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攀登者》的珠峰 「中國梯」看 「中國基站」(略有劇透)

2020-11-25 IT之家

國慶假期,小編也去看了《攀登者》,此片劇情上是有許多不足,添加了大段多餘的感情線,卻沒有詳細描繪為何登山的背景,第一次登頂不被國際承認的挫敗,第二次登山前期準備這些重要看點都被潦草帶過。

但是小編不得不說瑕不掩瑜,影片中國家登山隊在如此落後的條件下,付出了無數的鮮血和犧牲,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逼真的場景驚險刺激,還是相當感動人心的。

為什麼要在吃不飽的時候想著登珠穆朗瑪峰?《攀登者》想告訴觀眾這個答案。

那麼為什麼要在沒幾個人去的珠穆朗瑪峰建基站?

在《攀登者》中,一個身體素質不太好的氣象專家,為了給登山隊隊員提供重要信息,不得不親自前往北坳,最後因為肺水腫不幸去世。因為當年,高山險峰上的通訊一般只能依靠短波無線電系統,但無線電通訊工具對距離有嚴格的限制。

此外,後來的登山隊員有時也靠衛星電話和外界進行交流,但衛星電話不但價格昂貴,並且經常會在惡劣的天氣中無法使用。

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種悲劇已經不會再發生,我國的通信人克服了種種困難,解決了這一歷史性難題。

中國移動應急通信車上珠峰

2003年5月22日下午15時,中國搜狐珠峰登山隊羅申登上珠峰,人類歷史第一條來自珠穆朗瑪峰8848米峰頂的簡訊通過中國移動GPRS網絡傳回,隨後,羅申通過中國移動通信網絡,用手機向大本營匯報了情況。

據當時相關報導,中國搜狐珠峰登山隊在攀登期間,搜狐公司引進了中國移動公司的應急通訊車,中國移動將移動信號車從拉薩經日喀則開到珠峰腳下,架設了19米的大仰角天線,對珠峰區域實行全網覆蓋。這次移動通訊保障工作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將無線網絡應用到5100米以上無人地帶。

從2003年4月17日中國移動信號車從拉薩直接開赴登山大本營開始,至5月22日第一條彩信從珠峰峰頂傳回,中國移動克服了極端惡劣的自然氣候和種種意想不到的苦難,成功為登山活動提供了全程不間斷的移動通信網絡服務。

珠峰6500米基站測試開通

2005年,中國移動在絨布寺建立了永久性基站,信號覆蓋了珠峰。登山者使用一般的手機就可以在珠峰上通話了。

而在北京奧運之前的2007年。那一年,為了支持2008北京奧運聖火傳遞活動,確保北京奧運期間的通訊暢通,中央決定在珠峰建站,作為政治任務,中國移動與華為公司聯手,在珠峰建立了移動基站,把手機信號送上了世界最高峰。

2007年9月中旬,通信人順利完成5200米處大本營基站與5800米處過渡營地基站和衛星傳輸、能源等配套設備的安裝調試。

2007年11月13日13時整。珠峰6500米基站測試開通,刷新了基站站址歷史紀錄。

據當時參與建設的中國移動專家回憶,在搭建6500米基站時,主要出現了兩個問題,首先是大型設備器材的運輸,「當時公路只修到了大本營,很多設備都是用犛牛馱上去」。

更重要的是後期維護,在6500米建基站時,風力達到了每秒14米,再堅固的儀器設備,都有可能被吹跑,例如給基站設備供電的太陽能板,必須暴露在外,所以疾風很容易將其掀起,設備則會失去電力。

奧運會後,因為使用者少,6500米基站完成使命停用了。

珠峰進入3G/4G時代

2012年,中國移動終於將光纖鋪設到珠峰腳下,海拔5300米左右的中國境內大本營,首次有了3G基站。

2013年,中國移動、華為聯手在珠峰大本營安裝LTE-TDD信號塔,讓登山者在珠峰之上也可以用4G速度來上網,更重要的是,讓登山者能夠更加及時的與外界獲得聯繫。

於是,現在,珠峰頂上不僅有信號,而且是滿格3G/4G信號。

能從珠峰上打手機不僅創造了珠峰歷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並且也受到了許多登山者的歡迎。

英國登山嚮導協會秘書艾倫·理察森曾說∶「從增強安全的角度看,任何改善通訊的方法,都能幫助登山者在遇到危機狀況時及時向基地營求助。」

華為創始人、總裁任正非也曾表示,「珠穆朗瑪峰上沒幾個人,能賺什麼錢?但可能有網絡就能挽救登山者的生命。」

《攀登者》影片最後介紹了一個中國登山隊搭建的,在後來的33年裡幫助約1300多世界各地的登山者登上第二階梯的「中國梯」。

而今天,全球登山者們也在用著「中國基站」傳遞著最重要的生命訊息。

「中國梯」和「中國基站」

相關焦點

  • 攀登者用血肉之軀在珠峰搭成「中國梯」,這一幕感天動地!
    第一代「攀登者」以血肉之軀搭建「中國梯」,將國旗插上珠峰之巔在珠峰北坡海拔8600米的地方,有一處30米高、幾乎垂直的峭壁,如同大自然使用天斧將雪山垂直劈開了一塊——它就是曾經令所有登山者們都談之色變的「第二臺階」。
  • 封面新聞專訪《攀登者》原型、1975年登珠峰中國運動員桑珠 回憶...
    》的熱映,帶領很多觀眾回到一段關於攀登珠峰的中國登山運動員的激情燃燒的往事。10月10日,《攀登者》原型人物之一、1975年成功登頂珠峰的九位中國登山隊成員之一桑珠先生,以及多次登頂珠峰的中國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來到封面新聞咖啡廳,分享當年的真實往事,以及他們對電影《攀登者》的一些感受。桑珠(中)1952年,出生於日喀則的桑珠17歲入伍。
  • 攀登珠峰:史詩中的傳奇|喬治·馬洛裡|攀登者|夏伯渝|珠峰史詩|...
    珠穆朗瑪,珠穆是藏語「女神」的意思,朗瑪是「第三」,因珠峰附近還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珠穆朗瑪意為第三女神。對珠峰地區的人來說,珠穆朗瑪峰就是他們的「神」。聳立在中尼邊境的這座高峰,見證了世事變遷,從高不可攀的神,到中英角逐的籌碼,再到人類壯舉的體現,山還是山,看山已不是山,看山卻又是山,幾度春秋,幾度風雨,這是攀登珠峰的傳奇。
  • 6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登頂珠峰 "中國梯"成就夢想
    英國著名登山家馬洛裡就命喪珠峰北坡,你可以想像有多難。」實際上,從1921年-1938年的27年時間裡,當時的登山強國英國一直在嘗試從北坡「徵服」珠峰。在經歷了七次失敗以後,他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想從北坡攀登這座「連飛鳥也無法飛過」的山峰,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甚至把珠穆朗瑪峰北坡稱作是「不可攀援的路線」、「死亡的路線」。但「否定式」在1960年的5月25日戛然而止。
  • 攀登者原型故事根據什麼事件改編 夏伯渝幾次登珠峰成功?
    攀登者電影原型登頂幾人?電影攀登者即將上映,電影講述的故事原型讓人淚目,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故事。親歷者現狀如何,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吳京如何演繹中國攀登者。
  • 這個中國梯高6米,建在8700米高的珠峰上,33年幫助1300人登頂
    說到珠穆朗瑪峰,相信沒有幾個人會不知道,對於喜歡探險的小夥伴們來說,珠穆朗瑪峰是他們徵服的目標,雖然珠峰的攀爬難度並不是最難得,但是它高度是世界第一,難度在世界上也是數得著的,今天小編要說的是珠峰海拔8700米的高度上,挺立了33年的「中國梯」。
  • #攀登者#珠峰即將迎來新高度
    評論  在攀登者們還未登頂珠峰之前,珠峰的「身高」就充滿迷幻色彩,1960年的珠峰登山科考活動中  無論是1975年的8848.13米還是2005年的8844.43米,每一次珠峰高程的複測,都代表著中國對自然科學的追求;每一次數值的精進,都體現著中國測繪技術的不斷進步。  今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再次站上地球之巔。這一次的珠峰測量,我們的科技水平又有了極大的提高。
  • 攀登者聯盟,能把國產電影帶到哪個高度?|攀登者|喬治·馬洛裡|國產...
    根據中國登山隊兩次登頂珠峰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攀登者》昨天(22日)在珠峰大本營舉辦了史上最高海拔的關機儀式,並宣布影片今年9月30日國慶檔全國公映。電影《攀登者》出品人、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仲倫說:「《攀登者》中每個演員都不是跑龍套的,都有鮮明的角色。」電影《攀登者》註定是一出有血有肉的群戲。既然是攀登珠峰的故事,珠穆朗瑪峰本身也是重要的角色。如何通過電影的視效向觀眾呈現世界第一高峰的風採,是電影《攀登者》的一大看點。
  • 《攀登者》:登頂珠峰,那些使命與生命的抉擇時刻
    中國人自己的山,就要有中國人登上去」十一黃金周熱播的電影《攀登者》是根據當年中國登山隊真實的經歷改編而成的,影片講述了1960年三名登山隊隊員方五洲、曲松林、傑布登頂珠峰,卻因為惡劣天氣沒能保護好攝影機,不能提供山頂的360度影像資料,國際登山界對此次登頂不予承認。
  • 《攀登者》:登頂珠峰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為國登頂,寸土不讓
    1960年,中國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當時物資匱乏,設備簡陋。最終,王富洲,屈銀華與貢布齊心協力讓五星紅旗高高地飄揚在珠峰最高處,也成為世界上成功從珠峰北坡登頂的第一人。1975年,後輩接過任務,再次登頂,進行了測繪並架上了「中國梯」。電影《攀登者》的主線故事是二次登頂,也就是中國登山隊在1975年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故事。
  • 珠峰上的「中國梯」榮歸拉薩
    5月27日,西藏登山學校的三名學員把「中國梯」抬進拉薩珠峰登山博物館。在珠峰海拔8700米的高度上挺立了33年的「中國梯」,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後,於27日被帶到拉薩,收進了珠峰登山博物館。8700米的高度上挺立了33年的「中國梯」,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後,於27日被帶到拉薩,收進了珠峰登山博物館。
  • 《攀登者》為什麼將生死置之度外,1960和1975年一定要登上珠峰?
    這是蘇聯曾經發出的邀請,現如今世界最高峰已經被徵服,每年有來自全世界成百上千的人登上珠峰,其中很多都是業餘的登山愛好者,這得益於我國登山隊員第一次在「第二階梯」打的鋼錐和1975年在鋼錐基礎上架的6米「中國梯」。
  • 你了解珠峰上的中國梯嗎?1975年,中國登山隊用血肉之軀帶它攀山
    在海拔8700米的珠峰「第二臺階」,有一處巖壁幾乎直上直下,極難攀登。1975年,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時,用血肉之軀帶著一道長約6米的金屬梯攀上8700米,將其架設在峭壁之上。這段梯子也由此得名「中國梯」!據統計,它曾幫1300多名世界各地的登山者,成功登上地球之巔,贊!
  • 吳京:1960年登頂珠峰不被承認,為國登頂,寸土不讓《攀登者》
    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五洲(吳京飾)和曲松林(張譯飾)在氣象學家徐纓(章子怡飾)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井柏然飾)、楊光(胡歌飾)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 攀登者 珠峰即將迎來新高度
    珠穆朗瑪峰在藏語中,「珠穆」代表「女神」,「朗瑪」代表「母象」,珠穆朗瑪則是「大地之母」的意思,因此亦有聖母峰之稱。作為整個世界的最高點,珠峰意味著「地球之巔」,它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珠峰及鄰近地區的大地測量,可以研究我國大陸周期性地震活動的原動力。
  • 吳京章子怡胡歌《攀登者》:登上珠峰,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人
    第一時間去看了《攀登者》的點映,我挺喜歡這部電影的。電影劇情挺精彩的,一波三折,險象環生,特效也非常震撼,驚心動魄,讓人看得很揪心。電影裡有不少淚點,主題鮮明,以攀登者的故事為主的主旋律愛國電影,涉及國家,個人,集體,榮譽,生命,信念和愛情,可以說,當年那些勇攀珠穆朗瑪峰的人都是無所畏懼、值得歌頌的英雄。
  • 《攀登者》有沒有抄襲韓國電影《喜馬拉雅》?答案一言難盡
    聽到這一說法,讓人很感驚訝,因為《攀登者》的主題,是根據中國國家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原型事件改編的,而這種特殊的帶著國家背景的電影,怎麼可能會與韓國的一部反映普通登山運動員生活的電影有相同之處呢?
  • 有成功也有失敗,攀登珠峰的電影見證勇敢者的壯舉
    《攀登者》,李仁港執導,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劇情冒險電影。影片以1960年與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登頂珠峰的事跡為背景,講述方五洲、曲松林等中國攀登者懷揣著最純粹的夢想集結於珠峰,肩負時代使命於世界之巔的故事。
  • 《攀登者》吳京沒有講完馬洛裡的故事,8.7分BBC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記錄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兩次為國登頂的《攀登者》,是今年國慶檔最被低估的電影。《攀登者》的預計票房將超過11億,沒能達到影片上映前片方和觀眾的預期。因為喜歡並二刷了《攀登者》,影小妹最近觀看了多部以攀登珠峰為題材的影片。
  • 《攀登者》:人類心臟「珠峰」透視圖
    這是中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時遇到的真實場景,現在阿來由徐克編寫,由李仁港指導,他由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在屏幕上複製。章子怡:心愛的人隔山能平等嗎在這齣戲裡,章子怡中的徐纓很熱。徐纓的「方隊長,氣象組徐纓前來報到」句將電影的情感點推到了高潮,並為「第三次珠峰窗口期」的逆轉做了重要的鋪墊。在電影《攀登者》,充滿著有很多冰雪搏鬥的冷場,但也有溫暖的時刻。他用幾個簡單的故事來解釋:愛不是看著對方,而是一起看著相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