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傳奇:中國隊深夜贏印度,第二次登頂在絕壁留下金屬梯

2021-01-15 摩登中產

最高處的故事。

1921年,大流感剛結束,英國《泰晤士報》刊發一條特殊新聞:傳奇探險家即將帶隊出發。

整個英國魂牽夢繞。探險家名為馬洛裡,登山界的傳奇,徵服過歐洲許多山峰,還曾徒手爬過艾菲爾鐵塔。

這一次,他要挑戰珠穆朗瑪峰,人類從未登頂的至高之處。

那年他不過34歲,消瘦俊朗,英氣逼人,泰晤士報說:說起攀登珠峰,整個大英帝國,還有誰比馬洛裡更有資格和能力?

1921年6月,人類史上第一支珠峰遠徵隊,抵達珠峰北麓。

冰川之上,馬洛裡痴迷地望著接天連地的珠峰,「就像一個粗獷的巨人,就像夢中最狂野的造物」。

那一次,在沒有任何氧氣設備情況下,馬洛裡到達珠峰6700米處。此後季風帶來大雪,遠徵隊被迫歸國。

1922年,馬洛裡再次歸來,這一次遠徵隊帶來飛行員用的氧氣瓶,他們也成功到達珠峰7924米處。

至高點在望。當年5月,馬洛裡第三次攻頂,那天天空晴朗,然而巨變轉瞬而至:

一種不祥、尖銳、暴力的聲音如雷貫耳,像沒有封裝的火藥爆炸的聲音。

雪崩埋住隊伍,七名隊員喪生,第二次挑戰珠峰悲愴收場。

歸國後,馬洛裡一度悲傷消沉,最終掙扎走出,四處募款,準備第三次遠徵。

《紐約時報》記者問他,為何念念不忘要攀登珠峰?

他回答了那句:因為,山在那裡。

1924年,馬洛裡第三次出發,他已38歲,珠峰無聲佇立,至高處仍深鎖雲中。

6月7日,馬洛裡開始最後的徵途。當夜,他在8321米處臨時帳篷內,給妻子露絲寫了一封信。

信中滿是思念和愛意,結尾處,他說:明天我將把你的照片,放在世界最高處。

6月8日清晨,他和同伴歐文出發,派當地人給山下夥伴送去便籤:你們會看到我翻過最後的巖石,登上與天最接近的地方。

兩人背著笨重氧氣瓶,穿著簡陋風雪衣,踩著皮鞋,提著斧子,向至高點行進。

當天中午,半山腰的同伴,看見兩人最後身影:

中午12點50分,霧氣籠罩的峰頂突然清晰起來,我看到兩個移動黑點,他們翻過了最後一個大障礙,隨後山頂再次被雲霧遮蓋起來。

海拔8605米,這是人們最後一次用望遠鏡看到馬洛裡時,他所在的位置。此後,兩人永遠消失在風雪中。

6月9日,消息傳回英國,舉國悲慟,這不僅是個體的消逝,這是人類的勇氣和不屈。

英國為馬洛裡舉行國葬,葬禮設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英王帶著皇室,首相帶著內閣,和無數普通人一起參加了葬禮。

從那之後,馬洛裡成為珠峰永遠的傳奇,而馬歐之謎則困擾至今:兩人遇難前,到底有沒有成功登頂?

1999年,馬歐遇難75年後,美國登山隊在珠峰北坡8170米處,發現了馬洛裡遺體。

隊員們給他身上堆石,不讓他再受禿鷲侵擾,做完這一切後,依舊不舍離開。

堆石前,他們小心翼翼檢查遺物,沒有發現他妻子露絲的照片。這或許意味著,他已從峰頂歸來。

多年後,國家地理用紀錄片特效,還原了那可能的一幕:馬洛裡將照片放在冰雪上,然後凝望著人類從未見過的壯闊雲海。

你為什麼要攀登珠峰?

因為山就在那裡。

軍用專機掠過西藏的天空,機身上還有陳舊彈孔。專機內坐著中國登山隊,等待偵查登峰路線。

那一年是1958年,攀登珠峰為迎共和國十年華誕,更涉及國界劃定:如果中國人都沒登上珠峰,談何國土?

然而,登峰一波多折,登山隊先後遭遇了匪患和暴雪,原定聯合登峰的蘇聯隊最後也毀約而去,帶走了所有高山設備。

那個年代自有執擰之氣,國家決定獨立登峰,並擠出預算,去海外採購裝備。

登山隊在瑞士一家滑雪商店採購時,店員無意中告知,印度陸軍登山隊也在採購設備,準備1960年從南坡攀登珠峰。

一場特殊的競賽開啟,時間已所剩不多。1960年3月19日,中國登山隊214人,終抵珠峰腳下。

除卻後勤和科研人員,隊伍中共有運動員80餘人,平均年齡24歲,大多缺乏登山經驗。

隊員劉連滿是哈爾濱消防員,屈銀華是四川大渡河林區伐木工人,貢布是藏區警衛營戰士,而王富洲是地質學院的大學生,因家窮在學校一直赤腳走路,入選後才穿上鞋子。

參照國際經驗,登山隊設定三次行軍計劃,目標分設海拔6400米、7600米和8500米。

三次行軍,是為讓隊員適應高度,並建立營地,為正式攀登準備。

第一次行軍,登山隊全員到達6400米,但大批凍傷。

第二次行軍,77人出發,40人到達7600米,來自蘭州大學的汪磯,因缺氧反應犧牲。

當年4月25日,第三次行軍開啟,55人出發,途中風暴呼嘯,只能藏身冰縫,多人凍掉鼻子耳朵和手指。來自北大的氣象隊員邵子慶,坐下休息,再也沒有起來。

最終,只有4人到達8500米,在那設立了最後的突擊營地。

1960年5月17日,最後的4人突擊隊正式出發,另有10人組成運輸隊,負責將物資運至8500米營地。

出發前,突擊隊員王富洲,到醫務室和夥伴告別,他說:如果上不去,我就不回來了。

6天後,突擊隊員攀爬至8500米營地,一名隊員無力為繼,運輸隊的屈銀華臨時頂替。

途中,無線電設備落入深淵,突擊隊與大本營失聯,只能看到半山腰射出的信號彈獲知:24日為好天氣。

5月24日,4人突擊隊向至高點進發,挪行兩小時後,到達「第二臺階」,傳說中的絕望之壁。

那是一面20米高的陡坡,頂部4米光滑垂直,4人攀爬數次均告失敗。

消防員出身的劉連滿,想到了人梯,讓隊員踩著他,鑿釘上爬。

屈銀華為減輕隊友負擔,脫下八斤重的鞋,穿著單襪攀爬,十個腳趾因此凍傷切除。

5小時後,4人翻過第二臺階。劉連滿體力耗盡,倒在8700米。三人將他移到避風處,留下一瓶氧氣後,繼續前行。

夜幕降臨,3人漆黑上爬。凌晨4點20分,他們終於登頂,四野是匍匐在黑暗中的巨大山影。

3人採集了9塊巖石標本,王富洲用鉛筆寫下字條「王富洲等三人徵服了珠峰。1960 年 5 月 25 日 4 時 20 分」,塞入羊毛手套,埋在峰頂細石中。

15分鐘後,三人返程,遺憾的是,因天光未亮,膠片不感光,沒拍到清晰登頂畫面。

返程路上,三人氧氣已吸完,到達8700米時,他們驚喜發現劉連滿已恢復意識。

四人放聲大哭。劉連滿本已寫好遺書,沒捨得吸那瓶氧氣,準備死後留給下山的隊友。

他們分享了氧氣和18塊水果糖,繼續下山。

重達17斤的無線報機早已遺失,體力恢復較好的劉連滿和貢布先行下山報信,王富洲和屈銀華緩慢挪行。

路上,屈銀華已意識模糊,兩人一度滾落山坡,王富洲摔至昏迷,屈銀華鳴槍示警,槍凍上了,弄槍時他手指凍掉一截。

回到大本營後,他們得知,因天氣突變,南坡的印度登山隊,遭遇風雪鎩羽而歸。

5月27日,劉連滿和貢布將登頂消息傳至大本營。

5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行號外,舉國沸騰。那個時代人民日報只發過兩次號外,一次是原子彈爆炸,一次便是登頂成功。

下山後,突擊隊員住進醫院恢復。上山前,王富洲160斤,下山後只剩101斤。

你為什麼要攀登珠峰?

如果上不去,我就不回來了。

2003年5月,非典剛過,珠峰迎來一支民間登山隊,隊伍中包含張朝陽和王石。

這場民間活動,最後引發舉國關注。

央視出動10位主持人全程直播,剛走出疫情的國人,急需勇氣和力量。

登山隊翻越冰川,攀爬山脊,跨過冰縫,最終來至第二臺階前。

1975年,中國登山隊二次登頂時,在絕壁留下一架金屬梯,此後成為各支隊伍必經之路。

當年5月22日下午15時,王石等人登頂。隊員們在峰頂發送了彩信,並測試了網絡直播。

曾在絕壁下充當人梯的劉連滿,那一年已經70歲。老人從未上過網,網站編輯到他家,幫他打開網頁。

珠峰巍峨,雪嶺浩蕩,老人臉貼著屏幕,久久難言。

因長期在高山活動,紫外線刺激,他的視力下降到僅有0.2。

他的隊友貢布,晚年隱居在拉薩小院中,極少回憶往事。他患有嚴重心臟病,艱難回憶總會讓他心力交瘁。

2008年,貢布被選為奧運火炬手。老人拒絕走路傳遞的建議,堅持跑完全程,寧可在袖口卷著救心丸。

火炬一站站傳至珠峰峰頂,峰頂的火炬手說,舉著火炬,就像飛在天上。

2020年,曾參加火炬傳遞的袁復棟,成為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隊長。這一年,也是中國首登珠峰60周年。

5月6日,登山隊第一次衝頂,在北坳冰壁遭遇流雪,流雪夾雜著碎石傾瀉,有隊員躲避時受傷。

5月16日,登山隊第二次衝頂,因氣旋風暴在印度登陸,峰頂落雪超1米,隊伍被迫困守營地。

5月27日凌晨2點,8名突擊隊員和拍攝團隊,從6500米處營地出發。隊伍闖過大風和急雪,9小時後,成功登頂。

隊員們站在正午的珠峰峰頂,背後是一個時代的加持。

登山隊在峰頂樹立了測量覘標,通過北鬥衛星重測珠峰;前期5300米、5800米、6500米三處營地的基站建設,實現了珠峰5G信號全覆蓋。

登山全程,隊員用國產榮耀X10手機,在不同海拔高度完成了5G測試,並在峰頂,撥打出珠峰史上第一個5G電話。

登頂的畫面,藉助5G信號,傳回央視演播廳。

演播廳內,71歲的夏伯渝興奮不已。

45年前,他和隊友在第二臺階,留下了那架金屬梯。

那次,他雙腿凍壞,未能登峰,在營地收音機裡聽到隊友登峰消息。

雙腿截肢後,他安裝義肢,4次登峰失敗。兩年前,這位無腿老人終於站上珠峰峰頂,並停留了10分鐘。

他的臥室,掛著一幅畫,畫上的珠峰會隨光源變化,朝夕輪轉。

登頂後,有人問過他那個問題。

你為什麼要攀登珠峰?

山無法被徵服,但人的命運可以。

相關焦點

  • 6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登頂珠峰 "中國梯"成就夢想
    1975年,在測量珠峰高程的行動中,王富洲再次隨隊出徵,並擔任組織領導工作,幫助中國登山隊順利完成登頂。這次登頂不僅測得8848.13米的珠峰高度,還在當年搭人梯的第二階梯巖壁上架起了一道近6米高的金屬梯。在那以後,各國登山者來到這裡,都會藉助這架金屬梯登上原本異常險峻的垂直巖壁。這座幫助無數勇者完成夢想的金屬梯,也被稱做「中國梯」。
  • 從海底之塵走向世界之巔 60年珠峰登頂之路
    北京時間5月27日上午11時整,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次落、袁復棟、李富慶、普布頓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羅布、洛桑頓珠,全部成功登頂珠峰!此次登頂珠峰的中國人還有更重要的使命——測量珠峰高程。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
  • 盤點珠峰探索:英國最早,中國最多,首次登頂是大洋洲國家?
    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隊珠穆朗瑪峰形成於6500萬年以前,由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撞擊擠壓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其實人類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歷史不過100年,最早攀登珠峰的是一支英國登山隊,在1921年從中國的北坡路線進行攀登,到達6000多米時,沒能越過北坳頂部,宣告失敗;第二次是在1922年,仍然是英國的登山隊從北坡攀登,這次他們到達了8000米以上,但不幸遇到雪崩,7名登山隊員全部遇難;第三次是在1924年,英國隊繼續從北坡攀登,「幾乎」登頂,他們到達8572米時缺氧被迫下山
  • 攀登者用血肉之軀在珠峰搭成「中國梯」,這一幕感天動地!
    這是從北坡衝頂的必經之路,因其攀爬難度之高,上世紀60年代之前從未有人成功克服,從珠峰北側登頂的路線被定性為「飛鳥也無法逾越」。而如今,「第二臺階」早已不再是那個無人能徵服的冰冷峭壁。 1975年,中國登山隊員就在這海拔8600米的「第二臺階」處,僅憑人力架設起一架金屬梯。
  • 珠峰登頂60年,揭秘血肉築起「中國梯」的生死時刻
    來源標題:珠峰登頂60年,揭秘血肉築起「中國梯」的生死時刻 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中國登山隊成功地將五星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
  • 登頂珠峰有多難,不但要看"天意",還要有錢有裝備,克服三大難關
    其中北坡攀登的三大難關,更是難中之難,讓無數攀登者無功而返,甚至留下寶貴的生命。根據BBC(英國廣播公司)統計,截至2019年3月21日,已經有超過280人喪命珠峰。看以下這組數據就知道了:▲2008年5月8日,北京奧運珠峰傳遞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我國第一次登頂:1960年5月25日,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三人登上了珠穆朗瑪峰;我國第二次登頂:1975
  • 1975年珠峰登山隊成員桑珠 分享當年成功登頂的真實史實
    這部由徐克監製、李仁港執導、阿來編劇,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陳龍、曲尼次仁、拉旺羅布、劉小鋒、多布傑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電影,憑藉珠峰實景拍攝收穫了口碑與話題。其中,吳京組團第二次登頂珠峰的故事,綜合借鑑了桑珠1975年登峰的經歷。
  • 《攀登者》:登頂珠峰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為國登頂,寸土不讓
    最終,王富洲,屈銀華與貢布齊心協力讓五星紅旗高高地飄揚在珠峰最高處,也成為世界上成功從珠峰北坡登頂的第一人。1975年,後輩接過任務,再次登頂,進行了測繪並架上了「中國梯」。電影《攀登者》的主線故事是二次登頂,也就是中國登山隊在1975年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故事。僅從影片來看,全場有無數個燃點和淚點,是一部越往後越好看的電影,它不是漸入佳境,而是一開始就在佳境裡。
  • 六十年的輪迴,再次登頂珠峰的思考
    英雄的犧牲不會白費,1975年登山隊藉助屈銀華當年打下的鋼錐,在「第二臺階」上架起近6米的金屬梯,使得天險變通途,在15年之後,第二次登上了珠峰。但是登頂的人中,卻不包括夏伯渝。但是卻沒能阻礙夏伯渝挑戰珠峰的決心,在第一次挑戰珠峰之後的第四十三年,夏伯渝終於成功登頂,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依靠雙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這時夏伯渝已經69歲了。然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挑戰珠峰成功之後他依然沒有停止步伐。2019年,微博熱搜上再次出現夏伯渝的照片,照片上的他身穿民族品牌波司登羽絨服,手持國旗,站在「歐洲之巔」厄爾布魯士峰峰頂。
  • 1975年,珠峰登頂者和那些「走到一半的人」
    因光線問題,這次登頂無法拍攝影像資料,遂引發質疑。因而再次登頂、留下證據,並測定珠峰高度,向世界證明中國登山隊的實力成為一項「政治任務」。圖為1960年攀登過程中,登山隊員冒著強風前進。 (視覺中國/圖)(本文首發於2019年10月10日《南方周末》)「我和他們握手,一握下去,是空的。我心裡一驚,沒有手指。」
  • ...金氏兄弟登頂珠峰14周年|珠穆朗瑪峰|喬治·馬洛裡|登山|金飛豹...
    1960年6月7日中國登山隊隊員(右起)王富洲、貢布(藏族)、屈銀華登頂珠峰凱旋迴到拉薩時受到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 ▼他們是最早登頂珠穆朗瑪峰的中國人,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壯舉,為世界登山史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 為什麼中國人1960年登頂珠峰不為西方人承認?
    1960年元旦剛過,中國登山隊史佔春隊長前往瑞士採購裝備,在一家登山裝備店不期而遇印度陸軍登山隊,他們也準備同年攀登珠峰。如果印度人捷足先登,那麼邊界問題就會變得更加複雜。中國隊必須儘快完成登頂任務。1960年2月,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正式成立,214名隊員分批進藏,來到5120米的大本營。
  • 我國成功登頂珠峰!
    看過《攀登者》這部電影的人應該深有感觸,即便是隔著屏幕,我們也能感受到那登頂剎那間的自豪和永恆!然而今天,我們再次目睹了這一壯觀歷史的重演,請記住這一時刻:2020年5月27日11點整!我國珠峰測量登山隊再次成功登頂珠峰!這一時刻註定載入歷史!45年前的歷史重演在為這些登山隊員所取得的成就歡呼的同時,我們怎麼能忘記45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登頂?
  • 吳京:1960年登頂珠峰不被承認,為國登頂,寸土不讓《攀登者》
    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五洲(吳京飾)和曲松林(張譯飾)在氣象學家徐纓(章子怡飾)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井柏然飾)、楊光(胡歌飾)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 我們讓珠峰有了標準「身高」 專訪1975年登頂珠峰的勇士桑珠
    說盛大,是因為這是史上海拔最高的關機發布會,莊嚴肅穆的珠峰是背景,更是故事的主角;是因為影片由徐克監製、李仁港導演、阿來編劇,並且匯集了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等一眾演員;更是因為這部名叫《攀登者》的電影邀請到真正的「攀登者」,1975年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的登山英雄桑珠來到現場。關機儀式前後,桑珠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
  • 你了解珠峰上的中國梯嗎?1975年,中國登山隊用血肉之軀帶它攀山
    在海拔8700米的珠峰「第二臺階」,有一處巖壁幾乎直上直下,極難攀登。1975年,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時,用血肉之軀帶著一道長約6米的金屬梯攀上8700米,將其架設在峭壁之上。這段梯子也由此得名「中國梯」!據統計,它曾幫1300多名世界各地的登山者,成功登上地球之巔,贊!
  • 這個中國梯高6米,建在8700米高的珠峰上,33年幫助1300人登頂
    說到珠穆朗瑪峰,相信沒有幾個人會不知道,對於喜歡探險的小夥伴們來說,珠穆朗瑪峰是他們徵服的目標,雖然珠峰的攀爬難度並不是最難得,但是它高度是世界第一,難度在世界上也是數得著的,今天小編要說的是珠峰海拔8700米的高度上,挺立了33年的「中國梯」。
  • 由《攀登者》的珠峰 「中國梯」看 「中國基站」(略有劇透)
    國慶假期,小編也去看了《攀登者》,此片劇情上是有許多不足,添加了大段多餘的感情線,卻沒有詳細描繪為何登山的背景,第一次登頂不被國際承認的挫敗,第二次登山前期準備這些重要看點都被潦草帶過。
  • ...與山共生——寫在中國人首登珠峰、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60...
    1975年,九勇士再登珠峰,首次測得珠峰8848.13米的高度數據,藏族登山家潘多成為首位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女性;1988年,中日尼聯合登山隊實現珠峰南北雙跨;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在珠峰峰頂傳遞,一團以「夢想」命名的火焰,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讓夢想照進現實,為奧林匹克運動史留下光輝一幕。
  • 1960年我國成功登頂珠峰!
    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5分,中國登山隊王富洲、曲銀華、貢布三人登上珠峰頂,成為世界上從珠峰北坡登頂成功的第一批中國人。我國首次成功徵服珠峰的登山運動員(右起)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不過,按照國際登山慣例,登頂者必須有充足的登頂證據才能得到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