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美「腦計劃」:更強調技術創新從最基礎開始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本月初,美國白宮公布了「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簡稱「腦計劃」)。「腦計劃」是什麼樣子?可以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比嗎?與歐盟的「人腦工程」區別是什麼?近日,美國多個機構的科學家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揭示了更多細節。

  1990年,美國發起了對人類「遺傳密碼」測序的人類基因組項目。20多年後的今天,「解碼」人類大腦的奧秘成為一個大科學項目的終極目標。這顯然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科學界對大腦工作機制的認知幾乎是空白。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腦成像中心負責人、神經科學教授拉爾夫·阿道夫說:「我們不了解任何一個單個機體的大腦工作機制,就連只有302個神經元的小蟲,我們目前也沒法了解它的神經體系。」

  從初期就參與「腦計劃」的加州理工學院專家桃瑞絲說,在大腦研究領域,人們仍處在「最最開始」的階段,關於大腦工作機制知道得太少了。未來,科學家們會從分子、細胞到神經網絡、大腦的不同層面進行研究。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納米系統研究院負責人保羅·韋斯說,「腦計劃」是要從多個維度獲取大腦活動數據並對此建模,屆時,將嘗試在前人從未到達的層面分析這些數據。

  阿道夫說,「腦計劃」的核心內容是新技術的發展、應用和實現,這讓人們可以同時記錄來自大量大腦細胞的數據,這些是了解大腦工作機制的基本信息。

  桃瑞絲說,人類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和100萬億個神經連接,包含著巨大奧秘,這看起來是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正因如此,「腦計劃」更強調了技術創新。

  科學家設想,綜合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電子或光學探針、功能性納米粒子、合成生物學等一系列新技術,去探測、記錄人類大腦的活動,他們更希望由此帶動一批新的技術進步。

  「腦計劃」高層級工作組聯席主席、史丹福大學神經學教授威廉·紐瑟姆曾對媒體表示,由於光學成像工具、平行電極陣列等新技術的研發,讓人們具備做更多事情的潛能。

  當人們從分子到腦結構的不同層面都「解碼」了大腦奧秘,或許會有助於治療帕金森氏症、老年痴呆症等與腦神經相關的疾病。但是科學家強調,這個前景還非常遙遠,「腦計劃」必須從最基礎開始。

  桃瑞絲說:「目前人類對於大腦的了解還非常有限,我們只能了解最基本的問題。目前我們談論關於這項計劃能實現何種具體用途還為時尚早,要治癒帕金森氏症、老年痴呆症等疾病更是很遙遠的目標。」

  並不只有美國盯上了大腦。今年年初,歐盟委員會已宣布「人腦工程」成為歐盟未來十年的「新興旗艦技術項目」。阿道夫說,歐盟項目與「腦計劃」有很大不同,前者提出在巨型計算機上對人腦建模,而建模所需的數據可以來自「腦計劃」,兩者可以互為補充。

  科學家還希望通過更廣泛的合作來加快推進「腦計劃」。韋斯說:「全球合作對於這一項目非常重要,中國在納米科學研究領域的成就就非常突出。我們希望向全世界開放數據,建立一個向全球開放的資料庫。」(記者 郭爽)

相關焦點

  • 全球七大"腦計劃",中國腦計劃有望成為最大規模最前沿腦計劃
    如果我們要開發有效的方法,幫助那些遭受這些毀滅性疾病的人,研究人員首先需要一個更完整的工具和信息庫,以了解大腦在健康和疾病中如何工作。因此,人類需要大腦計劃。其官網介紹如下:「通過推進創新神經技術,對大腦進行研究,旨在徹底改變我們對人腦的理解。通過加速創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研究人員將能夠產生大腦的革命性的動態圖譜,首次顯示單個細胞和複雜的神經迴路如何在時間和空間相互作用。
  • 全球七大"腦計劃",中國腦計劃遲遲未正式啟動,是否最大規模?
    其官網介紹如下:「通過推進創新神經技術,對大腦進行研究,旨在徹底改變我們對人腦的理解。通過加速創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研究人員將能夠產生大腦的革命性的動態圖譜,首次顯示單個細胞和複雜的神經迴路如何在時間和空間相互作用。
  • 中國腦計劃的研究進展
    當前,我國已經把腦科學研究列為了「事關我國未來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之一。中國腦計劃如何實施?具體的研究方向和側重點成為了我國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近期在上海舉行的「腦信息與人工智慧」科技論壇和復旦腦科學研究發布會上,與會專家表示中國腦計劃將從認識腦、保護腦和模擬腦三個方向展開研究,逐步形成腦認知原理的基礎研究、腦重大疾病、類腦人工智慧三者緊密結合為「一體」「兩翼」的研究格局,即以腦認知原理基礎研究帶動腦重大疾病研究和類腦人工智慧研究。
  • 工程視野下的腦計劃及其倫理問題思考
    最後,腦計劃的實踐需要最廣泛的合作,涉及科學家、跨學科的學術團體、政府及其機構、私立機構、產業公司、社會公眾,等等。1.1 高度科學性工程活動必須建立在科學性的基礎之上,而腦計劃的實施更加需要神經科學理論和知識的支撐。腦計劃是個極富挑戰的工程,不僅僅因為工程本身涉及神經科學知識、神經技術,更是因為人類大腦的神秘。
  • 中國腦計劃破土,投資規模將數量級飛躍
    而張旭和蒲慕明都是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核心骨幹,也是中國腦計劃推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人物。根據一份包括蒲慕明院士在內的科學家於2016年11月遞交的報告,中國腦計劃主要有三大支柱:基於認知方面的神經機制的基礎研究;神經性疾病早期診斷和介入的研究成果轉化;用於發展人工智慧以及機器人的類腦研究。張旭表示:「上海和北京兩個中心將會開展不同的計劃。
  • 搶佔腦科學研究的戰略制高點———透視美國「腦計劃」
    一語道破美國出臺「腦計劃」的深層次動機———搶佔腦科學研究的戰略制高點。無獨有偶,歐盟委員會年初也宣布,石墨烯和人腦工程兩大科技入選「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並分別設立專項研發計劃,每項計劃將在未來10年內分別獲得10億歐元的經費。由此可見在腦科學領域的角逐不可謂不激烈!
  • 北師大攜手科大訊飛發布「訊飛教育腦計劃」!
    中國兒童青少年腦智研究全國聯盟牽頭單位、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教授致辭科大訊飛董事長、總裁劉慶峰博士說,「訊飛教育腦計劃」依託中國兒童青少年腦智研究全國聯盟,積極面向國家基礎教育重大需求和腦智科學研究前沿,以高科技企業的核心智能技術推動兒童腦智發育規律的創新研究,並圍繞學習者精準測評-分型-學習資源適配等教育應用的關鍵問題,協同開展教育應用轉化,真正幫助教育管理者高效決策、
  • 南北兩中心,三大支柱三個圖譜,中國腦計劃那些事
    2013年,美國和歐盟相繼啟動各自的「腦計劃」。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我國科學家感覺到了緊迫感,紛紛向國家提出推出「中國腦計劃」的提議。雖然到現在為止,我們仍然沒有正式啟動「中國腦計劃」,但正由於這股熱情,中國的腦科學及神經科學的研究在這幾年得到了極大的進步。其中,有兩位老院士功不可沒!
  • 解密人類大腦神秘宇宙,「中國腦計劃」工程新起點
    認識腦、保護腦、創造腦是人類科學發展的長期目標,以神經計算和類腦智能為代表的腦科學是當前國際科技前沿的研究熱點,世界各國腦計劃陸續出臺、穩步推進。中國腦計劃起步較晚,但是,經歷了充分的前期探索和準備工作。2006年2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腦科學與認知」列入基礎研究8個科學前沿問題之一。
  • 鄭韶輝:我國量子技術搶佔制高點構建完整的網絡體系
    科技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著眼於更長遠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構建未來我國科技發展制高點,組織若干項基礎研究類重大科技項目,其中列出兩大項目:一是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二是腦科學與類腦研究。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
    近日,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行,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一同為依託單位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掛牌。當天還舉行了該卓越創新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16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
  •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研究員團隊獲美國「腦計劃」支持
    2017年8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李毓龍研究員收到來自美國「腦計劃」的通知,他與美國南加州大學的Samuel Andrew Hires博士、Li Zhang博士共同將獲得美國「腦計劃」為期三年的經費支持。該資助項目旨在開發基於G蛋白偶聯受體的基因編碼螢光探針,並利用新型的成像手段探索神經網絡形成、維持及調控的機制。
  • 「深度學習」打造「中國腦計劃」
    這一方面基於腦科學的發展為模擬、實現和應用神經系統的原理提供了堅實的生物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基於智能算法、大數據和應用模式的成熟為人工智慧突破產業大規模應用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深度學習」成熱門所謂「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研究中的一個新的領域,主要植根於對大腦視覺系統的研究。通過建立、模擬人腦進行分析學習仿人腦的機制來解釋數據,例如圖像、聲音和文本。
  • 林鐸在蘭州新區調研指導工作時強調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不斷強化...
    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功能定位,發揮先行先試優勢,更好集聚各類要素,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強化產業支撐,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 愛貝睿發布「未來腦計劃」,要用兒童腦科學打造新的養育方式
    愛貝睿發布「未來腦計劃」,要用兒童腦科學打造新的養育方式 作者:紅印兒 發布時間:
  • 十年「腦計劃」:下一裡程碑或是空中樓閣?
    2013年4月2日,美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開始此項十年「腦計劃」。這項長達10年的科學研究項目,將探究大腦數十億個神經元的詳細信息,並對人類的知覺、行動以及意識等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此同時,該計劃還為人工智慧做好了準備工作。對此期望最高的科學家認為,一旦研究取得進展,這項計劃將更進一步了解像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症候群等疾病,同時也有望為各種目前束手無策的精神疾病帶來新的療法。
  • 【航天專題】美空軍強調太空戰士三大能力重點
    美空軍第14航空隊負責組織、訓練、裝備、指揮以及僱傭空軍太空力量,其當前的三大能力重點分別是「情報主導作戰」(Intelligence-Led Operations)、「今夜開戰戰備狀態」(Fight Tonight Readiness)和「各層級創新」(Innovation from
  • 「細說」分享活動Part Ⅱ | 範培華教授「如何寫好畢業論文」乾貨...
    對於2020級MBA同學來說,學業才剛剛開始,但是也要早早了解一些關於畢業論文的那些事。如何選題?寫作的過程需要注意什麼?如何選導師?這些疑惑,我們的男神範培華老師都會在本次的論文輔導課中一一講解,為同學們解惑。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本次細說的重點信息吧。
  • 蒲慕明院士:剛開始做科研的年輕科學家們一定要沉下心
    1970年蒲慕明從臺灣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赴美留學;1974年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系博士學位;1976年進入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生物物理系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年開始在耶魯大學醫學院分子神經生物學系任教授;1988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系教授,同年開始參與籌建香港科技大學;1996年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學系擔任Stephen W.
  • 中國科學家將繪製最精細的人腦三維「地圖」
    「腦連接及腦活動在時間、空間上不斷演化,給解析腦功能帶來極大挑戰,但我們有理由相信,腦功能與腦活動依賴於最基本的細胞單元,好比電路網絡依賴於其最基本單元——電子元器件。不同類型的神經元是解析腦功能的基礎,更是腦疾病診斷與治療的重要依據。」駱清銘說。創新之路52歲的駱清銘是湖北蘄春人,出身農家,有著艱苦的求學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