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小編也去看了《攀登者》,此片劇情上是有許多不足,添加了大段多餘的感情線,卻沒有詳細描繪為何登山的背景,第一次登頂不被國際承認的挫敗,第二次登山前期準備這些重要看點都被潦草帶過。
但是小編不得不說瑕不掩瑜,影片中國家登山隊在如此落後的條件下,付出了無數的鮮血和犧牲,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逼真的場景驚險刺激,還是相當感動人心的。
為什麼要在吃不飽的時候想著登珠穆朗瑪峰?《攀登者》想告訴觀眾這個答案。
那麼為什麼要在沒幾個人去的珠穆朗瑪峰建基站?
在《攀登者》中,一個身體素質不太好的氣象專家,為了給登山隊隊員提供重要信息,不得不親自前往北坳,最後因為肺水腫不幸去世。因為當年,高山險峰上的通訊一般只能依靠短波無線電系統,但無線電通訊工具對距離有嚴格的限制。
此外,後來的登山隊員有時也靠衛星電話和外界進行交流,但衛星電話不但價格昂貴,並且經常會在惡劣的天氣中無法使用。
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種悲劇已經不會再發生,我國的通信人克服了種種困難,解決了這一歷史性難題。
中國移動應急通信車上珠峰
2003年5月22日下午15時,中國搜狐珠峰登山隊羅申登上珠峰,人類歷史第一條來自珠穆朗瑪峰8848米峰頂的簡訊通過中國移動GPRS網絡傳回,隨後,羅申通過中國移動通信網絡,用手機向大本營匯報了情況。
據當時相關報導,中國搜狐珠峰登山隊在攀登期間,搜狐公司引進了中國移動公司的應急通訊車,中國移動將移動信號車從拉薩經日喀則開到珠峰腳下,架設了19米的大仰角天線,對珠峰區域實行全網覆蓋。這次移動通訊保障工作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將無線網絡應用到5100米以上無人地帶。
從2003年4月17日中國移動信號車從拉薩直接開赴登山大本營開始,至5月22日第一條彩信從珠峰峰頂傳回,中國移動克服了極端惡劣的自然氣候和種種意想不到的苦難,成功為登山活動提供了全程不間斷的移動通信網絡服務。
珠峰6500米基站測試開通
2005年,中國移動在絨布寺建立了永久性基站,信號覆蓋了珠峰。登山者使用一般的手機就可以在珠峰上通話了。
而在北京奧運之前的2007年。那一年,為了支持2008北京奧運聖火傳遞活動,確保北京奧運期間的通訊暢通,中央決定在珠峰建站,作為政治任務,中國移動與華為公司聯手,在珠峰建立了移動基站,把手機信號送上了世界最高峰。
2007年9月中旬,通信人順利完成5200米處大本營基站與5800米處過渡營地基站和衛星傳輸、能源等配套設備的安裝調試。
2007年11月13日13時整。珠峰6500米基站測試開通,刷新了基站站址歷史紀錄。
據當時參與建設的中國移動專家回憶,在搭建6500米基站時,主要出現了兩個問題,首先是大型設備器材的運輸,「當時公路只修到了大本營,很多設備都是用犛牛馱上去」。
更重要的是後期維護,在6500米建基站時,風力達到了每秒14米,再堅固的儀器設備,都有可能被吹跑,例如給基站設備供電的太陽能板,必須暴露在外,所以疾風很容易將其掀起,設備則會失去電力。
奧運會後,因為使用者少,6500米基站完成使命停用了。
珠峰進入3G/4G時代
2012年,中國移動終於將光纖鋪設到珠峰腳下,海拔5300米左右的中國境內大本營,首次有了3G基站。
2013年,中國移動、華為聯手在珠峰大本營安裝LTE-TDD信號塔,讓登山者在珠峰之上也可以用4G速度來上網,更重要的是,讓登山者能夠更加及時的與外界獲得聯繫。
於是,現在,珠峰頂上不僅有信號,而且是滿格3G/4G信號。
能從珠峰上打手機不僅創造了珠峰歷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並且也受到了許多登山者的歡迎。
英國登山嚮導協會秘書艾倫·理察森曾說∶「從增強安全的角度看,任何改善通訊的方法,都能幫助登山者在遇到危機狀況時及時向基地營求助。」
華為創始人、總裁任正非也曾表示,「珠穆朗瑪峰上沒幾個人,能賺什麼錢?但可能有網絡就能挽救登山者的生命。」
《攀登者》影片最後介紹了一個中國登山隊搭建的,在後來的33年裡幫助約1300多世界各地的登山者登上第二階梯的「中國梯」。
而今天,全球登山者們也在用著「中國基站」傳遞著最重要的生命訊息。
「中國梯」和「中國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