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超級顯微鏡」能窺探微觀世界奧秘

2021-01-10 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標題:這個「超級顯微鏡」能窺探微觀世界奧秘

距離綿陽老城區數公裡的石板埡,坐落著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院子。這裡,正是我國現有建成時間最早、運行最穩定、應用成效最顯著的大型科研設施——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即「九院二所」,以下簡稱「二所」)研發建設的中國綿陽研究堆及其中子散射科學平臺所在地。

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獨家實地探訪,揭開又一「四川造」大國重器的神秘面紗。

A

為什麼要掌握中子技術?它是打開物質內部世界大門的「鑰匙」

「你知道光緒之死嗎?」一見面,二所中子散射技術與應用研究室主任孫光愛就用這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案例向記者科普中子技術的應用。

1908年11月,時年38歲的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相隔不到一天先後死去。時間如此「巧合」,百年來關於光緒帝是否被害而亡始終眾說紛紜。100多年後,國家有關部門通過對光緒帝的頭髮、遺骨、衣物等進行檢測化驗,並從中發現了大量三氧化二砷,終於證實了「光緒帝系砒霜中毒死亡」的猜測。解答這一困擾史學界「百年之謎」的手段中,利用中子特性展開的活化分析功不可沒。

「人的肉眼只能分辨0.1毫米以上的物質,比如茶杯的形狀、色澤,但是要想不破壞茶杯,了解玻璃內部的核素成分、原子狀態和排列情況,只能藉助科學工具。然而,顯微鏡只能觀察表面;X射線雖能穿透人體,但面對金屬物件時穿透性不足。」孫光愛說,「而中子既是一種不帶電的中性粒子,也是一種波,穿透能力強,對碳、氫、氮、氧等元素非常敏感。此外,中子有磁矩,因而能對磁性材料展開有效測量,且幾乎是唯一的手段。」

利用中子測定物質結構和成分等特性的實驗方法,就是中子分析技術。「好比用無數的彈珠撞擊一組網格,有的彈珠穿過孔隙,有的被網彈射回來。通過探測器收集足夠多彈珠的運動軌跡,再加以計算和分析,不但能反推出這張網的形狀,還能檢測出這些網格在不同溫度、壓力、運動狀態下的運動形態。」孫光愛介紹。

中子能幫助人們將物質的內部世界「看得更清」。掌握了中子技術,就相當於手握打開物質內部世界大門的「鑰匙」,能幫助孕育一大批實用型高新技術。如美國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就是依託其對中子技術的研究,建設了納米材料科學中心。

B

中子技術有哪些應用?能預測航空發動機「心臟」的服役壽命

穿戴好防輻射服、手套、鞋套等,在孫光愛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二所。大廳中,一個通體黃色的巨大圓柱體,正上方有操作通道和平臺——它像一隻巨大的章魚,通過管道連接著9個「觸角」——包括5臺精密熱中子儀器、4臺冷中子譜儀。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子散射科學平臺,科學家們正是通過這些設備,完成對各類物質的中子科學研究。

測定出食用鹽在水中溶解度隨壓力的變化,打破人們對化學物質溶解度恆定的常規認識;在極端條件下造就有機物產生超導或金屬化的「奇異現象」……如今,該中子散射科學平臺已在多個前沿領域大顯身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曾助力新型航空發動機「心臟」——渦輪葉片的應力檢測分析。據了解,中子散射科學平臺的儀器可檢測出發動機渦輪葉片不同位置的殘餘應力分布,既能反饋優化工藝參數、提高製造精度,還能預測該部件的服役壽命。

二所所長彭述明介紹,作為「超級顯微鏡」,該平臺已經對外免費開放,2019年,二所對外合作的實驗機構已達110餘家,中子技術廣泛應用於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等前沿基礎領域以及核電、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

C

哪怕是「小學生」為何也要堅持前行?要有「中國人自己的眼睛」

在綿陽中子散射科學平臺建成前,國內科學家做中子科學實驗,只能到國外同類機構。孫光愛回憶,那時去國外做實驗,「經常排隊大半年,實驗一星期。」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規劃,2000年正式開始建設,十年磨一劍,中國綿陽研究堆於2012年順利通過國家驗收。二所中子科學團隊也同步開始中子科學譜儀的引進研發,這在當時還是技術領域的「無人區」。

二所反應堆技術和應用研究室主任唐彬回憶,研究堆工程建設期間,曾從國外引入了一個造價上億元的冷中子源裝置,然而外方團隊調試時卻發現裝置內氫濃度超標。「外方專家一致認為夾層損壞,裝置只有報廢,因此放棄調試。」

「他們可以一走了之,我們不行。」關鍵時刻,在二所副所長錢達志的帶領下,項目團隊全流程梳理,一步步分析,最終找出問題並順利解決。

「當時外方認為我們只是『小學生』的水平,他們是『大學生』,結果『小學生』解決了『大學生』的難題。」唐彬說。

2013年起,研究堆中子科學譜儀陸續投用,同時,其中的國產技術也不斷迭代。目前,一期的國產替代率已達70%。「以前我們著重解決技術有無問題,現在考慮更多的是技術是否自主可控,能否在國際上實現部分領先。」孫光愛說。

據介紹,目前二所研製的關鍵器件指標,均已超越國際同行的最高水平,自主建設的二期8臺譜儀正在順利推進,預計將在1年內全部投入使用。屆時,綿陽中子散射科學平臺的終端譜儀將突破19個,具備系統完備的科學研究和多領域應用能力。

訪談

專訪中物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所長彭述明

我們的使命 是從0到1

談起「卡脖子」技術,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所長彭述明指了指鼻梁上的眼鏡。「你看,就連我這個漸進鏡片,國內也沒有,還得靠進口。」

核科學研究貫穿了彭述明的大半生。北大畢業後進入二所,「自主創新」四個字更是浸潤其職業生涯。記者與彭述明的對話,也從這四個字開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徐莉莎

中子研究並不遙遠突破的「卡脖子」問題關乎大眾健康

記者:依託中國綿陽研究堆建成的國內首個中子散射科學平臺,二所開發了哪些「周邊」?

彭述明:利用研究堆發展應用技術,是我們所的中心工作之一。

記者:能否具體科普下材料輻照考核與放射性同位素的研製、生產?

彭述明:先說材料輻照考核。因為核設施的很多結構材料及核燃料等,在工作中都處於極端條件環境,如高溫、高壓、強輻射,其投用前都要經過輻照考核。通俗而言,就是先把材料放進堆內「考試」,看看能否承受輻照環境的檢驗。

至於放射性同位素,則是目前醫院核醫學科展開疾病診斷、治療與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世紀80年代,我國曾自主生產過同位素,但最近幾十年,因為各種原因我國自主生產的醫用同位素歸零,很大程度依賴進口。2016年,我們從Na131I(碘化鈉)口服溶液入手,利用研究堆小規模恢復生產;近3年逐漸擴大規模。去年,我們的供應量達到國內需求量的20%左右。換句話說,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類藥品的自主可控問題。

記者:突破了一個關乎大眾健康的「卡脖子」問題?彭述明:這個項目已是2020年四川科技進步一等獎擬獎項目。此外,在核素研製上,我們也取得了最新成果,縮短了和歐美研究水平的差距。

核心技術要掌握在自己手裡三分之一以上科研人員博士畢業

記者:核行業在各個行業中自主化率應該是最高的?彭述明:這個領域比較特殊,「卡脖子」是常態。關鍵核心技術不可能依靠別人,你要不來,買不到。因此,作為核科學領域的國家隊之一,自主創新一直是我們的根本路徑。

我們所一線科研人員600人左右,其中博士畢業生有200多人,創新是我們的責任。

記者:「卡脖子」的形勢可能會更加嚴峻?彭述明:一方面,國際環境變化我們無法準確預判。另一方面,科學技術是動態變化的。我們現在落後的領域主要在高端裝備、核心零部件、基礎研究,如果不跟上,國外繼續往前發展,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

比如疫情中暴露出的「呼吸機的關鍵零部件依賴於從歐洲和美國進口」問題,再比如我佩戴的眼鏡鏡片,這是一個變焦能力很強的漸進片,可以看近,也可以看遠,這些國內也沒有。

我們要繼續開放合作,但也要有所警覺,一定要有自主可控的清單、自主可用的計劃。

科學家的使命就是科技創新解決好從0到1的問題

記者:2020年是二所獨立建所50周年,對於未來發展,二所有沒有具體構想?

彭述明:基本目標是2030年左右,建成國內外核科技領域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型研究所;到2050年,希望能與國際水平相當,成為在核科技領域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一流研究所。

首先它一定是研究所,不是一個企業;希望到2050年,我們的研究創新能力,能在核科學和技術領域處於國際一流水平;另外要有一支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隊伍。

記者:為什麼強調是研究所不是企業?彭述明: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如果思考不清晰,就會把一個研究所和一個企業混為一談。

過去我們做過一些轉化嘗試,發現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變成全鏈條服務,既要做科技創新、技術突破,還要做產品,甚至後期還要做企業、搞銷售。但是回頭來看,真正在科技創新這個階段的貢獻是有限的。

科學家就是做科技創新的,很多人不能、不會搞企業。我們在經歷了「二次發展」以後反思總結——不能把產、學、研、用一體化變成一個研究所的使命。

現在國家有很好的科技轉化平臺,我們做好科技攻關,解決好從0到1的問題。當技術具備轉化條件的時候,讓企業接手去做定製、生產和服務。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徐莉莎

(責編:袁菡苓、羅昱)

相關焦點

  • 口袋裝120倍顯微鏡,讓孩子扔掉手機,變身列文虎克探索微觀世界
    小編在刷電視劇的時候經常看到這個彈幕。所以他們把這款顯微鏡打造的很小巧,我用口紅比對了一下,大概就那麼大,真的是口袋顯微鏡超級方便了。,它能最大限度120倍顯像,成像還超級清晰。我們平時看的花瓣、橘子、樹苗如果是用顯微鏡來看肯定是不一樣的,用這個顯微鏡看可以讓孩子更專注於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少些玩手機的時間
  • 顯微鏡放大40億倍後,我們會看到什麼?那將是一個精彩的世界
    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從最初只知道宏觀世界,而逐漸認知到了微觀世界的存在。我們眼睛看到和摸到的這個世界,是大家都知道的宏觀世界和事物。而事實上,在宏觀世界的背後還有一個我們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世界。對於微觀世界的認知,其實早在古時候就有智者發現了。
  • 如果將顯微鏡無限放大,會看到什麼?每顆原子都藏著一個世界!
    如果將顯微鏡無限放大,會看到什麼?,每顆原子都藏著一個世界!人人都知道,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就連人類也是。如果將顯微鏡無限放大,會看到什麼?每顆原子都藏著一個世界!原子處於物質的內部,中子和質子都圍繞原子旋轉,這種規律就相當於宇宙中的星體一樣,很多科學家都相信,宏觀和微觀有著密切的聯繫,宏觀的盡頭或許就是微觀,微觀的盡頭也許就是宏觀,宇宙和原子都是這樣,很多人都提出這樣一個疑問,如果將顯微鏡提升到40億倍,那麼可以看到原子中的宇宙嗎?
  • 日本推口袋顯微鏡,放大120倍看微觀世界
    別看它的望遠實力一般,實際上這個才是「大殺器」——支持3~7cm對焦,能實現強悍的微距拍攝。雖然很能打,但這也只是把遠處的物品放大,並沒有讓我們看到原本肉眼看不到的東西。沒錯了,說的就是顯微鏡——人類觀察微觀世界奧秘的好助手。放大5000倍的蝴蝶翅膀,你們知道是什麼樣的嗎?
  • 顯微鏡下的植物微觀世界——新都二中融通課程之探索植物的奧秘
    百姓生活網訊(蔡雨翔)人類對植物的認知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階段,最初主要注重的是對植物形態的描述和用法的總結,然而,隨著顯微鏡的出現,我們得以觀察到肉眼看不到的植物內部精細結構,打開了植物研究的另一扇大門。想要徹底了解一種植物,就千萬不能錯過它的微觀形態。
  • 智慧型手機鏡頭秒變顯微鏡,瞬間放大400倍,隨身攜帶玩轉微觀世界
    但是,幾乎所有人都是使用手機來自拍或者拍風景,卻忽略了微觀世界的美。比如,普通人拍出的雪花是這樣的。而微觀世界的雪花卻是這樣的。而且微觀世界中存在的畫面大多都是非常美麗的,比如以下的這幾張微觀照片都是使用手機所拍攝的。
  • 散裂中子源:窺探物質結構的「超級顯微鏡」 | 走近大科學工程
    作為國家大科學工程,CSNS的建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搭建了世界一流的平臺。利用中子散射的軌跡反推物質結構CSNS是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同建造的,是繼英、美、日之後世界上第4個脈衝散裂中子源裝置。它被稱為「超級顯微鏡」。散裂中子源則是通過散裂反應產生中子,利用中子散射技術開展研究,是探索物質微觀結構和動態的有力手段。
  • 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你值得擁有
    肉眼捕捉不到的美麗在顯微鏡下會綻放怎樣的精彩呢,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跟著小編,可要看仔細啦~ 星 空 當酵母菌遇上美蘭,從顯微鏡下看,一點一點的白色,零星分布在深藍色之中,酵母菌化作了星星,在閃爍,與美蘭延一起伸出了一片夜空,這片夜空溫柔地覆蓋著大地,一切都靜悄悄的。 這個實驗其實是根據細胞死後細胞膜通透性會降低,美蘭這種大分子物質可以通過細胞膜而進入細胞內部,從而判定區分活細胞與死細胞。當酵母菌死去,便融入了美蘭之中,就像星星消亡,便融入了宇宙之中。
  • 「十三五」成就巡禮:「超級顯微鏡」看清材料微觀結構
    中國散裂中子源:「超級顯微鏡」看清材料微觀結構「十三五」成就巡禮本報記者 龍躍梅在廣東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一大「明星」,正吸引著一大批科研人員慕名而來。中科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揮部總指揮陳和生曾預言,「若干年後,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的科學家將不會是意外。」如今,這樣的預言逐漸變成現實。
  • 那是一個神奇的微觀世界
    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開啟了對這個世界背後奧秘的探索研究。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我們逐漸發現這個世界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在人類可見宏觀世界的背後還有一個神秘的微觀世界。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裡,我們的肉眼能夠看到的事物是非常有限的,而用肉眼能夠看到的事物,我們稱之為宏觀。
  • 人類最偉大發明之一,打開微觀世界的大門——顯微鏡進化史
    但真正把人們帶進微觀世界的人是列文虎克,不知道該說他是另闢蹊徑還是返璞歸真,他一開始所採用的並非剛發明不久的雙鏡片放大技術,而是單鏡片顯微技術。他用業餘時間練就一套獨步天下的磨鏡技術,磨製出一片直徑只有3mm的球形鏡片,放大倍數達到了200倍,從此打開微觀世界的大門。
  • 超級眼力大對決:肉眼似顯微鏡能辨別水分子
    李欣蔓  騰訊娛樂訊2月4日晚21:20,天津衛視《跨時代戰書》迎來微觀世界的超級眼力大對決,5歲微觀察小神童李欣蔓與60歲火眼金睛老頑童周光遠祖孫PK,帶來不不可思議的「最強大腦」榮譽之戰。  老頑童周光遠接受眼力和腦力測試,近百張鈔票三秒鐘瞬間報數、比驗鈔機更快,500隻花色、大小都類似的小雞能準確辨別出之前看到的那隻。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能肉眼識別水分子,在100杯完全相同的水中,周光遠只需藉助一根手電筒進行觀察,眼睛就能像顯微鏡一樣辨別出之前看過的一杯水。
  • 顯微鏡下的世界:近30年微觀攝影最佳照片
    北京時間10月20日消息,據美國媒體報導,尼康公司(Nikon Instruments)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微觀世界顯微鏡照相比賽( Small World Photomicrography Competition),目的是為了從全世界募集在生命科學、生物研究、材料科學等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優秀顯微鏡攝影家的作品。
  • 22張顯微鏡下的照片,原來微觀世界這麼神奇
    同樣,微觀世界裡也充滿了美麗而而又神秘的景象,下面我們來看一組看顯微鏡下的微觀神奇世界。一個螞蟻嘴裡叼了一塊電子晶片。針線生菜上的大腸桿菌顯微鏡下的鬍鬚:手動剃刀(左)和電動剃鬚刀(右)飛蛾翅膀這張照片顯示了鐵橄欖石與氣態二氧化碳反應生成菱鐵礦
  • 走進微觀世界只需一步,小米有品上架隨身顯微鏡,一切放大看
    先拋張圖,發揮你的想像力,這是一個放大60倍的物件,你能猜出來它是什麼嗎?答案是銀行卡上的晶片。這就是微觀的神奇之處,能讓你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認識這個世界。上初中時,用學校的顯微鏡感受過微觀世界的神奇。哪知道,之後的那麼多年,對微觀世界,卻只能從各種紀錄片、科普文中去了解。前陣子大火的Redmi K30 Pro的長焦微距鏡頭再次喚醒了我對微觀世界的好奇,但3000+的價格著實超出預期。於是,我在小米有品拿到了這個玩意——星特朗的隨身顯微鏡。
  • 高倍顯微鏡下的世界,一組放大了的微觀世界照片
    「佛觀一滴水 十萬八千蟲 」及「人身如房屋,內住無數眾生」宇宙是宏觀世界,人世間是經典物理世界,分子屬於微觀世界。宇宙,人間世,量子世界都有著不同的運行規律;若人類能夠找到三個世界的共同運行規律,人類或可真正主宰這個宇宙……一,顯微鏡下的仙人掌。圖片描述的是在顯微鏡下觀察霧氣中小液滴在仙人掌的簇狀刺與絨毛的凝結行為。
  • 中科大成功把手機變成顯微鏡!13項核心專利讓你輕鬆觀察微觀世界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小編身邊的朋友都會選擇買一臺顯微鏡給孩子當玩具,既能讓孩子探索奇妙的微觀世界又能戒掉一些遊戲,同時還能培養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原來地球就是由這些小小的生命組成的。對於一家有錢人來說,這些更是教育孩子的必備科教產物,比如明星吳京在兒子3歲時就給他買了一臺顯微鏡,以便於孩子對身邊事物的認知!
  • 揭開微觀世界的奧秘—迷你王國的建設
    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麼一句取自《華嚴經》的佛語,以小見大。研究一朵花,而有所感,此謂『道』,然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直到我們的了解趨近於無窮。直到1665年荷蘭生物學家安東尼.凡.列文虎克發明了人類第一部顯微鏡,也因此,人們第一次在雨水中發現了我們肉眼所看不見的生物,也為人類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微觀世界。現實中的工程師,構建出各式各樣美麗的建築。而在科學家裡,也有著這麼一群人的存在,通過各式各樣的化學反應,各種微小的條件控制,在微觀的世界裡,構建出一副不足為外人道的美麗畫卷。現在,讓我們一起去揭開這神秘微觀世界的一角。
  • 微觀盡頭的世界:原子放大1億倍能再看見一宇宙?劉慈欣道出真理
    在網上流傳的這個視頻中,大概內容是這樣的:攝像機鏡頭從一個人的眼睛開始慢慢拉遠,慢慢的,鏡頭裡面出現了地球、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個宇宙,這個時候鏡頭還在不斷拉遠。鏡頭裡面出現了人體細胞、血液、血管……最後又回到了眼睛這個鏡頭,這個視頻似乎在揭示這樣一種現象: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不存在界限,宏觀世界的盡頭就是微觀世界的盡頭,也就說宇宙的盡頭可能就是最基本粒子原子的開端。
  • 中國「超級顯微鏡」設備國產化率超過90%
    3月25日,該裝置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工藝鑑定和驗收,成為我國第一臺、世界第四臺脈衝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散裂中子源」通俗來說就是一個用中子散射來了解微觀世界的工具,因此被形象地稱作「超級顯微鏡」,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國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