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沙龍參會人員合影留念
9月17日,以「大科學裝置和技術研究」為主題的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沙龍在北京舉行。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阮曼奇指出,大科學工程、大科學裝置作為源頭,帶動了整個技術創新、技術輻射、產業進步和產業升級。但是,如何讓整個生態保持活力、面對可能碰到的瓶頸,以及更好地增加最後的科技產出,都是當下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
突破現有技術,加強大科學裝置支持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童欣認為,我國在利用平臺型的大科學裝置進行科技創新時,首先要改變評價體系,不能以論文為主導,而應以國家的重大需求為導向;其次,應增加對大科學裝置的支持,改變「短平快」的項目投資觀念、加大對基礎譜儀建設的支持、對一些能產生變革性的技術創新進行支持。
基礎研究所需的大科學裝置往往需要將技術推向極致才能產生技術突破。與會專家紛紛表示,未來應加強對大科學裝置和基礎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
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沙龍進行中
重視對外合作,促進科技共同發展
與會專家同時認為,要重視以我為主的大科學裝置的國際合作,也要重視對參加國外大型國際合作的支持,打破目前的國際環境僵局,促進科學技術的共同發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銳詳細介紹了自己參與的國際熱和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並提出了對國際合作的一些思考。他指出,ITER計劃大幅度提升了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參加國際合作的層次,推動了我國聚變能的開發,同時有利於積累大型國際科學工程項目建設管理、運行和維護的經驗。
完善科學評價體系,助推青年科學家成長
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劉欣然指出,年輕人在大型的科研安裝項目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要多鼓勵年輕科學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這也是學習的重要途徑。同時,要關注年輕科學家的一些研究工作。
與會專家還認為,只有構建一個開放公平的科研環境,完善大科學裝置大團隊中的科技工作者的成果與貢獻的科學評價,才能讓青年科學家快速成長並脫穎而出。
此次活動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國內外專家就大科學裝置項目的國際合作,以及青年科學家如何在國際交流溝通中發揮作用等問題展開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