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27日上午11時整,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次落、袁復棟、李富慶、普布頓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羅布、洛桑頓珠,全部成功登頂珠峰!此次登頂珠峰的中國人還有更重要的使命——測量珠峰高程。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新華社 扎西次仁 攝
從滄海到高峰,從身負重壓到重見天日,從歷經磨礪再到觸碰藍天,這是珠峰的形成過程,也是中國登山隊一往無前的探索歷程。
生於無形——1960年:人類首次從珠峰北坡登頂
珠峰的頂部,曾是一片遠古的海洋。無人知道,這裡堆積的物質,將在億萬年後衝破雲霄。也沒有人能夠預料,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能完成近乎不可能的登峰壯舉。
上世紀50年代,英國和瑞士登山隊先後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成功登頂珠峰,但始終無人能從中國境內的北坡登上世界之巔。
新中國成立不久,組建了中國第一支高山探險隊。沒有先進的技術裝備,沒有提前鋪設好的保護繩,沒有成熟的攀登路線可尋跡,甚至連從日喀則到珠峰山腳下300多公裡的路,都是攀登前臨時修好的。連續19個小時水米不進,饑寒交迫,在-40℃的生命絕境,他們與天氣和時間賽跑。終於,1960年5月25日凌晨4時20分,王富洲、貢布(藏族)、屈銀華3人同時登頂成功,並艱險下撤,完成了人類首次從珠峰北坡登頂的壯舉。
1960年6月7日,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右)、貢布(中)與屈銀華三人凱旋拉薩後捧花合影(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變遷中壯大——1975年:首次將測量覘標矗立於珠峰之巔
珠峰歷經長達4億年的變遷。在這4億年的時間裡,最早形成的巖石,不斷在地下層層累積。隨著物質不斷堆積,深埋地下的巖石開始重見天日。正如中國登山事業的發展,不斷擴充隊伍提升技術,並最終發生了質的轉變。
1975年,國家決定組織人員再爬一次珠峰。
這次登山隊規模龐大,加上登山隊、測繪隊、高山運輸隊等在內共434人,還有38名女隊員。
5月27日早上8點,中國登山隊第三次衝頂。當天下午2點30分,索南羅布、潘多、桑珠、羅則、侯生福、貢嘎巴桑、大平措、次仁多吉、阿布欽9人成功登頂珠峰北坡,他們被稱為「珠峰九勇士」。
這次登峰我國首次將測量覘標矗立於珠峰之巔,並精確測得珠峰海拔高程為8848.13米。
1975年5月27日,我國運動員索南羅布、羅則、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飲、潘多從北坡登上珠峰 新華社圖
磨鍊中蛻變——2020:再登珠峰頂,「北鬥」和5G新技術加持,不止測量中國高度
「造山運動」是這顆星球上最原始的力量釋放。
地球上的每一條造山帶,幾乎都經歷過最兇殘的磨鍊,並且在磨鍊中上升至巔峰;而地球上每一支徵服巔峰的隊伍,也都在歷經險阻後完成了華麗的蛻變。
2005年,中國再次開展珠峰高度測量工作。
與第一次測量不同,第二次珠峰測量採用了傳統大地測量與衛星測量結合的技術方法,不僅如此,測量隊還首次利用冰雪雷達探測儀測量出冰雪厚度。
通過嚴密的計算,第二次高程測量出的珠峰海拔高程為8844.43米。
2020年4月30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正式啟動。
2020年5月26日16時35分,6名修路隊員將攀登路線打通至珠峰峰頂,即把路繩鋪設至珠峰峰頂,為登頂測量打下良好基礎。新華社發 (多吉次仁攝)
從大本營徒步四到五小時,便到了海拔5800米的過渡營地。這是大本營和前進營地間的過渡站。
再徒步約五小時後,便來到了6500米的前進營地。沿途綿延的絨布冰川是對眼睛的犒賞,但終點處這片「魔鬼營地」,也讓大多數登山者的身體如臨地獄。由於地處山坳,空氣流通不暢,這裡通常是登山者攀登過程中高原反應最嚴重的一個營地。
前進營地也是雪線之前最後一個營地。絨布冰川在這裡結束,匯入珠峰海拔7000米左右的常年積雪之中。從前進營地向前徒步兩小時左右,便到達了換冰爪處。之後,著名的北坳冰壁豁然出現在眼前。
這是珠峰北坡路線的第一大難點。幾百米的高度,近乎垂直的角度,密布的冰裂縫,要求登山者必須掌握過硬的攀冰技術,並在某些地段藉助梯子才能通過。
一些登山者在這裡會耗費大量體能,而7028米的一號營地則是他們休息的場所。登山者在這個營地可開始使用氧氣。再向上攀登,登山者將登上東北山脊,也將暴露在珠峰駭人的大風中。
由於狹管效應,海拔7500米左右被稱作「大風口」路段。風大時,登山者如果沒有保護繩保護,甚至會被從山脊上吹跑。這是珠峰北坡路線的第二大難點。
闖過大風口,路線進入冰巖混合的地帶,海拔7790米的二號營地出現在一片斜坡之上。大風是這個營地的特色,氣溫也可低至零下20攝氏度以下。登山者必須時刻小心,防止凍傷。
走出二號營地,登山者向峰頂前的最後一個營地——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進發。大多數登山者在這裡都睡不好,除了高原反應,衝頂一般需要凌晨出發也是原因之一。因珠峰峰頂中午和下午容易變天,登山者一般都選擇凌晨和早晨登頂,以便給下撤留足時間。
最後的衝頂階段,登山者首先行走在裸露的黃色巖層之上,也就是海拔8200米到8600米之間的「黃帶」。在海拔8600米處,登山者遭遇北坡攀登第三大難點——第二臺階。
這是一道高數米、幾乎垂直的巖壁,極難尋找攀爬支撐點。
1960年,中國登山隊隊員劉連滿甘當人梯,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通過,成功跨越第二臺階。1975年,中國登山隊在此架設由幾段金屬梯組成的「中國梯」,降低了攀登難度。如今,「中國梯」已經過更換,新的梯子依舊在第二臺階處為一代代攀登者保駕護航。
接下來,還有最後一道「鬼門關」——橫切路線,一段僅能供一人通過的巖石絕壁。通過後,峰頂便近在眼前!
對比此前的珠峰測量工作,此次的登頂測量大有不同,最為明顯之處,在於新技術的加持。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測量珠峰「身高」時,GNSS衛星測量主要依賴GPS系統。今年的測量將同時參考中國北鬥、GPS、GALILEO和GLONASS四大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並且將以北鬥的數據為主。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如今珠峰北坡登山路線和峰頂也已經實現了 5G 信號的覆蓋。
2020年,是人類首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珠峰60周年,同時也是中國首次精確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
1924年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裡在被問及為何要攀登珠峰時說:因為,山,就在那裡。
這同樣也回答了中國為什麼要三度登頂珠峰進行高度測量。
登頂珠峰,測量的不僅是中國高度,也是世界高度。
(荔枝新聞專稿 文/劉蔓 參考:新華網、北京青年報、海外網、新華視點、央廣網、星球科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