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處的故事。
一
1921年,大流感剛結束,英國《泰晤士報》刊發一條特殊新聞:傳奇探險家即將帶隊出發。
整個英國魂牽夢繞。探險家名為馬洛裡,登山界的傳奇,徵服過歐洲許多山峰,還曾徒手爬過艾菲爾鐵塔。
這一次,他要挑戰珠穆朗瑪峰,人類從未登頂的至高之處。
那年他不過34歲,消瘦俊朗,英氣逼人,泰晤士報說:說起攀登珠峰,整個大英帝國,還有誰比馬洛裡更有資格和能力?
1921年6月,人類史上第一支珠峰遠徵隊,抵達珠峰北麓。
冰川之上,馬洛裡痴迷地望著接天連地的珠峰,「就像一個粗獷的巨人,就像夢中最狂野的造物」。
那一次,在沒有任何氧氣設備情況下,馬洛裡到達珠峰6700米處。此後季風帶來大雪,遠徵隊被迫歸國。
1922年,馬洛裡再次歸來,這一次遠徵隊帶來飛行員用的氧氣瓶,他們也成功到達珠峰7924米處。
至高點在望。當年5月,馬洛裡第三次攻頂,那天天空晴朗,然而巨變轉瞬而至:
一種不祥、尖銳、暴力的聲音如雷貫耳,像沒有封裝的火藥爆炸的聲音。
雪崩埋住隊伍,七名隊員喪生,第二次挑戰珠峰悲愴收場。
歸國後,馬洛裡一度悲傷消沉,最終掙扎走出,四處募款,準備第三次遠徵。
《紐約時報》記者問他,為何念念不忘要攀登珠峰?
他回答了那句:因為,山在那裡。
1924年,馬洛裡第三次出發,他已38歲,珠峰無聲佇立,至高處仍深鎖雲中。
6月7日,馬洛裡開始最後的徵途。當夜,他在8321米處臨時帳篷內,給妻子露絲寫了一封信。
信中滿是思念和愛意,結尾處,他說:明天我將把你的照片,放在世界最高處。
6月8日清晨,他和同伴歐文出發,派當地人給山下夥伴送去便籤:你們會看到我翻過最後的巖石,登上與天最接近的地方。
兩人背著笨重氧氣瓶,穿著簡陋風雪衣,踩著皮鞋,提著斧子,向至高點行進。
當天中午,半山腰的同伴,看見兩人最後身影:
中午12點50分,霧氣籠罩的峰頂突然清晰起來,我看到兩個移動黑點,他們翻過了最後一個大障礙,隨後山頂再次被雲霧遮蓋起來。
海拔8605米,這是人們最後一次用望遠鏡看到馬洛裡時,他所在的位置。此後,兩人永遠消失在風雪中。
6月9日,消息傳回英國,舉國悲慟,這不僅是個體的消逝,這是人類的勇氣和不屈。
英國為馬洛裡舉行國葬,葬禮設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英王帶著皇室,首相帶著內閣,和無數普通人一起參加了葬禮。
從那之後,馬洛裡成為珠峰永遠的傳奇,而馬歐之謎則困擾至今:兩人遇難前,到底有沒有成功登頂?
1999年,馬歐遇難75年後,美國登山隊在珠峰北坡8170米處,發現了馬洛裡遺體。
隊員們給他身上堆石,不讓他再受禿鷲侵擾,做完這一切後,依舊不舍離開。
堆石前,他們小心翼翼檢查遺物,沒有發現他妻子露絲的照片。這或許意味著,他已從峰頂歸來。
多年後,國家地理用紀錄片特效,還原了那可能的一幕:馬洛裡將照片放在冰雪上,然後凝望著人類從未見過的壯闊雲海。
你為什麼要攀登珠峰?
因為山就在那裡。
二
軍用專機掠過西藏的天空,機身上還有陳舊彈孔。專機內坐著中國登山隊,等待偵查登峰路線。
那一年是1958年,攀登珠峰為迎共和國十年華誕,更涉及國界劃定:如果中國人都沒登上珠峰,談何國土?
然而,登峰一波多折,登山隊先後遭遇了匪患和暴雪,原定聯合登峰的蘇聯隊最後也毀約而去,帶走了所有高山設備。
那個年代自有執擰之氣,國家決定獨立登峰,並擠出預算,去海外採購裝備。
登山隊在瑞士一家滑雪商店採購時,店員無意中告知,印度陸軍登山隊也在採購設備,準備1960年從南坡攀登珠峰。
一場特殊的競賽開啟,時間已所剩不多。1960年3月19日,中國登山隊214人,終抵珠峰腳下。
除卻後勤和科研人員,隊伍中共有運動員80餘人,平均年齡24歲,大多缺乏登山經驗。
隊員劉連滿是哈爾濱消防員,屈銀華是四川大渡河林區伐木工人,貢布是藏區警衛營戰士,而王富洲是地質學院的大學生,因家窮在學校一直赤腳走路,入選後才穿上鞋子。
參照國際經驗,登山隊設定三次行軍計劃,目標分設海拔6400米、7600米和8500米。
三次行軍,是為讓隊員適應高度,並建立營地,為正式攀登準備。
第一次行軍,登山隊全員到達6400米,但大批凍傷。
第二次行軍,77人出發,40人到達7600米,來自蘭州大學的汪磯,因缺氧反應犧牲。
當年4月25日,第三次行軍開啟,55人出發,途中風暴呼嘯,只能藏身冰縫,多人凍掉鼻子耳朵和手指。來自北大的氣象隊員邵子慶,坐下休息,再也沒有起來。
最終,只有4人到達8500米,在那設立了最後的突擊營地。
1960年5月17日,最後的4人突擊隊正式出發,另有10人組成運輸隊,負責將物資運至8500米營地。
出發前,突擊隊員王富洲,到醫務室和夥伴告別,他說:如果上不去,我就不回來了。
6天後,突擊隊員攀爬至8500米營地,一名隊員無力為繼,運輸隊的屈銀華臨時頂替。
途中,無線電設備落入深淵,突擊隊與大本營失聯,只能看到半山腰射出的信號彈獲知:24日為好天氣。
5月24日,4人突擊隊向至高點進發,挪行兩小時後,到達「第二臺階」,傳說中的絕望之壁。
那是一面20米高的陡坡,頂部4米光滑垂直,4人攀爬數次均告失敗。
消防員出身的劉連滿,想到了人梯,讓隊員踩著他,鑿釘上爬。
屈銀華為減輕隊友負擔,脫下八斤重的鞋,穿著單襪攀爬,十個腳趾因此凍傷切除。
5小時後,4人翻過第二臺階。劉連滿體力耗盡,倒在8700米。三人將他移到避風處,留下一瓶氧氣後,繼續前行。
夜幕降臨,3人漆黑上爬。凌晨4點20分,他們終於登頂,四野是匍匐在黑暗中的巨大山影。
3人採集了9塊巖石標本,王富洲用鉛筆寫下字條「王富洲等三人徵服了珠峰。1960 年 5 月 25 日 4 時 20 分」,塞入羊毛手套,埋在峰頂細石中。
15分鐘後,三人返程,遺憾的是,因天光未亮,膠片不感光,沒拍到清晰登頂畫面。
返程路上,三人氧氣已吸完,到達8700米時,他們驚喜發現劉連滿已恢復意識。
四人放聲大哭。劉連滿本已寫好遺書,沒捨得吸那瓶氧氣,準備死後留給下山的隊友。
他們分享了氧氣和18塊水果糖,繼續下山。
重達17斤的無線報機早已遺失,體力恢復較好的劉連滿和貢布先行下山報信,王富洲和屈銀華緩慢挪行。
路上,屈銀華已意識模糊,兩人一度滾落山坡,王富洲摔至昏迷,屈銀華鳴槍示警,槍凍上了,弄槍時他手指凍掉一截。
回到大本營後,他們得知,因天氣突變,南坡的印度登山隊,遭遇風雪鎩羽而歸。
5月27日,劉連滿和貢布將登頂消息傳至大本營。
5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行號外,舉國沸騰。那個時代人民日報只發過兩次號外,一次是原子彈爆炸,一次便是登頂成功。
下山後,突擊隊員住進醫院恢復。上山前,王富洲160斤,下山後只剩101斤。
你為什麼要攀登珠峰?
如果上不去,我就不回來了。
三
2003年5月,非典剛過,珠峰迎來一支民間登山隊,隊伍中包含張朝陽和王石。
這場民間活動,最後引發舉國關注。
央視出動10位主持人全程直播,剛走出疫情的國人,急需勇氣和力量。
登山隊翻越冰川,攀爬山脊,跨過冰縫,最終來至第二臺階前。
1975年,中國登山隊二次登頂時,在絕壁留下一架金屬梯,此後成為各支隊伍必經之路。
當年5月22日下午15時,王石等人登頂。隊員們在峰頂發送了彩信,並測試了網絡直播。
曾在絕壁下充當人梯的劉連滿,那一年已經70歲。老人從未上過網,網站編輯到他家,幫他打開網頁。
珠峰巍峨,雪嶺浩蕩,老人臉貼著屏幕,久久難言。
因長期在高山活動,紫外線刺激,他的視力下降到僅有0.2。
他的隊友貢布,晚年隱居在拉薩小院中,極少回憶往事。他患有嚴重心臟病,艱難回憶總會讓他心力交瘁。
2008年,貢布被選為奧運火炬手。老人拒絕走路傳遞的建議,堅持跑完全程,寧可在袖口卷著救心丸。
火炬一站站傳至珠峰峰頂,峰頂的火炬手說,舉著火炬,就像飛在天上。
2020年,曾參加火炬傳遞的袁復棟,成為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隊長。這一年,也是中國首登珠峰60周年。
5月6日,登山隊第一次衝頂,在北坳冰壁遭遇流雪,流雪夾雜著碎石傾瀉,有隊員躲避時受傷。
5月16日,登山隊第二次衝頂,因氣旋風暴在印度登陸,峰頂落雪超1米,隊伍被迫困守營地。
5月27日凌晨2點,8名突擊隊員和拍攝團隊,從6500米處營地出發。隊伍闖過大風和急雪,9小時後,成功登頂。
隊員們站在正午的珠峰峰頂,背後是一個時代的加持。
登山隊在峰頂樹立了測量覘標,通過北鬥衛星重測珠峰;前期5300米、5800米、6500米三處營地的基站建設,實現了珠峰5G信號全覆蓋。
登山全程,隊員用國產榮耀X10手機,在不同海拔高度完成了5G測試,並在峰頂,撥打出珠峰史上第一個5G電話。
登頂的畫面,藉助5G信號,傳回央視演播廳。
演播廳內,71歲的夏伯渝興奮不已。
45年前,他和隊友在第二臺階,留下了那架金屬梯。
那次,他雙腿凍壞,未能登峰,在營地收音機裡聽到隊友登峰消息。
雙腿截肢後,他安裝義肢,4次登峰失敗。兩年前,這位無腿老人終於站上珠峰峰頂,並停留了10分鐘。
他的臥室,掛著一幅畫,畫上的珠峰會隨光源變化,朝夕輪轉。
登頂後,有人問過他那個問題。
你為什麼要攀登珠峰?
山無法被徵服,但人的命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