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25日電(李赫)六十年,一甲子,幾代人。漫長的歲月總容易讓大多數記憶沉入歷史的長河,湮沒無蹤。但也有一些人、一些事,在被時間衝刷打磨後,更顯熠熠生輝。
一如60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不會忘記1960年的5月25日——那一天,五星紅旗第一次插上了珠穆朗瑪峰頂;那一天,人類首次經由珠峰北坡,站在了世界「第三極」上。
登頂
「1960年中國人是怎麼上去的呢?我們衝頂的隊員中有一人叫劉連滿,他是消防員出身。到了這(第二臺階垂直巖壁)個位置,劉連滿義無反顧地決定用搭人梯的方式,讓隊友腳踩在他的肩膀,他把隊友一個個頂上去。就這樣,中國登山隊的隊員,通過搭人梯的方式,跨越了阻礙英國(登山者)21年的第二臺階,最後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完成了登頂。」
自學生時期就酷愛登山的「90後」何鵬飛,如今已是中國地質大學的老師,中國登山精神是他正在研究的課題。說起60年前的那段歷史,何鵬飛打開了話匣子。
資料圖:1960年中國登山隊隊員行進在絨布冰川。版權歸中國登山協會所有,未經書面允許不得轉載
「同樣的路線,英國人在21年的時間,嘗試了7次都沒有成功。英國著名登山家馬洛裡就命喪珠峰北坡,你可以想像有多難。」
實際上,從1921年-1938年的27年時間裡,當時的登山強國英國一直在嘗試從北坡「徵服」珠峰。在經歷了七次失敗以後,他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想從北坡攀登這座「連飛鳥也無法飛過」的山峰,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甚至把珠穆朗瑪峰北坡稱作是「不可攀援的路線」、「死亡的路線」。
但「否定式」在1960年的5月25日戛然而止。隨著中國人登頂,珠峰北坡「不可徵服」的歷史被打破。
資料圖:1960年中國登山隊隊員行進在絨布冰川。版權歸中國登山協會所有,未經書面允許不得轉載
當然,中國登山隊員為此付出了全部。攀登的過程,比你的想像更加兇險:
在進行最後的衝頂前,登山隊經過幾次行軍才艱難推進到海拔8500米的高度,建立了突擊營地。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隊員受傷倒下,包括隊長史佔春;
在最後的衝擊開始前,副隊長許競體力不支只能留在突擊營地,王富洲臨危受命帶領隊伍登頂;
「搭人梯」的過程看似「簡單」,實則用去了數小時時間,這直接導致劉連滿在登上第二階梯後無法繼續向前;
脫下登山鞋第一個登上垂直巖壁的屈銀華,後來因為嚴重凍傷被鋸掉了後腳跟和腳趾……
資料圖:劉連滿。視頻截圖
這些故事在後來60年中逐漸為人所了解,但另一次並不常被人提及的危險發生在登頂成功後的下撤階段。其間王富洲出現滑墜,他下意識使用冰鎬制動,但沒有成功,隨後整個人失去了知覺。
清醒過後,王富洲發現一塊石頭卡住了綁在他和屈銀華之間的結組繩,僥倖逃過一劫。
就這樣,幾次在生命線上遊走之後,王富洲帶領著最後衝頂的四人隊伍返回大本營,正式完成了登頂任務。當時的隊醫翁慶章後來回憶,出發前,王富洲在向他道別時只說了一句話:「我這次豁出去了,如果上不去,我也就不回來了。」
資料圖:1975年,中國登山隊隊員頂著猛烈的高空風,行進在海拔7400米的「大風口」。版權歸中國登山協會所有,未經書面允許不得轉載
王富洲可能自己也沒想到,他不僅帶著勝利凱旋,15年後,他又帶回了另一次勝利。
1975年,在測量珠峰高程的行動中,王富洲再次隨隊出徵,並擔任組織領導工作,幫助中國登山隊順利完成登頂。這次登頂不僅測得8848.13米的珠峰高度,還在當年搭人梯的第二階梯巖壁上架起了一道近6米高的金屬梯。在那以後,各國登山者來到這裡,都會藉助這架金屬梯登上原本異常險峻的垂直巖壁。
這座幫助無數勇者完成夢想的金屬梯,也被稱做「中國梯」。
資料圖:中國梯。視頻截圖
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登山事業迅速發展,中外登山者以不同形式一次又一次從北坡「重返」珠峰之巔,包括2005年重測珠峰高程、2008年火炬上珠峰。每當訴說中國人的珠峰情緣,1960年的那次登頂,都會被反覆提及。
資料圖:2008年奧運聖火在珠峰封頂點燃。視頻截圖
英雄
如今再提起60年前的那次登頂,人們或許並不會像李鵬飛那般如數家珍,但不少人都會說出王富洲的名字,並在名字前加上「英雄」。
不過王富洲的女兒王毅在回憶當年那段歷史時卻說,對於自己的故事,父親對她講述的並不多。
王富洲提到最多的是『集體』,提得最多的是別人:「他總是說劉連滿叔叔的這種犧牲成就了他們三個人的輝煌,他會反覆提起屈叔叔脫下襪子攀登人梯,他還給我講貢布叔叔給他們送的水果糖、牛肉乾。他講述別人的事情都特別清晰,好像沒有自己什麼事。」
資料圖:1975年,中國登山隊隊員們越過冰裂縫繼續前進。版權歸中國登山協會所有,未經書面允許不得轉載
「他從來不會凸顯自己」,王毅回憶說,「大學時候,大家都在飯盆上寫上名字然後放在食堂,而他就在飯盆上寫了兩個字『無我』。他的這種性格貫穿了他的一生,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和同伴的利益都在他自己前面。」
「像珠穆朗瑪峰這種高山,在攀登的過程中一個人很難完成,你需要在和隊友的互相幫助下,協作完成衝頂。」曾經帶領大學生隊伍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的董範這樣告訴記者。當真正站在第二階梯下,看著當年架起的「中國梯」,想到幾十年前,在技術、裝備全面落後的條件下完成首次登頂,董範感嘆:「那一定需要一種精神的支持」。
資料圖:王富洲。視頻截圖
何鵬飛對此也深有同感:「他們的每一步,都不再是為了自己。」
「用當時的話說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毅說,「父親走(去世)的那天下午,還在和年輕人談話。他那時還在激勵別人,但10分鐘以後就離開了。」
中新社發 李林 攝" style="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initial; border-color: initial; vertical-align: middle; max-width: 700px; cursor: pointer;">
資料圖:潘多。1975年成功登頂世界海拔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女性登山者。圖為潘多2010年9月資料圖片。中新社發 李林 攝
「潘多阿姨也是,我最後一次見她的時候,她的腿摔了,一條腿骨折不能動。但她還不用人扶,一條腿蹦著去上廁所。他們那一批人都是這樣的。純粹,每個人都為了整個集體傾盡所有。只是歷史給了我父親機會,他用行動詮釋了這種精神。」
攀登者
2019年國慶檔,由新中國初代登山者事跡改編而來的電影《攀登者》被搬上銀幕。
票房證明,一甲子後,那段傳奇的故事,至今仍舊令人著迷。
資料圖: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9名隊員登頂珠峰。版權歸中國登山協會所有,未經書面允許不得轉載
只是再提起珠穆朗瑪,人們會想到那是世界的制高點,但似乎已不再有當年那種一經提及便與之俱來的畏懼感,不再是「被宣傳的特別可怕」的高山。
一代代勇敢的中國攀登者,撕去了人類對珠峰的恐懼。
資料圖:王富洲。視頻截圖
2012年,董範帶領中國地質大學登山隊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也是世界上首次完全由大學生組成的隊伍實現登頂。
「現在登山運動已經逐步群眾化、大眾化。登山已經從一種事業,轉型成一大產業。這種趨勢讓半專業的運動員乃至普通人都有機會去接觸高山。這與經濟、科技的發展分不開,」董範這樣告訴記者。在他看來,「一切的序幕,都始於1960年的那次登頂」。
何鵬飛也認為,正是由1960年王富洲、貢布、屈銀華、劉連滿等人的登頂開始,中國登山人一次次的衝鋒,讓世人對珠峰少了一絲畏懼、多了一分嚮往。
資料圖: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9名隊員登頂珠峰。版權歸中國登山協會所有,未經書面允許不得轉載。
這是中國登山事業和登山產業迅速發展的60年,也是中國體育從專業化到大眾化鋪陳開來的60年。而這一切,包括一批又一批攀登者的湧現,正始於多年以前,像王富洲一樣的攀登者。
在與記者的交談中,王毅隨手拿起了一本父親的生平:「王富洲同志的一生攀冰臥雪,挑戰崇山峻岭,接受大自然各種危險的考驗,……以王富洲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登山家所創造的登山精神,遠遠超過了體育本身,已成為激勵和鼓舞全國人民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動力源泉。」
哪怕再過無數個60年,這段歷史也不會被忘卻——1960年的5月25日,五星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