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新華網。作者 孫倩文。36氪經授權轉載。原標題《深圳特區40年④|楊學明院士:讓大科學裝置成為源頭創新的「利器」》。
創新是深圳經濟特區的基因。歷經40年,深圳的人工智慧、5G技術、電子信息產業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速。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深圳將如何勇立潮頭,賡續奮進,譜寫創新發展「新樂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在高端儀器自主研發方面,需要長期、持續地投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強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硬實力」。同時,要進一步推進深圳的大科學裝置布局,促進基礎科學研究以及產業技術研發,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親手研製儀器、破解科學難題是楊學明在科研道路上的真實寫照。在科學研究的生涯中,他利用自己研製的創新科學儀器,在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他主持建成的基於可調極紫外相干光源的綜合實驗研究裝置——「大連相干光源」,是我國大型自由電子雷射用戶裝置,裝置中90%的儀器設備由我國自主研發。「科學儀器可以幫助我們更靈敏地探測物質微觀世界,助力科學技術發展。」他說。
科學儀器的研發水平決定了基礎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楊學明表示,在實驗科學領域,只有高精尖的儀器才能做更好的科學研究。目前我國一些高端科學儀器依賴進口,不僅需要花費大量資金購買高端儀器,而且對科學前沿領域研究造成一定影響。
他表示,國家近年來已採取很多措施鼓勵科學儀器發展,但還需要長期、持續投入,真正地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強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硬實力」。
源頭創新是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隨著科技產業技術的不斷發展,深圳意識到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不足的「短板」。2019年,深圳市本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增長近一倍,其中30%以上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目前,深圳正在規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加快布局「高精尖」實驗室。深圳鵬城實驗室初步建成「雲腦」「雲網」等四大科學裝置;光明科學城規劃建設提速,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等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
大科學裝置是現代科學技術取得核心突破的重要「利器」。楊學明認為,隨著大科學裝置集群的布局,一方面將會提升深圳的應用科學研究水平,實現城市創新能力躍升;另一方面,大科學裝置集群像「磁鐵」一樣,將吸引一大批前沿技術與科技人才,為產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楊學明表示,要堅持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從而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加速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真正與產業鏈匹配。
作為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楊學明在學校的學科發展上也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南方科技大學在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方面要有交叉融合的思路。在學科設置方面,不同的學科之間要設置一些交叉科學平臺,真正發揮學科之間相互關聯的作用;在人才培養方面,要設置交叉科學班,允許學生選多個學科專業,培養更適用於社會、科技、技術發展的複合型人才。
「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際上需要多種知識、多個領域、多項技術來支撐,很多複雜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交叉複合型的科研人才。」他舉例,一個半導體的機器研發,需要20多種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只靠單一研究領域的人才是不夠的。
在他看來,要培養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才能使科學儀器研製的效果最優。回憶第一次親手做科學儀器,楊學明說,通過和實驗室的工程人員學習,設計出人生中第一張複雜儀器的設計圖紙。研發過程中,要把所有工程方面的問題想清楚再去設計,這不僅需要物理化學方面的知識,還需要工程方面的知識。
「基礎研究的創新周期比較長,需要科研工作人員具備願意『坐冷板凳』的定力和不斷探索的科研精神,因此在培養學生時不僅需要夯實基礎,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探索精神。」楊學明說。
36氪廣東——在廣東觀察世界,在灣區連結全球。
36氪廣東作為廣東地區領先的新商業媒體,以大灣區為核心,為各位創業者、投資人以及科技、財經、新經濟領域從業者提供最前沿的深度商業報導,搭建最暢通的產業對接通道,讓一部分人先看到未來。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廣東的報導,或轉載相關文章,請將你的需求和BP發送至指定郵箱:guangdong@36kr.com。如果你希望轉載公眾號文章,或進入社群(備註:社群),請聯繫小編微信。我們將在24小時內回復。
聯繫電話:15992485867 小編微信ID:gd36kr001 微信公眾號ID:gd36kr 官方微博:@36氪廣東 抖音:灣區會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