪來臨之前登頂下撤,而且他們也沒有攜帶紮營裝備。

藉助微弱的星光和雪光,最後衝刺走得異常艱難,找不到路線,只能用手摸索著往上走,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進食,3人體力都下降得很厲害,有些地方完全是一寸一寸爬上去的,從8700米到登頂,上升100多米花了10多個小時。

登頂時間為5月25日凌晨4點20分,環顧四周,除了夜空和閃亮的星星,再也無路可走,他們這才確信已經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使命。

不斷超越

登頂珠峰4年後,王富洲完成了他的又一壯舉:登頂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馬峰。這是最後一座有人登頂的8000米以上高峰。

隨後開始的「文化大革命」,讓剛剛起步的中國登山事業陷入低谷。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曾希望中國女子登山隊員創造女性最早登頂珠峰的紀錄,選定的時間為1966年,「物資都運到了8100米,我也到了8100米,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就停了下來」。說起當年這次半途而廢的行動,王富洲至今覺得遺憾。

「文化大革命」期間,王富洲被下放至山西屯留幹校勞動1年。直到林彪出事後,體育工作逐步恢復,王富洲才回到北京,參與群眾體育的組織工作。

1975年,王富洲再次來到珠峰腳下,作為中國登山隊的黨委書記,他見證了潘多等9名隊員創造歷史的時刻。在此後的歲月裡,中國的高山驕子們不斷超越,一次次刷新歷史。作為一名先行者,王富洲關注的目光從未離開,談及西藏登山隊歷時14年登頂全球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戰績,王富洲難掩興奮:「這是世界性的壯舉!」

1989年,在王富洲及著名科學家孫鴻烈院士、劉東生院士等人共同倡議下,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宣告成立。「賀老總很早就強調,要將探險活動和科學考察結合起來,一座山登上去了,這個地方的山川地貌、氣候環境、礦產資源等等也要搞清楚。」

人到老年的王富洲,主要致力於科學探險活動的普及推廣,雖然已是74歲高齡,雖然腿腳不便,他現在仍然堅持每天去辦公室上班,他說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對於50前的那段傳奇,他淡淡地說:「我只是一個幸運兒,趕上這個機會了。」(本文摘自:《遼瀋晚報》2009年10月19日第A08版,作者:佚名,原題:《首次登頂珠峰 中國人站上世界之巔》)

(責編: admin)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1960年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站在世界之巔(圖)
    珠峰位於中國和尼泊爾兩國邊境,對於珠峰的歸屬,當時中尼雙方存在爭議。劃界談判時,中方提議將邊境線劃在珠峰頂峰,但尼方認為珠峰完全在尼泊爾境內,與中國無關。  王富洲介紹說,珠穆朗瑪在藏語中意為「大地之母」,在尼泊爾,人們把她叫做「薩加馬塔峰」,西方人則稱之為「埃非勒士峰」。
  • 為什麼中國人1960年登頂珠峰不為西方人承認?
    事關國家尊嚴,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同志指示成立中國登山協會,並要在1960年完成登頂任務。於是中國第一批職業登山運動員趕赴蘇聯訓練,經過十分嚴格的訓練,中國登山運動員於1957年獨立組隊,成功登頂四川第一高峰——貢嘎山,這是中國人首次登頂海拔7500米以上的高峰,為此後登頂珠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 1975年中國登山隊9人登頂珠峰,為何合影裡只有8人
    與此同時,在銀星皇冠假日酒店舉行的「銀星光影沙龍」上,《攀登者》出品人、上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鄭重地向影片所有主創道上了一句「感謝」,「8個多月時間裡,完成這樣一部有大片氣象的影片,整個團隊就是兩個字,拼命!」電影《攀登者》以1960年、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從北坡登頂珠峰,測量珠峰的「中國高度」為題材,塑造了感人的「攀登者」群像。
  • 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4分鐘告訴你登珠峰有多恐怖!
    終於,在2020年5月27號早上11點左右,不負眾望,成功登頂!全場沸騰,大家開香檳慶祝。1975年5月27日,我國9名登山隊員登頂珠穆朗瑪峰,並首次測得珠峰8848.13米的巖面高度。45年後的今天,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再次站上世界之巔!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致敬勇攀高峰的中國人!
  • 到底多少人登頂過珠峰
    珠穆朗瑪峰至今形成有6000多萬年,人類攀登珠峰的歷史有多長呢?人類有想登珠穆朗瑪峰的意識和付諸於行動到今天不到一百年。1921年,英國的登山隊首次從中國的西藏境內開始登珠峰,但是英國登山隊沒有越過北坳頂部,英國登山隊自己宣稱到達6985米。
  • ...與山共生——寫在中國人首登珠峰、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60...
    中國人第一次站在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之巔,這也是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 60年後的5月25日,珠峰依然巍峨,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們正克服重重困難,向峰頂發起第三次衝擊。世界期待著,他們為人類揭曉「世界高度」新答案。
  • 盤點珠峰探索:英國最早,中國最多,首次登頂是大洋洲國家?
    馬洛裡年輕時代—(左) 登山的馬洛裡人類首次登頂珠峰19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禁止外國人來華登山,與此同時尼泊爾政府開放了喜馬拉雅山區,所以探險家們漸漸轉向從南坡對珠峰進行高山探險。希拉蕊和丹增中國首次登頂珠峰我們現在都知道珠峰屬於中國,其實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對於珠峰的主權存在爭議: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和尼泊爾的邊境,尼泊爾屢次挑釁中國認為珠峰屬於尼泊爾,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尼泊爾人曾經登頂而中國人並沒有
  • 吳京:1960年登頂珠峰不被承認,為國登頂,寸土不讓《攀登者》
    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五洲(吳京飾)和曲松林(張譯飾)在氣象學家徐纓(章子怡飾)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井柏然飾)、楊光(胡歌飾)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 人類首次登頂珠峰60周年,回顧珠峰上震撼歷史的兩大事件
    從西藏出發,沿珠峰北坡攀爬到7010米處,由於此處位於珠峰與章子峰的連接部位,是一個非常狹窄的冰雪坳地,更是兩峰間的通風口,連續遭遇暴風天氣,被迫中止行動。此次攀登行動,開啟了珠峰登山探險的序幕。1922年馬洛裡團隊再次回歸珠峰,這是人類首次在攀登過程中使用瓶裝氧氣的登山行動,由於準備較為充足,此次他們比之前任何一次更接近峰頂,抵達7924.8米。
  • 珠峰測高,為什麼需要人登頂測量?
    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成員、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蔣濤介紹, 1975年,中國人首次將測量覘標矗立於珠峰之巔,用交會測量手段精確測得珠峰海拔高程為8848.13米,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很不容易,可以說是巨大的突破。
  • 世界最高處,有多少人成功登頂了珠穆朗瑪峰?看完漲知識了
    世界最高處,有多少人成功登頂了珠穆朗瑪峰?看完漲知識了我們都知道,現在目前為止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就是珠穆朗瑪峰,這個世界第一高峰是自然界裡最接近天空的地方,因此這裡也吸引了人類的注意,而且我們人類自古就有爭強好勝的心理,尤其是面對世界第一高峰的時候,都會特別想要徵服它,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如果能登頂世界第一高峰,那麼這個牛都可以吹一輩子了,估計有很多人會好奇,到目前為止,一共有多少人成功登頂過珠穆朗瑪峰呢
  • 珠峰多高 為何一定要靠人登頂測量?
    焦點一:機器人無法進行峰頂作業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國測一大隊)副隊長張慶濤說,早期的珠峰測繪多在無人登頂的情況下進行,傳統的交會測量和三角高程測量有可能出現偏差。張慶濤說,珠峰峰頂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20多平方米的平面。從山腳下的各觀測點瞄準峰頂測量,目標點難以一致。
  • 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60周年的西藏記憶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區分公司 供圖中新網拉薩5月25日電 題: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60周年的西藏記憶作者 張偉5月25日是中國人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60周年,也是中國西藏登山隊成立60周年。
  • 6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登頂珠峰 "中國梯"成就夢想
    但也有一些人、一些事,在被時間衝刷打磨後,更顯熠熠生輝。一如60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不會忘記1960年的5月25日——那一天,五星紅旗第一次插上了珠穆朗瑪峰頂;那一天,人類首次經由珠峰北坡,站在了世界「第三極」上。登頂「1960年中國人是怎麼上去的呢?我們衝頂的隊員中有一人叫劉連滿,他是消防員出身。
  • 《攀登者》:登頂珠峰,那些使命與生命的抉擇時刻
    中國人自己的山,就要有中國人登上去」十一黃金周熱播的電影《攀登者》是根據當年中國登山隊真實的經歷改編而成的,影片講述了1960年三名登山隊隊員方五洲、曲松林、傑布登頂珠峰,卻因為惡劣天氣沒能保護好攝影機,不能提供山頂的360度影像資料,國際登山界對此次登頂不予承認。
  • 珠峰為啥靠人登頂?測量意義何在?
    2020珠峰高程測量已進入登頂測量階段。這是時隔15年後,我國再次測量世界最高峰高度,備受關注。攀登珠峰有風險,為何一定要靠人力測量?測量將應用哪些高科技成果?為啥要花這麼大力量搞珠峰測量?「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權威人士。焦點一:為何一定要靠人實地測量?
  • 1975年,珠峰登頂者和那些「走到一半的人」
    為人類首次。因光線問題,這次登頂無法拍攝影像資料,遂引發質疑。因而再次登頂、留下證據,並測定珠峰高度,向世界證明中國登山隊的實力成為一項「政治任務」。圖為1960年攀登過程中,登山隊員冒著強風前進。 (視覺中國/圖)(本文首發於2019年10月10日《南方周末》)「我和他們握手,一握下去,是空的。我心裡一驚,沒有手指。」
  • 死亡7人!珠峰「死亡地帶」排隊3小時,多人遇難!
    ▲珠峰「大堵車」(圖源:外媒)[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 ]來自北大登山隊的王輝,5月22日與一支12人的隊伍成功登頂了珠峰8848米,這是他第一次從南坡登頂珠峰。在世界之巔排長龍,想想都讓人頭皮發麻。這意味著,許多登山客不得不停下來,在海拔8000米的「死亡區」排隊等上3個小時。珠峰衝頂的那一段路,危險極大,一是許多登山者到了這裡,自身的體能已經消耗差不多。二是,極容易患上致命的高原反應。三是,多等一分鐘,就多一分鐘被凍傷的機率。在珠峰上被凍傷,輕者截肢,重則喪命。很不幸,一周內,就有8人因此喪命。
  • 從海底之塵走向世界之巔 60年珠峰登頂之路
    上世紀50年代,英國和瑞士登山隊先後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成功登頂珠峰,但始終無人能從中國境內的北坡登上世界之巔。新中國成立不久,組建了中國第一支高山探險隊。沒有先進的技術裝備,沒有提前鋪設好的保護繩,沒有成熟的攀登路線可尋跡,甚至連從日喀則到珠峰山腳下300多公裡的路,都是攀登前臨時修好的。連續19個小時水米不進,饑寒交迫,在-40℃的生命絕境,他們與天氣和時間賽跑。
  • 《攀登者》:登頂珠峰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為國登頂,寸土不讓
    1960年,中國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當時物資匱乏,設備簡陋。最終,王富洲,屈銀華與貢布齊心協力讓五星紅旗高高地飄揚在珠峰最高處,也成為世界上成功從珠峰北坡登頂的第一人。1975年,後輩接過任務,再次登頂,進行了測繪並架上了「中國梯」。電影《攀登者》的主線故事是二次登頂,也就是中國登山隊在1975年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