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登山?
英國探險家馬洛裡說:「因為山就在那兒。」
中國登山隊的攀登者說:「人類是註定要走向未來的。」
「為國登頂,寸土不讓。中國人自己的山,就要有中國人登上去」
十一黃金周熱播的電影《攀登者》是根據當年中國登山隊真實的經歷改編而成的,影片講述了1960年三名登山隊隊員方五洲、曲松林、傑布登頂珠峰,卻因為惡劣天氣沒能保護好攝影機,不能提供山頂的360度影像資料,國際登山界對此次登頂不予承認。
1976年國家再次組建登山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再次在隊長方五洲的帶領下登頂珠峰並重新測量了珠穆朗瑪峰的實際高度。
這部影片讓我們所有的中國人都看到了中國攀登者在登頂珠峰的路上即使凍壞了雙腳、犧牲了雙腿、甚至丟掉了性命,都從來不言放棄。他們為了崇高的信念而堅持,為了捍衛國家主權而堅持。
攀登者在執行永不言棄的國家使命時,影片中方五洲和曲松林在使命和生命之間的艱難抉擇更是讓人陷入沉思……
01使命和隊友的生命
影片背景:
1960年,中國正面臨著與尼泊爾明確兩國的邊界劃分。 尼泊爾方認為,如果你們都沒有登頂過珠峰,為何我們要分享這座最高峰? 從北線登頂是一個悲壯的宣告,也是中國的決心。
影片《攀登者》中登山隊的方五洲和曲松林在完成使命和隊友生命之間選擇的內心掙扎,貫穿在兩次珠峰登頂行動中。
影片中最精彩的人物關係是方五洲與曲松林的衝突與和解,也是對在險境面前是人的生命重要,還是完成任務、保留攝影機更重要的拷問。
1、1960年登頂:攝影機和隊友生命的選擇
影片的開始上演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在登山過程中突遇雪崩,老隊長壯烈犧牲。離世前把隊長一職交給方五洲,臨危受命的五洲帶領著隊員繼續向珠峰挺進。
在登頂的過程中,曲松森遇險,掛在了懸崖邊緣。千鈞一髮之際,方五洲沒有去接住攝影機反而選擇了救下兄弟的性命。
他們通過架設人梯爬上了第二臺階的接近80度垂直的巖壁,曲松林為了避免高山靴的釘子踩傷隊員,光腳爬山,方五洲、曲松林、傑布三人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北坡登頂珠峰的任務。
這是人類第一次從北坡徵服珠峰的壯舉,更是中國人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峰。但是最遺憾的是由於惡劣的天氣沒有保持好攝影機,所以沒能記錄下這一歷史性時刻的影像,因此西方登山界一直對於這次的登頂表示質疑。
這也成為了方五洲、曲松林、傑布的人生中最大遺憾,曲松林的腳趾也由於受凍嚴重被截掉,永遠也不可能再攀登珠峰了。
2、兩種不同的選擇:
為了這個遺憾和過失,負責保護攝影機的曲松林懊惱了多年,他後悔當初沒有用生命保護好它,他更恨方五洲為什麼救下他,而沒有去保住攝影機。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內在誓言,曲松林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後,固執的認為為了攝像機可以連命不顧。這種內在誓言在他心裡就是像無法跨越的一座山。
方五洲問:「如果是你,讓我死才能保住攝影機,你會選擇殺了我嗎?」
曲松林說:「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死都要保住攝影機,完成任務。然後我到地底下找你,陪著你.」
他們二人代表著生命與使命的兩種不同選擇:
方五洲認為,隊友的生命更重要;
曲松林認為,丟失了攝影機,即使是自己活了下來,也是荀活於世,生不如死。
因此他「恨」了方五洲整整15年。
方五洲會為了使命和自己的隊友而犧牲自己,但是他無法做到讓自己去選擇放棄隊友們的生命。
3、1975年登頂:和解、敬畏生命
在1975年的第二次攀登珠峰的行動中,兩人再次相見,卻由於觀點不同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方五洲認為,在惡劣的天氣來臨之際,應該及時撤退,不可魯莽行事,尤其是登山隊的成員還是一群經驗不足的年輕人。
曲松林卻認為在任務和使命面前,要不顧一切換取最終的成功,因為他太想彌補當年的遺憾了。
第一次攀登失敗後,方五洲意外受傷,由於不想錯過難得的窗口期,李國梁主動請纓要帶領登山隊完成攀登任務。方五洲極力反對的情況下,曲松林固執的下了可以執行的通知。
歷史卻是驚人的相似,李國梁帶隊在第二臺階被氧氣瓶砸倒,一路滾下山去。在崖邊主動用匕首割斷營救自己的繩索,把攝影機扔給了隊友,自己卻壯烈犧牲。
隊友們把他的屍體抬回來時,曲松林深深的意識到失去隊友的痛苦,為自己的錯誤決策後悔不已,緊緊的抱住方五洲痛哭。
血的代價讓他的意識和人性回歸,極大地衝擊了他的信念也幫助他跨過了自己內心不可逾越的山。
當方五洲最終帶領登山隊再次成功登頂珠峰並測量了新的海撥高度時,看著他們站在山頂不禁讓人想起了犧牲的老隊長、李國梁,還有那一次次面對使命和生命時我們做出來的重要選擇,換回了今天的登頂。
02生命的敬畏:止步夢想94米
在中國人挑戰珠峰的故事裡,總不會少了夏伯渝。
1976年的登山行動中,26歲的夏伯渝因為把睡袋讓給了自己的隊友,在零下35度高山缺氧的環境下睡著了。等睡醒後才發現又腳已經嚴重凍傷,下山後被截去了雙腳,從此他開啟了長達40多年,用假肢登頂珠峰的圓夢之路。
他經歷過47歲時查出患有淋巴癌、67歲時診斷得了血栓,這些都沒有能阻止他攀登者的腳步。他歷時43年的時間,5次挑戰登頂珠峰的夢想,終於在2018年的5月8日,69歲的他用鋼鐵之肢挺立在珠峰之巔。
在登頂珠峰的五次挑戰中,夏伯渝也面臨過類似影片《攀登者》中的抉擇時刻。
2016年67歲的夏伯渝第4次嘗試登頂珠峰時就在距離山頂還有94米的時候,突如其來的暴風雪阻斷了他的衝頂之路。夏伯渝暗自下決心:「如果是我自己,即使是死,我也要死在峰頂。」
但是面對和自己一起登珠峰的5名才20多歲的夏爾巴嚮導,他做出了最難難的下撤決定。因為夏伯渝深深的明白,不能因為自己的夢想而不顧他人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它是最寶貴的。
夏伯渝的登山歷程也讓我們看到了無數次堅定的選擇,1975年把睡袋讓給隊友,自己截肢、2016年面對夢想94米的艱難放棄,這些都讓我們看到夢想的路再坎坷都抵不住我們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夏伯渝在參加挑戰不可能活動中,主持人董卿這樣說道:「您的故事告訴了我們,每一位我們應該怎麼樣寫好一撇一捺,一個大寫的人,我們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向生命致敬。」
夏伯渝老先生面對採訪從容淡定的說過:「珠峰對我來說,已經成為一種信念,就是要挑戰命運,永不放棄。」
在2019年開學第一課欄目中,夏伯渝老先生講述了自己作為第一代「攀登者」以血肉之軀搭建「中國梯」的過程。將國旗插上珠峰之巔作為參與1975年中國第一代對攀登者們而言,五星紅旗是團結拼搏的化身,映照著中國人永不言敗、砥礪前行的精神
03|登山精神的真實所在
《攀登者》中傳達的登山精神不僅僅停留在完成國家使命中國登山隊隊友和挑戰人類極限的夏伯渝老先生身上,還有眾多的登山愛好者們。
2019年第7期的《戶外探險》雜誌中就刊登了一名登山愛好者王學峰的文章《雪峰驚魂記》。
「2019年5月20日早上7:15,我站在了海拔8844米的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頂沒有開心沒有感動。我只是在發呆,唯一清晰的感覺就是寒冷,風很大雙腿在發抖,我想拍登頂照,但稀薄的冷空氣中帶上來的四臺相機一個接一個掛掉。我在上面不知所措,嚮導不斷的催促我們趕緊下撤。」
他在文章中對於整次登頂的經歷進行了介紹,但是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在臨近登頂時感受到的死亡氣息。
他由於氧氣面罩出了問題,一直沒吸進氧氣。在8500米處實在難受的無法堅持,決定下撤放棄的時候,是跟隨他的夏爾巴嚮導把氧氣面罩換給他,才算成就了他這次的登頂。
下撤的路線依然危險重重,但是不同國度的登山愛好者都在相互幫助,也會主動伸出手拉對方一把。
這就是登山精神的所在,沒人會在意你是誰,大家都是平等的,遇到困難都會伸來援助之手。
結語:
登上去,活著回來。
《攀登者》的作者阿來說:「登峰是用身體去感觸自然界的偉大,感觸自己人格與意志的升華。」
建國初期,登山隊的隊員堅難的從北坡登頂,支撐他們的有愛國的情懷、有堅定要完成的使命、有永不言棄的攀登精神,這是一種在攀登者身上特有的韌性。
在我們登頂珠峰的夢想下,每每遇到生命衝擊時,我們能秉持對生命可貴的敬畏之心,對登山隊友無私的付出,在這種發自人類內心深處的感情,又怎麼能不讓人感動?
攀登者的故事並不沒有結束,相信會有更多的人為了自己心中的夢想登上一座座心中的大山,站在峰頂,一覽眾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