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記者眼中的東莞2020⑤∣大科學裝置助力東莞邁向原始創新策源地

2021-01-09 東莞日報i東莞

關鍵詞

原始創新

釋義

2020年的東莞,大科學裝置落戶,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通過科技創新,東莞正逐步突破多項關鍵領域技術。

「請各採編部門成員迅速返崗……」年初三,本該是訪親探友、闔家團圓的時光。然而,作為報社經濟新聞部一員,我深知自己的職責與使命,今年特殊的環境下,更需要做好信息傳遞工作。於是,我連夜背上行囊,復工返崗。

返莞的火車上,我拾起多年未看完的《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想起當下鋪天蓋地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報導,再源於國際貿易摩擦不斷而導致國外對華技術封鎖,這讓我對其中的臺詞——「凜冬將至」,感悟更為深刻。

疫情對於東莞而言會是「凜冬」嗎?東莞將如何面臨這場大考?東莞產業鏈關鍵環節如何突破與提升……我所看到的東莞2020,是自立自強,是堅忍不拔,是務實開放。與我第一次嘗試佩戴醫用口罩一樣,東莞也在2020年做出許多「第一次」嘗試。

中國散裂中子源加速器第一次達到打靶束流功率100kW的設計指標並穩定運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成果第一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雖遇疫情,但厚積薄發的東莞,大科學裝置建設不斷推進,創新臂膀不斷強壯,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各領域技術難題接連突破。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鄭志波/攝

大科學裝置紛紛落戶

2月28日,中國散裂中子源打靶束流功率達到100kW設計指標,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年半的時間。

那是我第一次關注中國散裂中子源。然而第一次正式來到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五一假期,原因是中國散裂中子源建設團隊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五一假期,東莞氣溫飆升到34℃,但讓我感受最為火熱的,還是中國散裂中子源300多名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

「裝置一旦啟動,就要保持24小時運行,整個運行階段需要持續數個月,期間不能隨便停止。」因為要時刻跟進科研進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加速器技術部副主任劉華昌從裝置開機運行至今,一直未停下腳步休息。

2019年6月20日,無人機航拍的中國散裂中子源 記者 鄭志波/攝

因為要做好射線屏蔽,裝置建設選在地下18米左右的地方,那也是中國散裂中子源主要設備所在的地方。對比起地表建築,地下可謂是「別有洞天」。

1臺負氫離子直線加速器、1臺快循環質子同步加速器、兩條束流輸運線、1個靶站、首批建設的3臺譜儀及相應的配套設施和土建工程……這些科研裝置共同組成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這裡到底能做些什麼?我當時內心也是滿滿的問號。

中國散裂中子源全景 記者 鄭志波/攝

其實,中國散裂中子源就是一個巨型「顯微鏡」。隨著觀察手段不斷改善,從放大鏡到光學顯微鏡再到散裂中子源,人們對於物質微觀結構的認識也不斷向前。通過中國散裂中子源,人們可以用中子來觀察物質世界,研究原子、分子尺度上各種物質的微觀結構和運動規律。這種「用中子看世界」的研究手段,也可以稱為中子散射技術。

正當我意猶未盡地感慨中國散裂中子源之壯觀時。劉華昌告訴我,在中國散裂中子源不遠處,松山湖科學城中子源路盡頭,是繼中國散裂中子源之後布局建設的又一國家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項目。

此前,大家都說這是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姐妹花」項目,我一直不理解。出於對南方先進光源項目的好奇,7月初,我再次驅車前來進一步了解情況。

無巧不成書,我再次遇見劉華昌。他介紹到,同步輻射光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高亮度的X射線,主要與原子外圍的電子云發生相互作用,因此原子的外圍電子越多,它就看得越清晰,可用於探測較重的原子。而面對外圍電子稀少的輕元素,如氫、氦等,中子散射的探測能力更強。因此,兩者各有優勢,優勢互補。

原始創新助推高質量發展

大科學裝置紛紛落戶絕非偶然,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源於東莞長期的科創積累與雄厚的產業實力。隨著大科學裝置建設不斷推進,其帶來的影響正逐步顯現。

正因為中國散裂中子源選址落戶東莞,作為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院士便跟隨著項目來到東莞常年工作與生活。2020年,我所採訪到的第一位院士,也正是陳和生。

「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本身是不會直接帶來GDP,但他有信心將這裡打造成為全新的科研創新中心。」採訪過程中,陳和生的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事實上,陳和生沒有說大話。

8月13日,個人受邀再次來到中國散裂中子源,參加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以下簡稱「BNCT」)實驗裝置新聞發布會現場。

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研製成功 記者 程永強 實習生 趙儀琳/攝

在陳和生院士的帶領下,我實地參觀了BNCT實驗裝置。眼前的BNCT實驗裝置,精密、複雜、龐大。我問陳院士,BCNT實驗裝置具體有什麼功能?他告訴我,BNCT能準確「捕獲」癌細胞並進行摧毀,這將對於腦膠質瘤、黑色素瘤和頭頸部復發腫瘤治療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BNCT實驗裝置發布會的召開,意味著我國加速器BNCT技術發展正不斷解決「卡脖子」問題,逐步打破國外的壟斷,為我國BNCT事業發展贏得主動權和話語權。新聞一經刊登,不少讀者紛紛通過電話和微信等方式,向我諮詢BNCT建設進展。可見,裝置研發意義之重大,醫療市場需求之緊迫。

這麼「高精尖」的科研成果能否落地?報導刊登後市民能否順利用上?我當時心中也打上一個問號。但陳院士告訴我,目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已經於東莞市人民醫院開展合作,第二臺BNCT臨床設備的設計和研製正緊鑼密鼓地進行,預計四年後,BNCT裝置將有望進行臨床使用。我心中的大石頭也才落下。

事後了解到,中國散裂中子源的總體目標是建設我國在相關基礎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具備原始創新能力的團隊,促進我國科技、工業等方面技術的大力發展,至2030年,帶領我國中子散射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科學界全面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不可否認,隨著中國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大科學裝置的到來,其輻射效應越來越強。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科研機構落地生根,新材料峰會等峰會論壇接連召開,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高等院校選址落戶,眾多高新技術企業紛紛匯聚……

2020年11月26日,2020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在松山湖舉行。圖為論壇開幕現場 記者 鄭志波/攝

無論是中國散裂中子源,還是正在籌備的南方先進光源項目,抑或正謀劃建設的先進阿秒雷射設施等,落戶東莞意義重大。依靠「三來一補」發家的東莞,通過大科學裝置的落戶,正積極努力補齊創新短板。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大科學裝置建成落地,東莞還將在原始創新上迸發出新的活力,以全新的姿態,參與到國際科研競爭中,引領創新走向未來。

大科學裝置及其上下遊鏈條,為原始創新提供了堅實平臺。東莞正以大科學裝置為基礎,高水平院校、科研機構和實驗室體系集體發力的源頭創新矩陣,真正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2021年是兩個百年目標交匯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啟的第一年。育新機,開新局,東莞高質量發展,轉機在望。

總監製:張樹堅

總策劃:雷石鵬 虞清萍

策劃:殷昌盛 孫本源

採寫:張帥

海報:鄭偉華

出品:經濟新聞部

攝影:i東莞資料圖

編輯:鍾彥亮

相關焦點

  •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這裡天時地利人和
    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 葉青「祖國的中醫藥學是偉大的寶庫,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11月2日,在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峰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通過視頻向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廣大學生講述抗疫故事,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
  • 大科學裝置「扎堆」東莞?
    東莞近年來發展越來越快,不僅被列入新一線城市,而且目前還被納入了深圳都市圈的發展規劃。東莞在大灣區起到了城市先進位作的重要位置,任重而道遠,為此松山湖突飛猛進也不是沒有原因,東莞的科技創新高地也吸引大了一大波的企業,國家裝置也不例外!
  • 大科學裝置為何「扎堆」東莞?
    南方光源全稱「南方先進光源」(SAPS),是繼中國首臺散裂中子源之後,計劃在東莞布局建設的又一重要的國家大科學裝置,未來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重要支撐。為什麼要建設南方光源?將選擇怎樣技術方案?與散裂中子源之間有何關係?建成後將發揮哪些重要作用?日前,記者專訪南方光源項目籌建負責人,全方位解析大科學工程的「建設密碼」。
  • 「十三五」品質東莞建設成就巡禮|深入推進「六大工程」之實施產業...
    製造業是東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競爭力所在。■「沒有人能夠熄滅滿天星光,每一位開發者,都是華為要匯聚的星星之火」讓無數人動容。圖為華為開發者大會在東莞籃球中心開幕 記者 鄭志波 攝2020年9月,華為開發者大會如期舉行,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華為,聚焦東莞。
  • 2020年東莞科技工作交出亮眼答卷:躋身國家科創大局 打造源頭創新...
    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在東莞舉辦。東莞時間網1月15日訊 2020年,東莞市科技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打造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總抓手,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全鏈條創新體系。
  • 繼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後,又一大科學裝置有望落地東莞
    8日,東莞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配套政策新聞發布會舉行,會上對《東莞市重點領域研發項目實施辦法》等7個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配套政策做政策解讀,同時透露,東莞未來將集聚三大科學裝置,除了當前的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外,還有一個同領域的大科學裝置等待國家部門做批覆。
  • 東莞聯手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學城 打造「一軸、一區、兩心、三組團...
    記者 張仕婷,編輯 詹海珊。36氪經授權發布。原標題《加快建設松山湖科學城 做世界一流科學城》。  歲末年初,大多數人已經放鬆身心,準備迎接新春佳節的到來,而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以一大批頂尖院士領銜的科學家,正在開啟創新升級加速度,各類大平臺、大機構、大企業等高端科技創新要素加速向松山湖科學城集聚,帶動當地創新氛圍愈加活躍、高水平創新愈加豐碩。
  • 揭秘我國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
    文、圖/羊城派記者 文聰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被譽為「國之重器」,如今在其相鄰不遠處,正在規劃建設另一項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接下來將開展預研工作,並確定設計方案。
  • 東莞散裂中子源建設和設備調試跑出「中國速度」
    這裡坐落著我國迄今為止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已建成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它由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建,使得我國成為繼英國、美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脈衝式散裂中子源的國家。這一「國之重器」為何落子東莞?為了「國家承諾」,建設團隊怎樣攻堅克難搶回工期?被喻為「超級顯微鏡」的大科學裝置,在善於創造奇蹟的東莞熱土上又如何跑出了不起的「中國速度」?
  •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要進一步推進深圳的大科學裝置布局 打造...
    同時,要進一步推進深圳的大科學裝置布局,促進基礎科學研究以及產業技術研發,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持續」投入高端儀器研發 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親手研製儀器、破解科學難題是楊學明在科研道路上的真實寫照。
  • 走讀灣區|探營東莞「超級顯微鏡」 揭開中子源的神秘面紗
    而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裡,一臺國家科學裝置、世界第四大脈衝中子源裝置早已在三年前投入試運行。這臺「國之重器」的誕生,不僅填補了我國脈衝中子源及應用領域的空白,也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了明顯的科技創新協同效應。  以上4個數字,皆指向坐落在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裝置。它是幹什麼用的?為什麼選址於粵港澳大灣區?普通民眾可以申請使用嗎?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
    (科創上海)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中新社上海11月2日電 題: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作者 樊中華 鬱玫大科學裝置一直以來被視為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國之利器」。
  • 2020年松山湖功能區投資推介會④|松山湖功能區,投資興業的熱土
    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圍繞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粵港澳合作創新共同體、體制機制創新綜合試驗區四個定位,聚焦新材料、信息、生命領域,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高地。以生命領域為例,2012年東莞市政府設立「東莞兩岸生物技術產業合作基地」以來,通過8年的艱苦耕耘,松山湖核心啟動區已經集聚了400多家生物技術企業,產業根基已經築牢。
  • 想了解東莞中小企業的創新創業「金點子」?請鎖定這個大賽!
    想了解東莞中小企業的創新創業「金點子」?請鎖定這個大賽!這個創新創業大賽為你揭開謎題!5月29日上午,2020年「創客廣東」東莞市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暨企業公園第四屆創新節啟動儀式在東莞天安數碼城園區舉行。本次創新創業大賽由省工信廳指導,市工信局主辦,東莞天使會、市成長型企業聯合會、市投資促進協會共同承辦。
  • 知識產權局直播帶貨,東莞製造演繹科技創新實力秀
    為加快推進東莞市智慧財產權運營體系建設步伐,充分發揮「智慧財產權+網絡直播經濟」的助推器作用,進一步提升東莞製造和東莞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8月6日晚,東莞市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在抖音「東莞製造品牌館」啟動智慧財產權網絡直播首秀。
  • 創新企業數位化賦能平臺落地東莞松山湖
    南方網訊 近日,在東莞華南設計創新院支持下,聚智誠(東莞)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聚智誠」)和接點智能技術(東莞)有限公司(下稱「接點公司」)在東莞市松山湖正式開業,兩家企業攜手打造的創新企業數位化賦能平臺同時揭牌啟用。
  • 專家解讀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楊學明院士充滿期待地說,希望中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能在2026年建成,並能向全世界開放。今年4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正式印發實施。其中明確提到,光明科學城的建設必須牢牢抓住大科學裝置建設這個「牛鼻子」。
  • 大科學裝置建設迎來新進展 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綜合實驗樓封頂
    據了解,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建設單位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總投資約5.87億元,其中科研設備投資1.829億元。建設周期為2年,預計2021年完工。項目緊密圍繞南方先進光源建設和關鍵技術研發需求,建設高水平的研究和測試條件,為未來南方先進光源的關鍵技術預製研究、工程建設以及開放運行提供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撐,也為布局更多的大科學裝置提供條件和技術支持。
  • 積極參與國際性賽事、世界級項目,倍增企業引領東莞科技創新
    上述案例只是東莞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以倍增企業為代表的「東莞智造」正在積極通過不同的方式參與到國際性的賽事、世界級的項目中。記者在近日調研走訪中發現,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當前,越來越多莞企帶著核心技術、優勢產品邁上國際舞臺,釋放出強勁的發展新動能,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共同撐起「東莞智造」的脊梁,讓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更加強勁,進一步加快東莞邁向全國先進位造之都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