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學裝置如何實現科技創新?青年科學家這樣說

2020-12-07 人民網科普

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沙龍參會人員合影留念

9月17日,以「大科學裝置和技術研究」為主題的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沙龍在北京舉行。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阮曼奇指出,大科學工程、大科學裝置作為源頭,帶動了整個技術創新、技術輻射、產業進步和產業升級。但是,如何讓整個生態保持活力、面對可能碰到的瓶頸,以及更好地增加最後的科技產出,都是當下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

突破現有技術,加強大科學裝置支持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童欣認為,我國在利用平臺型的大科學裝置進行科技創新時,首先要改變評價體系,不能以論文為主導,而應以國家的重大需求為導向;其次,應增加對大科學裝置的支持,改變「短平快」的項目投資觀念、加大對基礎譜儀建設的支持、對一些能產生變革性的技術創新進行支持。

基礎研究所需的大科學裝置往往需要將技術推向極致才能產生技術突破。與會專家紛紛表示,未來應加強對大科學裝置和基礎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

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沙龍進行中

重視對外合作,促進科技共同發展

與會專家同時認為,要重視以我為主的大科學裝置的國際合作,也要重視對參加國外大型國際合作的支持,打破目前的國際環境僵局,促進科學技術的共同發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銳詳細介紹了自己參與的國際熱和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並提出了對國際合作的一些思考。他指出,ITER計劃大幅度提升了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參加國際合作的層次,推動了我國聚變能的開發,同時有利於積累大型國際科學工程項目建設管理、運行和維護的經驗。

完善科學評價體系,助推青年科學家成長

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劉欣然指出,年輕人在大型的科研安裝項目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要多鼓勵年輕科學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這也是學習的重要途徑。同時,要關注年輕科學家的一些研究工作。

與會專家還認為,只有構建一個開放公平的科研環境,完善大科學裝置大團隊中的科技工作者的成果與貢獻的科學評價,才能讓青年科學家快速成長並脫穎而出。

此次活動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國內外專家就大科學裝置項目的國際合作,以及青年科學家如何在國際交流溝通中發揮作用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相關焦點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
    在中國科技發展向原始創新邁進的關鍵階段,打造這一「利器」需要哪些突破創新,又應如何使其發揮出最大價值?在伏臥於張江科學城腹地、銀白色「鸚鵡螺」狀的上海光源旁,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光源科學中心主任趙振堂告訴中新社記者,作為支撐進行原始創新的「基礎設施」,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和運營本身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是布局未來的戰略考量和創新載體。」
  • 鐫刻在新中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上的「洛陽創新」
    進入這個展區,洛陽觀眾一下子就能找到自己熟悉的「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新中國第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  當畫面轉切至「新中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時,觀眾不禁發出讚嘆:「這臺裝置太厲害了,它為中國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應用開闢了一塊新天地!」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共和國「科研重器」上,也深深鐫刻著「洛陽創新」。
  • 【科技日報】北京懷柔科學城五個大科學裝置開工建設
    近日,北京懷柔科學城又傳來好消息,「十三五」時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開工建設。這意味著國家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布局的五個大科學裝置全部實現開工建設,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基本框架正在形成。  那麼,為何眾多大科學裝置集中落戶懷柔?其中最新「子午工程」二期、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進展如何,會為人類解決什麼難題?
  • 2020年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基礎研究與國際合作主題青年科學家沙龍圓滿落幕
    沙龍主題涵蓋「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基礎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依託大科學裝置的青年科學家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國際合作與科技促進」。通過分享科研院所、高校、專業機構、領軍企業在培養青年科學家參與基礎研究及創新方面的典型案例,幫助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科學家開展探索性、原創性研究,搭建科學家與企業家的橋梁,促進具有較強科研領軍才能和協同創新能力的青年科學家領銜跨界交流、拓展視野,滿足創新、創業、創造的需求。
  • 大科學裝置都是啥,以後對合肥有啥發展呢?(初探大科學裝置)
    合肥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將依託本地區大科學裝置集群,重點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最新的領域,吸引、集聚一大批全國優勢資源和優勢力量。(目前,合肥已有兩院院士108人。沒想到有這麼多吧) 未來,合肥會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科研的制高點。也許有一天在你身邊溜達的,可能會是一名院士。
  • 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對我國的借鑑
    大科學裝置已日益成為重大原始創新的重要載體,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爭相布局建設的重點。我國當前大科學裝置的發展態勢與國際發展態勢基本一致,但具體建設的起步要晚於世界科技強國。KEK與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藉助「諾貝爾獎」的名望向公眾進行宣傳,設立了諾貝爾獎展示專區,一方面利用公眾對諾貝爾獎的高度關注和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將公眾吸引到展示加速器的場所;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加速器這樣的大型科學裝置,激發公眾了解其知識原理和發展歷史的興趣,宣傳加速器的建造對社會的貢獻。
  • 經濟記者眼中的東莞2020⑤∣大科學裝置助力東莞邁向原始創新策源地
    關鍵詞原始創新釋義2020年的東莞,大科學裝置落戶,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通過科技創新,東莞正逐步突破多項關鍵領域技術。「請各採編部門成員迅速返崗……」年初三,本該是訪親探友、闔家團圓的時光。然而,作為報社經濟新聞部一員,我深知自己的職責與使命,今年特殊的環境下,更需要做好信息傳遞工作。
  • 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該裝置建成後,將與規劃中的同步輻射裝置「交相輝映」,成為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的「雙子星」,也成為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的重要一員。楊學明院士充滿期待地說,希望中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能在2026年建成,並能向全世界開放。今年4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正式印發實施。
  • 追「光」 譜未來|大科學裝置背後的企業
    能夠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是重要的標誌和基石,而大科學裝置的順利運轉離不開高端科研儀器的保駕護航。也正是在2017年,安徽創譜儀器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開啟了為大科學裝置提供配套專用光譜儀器及系統這一細分市場的領航之路。
  • 大科學裝置為何「扎堆」東莞?
    南方光源全稱「南方先進光源」(SAPS),是繼中國首臺散裂中子源之後,計劃在東莞布局建設的又一重要的國家大科學裝置,未來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重要支撐。為什麼要建設南方光源?將選擇怎樣技術方案?與散裂中子源之間有何關係?建成後將發揮哪些重要作用?日前,記者專訪南方光源項目籌建負責人,全方位解析大科學工程的「建設密碼」。
  •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要進一步推進深圳的大科學裝置布局 打造...
    原標題《深圳特區40年④|楊學明院士:讓大科學裝置成為源頭創新的「利器」》。 創新是深圳經濟特區的基因。歷經40年,深圳的人工智慧、5G技術、電子信息產業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速。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深圳將如何勇立潮頭,賡續奮進,譜寫創新發展「新樂章」?
  • 推進大科學計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院士專家共話「大科學」發展
    「我們聯合了國內一批科學家做這件事,並已經吸引十多個國家地質調查局和國際研究機構參與這個大科學計劃。」陳駿說。牽頭組織實施大科學計劃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科技影響力和創新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也是科技工作者應有的擔當和作為。
  • 合肥三十崗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458米地標觀測塔 比肩「東方明珠」
    可以暢想的是,在並不久遠的將來,在國家4A級生態旅遊景區的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內,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新園區落成,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等一批領跑世界的大科學裝置投入使用;458米高、比肩「東方明珠」的大氣立體觀測塔矗立在園區,儼然成為合肥市仰頭可見的「新地標」;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聚集在這個綜合性的創新平臺上,在大科學裝置園區及拓展區內川流不息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四號、質子治療裝備、大科學裝置、「慧眼」衛星、抗生素、彗星
    該加速器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自主創新、自行設計,獲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十三五」核能開發項目和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龍騰2020」科技創新計劃支持。——《光明日報》3我國成功為法國可控熱核聚變大科學裝置研製核心部件超導託卡馬克有「人造太陽」之稱,是一種用於可控熱核聚變能研究的大科學裝置。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楊學明院士充滿期待地說,希望中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能在2026年建成,並能向全世界開放。今年4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正式印發實施。其中明確提到,光明科學城的建設必須牢牢抓住大科學裝置建設這個「牛鼻子」。為什麼深圳如此重視大科學裝置?
  • 揭秘我國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
    「讓南方先進光源毗鄰CSNS,是為了優化大科學裝置在我國的布局,滿足大灣區的科技需求。」 疑問一:為何要建南方先進光源? 在業內人士看來,同步輻射光源與CSNS都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化工、材料科學、能源、環境等多個重要研究領域。
  • 大科學裝置「扎堆」東莞?
    東莞在大灣區起到了城市先進位作的重要位置,任重而道遠,為此松山湖突飛猛進也不是沒有原因,東莞的科技創新高地也吸引大了一大波的企業,國家裝置也不例外!【南方先進光源也來了!】南方光源全稱「南方先進光源」(SAPS),是繼中國首臺散裂中子源之後,計劃在東莞布局建設的又一重要的國家大科學裝置,未來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 我國新增16個大科學裝置分別落戶在哪裡?
    什麼是大科學裝置?  大科學裝置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後通過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其科學技術目標必須面向科學技術前沿,為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做出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貢獻。
  • 連通區內15城,灣區大科學裝置「鵬城雲網」試運行
    11月22日,第三屆未來網絡技術與工程創新大會在深圳開幕。來自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的600餘位專家和代表共聚深圳,圍繞「開放網絡」「網絡創新」「智能聯接」三大主題開展深入交流,共話未來網絡的建設與發展。「鵬城雲網」大科學裝置啟動試運行儀式在開幕式上,鵬城實驗室「大灣區未來網絡試驗與應用環境」項目(FANet,簡稱「灣區網」項目)全面開通廣東省內13個城市及香港、澳門在內的15個骨幹節點。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以大科學裝置「撬動」科技...
    該裝置建成後,將與規劃中的同步輻射裝置「交相輝映」,成為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的「雙子星」,也成為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的重要一員。「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離不開大科學裝置。中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大科學裝置一旦建成,將對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科學研究以及產業技術研發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楊學明院士充滿期待地說,希望中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能在2026年建成,並能向全世界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