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

2020-11-02 光明網

(科創上海)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

中新社上海11月2日電 題: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

作者 樊中華 鬱玫

大科學裝置一直以來被視為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國之利器」。在中國科技發展向原始創新邁進的關鍵階段,打造這一「利器」需要哪些突破創新,又應如何使其發揮出最大價值?

在伏臥於張江科學城腹地、銀白色「鸚鵡螺」狀的上海光源旁,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光源科學中心主任趙振堂告訴中新社記者,作為支撐進行原始創新的「基礎設施」,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和運營本身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是布局未來的戰略考量和創新載體。」

「1990年建成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被認為是最早的中國大科學裝置,當時面向高能物理與同步輻射研究的『一機兩用』已經在性能設計上有了前瞻考慮,」談及中國大科學裝置的發展歷程,趙振堂說,如今,國際上同步輻射光源的發展已經歷三代變遷,正在向第四代挺進,而10年前建成的上海光源是全球最先進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之一。

在趙振堂看來,大科學裝置的發展升級正是中國科研不斷進步的內在需求體現。「從上世紀90年代起,越來越多的科技前沿突破讓中國科學家認識到了先進的大科學裝置的重要性,此外,越來越多的研究需求使『中國的同步輻射光源下一步該怎樣發展』成為了科技界的思考。」

「鸚鵡螺」為何落子上海?趙振堂解釋,一是上海的戰略眼光使然,在中國開啟了地方政府支持服務全國乃至世界科學家用戶的模式,並與北京同步輻射裝置和合肥光源合理布局,大裝置應用的輻射範圍更廣;此外,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迅速,未來對科技發展的需求「潛力巨大」。

然而,建設一個國際一流水平的光源大科學裝置,其複雜程度超乎想像。

「由於中國建設同步輻射光源缺少前期投入和技術積累,上海光源相較前兩代,希望實現一個跨越發展,因此用近10年時間從零起步,組建團隊,開展設計研究和技術攻關,掌握和創新技術」,趙振堂說,首要問題即是針對科學和工程目標,根據國內的加工製造能力設計系統、完整的先進方案,及時將全球光源最新發展的思想和技術綜合吸納,自主突破關鍵技術、掌握製造工藝。

這意味著,上海光源的建設本身就是一個自主創新的過程。

此外,為使實驗能力覆蓋面和成本投入性價比達到最優,並更多地覆蓋高能光子能區,上海光源的電子能量選為中能區最高,在高能量光子區域具備了比其它中能光源更好的高亮度和高通量特性。

「有些在高能或低能光源上才能實現的技術,以及在這10年間國際上不斷發展更新的技術,都必須通過不斷的預研和攻關系統地融合到上海光源中,同時還要把握未來發展趨勢,為大裝置未來升級改造預留空間。」趙振堂說。

他坦陳,為實現這樣的目標,上海光源得到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和各相關科研機構的大力支持。「最初的項目負責人和技術骨幹大都來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合肥光源,人才的聚集使上海光源得以高水平建設。」

2009年,上海光源正式開放。10年來成為中國成果和用戶最多的大科學裝置,服務了超過3000個研究組的3萬多名科研用戶,支持用戶在基礎、應用和產業研究方面產生了一批有重要價值和重大影響的成果,13項次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

趙振堂指出,面向助力國家科技與產業原始創新,「上海光源在與國際並跑階段,如何找到新的增長點、打造優勢特點、不斷保持綜合性能處於前列水平,將面臨更大的創新挑戰。」

更重要的是,作為創新生態中重要的組成,大科學裝置的不斷「進化」同樣需要生態的支持。

「首先,大科學裝置需要完整的人才結構,包括發明新原理和新技術、設計研製新裝置、穩定運行服務用戶、進行科研和產業需求驅動裝置升級,以及能夠進行密切團隊合作的細分領域專業人才等,」趙振堂說,當前,張江科學城的大裝置集群正在建設之中,如何使其在吸引和聚集人才上具有競爭力,仍是需要破解的難題。

此外,「上海的創新聚集度高、基礎好,我們希望這一創新生態能通過建立成果導向的開放運行機制,以來自科研與產業前沿的創新需求驅動上海光源在技術、能力和方向上的持續更新升級,使其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對更多企業、產業的創新進步產生輻射作用。」趙振堂說。(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要進一步推進深圳的大科學裝置布局 打造...
    原標題《深圳特區40年④|楊學明院士:讓大科學裝置成為源頭創新的「利器」》。 創新是深圳經濟特區的基因。歷經40年,深圳的人工智慧、5G技術、電子信息產業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速。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深圳將如何勇立潮頭,賡續奮進,譜寫創新發展「新樂章」?
  • 深圳優先布局尖端技術創新載體
    原標題:深圳優先布局尖端技術創新載體 「到2020年8月底,深圳將率先實現全市5G網絡全覆蓋,5G基站建設密度全國領先……」9月4日,深圳5G建設動員大會的一條新聞刷爆「朋友圈」,迅速佔領各大新聞網站平臺的頭條。
  • 院士寄語深圳乘風破浪未來可期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學副校長張學記攻關基礎研究核心技術目前,深圳在集成創新和消化引進再創新方面做得不錯,但原始創新還是短板。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應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學等科技創新載體的建設,攻關基礎研究核心技術,補齊基礎研究短板。未來,深圳的發展一定是創新驅動的發展。
  • 連通區內15城,灣區大科學裝置「鵬城雲網」試運行
    11月22日,第三屆未來網絡技術與工程創新大會在深圳開幕。來自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的600餘位專家和代表共聚深圳,圍繞「開放網絡」「網絡創新」「智能聯接」三大主題開展深入交流,共話未來網絡的建設與發展。「鵬城雲網」大科學裝置啟動試運行儀式在開幕式上,鵬城實驗室「大灣區未來網絡試驗與應用環境」項目(FANet,簡稱「灣區網」項目)全面開通廣東省內13個城市及香港、澳門在內的15個骨幹節點。
  • 周濟院士帶領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課題組調研鵬城實驗室
    &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2019年4月25日訊 (記者 吳英敏)4月24日上午,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周濟院士帶領「廣東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一行蒞臨鵬城實驗室調研指導。
  •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看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反而促進了中國各界對科學鏈完整性針對中國場景應用創新、產業應用創新先行的狀況,如何倒逼原始創新發生?寧光指出,產業亦應面向原始創新進行革新。
  • 追「光」 譜未來|大科學裝置背後的企業
    能夠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是重要的標誌和基石,而大科學裝置的順利運轉離不開高端科研儀器的保駕護航。也正是在2017年,安徽創譜儀器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開啟了為大科學裝置提供配套專用光譜儀器及系統這一細分市場的領航之路。
  • 經濟記者眼中的東莞2020⑤∣大科學裝置助力東莞邁向原始創新策源地
    中國散裂中子源加速器第一次達到打靶束流功率100kW的設計指標並穩定運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成果第一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雖遇疫情,但厚積薄發的東莞,大科學裝置建設不斷推進,創新臂膀不斷強壯,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各領域技術難題接連突破。
  • 深圳特區40年④|楊學明院士:讓大科學裝置成為源頭創新的「利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在高端儀器自主研發方面,需要長期、持續地投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強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硬實力」。同時,要進一步推進深圳的大科學裝置布局,促進基礎科學研究以及產業技術研發,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 推進大科學計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院士專家共話「大科學」發展
    交匯點訊 推進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推動旗艦型天文大科學裝置建設……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者工作日」,5月29日下午,在省科協召開的江蘇省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座談會上,多位院士、專家、科技工作者就我省「大科學」發展熱烈探討、建言獻策。
  • 大科學裝置都是啥,以後對合肥有啥發展呢?(初探大科學裝置)
    合肥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將依託本地區大科學裝置集群,重點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最新的領域,吸引、集聚一大批全國優勢資源和優勢力量。(目前,合肥已有兩院院士108人。沒想到有這麼多吧) 未來,合肥會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科研的制高點。也許有一天在你身邊溜達的,可能會是一名院士。
  • 專家解讀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8月18日,深圳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首棟建築開工建設,標誌著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從「規劃設計」進入到「實施建設」階段。聽聞這一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表示很振奮。目前,他正在幫助深圳規劃中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建設。
  • 鐫刻在新中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上的「洛陽創新」
    所有這些「新中國第一」都有一個統一的標誌,以便觀眾辨認。進入這個展區,洛陽觀眾一下子就能找到自己熟悉的「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新中國第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  當畫面轉切至「新中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時,觀眾不禁發出讚嘆:「這臺裝置太厲害了,它為中國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應用開闢了一塊新天地!」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項目落戶江蘇-蘇州相城
    近日,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進行了公示,共9個項目立項。其中,「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主要支持基於我國在物質結構研究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兩類大科學裝置的前沿研究。
  • 揭秘我國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
    文、圖/羊城派記者 文聰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被譽為「國之重器」,如今在其相鄰不遠處,正在規劃建設另一項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接下來將開展預研工作,並確定設計方案。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2020-09-27 11: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科學裝置如何實現科技創新?青年科學家這樣說
    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沙龍參會人員合影留念9月17日,以「大科學裝置和技術研究」為主題的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沙龍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阮曼奇指出,大科學工程、大科學裝置作為源頭,帶動了整個技術創新、技術輻射、產業進步和產業升級。但是,如何讓整個生態保持活力、面對可能碰到的瓶頸,以及更好地增加最後的科技產出,都是當下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
  •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士中:發揮制度優勢 打造空天信息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楊士中近日接受了記者的專訪,83歲高齡的他思維依舊敏捷。楊士中院士把一生貢獻給了中國的航天事業,也關注著每一次火箭發射,每一顆衛星升空。他建議,下一步要把各類衛星組成網絡,打造空天信息網,未來再加上空間太陽能電站,形成空天信息功率網。
  • 科技人物專訪|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孫殿義:山東首個大科學裝置...
    孫殿義曾長期在中科院從事科研及創新管理工作,到濟南任職不久,即從中科院引進山東省首個大科學裝置,總投資50億元開展電磁驅動及相關領域的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創新,未來將為山東在高端裝備、軌道交通、新能源等產業領域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