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Science》雜誌(科學)的新聞版塊以 「New effort to sequence microbes」為題報導了由我國科學家牽頭的一項正在進行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數據挖掘及功能解析全球合作計劃「Global Catalogue of Microorganisms (GCM) 10K Type Strain SequencingProject」,認為該項目將促進對微生物毒性和抗生素耐藥性的理解。紐約大學著名微生物學家,《消失的微生物》一書作者Martin Blaser教授在採訪中表示對於研究約100萬尚未培養的原核生物,該項目將進行的1萬個已知模式生物的基因組測序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且非常有價值。同時,報導援引中科院微生物所劉雙江所長的話稱,該計劃再次印證了「中國正在國際科學合作中承擔更多的責任」。
上周GigaScience雜誌(SCI影響因子6.871)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Global Catalogue ofMicroorganisms 10K type strain sequencing project: closing the genomic gaps forthe validly published prokaryotic and fungi species」文章,正式宣布該項目在全球啟動。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吳林寰博士為本文第一作者,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主任馬俊才和WFCC主席Ipek Kurtböke教授為本文共通通訊作者。
模式菌株由於其參考性和唯一性,對微生物的鑑定、功能研究和大規模組學數據分析都對於具有重要的價值。目前已知的微生物模式菌株廣泛地分布在全球的保藏中心,已測序的微生物基因組還存在大量的空缺。通過對所有已知物種的模式菌株進行組學數據解析,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戰略意義。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World data center for microorganisms, 簡稱WDCM)是該項目的主要發起機構。中科院微生物所是WDCM的主持單位。目前已有來自11個國家的16家保藏中心加入了該合作項目。項目計劃五年內發起超過20個國家的30個機構參加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數據挖掘及功能解析全球合作計劃,完成超過1萬株細菌、古菌和真菌組學測序及功能解析,覆蓋所有已知原核微生物及科以上真菌微生物物種,建立所有微生物物種的組學數據百科全書,提出微生物數據共享與應用的國際ISO標準,建立國際權威微生物參考資料庫,為大規模的微生物組數據注釋和挖掘提供支持,同時有助於培育我國微生物領域的國際領軍戰略人才和青年人才。
作為中國牽頭的國際大科學計劃,該計劃將建立覆蓋全球主要合作夥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科技資源共享網,聚集全球微生物領域優勢科技資源和頂尖科學人才,幫助解決領域基礎和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也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履約和名古屋議定書中的生物資源跨國轉移及惠益分享機制等國際合作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充分體現了我國在微生物領域的科技創新競爭力和國際引領的綜合能力。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