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灣區|探營東莞「超級顯微鏡」 揭開中子源的神秘面紗

2021-01-13 南方新聞網

.

(截至發稿,用戶課題數量超350項)

南方網訊 12月18日,《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全文出爐。《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而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裡,一臺國家科學裝置、世界第四大脈衝中子源裝置早已在三年前投入試運行。這臺「國之重器」的誕生,不僅填補了我國脈衝中子源及應用領域的空白,也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了明顯的科技創新協同效應。  

以上4個數字,皆指向坐落在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裝置。它是幹什麼用的?為什麼選址於粵港澳大灣區?普通民眾可以申請使用嗎?帶著這樣的好奇,南方網採訪組走進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一探究竟。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強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和重大創新平臺在大灣區布局建設,向港澳有序開放國家在廣東建設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

廣東省委、省政府隨後印發的《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也明確提出,推進散裂中子源、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揭面紗 「國之重器」蘊藏大能量

中國散裂中子源由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整個園區一期佔地400畝,總投資約23億元,其中國家出資18.6億建設主裝置區。整個裝置建在13米至18米的地下,包括直線加速器、快循環同步加速器、靶站譜儀三個主要部分。

2017年9月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大科學工程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工程總指揮陳和生宣布,中國散裂中子源8月28日首次打靶成功,獲得中子束流,標誌著散裂中子源主體工程完工,並投入試運行,為眾多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了研究平臺。

中子源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副主任金大鵬給出了答案:散裂中子源是用中子了解微觀世界的工具,如一臺「超級顯微鏡」,可以研究DNA、結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質的微觀結構,是國際前沿的高科技、多學科應用的大型研究平臺。比如,中子散射是研究鋰電池的利器,大幅度地提高鋰電池的性能是電動汽車推廣的關鍵,可以將汽車鋰電池連同模擬充放電過程的設備放入中子散射譜儀,實時原位測量在幾百次充放電的過程中,鋰電池各個部分性能的變化,為改進和優化鋰電池的設計提供關鍵數據。此外,可燃冰、磁性材料的研究,以及化學反應催化劑的原位研究等,都必須使用散裂中子源。  

金大鵬接受南方網採訪。記者李勝美 攝

那麼,科學家們如何獲得實驗用的中子?中子在正常狀態下,被原子核緊緊束縛著,不能輕易地離開原子核;儘管自然界中存在自由中子,但這些中子的壽命很短,最多只能存在15分鐘,而且不易收集。所以科學家們要建設一個類似於「中子工廠」的大科學裝置,源源不斷地產生中子。產生中子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利用鈾235的核裂變反應,但這種方式對於安全性是很大的威脅。科學家設計了第二種產生中子的裝置——散裂中子源。散裂中子源不使用核燃料,熱功率低,環境友好,成為了國際上先進中子散射源的發展趨勢。

 優布局 助推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為什麼中子源裝置會選址東莞?作為大灣區大力建設的重點創新平臺之一,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被列入《實施意見》,是推動「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重要節點。金大鵬表示,除了因大朗鎮地質結構穩定適合建設,主要是為了優化我國大科學裝置的布局,將中科院的科研實力與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實力相結合,發揮東莞在珠三角中幾何中心的區位優勢。  

靶站(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供圖)

此外,選址東莞後,要提高地區的整體科技創新水平,面向公眾的科技素質教育工作也尤為重要。記者了解到,起初在與高校、研究機構交流的過程中,許多用戶對「散裂中子源能做什麼」並不清楚。打靶成功後,中國散裂中子源每年都會定期免費向公眾開放,並舉辦科普教育講座。去年5月,直線加速器、快循環同步加速器、加速器中央控制室、靶站譜儀等重要設施免費向公眾開放,吸引了各行各業近6000人前往參觀,遠遠高於預期的1500人,而在參觀人群中,學生就佔了一半;今年5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採用在線開放參觀的形式,在全網各大平臺累積獲得超過40萬人次在線觀看。  

負氫離子直線加速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供圖)

重實效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現在利用中國散裂中子源完成的用戶實驗成果大約350多項,我們的申請通過率基本不到40%,供不應求,因此實際申請數量是更多的。」金大鵬說。據了解,中子源項目在2018年8月23日投入正式運行後的次月,就已對用戶開放,且用戶數逐漸增多。

「只需要動動滑鼠、在線提交,很方便就能完成課題申請流程。」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的李博士告訴記者。在收到課題申請後,專家會對實驗的可行性和先進性進行評審,評審通過後用戶即可使用中子源設備。隨著申報課題數量呈上升趨勢,大科學裝置的輻射影響力正加速顯現。

在走訪中,記者還得到了一組數據:散裂中子源目前已完成的四輪開放運行中,完成課題350多個,其中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課題數約佔40%。圍繞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取得了多項成果,包括新型鋰離子電池材料結構、斯格明子的拓撲磁性、自旋霍爾磁性薄膜、高強合金的納米相、太陽能電池結構、晶片中子單粒子效應等,同時也開展了航空材料、可燃冰、頁巖、催化劑等的初步研究。截至目前,已有50多篇用戶實驗成果論文發表或接收。  

快循環同步加速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供圖)

聚人才 創新發展不止步

科研成果不斷湧現的背後,是廣東著力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吸引了大批世界級尖端人才匯聚的結果。大量的科技人才為探索前沿科學問題、攻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談到中子源建設時,金大鵬表示:「為什麼中子源建得這麼少?首先它的建設比較複雜,難度除了在加速器之外,還有靶站,其防護和將來的維護都存在很高的難度,所以這裡需要大量人才。」據悉,依託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東莞已經吸引了多名人才前往創新創業,培養了約400名科研工程隊伍,以及在加速器、靶站和中子散射研究等方面的頂尖人才。

放棄了國外高薪,來到東莞工作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鮑煜這樣說:「這些年來,我明顯感受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裡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對個人職業發展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放棄國外的工作回到國內發展,我覺得非常值得。」這些年來,東莞中子科學城的優質科研隊伍一直在不斷壯大,人才集聚要素更加明顯,為松山湖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智力支撐。

廣拓展 大灣區建設新引擎

中國散裂中子源落戶東莞後,憑藉地理位置優勢,港澳地區的大學「近水樓臺先得月」。「香港是受益者之一,現在很多香港的大學教授已經開始利用中子源開展研究工作,比如港大、城大、科大等等。」曾參與美國散裂中子源建設的香港城市大學物理科學與材料系主任王循理說。他建議,中國散裂中子源可聯合香港高校的潛在用戶建設「香港譜儀」。  

一期三臺譜儀之一的小角散射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供圖)

據了解,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的主要領導先後造訪中國散裂中子源,討論合作事宜:香港城市大學與散裂中子源和東莞理工學院正在合作建設多物理譜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香港城市大學共同成立了「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實驗室將推動中國散裂中子源與香港科學家的合作,促進新增譜儀和其他應用裝置的建設,培育更多中子散射研究人才。

在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使用的兩年間,前往參觀、實驗的用戶不斷增多。科學研究的推進、高端人才的聚集、多地合作的深化……「國之重器」的輪廓逐漸變得清晰,其研究成果也越來越滲入到更多的生活場景中,不再讓公眾覺得「遙不可及」。作為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重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在有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作為國家創新發展的新引擎而持續發力!

策劃:唐莉娜

統籌:江海燕 何靜文

編導:李勝美

主持:陳司悅

攝製:錢樹友 趙照

設計:張桂青

支持:門麗麗 黎妙娟 婁曉希

相關焦點

  • 東莞散裂中子源建設和設備調試跑出「中國速度」
    這裡坐落著我國迄今為止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已建成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它由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建,使得我國成為繼英國、美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脈衝式散裂中子源的國家。這一「國之重器」為何落子東莞?為了「國家承諾」,建設團隊怎樣攻堅克難搶回工期?被喻為「超級顯微鏡」的大科學裝置,在善於創造奇蹟的東莞熱土上又如何跑出了不起的「中國速度」?
  • 散裂中子源:窺探物質結構的「超級顯微鏡」 | 走近大科學工程
    前不久,他和自己的博士生一起到廣東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利用兩天時間做了一項有關高強度鋼結構性能的實驗。稍有遺憾的是,他們申請的實驗時間有點不夠。好在香港離東莞很近,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就能到達。經過再次申請實驗機時,黃明欣的兩個博士生又去CSNS做了後續實驗,拿到了完整的數據。「太方便了,就像在自家門口。」黃明欣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所研究的高強鋼是汽車應用的研究重點。
  • 中國散裂中子源:「超級顯微鏡」看清材料微觀結構
    本報記者 龍躍梅在廣東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一大「明星」,正吸引著一大批科研人員慕名而來。中科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揮部總指揮陳和生曾預言,「若干年後,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的科學家將不會是意外。」
  • 中國在建的最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 堪稱「超級顯微鏡」
    今天(5月2日),微信公眾號「中科院之聲」刊文介紹我國目前在建的最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項目。 該科學裝置主要用於研究中子特性、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簡單地說,它是一個觀察微觀世界的工具,就如一臺 「超級顯微鏡」,用中子探測來研究DNA、結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質的微觀結構。
  • 「源」於莞城 潮鳴電掣
    這裡坐落著我國迄今為止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已建成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它由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建,使得我國成為繼英國、美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脈衝式散裂中子源的國家。這一「國之重器」為何落子東莞?為了「國家承諾」,建設團隊怎樣攻堅克難搶回工期?被喻為「超級顯微鏡」的大科學裝置,在善於創造奇蹟的東莞熱土上又如何跑出了不起的「中國速度」?
  •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中國散裂中子源:科技超級磁鐵引來大批...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中國散裂中子源:科技超級磁鐵引來大批高端人才金羊網  作者:文聰  2018-11-13 威水史東莞 中國散裂中子源這是全球第四臺散裂中子源從提出設想到今年8月23日通過國家驗收,中國散裂中子源走過了18年的歷程。該項目於2011年9月開工建設,工期六年半,總投資約23億元。
  • 國產自主「超級顯微鏡」竣工使用
    我國在微觀物質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據媒體報導,建在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日前按期、高質量竣工,並通過了中科院驗收。散裂中子源被喻為「超級顯微鏡」,總投資23億,它是世界第四臺脈衝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
  • 中子成像譜儀技術交流會在高能所東莞分部召開
    中子成像譜儀技術交流會在高能所東莞分部召開 2017-11-20 高能物理研究所 【字體:來自高能所、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多位中子成像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副經理陳元柏帶領與會專家參觀了散裂中子源。  本次會議就脈衝中子源成像譜儀設計、冷中子顯微鏡、中子聚焦光學、中子成像探測器等多個關鍵技術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討,初步形成了未來中子成像譜儀建造思路。
  • 「十三五」成就巡禮:「超級顯微鏡」看清材料微觀結構
    中國散裂中子源:「超級顯微鏡」看清材料微觀結構「十三五」成就巡禮本報記者 龍躍梅在廣東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一大「明星」,正吸引著一大批科研人員慕名而來。中科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揮部總指揮陳和生曾預言,「若干年後,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的科學家將不會是意外。」如今,這樣的預言逐漸變成現實。
  • 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負氫離子源設備進入隧道安裝
    ,散裂中子源設備都能發揮大用處。「這是一個應用平臺,物理學、材料學等幾乎所有科研領域,都能用散裂中子源做實驗。」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長陳元柏說。「打頭陣」的忙碌者從2012年12月起,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就開始與東莞理工學院合作,對負氫離子源設備進行安裝調試。至今,歐陽華甫已為此事忙活了近兩年。「從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都會很忙。」歐陽華甫說。
  • 開工半載,散裂中子源交出成績單
    去年夏天,我國首臺散裂中子源正式通過國家驗收並對用戶開放。這一佔地400畝、坐落在廣東東莞的大科學裝置,目前已結束首輪運行。據「科學網」3月12日消息,利用一期建設完成的3臺譜儀,散裂中子源已經完成了來自超導材料、鋰電池、高性能材料等多個領域的用戶課題,不少研究成果相繼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梁天驕:深耕散裂中子源16年 「我會在東莞直到...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驕在散裂中子源領域已潛心研究了16年。雖然因為工作的原因,他已經長達七年「離家在外」,但為了散裂中子源的「大國重器」夢,他表示自己會在東莞工作到退休。
  • 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運行,有什麼重要意義?
    23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在廣東東莞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其綜合性能進入國際同類裝置先進行列,並將正式對國內外各領域的用戶開放。  國家驗收委員會專家認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於批覆的驗收指標。
  • 「超級顯微鏡」:探秘中國散裂中子源—新聞—科學網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十二五」期間建設的規模最大的大科學裝置,將成為世界上第四臺脈衝式散裂中子源。散裂中子源和利用X光探測核外電子來研究物質結構的同步輻射裝置互為補充,都是研究物質結構的強有力工具。高通量的中子源包括反應堆中子源和散裂中子源。核反應堆是一種穩定連續的中子源,在中子科學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通常使用235U作為核燃料,每次核裂變產生一個有效中子,而釋放180MeV的熱量。堆芯中如此大量的熱量必須及時有效地帶出,才能保證反應堆正常運行。正是因為堆芯散熱條件的限制,反應堆中子通量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達到了飽和。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東莞中子科學中心)2015年招聘...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東莞中子科學中心)2015年招聘啟事(36人)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東莞中子科學中心)為高能所直屬機構,分部面向科技、經濟和國防發展的需要,負責管理推動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和散裂中子源國家實驗室建設。
  • 繼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後,又一大科學裝置有望落地東莞
    8日,東莞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配套政策新聞發布會舉行,會上對《東莞市重點領域研發項目實施辦法》等7個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配套政策做政策解讀,同時透露,東莞未來將集聚三大科學裝置,除了當前的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外,還有一個同領域的大科學裝置等待國家部門做批覆。
  • 中國散裂中子源安裝第一臺設備
    今天是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建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日子。,它將關係到中國散裂中子源的性能和效率,那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面,將會有更多的設備在這個隧道進行安裝。」
  • 你見過和一座學校一樣大的「顯微鏡」嗎?探秘中國散裂中子源
    大家上學的時候一定都見過或者親手操作過顯微鏡,藉助它我們能看到細胞、纖維等各種微小的結構。隨著科學家對材料科學研究的逐漸深入,普通的光學顯微鏡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於是,人們用電子束、中子束等代替光束,射入物體內部,窺探物體內部更小的結構。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自主研發建造的一套超強、超大的「顯微鏡」——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
  • 中國「超級顯微鏡」設備國產化率超過90%
    來源:中國青年報我國迄今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終於建成。3月25日,該裝置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工藝鑑定和驗收,成為我國第一臺、世界第四臺脈衝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
  • 這個「超級顯微鏡」能窺探微觀世界奧秘
    原標題:這個「超級顯微鏡」能窺探微觀世界奧秘 距離綿陽老城區數公裡的石板埡,坐落著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院子。這裡,正是我國現有建成時間最早、運行最穩定、應用成效最顯著的大型科研設施——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即「九院二所」,以下簡稱「二所」)研發建設的中國綿陽研究堆及其中子散射科學平臺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