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藝術家,作品曾拍賣出千萬元;他又是一名登山家,6年時間,三次從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成為國內民間登頂珠峰次數最多的中國人。他說「是自然的庇護才讓我多次攀登成功」。
過去的十一假期,電影《攀登者》熱映,影片裡的登山隊員們為了國家的主權和榮譽勇闖世界之巔。現實生活中,攀登珠峰也是很多人的夢想,都想登上珠峰看一下這世界之巔的風景。不過,珠峰作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攀登危險係數跟難度有目共睹,能成功登頂一次已經非常幸運,而瀋陽藝術家、登山家孫義全卻成功登頂三次。
攝影&視頻/天天 文字/小石頭
編輯/袁樂
出品/騰訊新聞
點擊觀看視頻:他冒生命危險六年三次登頂珠峰,想將攀登過程創作成藝術作品
六年間三登珠峰,成為民間登頂珠峰最多的中國人
2013年5月19日,孫義全從南坡登頂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第二次是2018年5月20日,第三次是2019年5月21日。三次登頂珠峰,孫義全創下了多項記錄:南坡攀登珠峰年齡最小的中國人,世界首位登頂珠峰的藝術家,中國民間登頂珠穆朗瑪峰次數最多的中國人。
2013年,孫義全參與在瀋陽舉辦的第12屆全運會火炬傳遞活動
1986年,孫義全出生於遼寧瓦房店一個美麗的小村莊,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莊稼人。他從小就喜歡畫畫,也沒人教,每天吃完飯就自己在炕上畫身邊的景色、小動物,漸漸地從一個繪畫愛好者成長為一名當代藝術家。
孫義全跟登山結緣很偶然,當時他在北京認識了一群喜歡登山的人,聽他們講述登山時的景色和內心的震撼時,孫義全心動了。2008年,孫義全開始登山,這期間,曾先後登頂哈巴雪山、啟孜峰,吉力馬札羅山、寧金抗沙峰等世界著名山峰。
2013年孫義全第一次成功登頂珠峰
成功徵服了這麼多世界名峰後,人跡罕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成了孫義全魂牽夢繞的一個地方。2013年,他向世界之巔發起了衝擊,最終如願登頂,看到了夢寐以求的壯觀景色。
第一次登頂珠峰下山途中
第一次登珠峰,孫義全說,開始整個人是極其興奮、夾雜著很多欲望的:對峰頂景色的嚮往,對登頂後身邊人的看法,對日後生活的改變等等……後來整個人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怕登頂失敗,很痛苦,也不享受登山的過程。「所以下山後,我就決定不再登珠峰了,8000米的山峰也不再登了,知足了。」
2018年孫義全第二次登頂照
回到瀋陽後,孫義全很不習慣,因為只要提起他這個人,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談起珠峰。「我用了整整3年時間才把第一次登珠峰帶來的很多東西消化掉,」孫義全說,沉澱之後,他卻開始懷念珠穆朗瑪峰,想再登一次。
於是,他在2016年年底開始準備,2018年年初第二次攀登珠峰,這次他沒有想太多,到了山頂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對頂峰不再嚮往,而是開始享受整個攀登過程,「所以還沒下山就決定今後還會再去。」
5月11日,孫義全為攀登珠峰挑選裝備
在登山領域裡,適合衝頂的最佳日期,被稱為「窗口期」。今年5月11日,孫義全安全抵達位於尼泊爾的珠峰南坡大本營,窗口期尚未到達,天氣不容樂觀。
出發前孫義全進行祈福儀式
經過數日等待,珠峰終於迎來了一個窗口期。17日上午,孫義全和登山隊員進行了當地傳統祈福儀式——煨桑,然後進行登珠峰裝備的最後確認。接著,孫義全從大本營出發,順利經過南坡攀登中最危險的「死亡地帶」——昆布冰川,最終到達4號營地。
第三次攀登珠峰
稍作休息,孫義全於當晚九點,在空氣稀薄、地形險惡、氣候惡劣的條件下,開始最後衝頂。
5月21日10點50分,孫義全終於第三次站在世界之巔,成為中國民間登頂珠峰次數最多的中國人。
珠峰「致命產業鏈」存在已久 今年死亡人數急劇上升
孫義全和隊友在登山途中
受天氣影響,今年珠峰的窗口期變短,登山團隊都集中在幾天內挑戰衝頂,上山、下山甚至需要排隊兩個小時左右。珠峰擁堵會帶來嚴重的後果,今年珠峰攀登季死亡人數急劇上升。
為了避免「堵車」,今年孫義全冒著強烈的風速(可承受)提前一天登頂。「我13年那次登珠峰趕上『堵車』了,深知在高海拔、低含氧量的情況下,『堵車』是件很危險的事,所以今年在得知22號將是最適合登頂的日子後,我臨時調整了自己的登頂時間,提前了一天。」孫義全說。
每次登珠峰,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雖然之前做了很多備案,但還是會遭遇突發狀況。比如去年,孫義全在給頭燈換電池時,手指露在外面就失去了知覺。
三登珠峰,孫義全也在探索自己的登山方式——從進山到登頂,再到回來,儘可能地壓縮時間。第一次登珠峰,由於對器材的使用、走梯子的技巧等不太熟悉,在山裡時間較長,而第二次登珠峰他就將時間縮短為12天,今年僅用了9天就成功登頂。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天氣預報、登山裝備、飲食安排既精準又科學,這也為壓縮時間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孫義全說,這種方式還得益於自己對珠峰線路的了解,對危險的提前預判,它還是要因人而異的。
據報導,今年珠峰上有十多人不幸遇難,其背後原因之一是存在已久的珠峰「致命產業鏈」。孫義全介紹,近些年商業登山已經很成熟了,尼泊爾南坡的商業成熟度更高一些, 「尼泊爾大約有上百家探險公司,成規模的有十幾家,費用各不相同,高則上百萬,低則三五十萬。」
孫義全出發前會反覆檢查登山裝備以確保自身安全
有的人說,是尼泊爾的管理和審批不嚴,導致很多攀登者的生命留在了珠峰上。「這個問題確實存在」,孫義全說,「只要你交錢了,尼泊爾的登山審批是非常寬鬆的。而我們的審批是非常嚴的,你只有攀登完五千米、六千米、七千米、八千米的山峰,才能頒發攀登珠峰的許可。」
孫義全認為,造成不幸遇難的根本原因還是攀登者的能力層次不齊。「對一個攀登者而言,首先你得自己尊重自己的生命。」
珠峰景色
以前登珠峰,大家更多的是熱愛,而如今卻成了名利場。「對任何一個攀登者來說,如果抱著這種心態,早晚要出事。如果你抱著熱愛、親近自然的態度,我相信不會有這麼大的死亡率。」
很多人以為,成功攀登珠峰是一種徵服,是人對自然的徵服。孫義全卻說:「不,那是自然對人的教誨與護佑。在山上,可能遭遇暴雪、低溫、雪崩、裂縫、懸崖等多種危險,任何一種遭遇都會喪命,是自然的庇護才讓我多次攀登成功。」
作為一名藝術家,有人也問過他:為什麼要追求刺激,冒著生命危險,三次攀登珠峰?孫義全說,「藝術源於生活,但生活必須親自去體驗,哪怕再困難,甚至是有生命危險。」他熱愛登山這項運動,也始終把整個攀登行為視作一件作品。
孫義全講述自己的藝術作品
這三次登珠峰的經歷讓孫義全變得更踏實、更平和。他不再做很長久的規劃,他覺得過好每一天,做好當下的每件事更重要。」
事實上,多年來,孫義全一直將自己的藝術創作與登山這件事緊密聯繫。攀登給了他對於生活全新的體驗和創作靈感,他希望通過作品呈現當今社會缺失的東西,如何在逆境中調整自我。「以登珠峰為例,最後能登頂的人都是自我調整能力非常強的,因為在極端環境中,隨時有死亡威脅。」
對於孫義全來說,完成這件作品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所以第三次登珠峰絕不是我的最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