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5年05月23日05: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熱點排行】【推薦】【列印】【關閉】 |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
本報珠峰大本營5月22日電 記者趙亞輝報導:經過近8個小時的艱苦攀登,今天上午11時08分,珠峰登山測量隊隊長小嘉布和3名高山協作人員率先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峰頂。10分鐘之後,包括登山測量隊員普布、阿旺根堆和多吉格桑在內的15名登山隊員和高山協作人員陸續登上珠峰峰頂。 同時登頂成功的還有中國女子登山隊隊員拉吉和她的丈夫大齊米,他們也成為我國第二對同時登上世界之巔的夫妻。 按照計劃,第一批突擊衝頂隊員本應在今天凌晨1時從海拔8300米的C3突擊營地出發,但是由於峰頂風力接近10級,隊員們不得不在營地等待。直到凌晨3時30分,風力漸小,小嘉布等隊員才從營地出發,開始了衝頂歷程。 在成功登頂之後,隊員們在20多平方米的珠峰峰頂立刻展開了緊張有序的測量工作。紅色的金屬測量覘標是峰頂最重要的測量標誌,是提高交會測量精度的照準參照物。經過半個多小時緊張的安裝,11時50分,覘標終於在地球之巔豎起來了。 從海拔5200米到6250米,在珠峰大本營、Ⅲ7—1、西絨、中絨、東絨1、東絨2等六個相距數公裡的峰頂交會測量點上,近20名測量隊員早已嚴陣以待。當地球之巔那期盼已久的「一縷紅色」出現在經緯儀40倍的鏡頭中時,對講機發出測量總指揮的命令:「峰頂交會測量開始。」剎那間,三角測量和GPS測量方法同時展開,六臺經緯儀一起對準覘標,六臺GPS同時開啟,六點聯動觀測隨即開始,千百條數據瞬時錄入系統。按照計劃,只要覘標不倒,這一觀測將持續48小時。 中午12時,登山測量隊員按照指示在峰頂安置好兩臺雙頻GPS接收臺機,開啟電源,與六個交會測量點進行GPS同步觀測;中午12時08分,隊員們打開了冰雪雷達探測儀,開始探測珠峰峰頂神秘的積雪層和冰層的厚度。這是我國首次使用這種先進設備來測量珠峰峰頂冰雪厚度。 12時30分,各項測量工作都順利完成了。根據珠峰大本營登山測量指揮部的指令,所有隊員開始陸續從峰頂下撤。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2005年珠峰複測項目總指揮張燕平說:「現在峰頂覘標已成功豎立,幾十臺儀器正不間斷地進行48小時的數據記錄。我們可以自豪地宣布,登頂測量已經取得成功,標誌著我國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行動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下一階段,我們將全力以赴對數據進行精確的計算和分析。8月,我國將向全世界公布珠穆朗瑪峰的新高程!」《人民日報》(2005年05月23日第一版) 聚焦珠峰測高衝頂:攻堅克難上峰巔 本報赴珠峰特派記者 趙亞輝 5月22日凌晨,在海拔8300米突擊營地待命的珠峰登山測量隊的隊員們就要衝頂了。 登頂指揮部裡,大家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隊員們計劃凌晨1點出發,但從步話機裡傳來海拔8300米營地的消息,卻讓人把心提了起來:「這裡的風太大,路根本看不清,沒有辦法出發……」 指揮部的氣氛驟然緊張,過了好一會,總指揮終於下達了指令:「在原地待命。」 「因為珠峰峰頂下午一般會有大風,為了避開大風,只有早走,在上午9點半左右登頂,這樣才最安全。」多次登頂珠峰的藏族登山隊員桂桑告訴記者。 凌晨2點,中科院的科學家們施放了無線電氣象探空氣球。「從數據看,現在峰頂的氣象條件並不理想。風速是每秒22米,大約是10級左右,溫度是零下32攝氏度。」李茂善博士說。 凌晨3點半,從海拔8300米營地傳來消息:風小了一些,道路能辨清了。「再不能耽擱了,必須出發了!」第一批衝頂隊員在隊長小嘉布的帶領下,迎著大風,頂著月光,出發了。 早上8點,天光大亮,山下的人們架起了高倍望遠鏡和經緯儀,從鏡頭中跟隨著衝頂的隊員們。 這時,科學家們再次施放氣球,數據仍然不理想:風速每秒19米,差不多9級,溫度零下31攝氏度。 上午8點40分,隊員們已經聚集在「第二臺階」下了。「第二臺階」是衝頂路途中最困難的一段,是一截直上直下的梯子。整整1個小時,山下的人一直在揪著心。9點40分,望遠鏡中的黑點終於往前跳動了。「越過第二臺階了!」山下的人一片歡騰。 上午10點,陽光普照大地,天空湛藍,萬裡無雲。科學家們再次施放氣球:風速已經降到每秒15米,大約7級左右。11點08分,大本營的步話機中終於傳來了峰頂的聲音:「我是嘉布,我是嘉布,我們已經登頂,我們已經登頂……」 上午11點50分,紅色的金屬覘標終於在地球之巔豎立起來了,6個交會測量點幾乎同時發現目標。步話機裡傳來聲音:「東絨發現覘標,西絨發現覘標,中絨發現覘標……」 歡呼聲頓時響徹山谷,大本營成了歡樂的海洋。 《人民日報》 (2005年05月23日 第五版) 本報赴珠峰特派記者 趙亞輝 今年的珠峰複測行動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廣泛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三個懸而未決、爭論很久的謎,將有可能在此次行動中解開謎底。 謎底之一 「世界屋脊」到底有多高 1954年,印度一個名叫古拉提的測量師測得了珠峰的高度為8847.6米;1975年,我國測得珠峰高度為8848.13米;1992年,義大利科學家喬治·普瑞迪帶隊測量出珠峰高度為8846.50米;1999年5月,美國「千禧年珠峰測量」計劃實施,宣布測量結果為8850米……珠峰到底有多高?這一直是個謎。 在此次珠峰複測中,我國採用了先進和完善的測量方案,傳統的經典測量方法和現代GPS衛星導航定位測量方法,這兩種方法相互補充、相互印證,將解開珠峰的身高之謎。 謎底之二 珠峰峰頂的冰雪深度到底是多少 準確認識珠峰頂部雪冰的厚度,對評估珠峰高度的變化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然而,關於珠峰峰頂的冰雪深度,一直備受爭議。 1975年,我國登頂測量珠峰時,測得的雪面高度(即包括峰頂冰雪層的厚度)是8849.05米,女隊員潘多通過插鋼釺的方法測得覆雪厚度0.92米,兩者相減得到珠峰的地面高程為8848.13米;1992年,義大利科學家喬治·普瑞迪帶隊登頂,也通過插鋼釺的方法測得雪面厚度2.55米。從1975年和1992年兩次峰頂雪深測量結果來看,相差1.63米。 也有研究人員認為,插鋼釺的方法不能測得冰雪的真正厚度,珠峰頂部冰雪厚度遠遠大於2.5米,甚至可能在10米以上。 今年的珠峰測量,一大亮點是登頂隊員攜帶了特製的先進冰雪雷達探測儀,能夠根據不同物質對於頻率的不同反應,較準確探測出珠峰峰頂的浮雪和永久冰層的厚度。 謎底之三 珠峰地區和青藏高原的地殼是如何變化的 研究證明,大約在兩億年以前,喜馬拉雅山一帶是一片汪洋。由於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擠壓,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開始形成,並不斷上升。至今,青藏高原依然是地球上地殼運動最強烈的地區。 但是,「青藏高原的地殼運動是如何進行的」一直是世界科學界關注的焦點。此次複測特別在青藏高原和珠峰周邊地區各選擇了30個點,進行了GPS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聯機觀測。這些觀測,將為研究珠峰地區和青藏高原地殼變化過程的細節起到重要作用。 人民時評:你好€珠穆朗瑪 楊健 還有哪個高度讓人如此心馳神往?還有哪座山峰讓人如此魂牽夢縈? 從1717年第一次將「珠穆朗瑪」的名字標註在地圖上開始,人們就沒有停止過對它的憧憬和嚮往。「我來過了,我見到了,我超越了。」近百年時間裡,激情做伴,1500多名健兒成功登頂,近200位勇士風雪魂歸。一條登山路,刻滿了人類走近自然、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的重重險阻和無限情懷。 對自然世界的深入了解,激發出人們無盡的潛能。在這個九天攬月「高路入雲端」、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的時代,珠穆朗瑪已不像當年那樣高不可攀。單人登頂,南北對跨,盲人翻越,不吸氧攀爬……登山者們一次次抬升著跨越的標杆,似乎惟恐難度不夠,挑戰不大。只有將勇往直前的目光移向腳下時,他們才猛然發現,自己對這神秘的「第三女神」其實仍然知之甚少,無論是她的歷史,她的未來,還是她今天確切的身高。 這不奇怪。即使哈勃望遠鏡的視力已經足以分辨100億光年之外的星鬥,我們對「太空中能否用肉眼看見長城」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至今也難以回答。即使計算機遙控程序可以推動陷入沙坑的火星車重新上路,我們的工程師還在為擰不緊的水龍頭和時常卡殼的餐桌轉盤發愁。魔鬼在細節當中,而細節是如此之多。科學技術縱有三頭六臂,也不得不為它們大費周章。 細細算來,中國人對珠峰的精確測量,已經有近50年歷史。但令人遺憾的是,專業的測繪人員只是業餘登山選手,始終未能親臨峰頂動手操作,而專業登山隊員的測繪知識和技能有限,對複雜情況的把握和處理很難說盡善盡美。專業測繪人員和專業登山選手同時登頂,用最先進的技術以最高的精確度複測珠峰,由此成為這次珠峰綜合科考的最大看點。 也許有人覺得,8848.13米也好,8850、8846米也罷,這微不足道的差異什麼也改變不了。果真如此嗎?數學家為把祖衝之計算的圓周率精度在小數點後前推10位,摸索了幾乎整整1000年,而物理學家只要能夠證明宇宙大爆炸以來的100多億年間,精細結構常數的數值變化了0.001%,就可能將廣義相對論徹底改寫。當科學將細節中的魔鬼趕出來之後,什麼奇蹟都可能發生。而科學家們從沒有國界的科學探索中轉過身來,站在自己祖國的國旗之下,握有這樣一組精確的數字,他們那興奮的心跳,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清晰地聽到。 你好!珠穆朗瑪! 敬禮!向珠峰科考的眾位英雄!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珠峰」,共找到615,326個相關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