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中國聯通、中國移動推出的5G直播看珠穆朗瑪峰,相信不少小夥伴都看到了。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不用出門就能近距離感受珠穆朗瑪峰的風採。看它千姿百態、威武雄壯、昂首天外,不禁令人讚嘆:「珠穆朗瑪峰簡直美哭了!」
先來幾張美圖大家感受下~
珠穆朗瑪峰(珠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是全球最高峰。高聳入雲的珠穆朗瑪峰一直是人類想要證明攀登能力的聖地,也是地質調查、地震、地殼運動等問題研究的重要載體。
目前,我國珠峰高程測量已進入登頂測量階段,測繪工作者將再攀珠峰,用更為先進的綜合現代大地測量技術,測定珠峰高度,刷新人類認識世界的高度。
△ 4月20日,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附近,國測一大隊隊員在測試雪深雷達儀器。(新華社記者孫非 攝)
△ 5月3日,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國測一大隊隊員在測試重力儀。(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5月6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行動測量登山隊舉行出發儀式,30多名計劃登頂的測量登山隊員當日從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營向更高海拔出發,計劃抓住近日的天氣窗口,擇日登頂測量。
△ 5月6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行動測量登山隊出發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孫非 攝)
△ 5月6日,登山隊員們離開珠峰大本營,向更高海拔進發。(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由於攀登路線積雪過深,有流雪危險,登山隊推遲了原定的攀登計劃,9日從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下撤休整。5月16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經過休整後,在珠峰大本營召開動員大會,重振雄風,準備再次向珠峰頂峰進發。
△ 5月16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從珠峰大本營出發現場。(新華社記者孫非 攝)
△ 5月1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在前往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途中。(新華社特約記者 拉巴 攝)
5月18日,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隊長次落在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召開攻頂動員會,公布攻頂隊員名單,其中包括陳剛、王偉兩名國測一大隊測繪人員。若兩人中任何一人成功登頂,都將創造中國專業測繪人員首登珠峰測量高程的紀錄。
據了解,如果天氣條件允許,衝頂隊員將於22日登頂,並在峰頂立覘標,進行重力、GNSS、氣象、冰雪深度等方面的測量。
△ 5月18日,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進營地拍攝的公布2020珠峰高程測量12人衝頂隊員名單現場。(新華社特約記者 扎西次仁攝)
△ 5月18日,國測一大隊衝頂隊員陳剛(右)在練習使用氧氣面罩。(新華社特約記者 扎西次仁攝)
今天,據最新消息,因海拔7790米以上區域雪深過米,為保障隊員安全,珠峰測量登山隊決定撤回6500米前進營地,休整待命。
珠峰的「身高」有無變化?8844.43的記憶是否會改寫?我們拭目以待……
歷史上中國人怎樣測量珠峰?
歷史上,我國從300多年前便已邁出了探求世界最高峰高度的步伐。那麼,他們都是用什麼方法測量的呢?
在有史料可查的歷史中,世界上首次對珠峰進行測繪的是中國人。故宮博物院館內現藏的四遊標半圓儀、銅質御製方矩象限儀等儀器,都曾用於當時對珠峰高度的測量,也代表了當時世界領先的測量技術。
△ 四遊標半圓儀(左),銅質御製方矩象限儀(右)
多份史料證明,公元1715年前後,清政府從北京派出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專程進入西藏測繪地圖,其成果體現於我國首次用現代技術對國土進行測量並繪製的地圖——《皇輿全覽圖》中。在這幅地圖上,珠峰以山形符號被標出,並定名為「朱母郎馬阿林」。繼康熙《皇輿全覽圖》之後,雍正和乾隆兩個皇帝繼續補充未測繪的國土,分別繪製成《雍正十排》、《乾隆十三排》。
△ 左圖1719年銅版《皇輿全覽圖》地圖局部,珠峰的位置已經確定,但標註是滿文的;右圖為《雍正十排》地圖局部,珠峰還是用滿文標註的。(圖源:中國國家地理網站 供圖:張江齊)
△ 1760-1770年《乾隆十三排》地圖局部,這張地圖全部用漢文標註,「珠穆朗瑪阿林」的字樣出現在了珠峰的位置上。三張地圖中珠峰的位置沒有改變。(圖源:中國國家地理網站 供圖:張江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測繪局(總局)、總參測繪局等單位,在上世紀60至90年代,對珠峰峰頂海拔高程進行了多次測量。
1966年,我國測繪工作者第一次對珠峰進行了實地測量;1968年,我國對珠峰進行補充測量。經過兩次的測量,測繪工作者獲得了完整的測量數據,經過室內計算和各種改正,求得了中國第一次從北坡測得的珠峰海拔高程。但這兩次測量未在峰頂樹立測量覘標,也未測量峰頂冰雪厚度,高程未公布。
△ 1966-1968年布測的高程測量示意圖
△ 1968年珠峰測量
1975年3月,我國第三次對珠峰進行測量。此次在1966年、1968年兩次測量的基礎上,綜合利用三角、導線、水準、天文、重力、三角高程、天文水準測量及溫度垂直梯度測量方法進行測量。
△ 1975年5月27日,我國運動員索南羅布、羅則、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飲、潘多從北坡登上珠峰。(新華社圖)
△ 1975年5月27日,9位中國登山隊員登上頂峰,在珠峰頂部樹起了覘標。
△ 為了第一時間測量,測繪組各部門實時聯動。
野外測量完成後,在嚴密理論基礎上,工作人員計算出珠峰峰頂海拔高程為8848.13米(已減去積雪厚度0.92米)。當年7月23日,中國政府正式對外發布,此結果獲得國際社會認可。自此,珠峰的這一數據成為這一代中國人深遠的記憶。而鮮為人知的是,8848這組數據的背後,是測繪隊員和登山隊員的艱辛付出。1992年,中國測繪工作者同義大利登山隊合作對珠穆朗瑪峰高程進行複測,開展了平面控制測量、水準測量、天文重力測量,並在大本營、Ⅲ7點和珠穆朗瑪峰峰頂,用GPS接收機同步進行了珠峰交會測量。
1998年,中國測繪工作者同美國登山隊合作對珠穆朗瑪峰高程進行過一次複測,開展了平面控制測量、水準測量、天文重力測量、GPS聯測。
△ 1998年珠峰測量,隊員通過儀器觀測。
這兩次測定均未對外公布珠峰的身高。2005年3月10日,國家測繪局組織的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隊(國測一大隊)從西安出發,標誌著我國再度啟動珠峰高程複測。此次測量採用了傳統大地測量與衛星測量結合的技術方法,並且首次利用冰雪深雷達探測儀測量冰雪厚度,獲得了珠峰峰頂巖石面的海拔高程。
經過嚴密計算,珠峰巖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冰雪深度3.5米,其中冰層以下巖面以上有1米厚不明物質,密度介於冰與巖石之間,估計為冰和碎石的混合物。
△ 2005年珠峰複測,測量隊員在西戎布作業點。
△ 2005年珠峰複測,登山隊員成功將紅色覘標豎立在峰頂。
△ 矗立在珠峰腳下的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紀念碑。(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2005年的測量是人類首次精確測得珠峰峰頂巖石面高程和冰雪深度。
今年,中國測繪人員將再一次對這兩項數據進行測量。
資料、圖片來源 / 新華社、中國國家地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圖蟲創意等
編輯 / 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