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報導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的微生物國際大科學項目—新聞...

2021-01-15 科學網
《科學》報導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的微生物國際大科學項目

 

2018年3月30日,《Science》雜誌(科學)的新聞版塊以 「New effort to sequence microbes」為題報導了由我國科學家牽頭的一項正在進行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數據挖掘及功能解析全球合作計劃「Global Catalogue of Microorganisms (GCM) 10K Type Strain SequencingProject」,認為該項目將促進對微生物毒性和抗生素耐藥性的理解。紐約大學著名微生物學家,《消失的微生物》一書作者Martin Blaser教授在採訪中表示對於研究約100萬尚未培養的原核生物,該項目將進行的1萬個已知模式生物的基因組測序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且非常有價值。同時,報導援引中科院微生物所劉雙江所長的話稱,該計劃再次印證了「中國正在國際科學合作中承擔更多的責任」。

上周GigaScience雜誌(SCI影響因子6.871)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Global Catalogue ofMicroorganisms 10K type strain sequencing project: closing the genomic gaps forthe validly published prokaryotic and fungi species」文章,正式宣布該項目在全球啟動。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吳林寰博士為本文第一作者,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主任馬俊才和WFCC主席Ipek Kurtböke教授為本文共通通訊作者。

模式菌株由於其參考性和唯一性,對微生物的鑑定、功能研究和大規模組學數據分析都對於具有重要的價值。目前已知的微生物模式菌株廣泛地分布在全球的保藏中心,已測序的微生物基因組還存在大量的空缺。通過對所有已知物種的模式菌株進行組學數據解析,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戰略意義。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World data center for microorganisms, 簡稱WDCM)是該項目的主要發起機構。中科院微生物所是WDCM的主持單位。目前已有來自11個國家的16家保藏中心加入了該合作項目。項目計劃五年內發起超過20個國家的30個機構參加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數據挖掘及功能解析全球合作計劃,完成超過1萬株細菌、古菌和真菌組學測序及功能解析,覆蓋所有已知原核微生物及科以上真菌微生物物種,建立所有微生物物種的組學數據百科全書,提出微生物數據共享與應用的國際ISO標準,建立國際權威微生物參考資料庫,為大規模的微生物組數據注釋和挖掘提供支持,同時有助於培育我國微生物領域的國際領軍戰略人才和青年人才。

作為中國牽頭的國際大科學計劃,該計劃將建立覆蓋全球主要合作夥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科技資源共享網,聚集全球微生物領域優勢科技資源和頂尖科學人才,幫助解決領域基礎和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也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履約和名古屋議定書中的生物資源跨國轉移及惠益分享機制等國際合作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充分體現了我國在微生物領域的科技創新競爭力和國際引領的綜合能力。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我國牽頭制定的ISO國際微生物數據標準正式發布
    這是國際微生物領域的第一個ISO級別的數據標準,也是我國在國際生物技術標準委員會(ISO/TC 276)主導制定的第一個國際標準。該標準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WDCM)馬俊才團隊牽頭起草完成。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項目落戶江蘇-蘇州相城
    位於蘇州相城的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的企業運作主體集萃新材料研發有限公司牽頭申報的《面向工業製造的金屬工程部件應力場探測與調控原位實驗集成系統》項目成功立項,這是今年江蘇唯一一個立項的「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也是此次立項的9個項目中,唯一一個由企業承擔的重大專項,是科技改革「研發作為產業、技術作為商品
  • 「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
    8月25日,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主辦的「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研討會在滬舉行。作為中國對外開放、促進有責任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對於應對人類面臨的諸多全球性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副教授常旭華介紹了「上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路徑與運作方式研究」課題的進展情況,並就全球現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現狀與管理規律進行了匯報。
  • 推進大科學計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院士專家共話「大科學」發展
    「我們聯合了國內一批科學家做這件事,並已經吸引十多個國家地質調查局和國際研究機構參與這個大科學計劃。」陳駿說。牽頭組織實施大科學計劃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科技影響力和創新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也是科技工作者應有的擔當和作為。
  • 加強國際大科學合作
    日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舉行,標誌著該項目由此前成員國製造零部件的建設階段,正式轉換到裝置組裝階段。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7方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
  • 中國科學家牽頭,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上首次發現雙粲重子
    中國科學家牽頭,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上首次發現雙粲重子 操秀英/科技日報 2017-07-07 08:03
  • 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對我國的借鑑
    實習生可以通過NASA的相關計劃,在合作大學及NASA機構導師的幫助下獲得在NASA相關機構的實驗室學習與研究機會,其範圍涵蓋了包括機器人、行星科學、航天工程學、天文物理學等科學與技術領域。注重新聞報導與影視。
  • 多個項目由院士牽頭,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立項情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支持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為學術帶頭人和研究骨幹,共同圍繞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合作開展創新研究,培養和造就在國際科學前沿佔有一席之地的研究群體。國家創新群體項目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反映了研究團隊在研究領域的整體實力。
  • 4個國家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定向項目出爐,分別由誰牽頭?
    附:「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2019年度定向項目申報指南「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的總體目標是瞄準我國未來信息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圍繞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瓶頸技術,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探索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重要意義和重要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並在若干方面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預期的具有市場價值的產品
  • 全球微生物模式基因組測序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10月29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Research)在線發表了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團隊關於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gcType的文章。gcType是由我國牽頭的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的重要成果。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國產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新聞—科學網
    中新網合肥12月16日電 (吳蘭 葉華龍) 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加速器近日順利引出200MeV的質子束流,實現高能量級超導回旋加速器技術的關鍵突破
  • 《核酸研究》發表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重要進展
    gcType是由我國牽頭的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的重要成果。2018年,微生物所牽頭組織發起了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從全球微生物資源保藏中心選擇目前未進行測序的模式微生物菌株(包括細菌、古菌和可培養真菌),預計5年內完成超過10,000種的細菌、真菌、古菌模式菌株基因組測序,建立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組測序合作網絡,現已有來自美國的ATCC、日本JCM
  • 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啟動建設
    校地合作又出新成果,西部(重慶)科學城科技創新項目迎來重大進展。1月15日,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在重慶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正式揭牌開建。該項目成為校地合作共建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又一創新成果。
  • 全球微生物模式基因組測序計劃獲進展
    gcType是由我國牽頭的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的重要成果。  模式菌株(type strains)是在給微生物定名、分類記載和發表時,以純菌狀態所保存的菌種,是微生物分類學的標準參考物質,也是理想的生物技術研究工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產業價值。模式菌株長期以來分散在全球100餘個保藏中心,是珍貴的資源。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國產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國產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 葉華龍 攝中新網合肥12月16日電 (吳蘭 葉華龍)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加速器近日順利引出200MeV的質子束流,實現高能量級超導回旋加速器技術的關鍵突破,標誌著國產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研製成功。
  • 「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研討會在廣西...
    中國日報9月25日電(記者 李弘揚)昨日,「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研討會在廣西桂林召開。全國政協常委、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出席會議並致辭。自2016年11月「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式啟動以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作為牽頭單位,組織40多個國家60餘所高校、科研機構和地勘單位在國內外開展了相關工作,在巖溶地質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有力促進了巖溶地質國際合作與交流。
  •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誠聘英才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依託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是科技部首批批准建設的20個國家數據中心之一,中科院微生物所是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主持單位,是我國生命科學領域唯一一個世界數據中心,是中國科學院戰略生物資源數據中心、全國科學院聯盟應用微生物分中心的主持單位,國際數據系統(World Data System, WDS)成員單位。
  • 蒲慕明:中國有望引領全球腦科學合作大科學項目
    【導讀】在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第二天舉行的「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國際腦計劃合作項目正在推進,鑑於中國過去長期以來在神經科學方面的大量工作,未來有望在國際腦科學合作大科學項目中起到引領作用。
  • 頂尖科學家論壇|大科學?小科學?滴水湖畔看神仙打架
    圖說: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過去一個世紀,大家耳熟能詳的生物進展:X射線、抗生素、無創影像、基因工程等,並不是來自所謂的大科學計劃,而是個人的努力。」他呼籲大家能更多關注「小科學」。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戴維·格羅斯在圓桌對話環節亮明觀點:「當然,最初的想法一定是一兩個人碰撞出的。但我們所說的『大科學計劃』,更多是指的大工具、大設備。例如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項目,擁有十億美元規模的投入。它能帶我們了解空間與時間的關係,也為天文學帶來了變革。這是個人乃至單個實驗室無法完成的。」
  • 我國新增16個大科學裝置分別落戶在哪裡?
    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和利用與一般的科學儀器及裝備有很大的不同,也有別於一般的基本建設項目,這些特殊點主要是:(1)科學技術意義重大,影響面廣且長遠,同時建設規模和耗資大,建設時間長;(2)技術綜合、複雜,需要在建設中研製大量非標設備,具有工程與研製的雙重性;(3)其產出是科學知識和技術成果,而不是直接的經濟效益,建成後要通過長時間穩定的運行、不斷的發展和持續的科學活動才能實現預定的科學技術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