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要進一步推進深圳的大科學裝置布局 打造...

2020-11-28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新華網。作者 孫倩文。36氪經授權轉載。原標題《深圳特區40年④|楊學明院士:讓大科學裝置成為源頭創新的「利器」》。

創新是深圳經濟特區的基因。歷經40年,深圳的人工智慧、5G技術、電子信息產業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速。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深圳將如何勇立潮頭,賡續奮進,譜寫創新發展「新樂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在高端儀器自主研發方面,需要長期、持續地投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強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硬實力」。同時,要進一步推進深圳的大科學裝置布局,促進基礎科學研究以及產業技術研發,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持續」投入高端儀器研發 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親手研製儀器、破解科學難題是楊學明在科研道路上的真實寫照。在科學研究的生涯中,他利用自己研製的創新科學儀器,在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他主持建成的基於可調極紫外相干光源的綜合實驗研究裝置——「大連相干光源」,是我國大型自由電子雷射用戶裝置,裝置中90%的儀器設備由我國自主研發。「科學儀器可以幫助我們更靈敏地探測物質微觀世界,助力科學技術發展。」他說。

科學儀器的研發水平決定了基礎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楊學明表示,在實驗科學領域,只有高精尖的儀器才能做更好的科學研究。目前我國一些高端科學儀器依賴進口,不僅需要花費大量資金購買高端儀器,而且對科學前沿領域研究造成一定影響。

他表示,國家近年來已採取很多措施鼓勵科學儀器發展,但還需要長期、持續投入,真正地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強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硬實力」。

「加碼」大科學裝置建設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源頭創新是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隨著科技產業技術的不斷發展,深圳意識到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不足的「短板」。2019年,深圳市本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增長近一倍,其中30%以上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目前,深圳正在規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加快布局「高精尖」實驗室。深圳鵬城實驗室初步建成「雲腦」「雲網」等四大科學裝置;光明科學城規劃建設提速,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等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

大科學裝置是現代科學技術取得核心突破的重要「利器」。楊學明認為,隨著大科學裝置集群的布局,一方面將會提升深圳的應用科學研究水平,實現城市創新能力躍升;另一方面,大科學裝置集群像「磁鐵」一樣,將吸引一大批前沿技術與科技人才,為產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楊學明表示,要堅持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從而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加速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真正與產業鏈匹配。

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培養複合型科創人才

作為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楊學明在學校的學科發展上也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南方科技大學在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方面要有交叉融合的思路。在學科設置方面,不同的學科之間要設置一些交叉科學平臺,真正發揮學科之間相互關聯的作用;在人才培養方面,要設置交叉科學班,允許學生選多個學科專業,培養更適用於社會、科技、技術發展的複合型人才。

「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際上需要多種知識、多個領域、多項技術來支撐,很多複雜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交叉複合型的科研人才。」他舉例,一個半導體的機器研發,需要20多種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只靠單一研究領域的人才是不夠的。

在他看來,要培養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才能使科學儀器研製的效果最優。回憶第一次親手做科學儀器,楊學明說,通過和實驗室的工程人員學習,設計出人生中第一張複雜儀器的設計圖紙。研發過程中,要把所有工程方面的問題想清楚再去設計,這不僅需要物理化學方面的知識,還需要工程方面的知識。

「基礎研究的創新周期比較長,需要科研工作人員具備願意『坐冷板凳』的定力和不斷探索的科研精神,因此在培養學生時不僅需要夯實基礎,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探索精神。」楊學明說。


36氪廣東——在廣東觀察世界,在灣區連結全球。

36氪廣東作為廣東地區領先的新商業媒體,以大灣區為核心,為各位創業者、投資人以及科技、財經、新經濟領域從業者提供最前沿的深度商業報導,搭建最暢通的產業對接通道,讓一部分人先看到未來。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廣東的報導,或轉載相關文章,請將你的需求和BP發送至指定郵箱:guangdong@36kr.com。如果你希望轉載公眾號文章,或進入社群(備註:社群),請聯繫小編微信。我們將在24小時內回復。

聯繫電話:15992485867  小編微信ID:gd36kr001  微信公眾號ID:gd36kr  官方微博:@36氪廣東  抖音:灣區會氪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聽聞這一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表示很振奮。目前,他正在幫助深圳規劃中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建設。該裝置建成後,將與規劃中的同步輻射裝置「交相輝映」,成為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的「雙子星」,也成為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的重要一員。
  • 深圳特區40年④|楊學明院士:讓大科學裝置成為源頭創新的「利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在高端儀器自主研發方面,需要長期、持續地投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強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硬實力」。同時,要進一步推進深圳的大科學裝置布局,促進基礎科學研究以及產業技術研發,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 專家解讀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8月18日,深圳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首棟建築開工建設,標誌著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從「規劃設計」進入到「實施建設」階段。聽聞這一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表示很振奮。目前,他正在幫助深圳規劃中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建設。
  • 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來源: 深圳新聞網-深圳商報8月18日,深圳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首棟建築開工建設,標誌著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從「規劃設計」進入到「實施建設」階段。聽聞這一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表示很振奮。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以大科學裝置「撬動」科技...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通訊員 勞湘雯日前,深圳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首棟建築開工建設,標誌著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從「規劃設計」進入到「實施建設」階段。聽聞這一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表示很振奮。
  • 院士寄語深圳乘風破浪未來可期
    隨著科創載體建設的不斷推進、科技資源的加大布局,我相信,深圳的源頭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力將會實現重大突破。而作為高校,要培養出具備「頂天立地」精神的人才。「頂天」是指要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科研技能的人才;「立地」是指要將科研成果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產品,服務於社會。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
    (科創上海)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中新社上海11月2日電 題: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作者 樊中華 鬱玫大科學裝置一直以來被視為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國之利器」。
  • 推進大科學計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院士專家共話「大科學」發展
    交匯點訊 推進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推動旗艦型天文大科學裝置建設……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者工作日」,5月29日下午,在省科協召開的江蘇省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座談會上,多位院士、專家、科技工作者就我省「大科學」發展熱烈探討、建言獻策。
  • 揭秘我國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
    文、圖/羊城派記者 文聰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被譽為「國之重器」,如今在其相鄰不遠處,正在規劃建設另一項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接下來將開展預研工作,並確定設計方案。
  • 打造科學中心,深圳要做什麼
    原標題:打造科學中心,深圳要做什麼深圳商報2019年01月17日訊 不久前市委全會提出,深圳今年將實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共建行動,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增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 大科學裝置都是啥,以後對合肥有啥發展呢?(初探大科學裝置)
    合肥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將依託本地區大科學裝置集群,重點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最新的領域,吸引、集聚一大批全國優勢資源和優勢力量。(目前,合肥已有兩院院士108人。沒想到有這麼多吧) 未來,合肥會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科研的制高點。也許有一天在你身邊溜達的,可能會是一名院士。
  • 經濟記者眼中的東莞2020⑤∣大科學裝置助力東莞邁向原始創新策源地
    「裝置一旦啟動,就要保持24小時運行,整個運行階段需要持續數個月,期間不能隨便停止。」因為要時刻跟進科研進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加速器技術部副主任劉華昌從裝置開機運行至今,一直未停下腳步休息。
  • 連通區內15城,灣區大科學裝置「鵬城雲網」試運行
    11月22日,第三屆未來網絡技術與工程創新大會在深圳開幕。來自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的600餘位專家和代表共聚深圳,圍繞「開放網絡」「網絡創新」「智能聯接」三大主題開展深入交流,共話未來網絡的建設與發展。「鵬城雲網」大科學裝置啟動試運行儀式在開幕式上,鵬城實驗室「大灣區未來網絡試驗與應用環境」項目(FANet,簡稱「灣區網」項目)全面開通廣東省內13個城市及香港、澳門在內的15個骨幹節點。
  • 中科院院士楊學明——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的辦公室,記者見到了剛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楊學明。當選院士,讓他有些激動,但他又說:「這只是做學問、做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的成績,科學研究的路還長著呢。」 楊學明的研究方向是分子反應動力學。
  • 楊學明:加快推動東北建設世界一流科學設施—新聞—科學網
  • 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做客大連市科技局迎「七一」院士報告會
    6月2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應邀參加由大連市科技局組織的迎「七一」院士報告會,作了題為「把握科技發展大勢,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報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並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從事科研工作的經歷和感悟。大連市科技局和大連化物所相關負責人出席了報告會。
  • 深圳優先布局尖端技術創新載體
    原標題:深圳優先布局尖端技術創新載體 「到2020年8月底,深圳將率先實現全市5G網絡全覆蓋,5G基站建設密度全國領先……」9月4日,深圳5G建設動員大會的一條新聞刷爆「朋友圈」,迅速佔領各大新聞網站平臺的頭條。
  • 楊學明代表:加快推進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建
    遼寧作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區域,正按照國家部署積極打造綜合性區域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說,如果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落戶大連,將為東北振興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促進石化等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能源規模化開發利用,從而推動遼寧乃至整個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在大連建設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的優勢明顯。」
  • 深圳鵬城實驗室建成三個大科學裝置
    新華網深圳3月29日電(記者陳宇軒)深圳鵬城實驗室(深圳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29日發布消息稱,該實驗室與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開展合作,已經初步建成「雲腦」「靶場」「雲網」三個大科學裝置。大科學裝置是為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技術變革提供研究手段的大型複雜科學研究系統,具備大科學裝置是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典型標誌。據鵬城實驗室介紹,「雲腦」的作用是面向全國提供分布式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未來的計算能力預計可以達到1E ops,存儲容量預計達到200PB,有望成為軟硬體一體化的人工智慧開源開放平臺。
  • 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對我國的借鑑
    本文參考中國科學院的定義,認為「大科學裝置(包括大型精密科學裝置、大型科學裝置模型、大型的科學演示裝置等) 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後通過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其科學技術目標必須面向科學技術前沿,為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做出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