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科學裝置不僅對科學技術發展本身具有重要意義,也有重要的科普價值。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方面的不足,通過綜合考察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大科學裝置的科普能力、科普活動和科普內容,從科普動力、資源基礎、科普路徑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大科學裝置科普工作的特點,從而為我國大科學裝置的科普工作提供借鑑。
1. 大科學裝置的定義及其重要性
大科學裝置也被稱為「大科學工程」,在我國的部分政策語境中也被稱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目前「大科學裝置」的運用範圍最為廣泛。本文參考中國科學院的定義,認為「大科學裝置(包括大型精密科學裝置、大型科學裝置模型、大型的科學演示裝置等) 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後通過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其科學技術目標必須面向科學技術前沿,為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做出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貢獻」。
從國際上看,大科學裝置出現於20世紀中期,直至20世紀末,一直處於平穩發展的狀態。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大科學裝置呈現迅速發展的新態勢。世紀之交開始,各國紛紛制定國家大科學裝置發展規劃,對大科學裝置建設進行了規模龐大且穩定的投入並產生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大科學裝置已日益成為重大原始創新的重要載體,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爭相布局建設的重點。
我國當前大科學裝置的發展態勢與國際發展態勢基本一致,但具體建設的起步要晚於世界科技強國。以20世紀80年代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成為契機,我國在大科學裝置領域開始大量資金的持續投入,陸續興建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和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等設施。我國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中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術先進、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將迎來快速發展時期。
大科學裝置不僅擁有科學技術發展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重要意義,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也有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技術、提升科學技術人員榮譽感和公眾自豪感等方面的意義,即大科學裝置具有重要的科普價值。本研究綜合考察了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大科學裝置的科普功能,了解國外機構在運營大科學裝置過程中所進行科普工作的方法,認識大科學裝置科普工作的特點,以便為我國大科學裝置的科普功能發揮提供借鑑。
2. 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工作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選取了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國際大科學裝置所屬機構,就其針對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的機制進行比較分析,分別是資源充裕的美國國家航天局、預算不足但充分利用大科學裝置形象的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基於大科學裝置成就開展科普的國際組織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科學家直接參與科普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發展受限需要公眾支持的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
2.1資源充裕的全方位科普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簡稱NASA,又被譯為「美國航天總署」),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個政府機構,負責美國的太空計劃,其領導開展的項目包括阿波羅登月計劃、天空實驗室(Skylab)空間站等。
NASA並非單一機構,而是總部位於華盛頓,下轄十幾個大型科研與實驗基地,並與許多大學、科研機構、基金會以及美國聯邦政府多個部門緊密合作的大型科研與應用綜合體。其負責運營的大科學裝置包括國際空間站、噴氣推進實驗室、詹森航天中心等。按照美國2018財年的預算案,NASA在2018年所得預算撥款為207億美元。在龐雜而完善的機構、充沛的財政預算、豐富的人力資源、廣泛的大學與機構合作的基礎上,NASA重視社會形象的營建,在面向公眾科普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並憑藉極佳的公眾形象在爭取預算時取得很大優勢。其主要開展的活動包括以下七方面內容。
科學基地的開放日活動。NASA下屬的眾多研究機構有對外開放日的傳統。例如,噴氣推進實驗室在每年的五月、六月或十月的周末會有一次開放參觀日,屆時會邀請公眾參觀實驗室設備,並觀摩實驗室科學技術的現場展示。
博物館建設。NASA於2003年創建了NASA博物館聯盟,由噴氣推進實驗室等機構牽頭,旨在為博物館,天文館,遊客中心和其他類型的非正式教育者提供展覽材料、專業發展以及最新科技活動的相關信息。該聯盟目前成員機構已超過500個,成員可通過該聯盟獲取NASA的一系列科普資源。
設立教育中心。NASA下屬的多個研究機構還建立了教育中心。如噴氣推進實驗室每年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實習與獎學金機會,其中甚至包括高中生。實習生可以通過NASA的相關計劃,在合作大學及NASA機構導師的幫助下獲得在NASA相關機構的實驗室學習與研究機會,其範圍涵蓋了包括機器人、行星科學、航天工程學、天文物理學等科學與技術領域。
注重新聞報導與影視。NASA非常重視公眾形象的塑造,設立了「首席信息官」(CIO)職務,並設立CIO辦公室,在涉及重大項目、重要天文現象時,常派出具有專業知識且熟於應對媒體的專家與新聞媒體合作製作科普性質的新聞節目。NASA協助製作了數以千計的影視作品,如《天地大碰撞》《生活大爆炸》等,並在眾多科幻電影作品中提供指導支持,甚至動用零重力飛機、模擬太空飛行器等設施進行幫助,很好地向公眾展示了這些大裝置項目的意義與作用。
參與圖書出版。NASA參與出版了包括科技歷史、天文學等領域在內的科普性質的書籍,例如,與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合作出版的《國家地理太空探索全書》以及《阿波羅:一部看得見的航天史》等科普類書籍。同時,憑藉自身的形象招牌為相關圖書進行推介。
重視網站運營。NASA在網站建設方面非常重視,通過精心打造在線平臺、重視資源共享等方式,營建出了經典科普平臺。主要科普、宣傳信息以圖片、在線視頻為主,文字極少。NASA的網站提供天體、飛行器、研究場景,尤其是各類科技裝置的在線高清圖片、超高清圖片下載,還提供電子書、鈴聲等文件的下載;此外,在線視頻、播客等媒體形式也被廣泛運用。
利用社交媒體與流媒體傳播。NASA非常重視各類新興媒體。在其官網上便有美國國家航天局及其下屬的各大科研機構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媒體連結,官網上甚至還有在線直播平臺。其眾多機構在社交媒體上非常活躍,會在重要日期會發布關於科技史、科研動態等方面的資訊,在某些重要大科學裝置運行過程中提供實時信息。例如,國際空間站(ISS)上有面向太空或地球方向的直播,觀眾可通過視頻直播體驗在國際空間站俯瞰地球或是星空時的美景。這些直播視頻不僅出現在其官網及社交媒體頻道上,也開放視頻流給第三方使用,甚至我國的一些直播平臺也對其進行直播。其科普與宣傳效果可謂顯著。
2.2預算不足但具備良好大科學裝置基礎的科普
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The 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簡稱NRAO)成立於1956年,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從事射電天文研究的機構,總部位於維吉尼亞大學,在位於西維吉尼亞州綠岸的國家無線電寧靜區內建有迄今為止世界已建成的最大的全可動射電望遠鏡——100米口徑的綠岸望遠鏡(Robert C. Byrd Green Bank)。在新墨西哥州的聖阿古斯丁平原,國家射電天文臺擁有甚大天線陣(Very Large Array,簡稱VLA),由27臺25米口徑的天線組成,是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該機構曾在天文觀測、天體物理學研究、航天工程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其擁有的眾多巨大射電望遠鏡也曾長期作為美國天文學的標誌性建築物。
NRAO所運營的眾多巨大射電望遠鏡一直是其用於進行科普教育的重要形象。與美國國家航天局類似,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重視形象宣傳與科普,其官方網站在建設上,重視科普文章及圖片的發布,由專業圖片處理機構對各類圖片進行製作、渲染,並在Instagram等社交媒體上發布,樹立形象,宣傳最新科研成果。同時各大觀測基地都定時開放,供遊客參觀,且對未成年人免費。
NRAO組織了許多極具特色的公眾參與科學活動,其中最為成功的是SETI@Home計劃。SETI@Home計劃由康奈爾大學領頭,利用阿雷西博天文臺(Arecibo Observatory)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的直徑350米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獲取的無線電信號,動員民間的計算機算力來進行外星文明信號的搜尋。這個項目一開始是為了解決由於預算不足無法長期使用超級計算機而採取的便宜之計,但是卻取得了非常好的科普效果,並且有大量國際用戶參與SETI@Home,使地外文明搜索計劃及其相關科學理論被廣泛傳播。
2.3充分利用大科學裝置成就開展科普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簡稱CERN)是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位於瑞士日內瓦西部接壤法國的邊境,成立於1954年9月29日。CERN主要研究粒子物理學,即物質最基礎層面的規律,有21名成員國,除以色列外,全部為歐洲國家。
CERN擁有一系列大型科學裝置,如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設施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擁有如此強大的設施,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吸引了全世界的科學家來此進行科研活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如中性流的發現(1973年)、W及Z玻色子的發現(1983,UA1和UA2,198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多絲正比室的發明(Georges Charpak,199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2013,被稱為「上帝粒子」)等。這使得CERN在國際高能物理學界成為毋庸置疑的重要中心,在面向公眾進行科普宣傳時也有巨大的優勢。
在CERN園區,主要的對外開放設施是科學與創新之球和粒子物理學博物館。前者是一個高27米、直徑為40米的球形建築,象徵著地球。在建築物的一層的「粒子的宇宙」展覽將帶領遊客深入了解粒子世界的秘密,探尋宇宙大爆炸的奧秘,由於其大科學裝置深埋於地下,也少有圖片、視頻之類作為吸引媒體與公眾視線的工具,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充分利用自身取得的多項重大科研成果優勢,利用公眾對粒子物理學的高精尖印象,樹立自己的形象,吸引公眾,進而開展科普。其科普工作主要通過面向學生和教師的科學教育活動,面向所有公眾的科普展覽、科普活動以及出售的科普類周邊產品,官方網站三個途徑展開。由於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是歐洲各國合作的科研機構,在語言方面,它重視各語言版本,尤其是英語和法語的科普資料的編制和傳播。
2.4通過科學家科普營造良好公眾形象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簡稱ITER)計劃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大科學工程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之一,也是迄今為止我國參加的規模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ITER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託克馬克,俗稱「人造太陽」,是為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而建設的大科學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裝置反映了國際聚變能研究的最新成果,美俄日歐中等多國參與合作,綜合了當今世界各領域的一些頂尖技術,產生了廣泛的國際與社會影響。ITER計劃的科學活動及科普工作的開展涉及政商學多個領域的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溝通交流機制,並定期舉辦國際會議,以方便信息更好地傳播和交流。
在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等途徑中,ITER計劃通過推出優秀科學家進行理論解說等形式,在媒體與公眾間獲得了非常良好的形象。科學家不僅要負責接待世界各地來訪的公眾和媒體,定期舉辦前沿物理知識講座,還要翻譯官方雜誌,更新ITER科普網站ITER Mag,向社會提供科學諮詢服務,回應質疑和批評。
園區內設立了由娛樂景區、主題展館、球幕影院三部分構成的公眾參與區,以數位化的形式模擬ITER運行的原理,每年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公眾前來參觀學習。每個周末的科學之旅活動還組織家庭參觀者攜帶家人瀏覽基地風光、免費觀看科學演出等,受到普遍歡迎。ITER計劃不斷向公眾闡述「人造太陽」等項目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意義,在獲得國際認可度、提升公眾形象的同時,也向公眾進行了良好的科普教育。
ITER計劃廣泛利用多種媒體宣傳平臺,如Facebook、 Wikipedia 等,還建立了自己的科普網站:ITER Mag,不定期向社會公布最近項目最近進展情況、科研成果以及外開放的信息等,被西方媒體作為重要的科技信息來源。宣傳內容還涉及科學共同體、政府、媒體等機構,關於ITER前沿技術、資金支持、媒體報導等。這樣的宣傳為ITER裝置的科普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2006-2013年,僅僅就引用「ITER」為核心話題的出版物種類就有上萬種,其中包含關於ITER核心項目建設、核心峰會、活動等相關信息。
2.5爭取公眾支持的科普
1955年,東京大學原子核研究所建成了60英寸的回旋加速器,不久後又建成了電子同步加速器。1971年,日本政府在筑波成立科學城,規劃國立高能物理研究所(High Energy Accelerator Research Organization,簡稱KEK),建造大型加速器,並開展跨國合作研究。之後,1985年,在相關方的高壓下,這些大型加速器被迫拆除。然而日本國內關於重建大型加速器的呼聲一直存在。KEK的大科學裝置早已被拆除,並沒有任何大型裝置的形象支撐,缺乏龐大的資金支持以及廣泛的國際合作基礎。但是在其內在動因的驅使下,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科普與宣傳需求。它進行科普活動主要依靠其他機構的合作,尤其是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是綜合科技館,歷史悠久,具備一定國際影響力。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為傳播加速器的科學知識,在館中設有加速器部件的展示專區。其中包括「二戰」後日本最初建立的加速器的離子加速箱以及加速器模型。博物館對這些展品的來源、歷史、功能、科學貢獻等進行詳細的說明和文字記錄,方便公眾對大科學裝置有直觀了解。博物館還設置了體驗專區,讓參觀者體驗粒子加速器的基本原理。
KEK與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藉助「諾貝爾獎」的名望向公眾進行宣傳,設立了諾貝爾獎展示專區,一方面利用公眾對諾貝爾獎的高度關注和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將公眾吸引到展示加速器的場所;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加速器這樣的大型科學裝置,激發公眾了解其知識原理和發展歷史的興趣,宣傳加速器的建造對社會的貢獻。
KEK在常設展館中設有「科普廣場」,公眾無須預約可免費參觀,能夠學習到加速器的運動結構和基本粒子的相關知識,還可以觀察到宇宙射線,同時,在小劇場播放KEK的發展歷史,包括其從1971年成立至今的大型加速器從製造到運行到停運再到改裝之後繼續運行的歷史。KEK還提供由研究者對加速器及測定裝置的實物進行講解的參觀機會,每年9月還會舉辦大型的公眾開放日活動,開放平時不公開的實驗裝置和設施,並邀請著名的研究者來演講。此外,還有面向兒童開設的體驗項目。
3. 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工作的成功經驗總結
以上選取的案例中大科學裝置在科普工作中所採取的模式和途徑可以涵蓋大多數大型科研機構在其大科學裝置的科普工作中所面臨的情形。各家機構根據其目的、資源的不同,所採取的科普方法各有千秋。這是由其科普動因、目的,及其科普資源基礎所決定的。
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是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各項資源構建全方位的科普平臺系統,是在資金等條件充沛情況下的典型案例。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NRAO)則是預算不充裕但具備良好大科學裝置基礎的案例。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科普切入點是利用大科學裝置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傳統大型科研組織的大科學裝置科普的典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是涉及眾多國家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在這一事實基礎上,ITER計劃充分利用各國的投入,使各國分別對ITER的大量投資進行公眾宣傳,達到科普目的。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KEK)是在大科學裝置發展受限的情況下,為爭取建造大型加速器等裝置爭取公眾支持而進行科普活動,其可利用的資源十分有限。但是在這種情況下,KEK與博物館合作,通過「諾貝爾獎」的知名度吸引公眾關注,進而達到科普與宣傳的目的。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的發揮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具備清晰的科普動機與目的。為爭取預算而向公眾解釋其耗費高昂的大科學裝置的意義,這是國外許多具有大科學裝置的科研機構進行大科學裝置科普工作的直接動機。其目的在於提升相關機構的公眾形象,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助益。
二是設立專人應對媒體與公眾。為向公眾解釋項目的巨額投資,NASA、ITER等機構都設有專項機構,主要負責面對新聞媒體與輿論公關等工作,向公眾進行解釋與宣傳。其工作人員專業應對媒體與公眾,擅長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公眾科普,並在圖片分享、視頻直播、短視頻等新興平臺上佔據宣傳高地。
三是重視社會形象的打造。大科學裝置所屬機構大多重視其在公眾中形象的樹立,打造其公眾形象。例如,通過其產生的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突破、諾貝爾獎得主等對公眾確立其自身的科技權威形象。公眾對機構權威性的認同是接受其科普宣傳的心理基礎。
四是重視青少年科普。上文提到的知名大科學裝置大多都面向青少年和學校開放,推動大科學裝置機構的科普工作深入大學與中學。部分機構還提供實習機會與獎學金,鼓勵大學生與中學生在機構導師的指導下學習,甚至提供給青少年使用二線設備(例如舊的射電望遠鏡等)進行學習與研究的機會。
五是重視公眾參與科學。大科學裝置所在機構往往會通過一些遊戲、活動等吸引公眾參與。例如,使用大型射電望遠鏡搜尋地外文明的SETI項目成為了美國家喻戶曉的科學項目,其中SETI@Home項目科普成效顯著。通過吸引公眾利用家用電腦等設施參與SETI計劃,促使參與公眾主動了解射電望遠鏡與搜尋地外文明計劃的相關知識,達到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六是與文化產業共同提升。大科學裝置所在機構樂於讓大科學裝置在影視作品中出鏡,協助製作了數以千計的電視劇、紀錄片、電影等作品,其中包括許多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提高了機構的出鏡率。電影業也在影視資料修復、圖像處理等方面對大科學裝置科研機構的項目提供了幫助,形成了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環。
七是與博物館等機構合作打造聯動平臺。一方面大科學裝置為博物館提供了大量的展品和素材,例如,NASA及其下屬各機構成立了NASA博物館聯盟,為社會提供大量科普信息。另一方面,知名博物館也為大科學裝置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如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KEK)與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開展深入合作,利用博物館為大科學裝置建設的重要意義做宣傳。
八是通過新技術新媒體實現信息化網絡化共享化。大科學裝置所在機構大多建立了專門的網站,並建立了一套保障科學技術的客觀、真實、及時等科普數位化的管理制度,快速傳遞科普信息資源,實現跨地域、跨行業、跨學科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體現科普的公益性、公平性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
以上各科研機構利用大科學裝置進行科普活動的科普能力主要由科普動力、資源基礎、科普路徑共同決定。這幾個因素是國外各大機構在大科學裝置科普活動中都有明顯體現的,我國大科學裝置科普活動中也應當予以適當參考。
4. 我國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存在的問題
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截至2017年,我國投入運行和在建設施總量近40個,總體呈現「技術更先進、布局更完整、運行更高效」的發展新態勢。《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投入運行和在建設施總量55個左右,基本覆蓋重點學科領域和事關科技長遠發展的關鍵領域。但是,在科普功能的開放開發中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是現有科普內容過於學術,公眾難以理解。大科學裝置一般與科研機構的前沿科研活動相關,與公眾日常生活的關係度不高。而且,大科學裝置所蘊含的科學原理比較複雜,一般公眾難以理解。而現有大科學裝置的對外開放,大多是學術環境展示,缺少給公眾看的意識,過於學術,缺少與公眾平等交流互動。
二是開放程度低,開放難度大。大科學裝置的開放存在一定的客觀困難:許多大科學裝置深埋於地下、建設在荒漠與深山老林之中;有些大科學裝置由於工作原理,需要遠離人群幹擾;一些科研單位出於安全、保密等方面的考量,客觀上無法開放參觀。部分大科學裝置的運行管理機構也因此放鬆了科普的意識,沒有通過科普讀物、圖片視頻展示、數位化展示等方式發揮其科普功能。目前僅少量大科學裝置承擔了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功能,整體來看科普展示深度不夠,科普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三是科普手段單調,常態化機制尚未形成。目前,國內大科學裝置的科普形式單一,科普產品研發能力弱,科研機構在科普工作的方法創新上動力不足。各專業部門網絡科普資源獨立運行,網絡科普資源平臺缺乏整合,難以實現共建共享。現有活動大多是圍繞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周、中科院公眾開放日,特定專業紀念日(環境日、荒漠化防治日等)開展。科普工作的組織機制保障存在缺位,缺少總體統籌和長期規劃,持續性、常態化、長效性不足。
四是專業科普人才缺乏、經費短缺,科普工作尚未專業化、產業化。目前國內具有大科學裝置的科研機構的科普工作通常由其工作人員兼職進行講解、展示等工作,科普能力偏弱、缺乏技巧,專業科普、宣傳人才存在缺口。由於科技計劃項目沒有列支科普經費,大多大科學裝置屬於自籌有限資金開展科普工作,缺少體制機制支撐。科普活動的豐富性、多渠道性、影響力等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5. 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工作經驗對我國的啟示與借鑑
基於以上總結分析,從科普動力、資源基礎、科普路徑等角度分析對我國大科學裝置的科普工作的啟示與借鑑,試圖為解決我國大科學裝置的科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建議,促進我國大科學裝置科普工作良好發展。
5.1明確科普主體,構建科普動力
切實的動機是大科學裝置所屬機構開展科普工作的最根本動力。國外成功的大科學裝置科普活動的最主要動機是為了爭取資金、確保機構的順利運營。通過科普活動,向公眾傳播科普知識,使公眾、官方了解科學,進而支持投資進行科研活動。我國在鼓勵大科學裝置的科普活動時,應當首先通過管理制度、項目合同等明確大科學裝置所屬的科研單位在科普工作中的主體性,強化科普意識。如ITER在組織協議中就明確提出,ITER相關辦公機構應促進公眾理解「聚變能」,為促進公眾理解科學發揮積極作用。只有相關科研單位有切實的動機去推動科普活動時,大科學裝置的科普工作才會真正地開展下去,而不是流於形式應付考核。為此,需要相關部門充分發揮決策智慧,構建大科學裝置所在的科研機構與其科普活動的內生動力,而不是將科普工作作為由政府或其他部門機構布置的任務。
5.2重視科普相關產業基礎建設,豐富科普資源
從某些方面來說,科普工作的成效是與其物質基礎條件緊密相關的。科普的物質基礎條件,不僅包括科普主體所擁有的大科學裝置、科普設施等等,還包括與之相關聯的各類媒體、影視產業、文教產業等。通過前述案例分析可知,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的實現不僅與科研機構的物質條件有關,更與傳媒產業、影視工業、網絡建設等方面的發展水平密切聯繫。對大科學裝置科普的物質基礎層面的重視不應僅局限於大科學裝置及科研機構本身,而應著眼於整個社會的相關產業發展水平,重視與科技、科普相關的影視傳媒教育等產業的發展,重視科研機構與社會媒體、影視產業的互動,重視科技史學科與博物館、科技館的建設。
5.3鼓勵創新科普形式,提升公眾積極性
多元互動的科普形式是國外大科學裝置做好科普工作的重要經驗。應鼓勵承擔大科學裝置建設運行的科研機構利用各項資源開展科普形式的嘗試與創新,積極嘗試新媒體和新的表現形式,改變傳統的單一文字說明的模式,激發公眾對科學的興趣。重視科普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鼓勵科學家在科學傳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設立專門的科學傳播訓練課程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能力,推動科普工作的專業化甚至產業化。
參考文獻略
作者:馬健銓、劉萱、葛海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科學家,原載於《今日科苑》2020年第6期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歡迎賜稿交流
投稿郵箱:nais-research@cnai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