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這部電影強有力地向世人展現中國人不屈服,勇於攀登的精神。生於新時代的我們,根本無法想像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攀登者是如何在資源匱乏,信息不發達,設備不齊全的情況下徵服珠穆朗瑪峰的。
影片中的改編與現實的出入,也讓觀眾生出許多好奇,除去藝術化的成分,真實的人物和背景到底是怎樣的?那些真正的攀登者,他們恐怕才是最好的編劇,詮釋了生與死,詮釋了人性的光輝。
影片開頭先是演繹了中國攀登者在1960年攀登珠峰,雖然成功但是不被國際認可的故事。原因是他們沒有照片證明。團隊在攀登途中突遇暴風雪,負責攝影的曲松林被暴風雪無情地撲倒,在雪坡上滾至數百米,攝影機與他被迫分離。隊長方五洲為了救曲松林的性命,索性拋下攝影機不管,最終把他救了回來。
因此,當他們成功登頂的時候,沒有攝像機記錄這歷史性的一幕。
按照國際登山慣例,登頂者必須有充足的登頂證據才能得到公認。這個證據至少包括:第一,登頂者必須在頂峰留下紀念品,任後人來認可;第二,登頂者必須在頂峰拍攝360度的環境照片和登頂隊員在頂峰的照片。
那麼,史實裡中國登山隊第一次登上珠峰到底是為什麼沒有證明呢?
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5分,三位中國登山隊員登上珠峰,他們分別是地質工作者王富洲、解放軍炊事員貢布、伐木工人屈銀華,這也是人類首次從珠峰北坡登上頂峰。 而當時支持隊友登頂的消防隊員劉連滿則因為在第二臺階處甘當人梯,耗盡了巨大的體能,只能留守。
當他們三人成功登上峰頂正值夜晚,因黑暗無法拍攝;他們放在頂峰留下的紀念物太輕,可能被大風捲走。三年後,當美國人登頂時,這些紀念物都不在那裡。而且,他們在極端惡劣的缺氧狀態下夜晚攀登珠峰,被西方認為不可能。
因此,他們的壯舉當時並未得到國際登山界認可。
在撤離頂峰後,天漸漸地亮了,快到海拔8700米時,屈銀華取出隨身攜帶的攝影機,回頭將珠峰峰頂拍了下來,這成了中國首次徵服珠峰最珍貴的畫面。
不過,目前中國1960年的登頂珠峰已經被逐漸認為是真實的,因為他們詳盡的登山細節已經被後來的各國攀登者證實,他們只是不敢相信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有何等強大的意志力。
那麼有人會問,為什麼1960年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攀登上珠穆朗瑪峰呢?
1960年,我們之所以要登上珠穆朗瑪峰,不單單是為了爭氣,最重要的是它還事關我們跟泥泊爾的領土主權劃分。
當時中國和泥泊爾談邊境線,當時我們沒想獨吞珠穆朗瑪峰,而是說一人一半,一個北坡一個南坡,正好作為界山。但就是這樣的條件,當時泥泊爾在印度的教唆下也沒有答應。
當時他們的潛臺詞是:你的山,你倒是登一個啊!
於是我們就登了。
當我們決定要從中國西藏的北坡面登頂時,西方界就嘲諷不斷,因為他們斷定,沒有人能從險峻的北坡登上去,那是「連鳥都飛不過的地方。「
就是這樣,飛鳥都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做到了!
雖然第一次成功登頂因為時間原因沒有拍照記錄,遺憾是有,但是不得不承認祖國的實力,中國攀登者好樣的!自古以來,中國人除了有謙遜的特質以外,堅韌不拔的品質也是長久以來我們民族的本質。我們從不向西方界低頭,你們質疑,你們嘲諷,但是我們不會屈服,用實力證明我們不一樣。
珠穆朗瑪峰,中國的山峰。攀登珠穆朗瑪峰,彰顯中國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