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慶檔「三大巨頭」同時上映的第七天,先簡單的介紹下「戰報」:
《我和我的祖國》排片率37.4%,冠軍寶座穩固,目前累計票房19.8億。
《中國機長》
排片率37%,暫列第二,但後勁十足,大有趕超第一名的趨勢,目前累計票房17億。
《攀登者》
位列第三,排片率16.9%,累計票房7.8億,已經很難達到預期中「三足鼎立」的局面,確實有些出乎有意料之外,但影響不了,這仍然是一部優秀作品的事實。
從影片籌拍之初,就有很多人不明白,登上珠穆朗瑪峰到底有什麼意義,甚至還有網友直接指責影片會對珠峰造成環境汙染。
這種言辭,既可笑又無知,更讓人無語。
我們將時間推回到六十年前。
當時的中國剛剛從結束了戰爭時期,百廢待興,而自古以來,人類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若有人率先到達無主之地,那麼他就有了這塊土地的主權。
和中國接壤的尼泊爾(尼泊爾是當時印度的附屬國),在1953年5月29號,尼泊爾嚮導丹增諾蓋和紐西蘭登山家愛德蒙希拉蕊,由相對容易的南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
本屬於中國的土地上,插著紐西蘭的國旗,也讓印度有了爭奪珠峰的藉口:中國人並未登上過珠峰,就不能說珠穆朗瑪峰是屬於中國的。
國家的威嚴受到挑釁,為了國家,必須登頂珠穆朗瑪,為了國家,我們寸土不讓!
這並不是簡單挑戰極限的登山活動,而是為了保護國家領土完整的重要戰役。
周總理非常重視這次的登山任務,1955年籌建登山隊,抽調全國各地的精英們進行艱苦訓練,1960年,登山隊伍集結完畢,214名隊員齊聚珠峰大本營。
隊員們要從我們境內的北坡,登上珠峰,而這裡,氧氣含量極低,氣溫更加達到零下73度的超低溫,這是鳥也無法飛越的「死亡之路」。
剛剛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登山隊,毫無登山經驗,而裝備更是簡陋,但還是靠著他們的智慧,進行了四次適應性的登山訓練。
一點點摸索,一次次探路,梯次建立了不同高度的四個營地,為最後的登頂,硬是趟出了一條「血」路。
一位教師付出了生命,更多的人被凍傷、凍病,有人沒了手指、有人沒了鼻子,甚至沒了整條胳膊……
最後,登山隊只剩下了四個人,憑著驚人的毅力,他們終於來到了最後一關:海拔8700米的第二臺階。
十多米的垂直巖壁,是豎在四人面前難以逾越的巨大障礙,絕對不會後退半步,哪怕只剩下一個人,爬也要爬上去。
堅強的信念支撐著他們勇往直前,他們搭成人梯,託著隊友一點點向上攀爬,十多米的巖壁,他們足足用了七個小時,終於爬了上去。
此刻的隊友劉連滿已經體力耗盡,再也無法站起來了,他留了下來,鼓勵隊友繼續攀登。
剩下的三名隊員,終於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瑪峰,並將五星紅旗留在了山頂。
他們接上了劉連滿,一起活著回來了,中國登山隊成功登上珠峰的消息,傳遍了世界。
然後,就來到了電影中的時間:1975年。
影片一開始,方五洲在課堂上講述中國登山隊登頂的歷史,同學們提出了國外媒體的質疑:成功登頂的證據呢?
由於沒能留下,拍攝珠峰頂部360度的影像資料,而被國外媒體所詬病。
於是,時隔15年,中國登山隊決定再度登上珠峰,為中國登山隊正名,為守護國家領土完整而戰鬥,為了國家,我們寸土不讓!
8844.43米,是中國登山隊兩代人,用生命測量出來,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我們的國土,必須有我們自己的足跡,我們的高山,必須由我們自己攀登上去。
我們國家,在這七十年裡,都是由無數的「攀登者」組成,這份精神會一直傳承下去,這就是國人為之驕傲的「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