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裂中子源:窺探物質結構的「超級顯微鏡」 | 走近大科學工程

2021-01-21 新民晚報

從事材料研究的香港大學副教授黃明欣離不開實驗。前不久,他和自己的博士生一起到廣東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利用兩天時間做了一項有關高強度鋼結構性能的實驗。稍有遺憾的是,他們申請的實驗時間有點不夠。好在香港離東莞很近,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就能到達。經過再次申請實驗機時,黃明欣的兩個博士生又去CSNS做了後續實驗,拿到了完整的數據。

「太方便了,就像在自家門口。」黃明欣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所研究的高強鋼是汽車應用的研究重點。它既需要輕量化,又要提升汽車安全性。黃明欣團隊成為CSNS通用粉末衍射儀的首位香港用戶,藉此,他們獲得了高強鋼在不同組織結構及不同變形條件下的重要微觀參數信息。

在此前的實驗中,他曾向日本散裂中子源申請機時,設計好實驗步驟,然後把材料寄到日本。「他們做好實驗之後,把數據傳給我們。」現在,近在咫尺的東莞有了CSNS,這對黃明欣太方便了。

作為國家大科學工程,CSNS的建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搭建了世界一流的平臺。

利用中子散射的軌跡反推物質結構

CSNS是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同建造的,是繼英、美、日之後世界上第4個脈衝散裂中子源裝置。它被稱為「超級顯微鏡」。

散裂中子源則是通過散裂反應產生中子,利用中子散射技術開展研究,是探索物質微觀結構和動態的有力手段。中子和光一樣,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有波的性質,可以反射、折射、衍射;也具有粒子的性質,可以彈射、吸收等。中子由於不帶電,不易受到帶電質子和電子的阻礙,能比其他探測方式更為輕鬆地穿透物質。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說,中子束打到樣品上,大多數會不受任何阻礙穿過樣品,但有些中子會與研究對象的原子核發生相互作用,其運動方向也會發生改變,向四周散射。「我們測量中子散射的軌跡及其能量和動量的變化,就可以精確地反推出物質的微觀結構和動態。」

對於散射的一個形象比喻是:假如我們面前有一道看不見的牆,我們扔過去一個桌球,根據球的入射角和反射角我們可判斷球的拋入點是不是平的。如果我們扔過去極多的桌球,根據入射角和反射角,我們就知道這面牆的情況。

散裂中子源探測氫氧鋰等有天然優勢

以同步輻射為光源的上海光源也曾被稱為「超級顯微鏡」。同步輻射和中子散射儘管都能探究物質的內部結構,但二者是有區別的。中科院高能所東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驕說,同步輻射X射線與原子核外的電子相互作用,散射強度正比於原子序數,對含有電子數目較多的原子敏感,但對探測原子數目較少的原子如氫原子等輕元素就比較困難了。在這方面,中子散射則具有優勢。它與原子核相互作用的散射強度與原子序數無關,不僅可區分同位素和相鄰元素,也可以區分碳、氫、氧等輕元素。因此,研究含有大量氫、氧、氮原子的聚合物與生物大分子,中子散射具有優勢。

在能源材料領域,氫動力汽車無疑比汽油車更加節能環保。如何實現氫的穩定儲存?科學家希望提高氫的存儲密度便於攜帶。最簡單的辦法是給氫氣加壓,但加高壓就容易帶來安全問題。為此,科學家用一種金屬—有機框架材料,把氫氣吸進去,等用的時候再把氫氣釋放出來。利用散裂中子源實驗就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氫存貯在材料的什麼位置,在什麼情況下氫可以很好地釋放出來。

鋰也是原子序數較小的元素,用同步輻射光源難以看到鋰在材料微觀結構中的位置。目前,大幅度提高鋰電池的性能是電動汽車推廣的關鍵,而散裂中子源就是研究鋰電池的利器。科研人員可以將鋰電池連同模擬充放電過程的設備放入中子散射譜儀,實時地原位測量在幾百次充放電的過程中,鋰電池各個部分微觀結構的變化,構建結構—性能關係,為改進和優化鋰電池的設計提供關鍵數據。

梁天驕說,科研中需要研究樣品在多種環境條件下的狀態,既要研究它在常溫常壓下的情況,更希望了解它在不同溫度、壓力、電場、磁場以及原位等條件下的變化,這就需要把樣品放到提供環境條件的設備裡。中子穿透能力極強,科研人員能夠開展多種環境條件下的實驗。

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自去年秋天CSNS正式運行以來,我們全面推進裝置的開放共享,吸引了國內外大量的科研與工業用戶開展實驗研究,助推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CSNS的優異特性,使它在材料學、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化工、資源環境、新能源等諸多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這就為國內外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及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東莞分部主任陳延偉說。

中子對輕原子更敏感的特點,使它在鋰電池等的研究中大顯身手。

CSNS發表的第一篇用戶實驗研究成果論文就是有關鋰電池的,是由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CSNS通用粉末衍射譜儀等相關課題組共同完成,發表在《納米能源》雜誌上。這項研究在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結構特性和形成機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以前香港學者在一些特別需要中子研究手段的科學問題上,只能遠赴重洋做實驗,並且實驗時間常難以保障,或者僅能採用計算機模擬結合一些常規研究手段。現在他們可以到東莞親自做中子實驗了。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東莞分部中子科學部副主任張俊榮說,自CSNS開始運行以來,香港註冊用戶就佔了用戶總數的10%左右,在已開展的實驗中,香港用戶的實驗佔了14%。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全國領先,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2017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0萬億元。《綱要》提出,要優化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結構和布局,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給體系;要強化能源儲運體系;要優化製造業布局,提升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發展水平;要加快製造業結構調整。

粵港澳大灣區的諸多發展問題要靠科技解決,而面向應用的CSNS正是為此創建了一個極好的研究平臺。

相關焦點

  • 中國在建的最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 堪稱「超級顯微鏡」
    今天(5月2日),微信公眾號「中科院之聲」刊文介紹我國目前在建的最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項目。 該科學裝置主要用於研究中子特性、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簡單地說,它是一個觀察微觀世界的工具,就如一臺 「超級顯微鏡」,用中子探測來研究DNA、結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質的微觀結構。
  • 中國散裂中子源:「超級顯微鏡」看清材料微觀結構
    本報記者 龍躍梅在廣東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一大「明星」,正吸引著一大批科研人員慕名而來。中科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揮部總指揮陳和生曾預言,「若干年後,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的科學家將不會是意外。」
  • 「超級顯微鏡」:探秘中國散裂中子源—新聞—科學網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十二五」期間建設的規模最大的大科學裝置,將成為世界上第四臺脈衝式散裂中子源。散裂中子源和利用X光探測核外電子來研究物質結構的同步輻射裝置互為補充,都是研究物質結構的強有力工具。 由於中子不帶電、具有磁矩、穿透性強,能分辨輕元素、同位素和近鄰元素,具有非破壞性,這些特性使得中子散射成為研究物質結構和動力學性質的理想探針之一,是多學科研究中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原子運動的強有力手段。
  •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中國散裂中子源:科技超級磁鐵引來大批...
    2017年8月,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並獲得中子束流,今年3月25日正式建成。建成後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我國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手段,對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解決前沿科學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 你見過和一座學校一樣大的「顯微鏡」嗎?探秘中國散裂中子源
    大家上學的時候一定都見過或者親手操作過顯微鏡,藉助它我們能看到細胞、纖維等各種微小的結構。隨著科學家對材料科學研究的逐漸深入,普通的光學顯微鏡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於是,人們用電子束、中子束等代替光束,射入物體內部,窺探物體內部更小的結構。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自主研發建造的一套超強、超大的「顯微鏡」——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
  • 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負氫離子源設備進入隧道安裝
    據《中國科學報》10月21日報導,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負氫離子源設備順利進入隧道安裝,這標誌著——「多能型」科研平臺時代到來。10月20日上午,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前端系統負責人歐陽華甫在隧道裡忙碌著。從10月15日負氫離子源設備下隧道安裝後,他每天都要在隧道裡至少待上8個小時。「目前,負氫離子源設備和低能傳輸線設備已經全部進隧道了。
  • 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運行,有什麼重要意義?
    裝置整體設計先進,研製設備質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3臺譜儀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散裂中子源坐落於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由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共同建造。中國散裂中子源建設內容包括:1臺8千萬電子伏特負氫離子直線加速器、1臺16億電子伏特快循環同步加速器、1個靶站,以及一期3臺供科學實驗用的中子散射譜儀。
  • 開工半載,散裂中子源交出成績單
    中國首臺散裂中子源主裝置區 圖丨中國科學院除了完成來自用戶的課題,園區一線的科研人員還要負責把這個「大傢伙」的狀態調整到最佳,並為中國散裂中子源培養好各個領域的用戶。研究新材料 中子顯身手自散裂中子源建成以來,第一篇用戶實驗科學成果文章,實驗數據產生於通用粉末衍射儀團隊。
  • 東莞散裂中子源建設和設備調試跑出「中國速度」
    這裡坐落著我國迄今為止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已建成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它由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建,使得我國成為繼英國、美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脈衝式散裂中子源的國家。這一「國之重器」為何落子東莞?為了「國家承諾」,建設團隊怎樣攻堅克難搶回工期?被喻為「超級顯微鏡」的大科學裝置,在善於創造奇蹟的東莞熱土上又如何跑出了不起的「中國速度」?
  •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多學科應用的大科學平臺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是由1.6GeV的高能質子轟擊重金屬靶而產生強流中子,並利用中子研究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的重要科學設施,主要由質子加速器、中子靶站和中子散射譜儀等三大部分組成,其質子束流功率為100kW,有效脈衝中子通量達2.0×1016n/cm2s,脈衝重複頻率為25Hz。
  • 重大突破:國內首臺、世界第四臺散裂中子源建成!
    中國散裂中子源航拍圖中國散裂中子源3月25日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工藝鑑定和驗收。建成後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成為中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衝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我國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手段,對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前沿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散裂中子源出束記:小中子有大能量—新聞—科學網
    8月底的一個上午,在廣東東莞國家大科學工程——中國散裂中子源靶站譜儀控制室中,工程總指揮兼工程經理陳和生發出指令,從加速器引出的質子束流首次打向金屬鎢靶
  • 走讀灣區|探營東莞「超級顯微鏡」 揭開中子源的神秘面紗
    《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而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裡,一臺國家科學裝置、世界第四大脈衝中子源裝置早已在三年前投入試運行。這臺「國之重器」的誕生,不僅填補了我國脈衝中子源及應用領域的空白,也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了明顯的科技創新協同效應。  以上4個數字,皆指向坐落在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裝置。它是幹什麼用的?
  • 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前緣今生—新聞—科學網
    2000年8月兩家單位正式提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建議書——「多用途中子科學裝置脈衝強中子源」。 正如醫院裡的X光能拍出人體內部結構一樣,中子源可以為物質微觀結構拍片。中子不帶電,當中子束打到被研究的樣品上,大多數中子會不受任何阻礙穿過樣品,但有些中子會與研究對象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並向四周「散射」,通過測量中子散射的軌跡及其能量、動量變化,就可以精確地反推出物質的結構。
  • 「十三五」成就巡禮:「超級顯微鏡」看清材料微觀結構
    中國散裂中子源:「超級顯微鏡」看清材料微觀結構「十三五」成就巡禮本報記者 龍躍梅在廣東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一大「明星」,正吸引著一大批科研人員慕名而來。中科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揮部總指揮陳和生曾預言,「若干年後,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的科學家將不會是意外。」如今,這樣的預言逐漸變成現實。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陳延偉為MBA做《散裂中子源》專題講座
    2020年12月16日19點,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邀請到陳延偉研究員來到國科大玉泉路校區為MBA的同學分享了《散裂中子源》專題講座,此次講座在線上線下同時進行。
  • 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設計指標工藝測試
    條財局副局長楊為進對各位專家的參會和工程人員的辛苦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謝,並提出,散裂中子源是國家「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重點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自2018年8月通過國家驗收後,裝置運行穩定可靠高效,已取得重要科技成果,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不斷穩步提升。
  • 中國散裂中子源安裝第一臺設備
    今天是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建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日子。,它將關係到中國散裂中子源的性能和效率,那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面,將會有更多的設備在這個隧道進行安裝。」
  • 中國「超級顯微鏡」設備國產化率超過90%
    來源:中國青年報我國迄今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終於建成。3月25日,該裝置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工藝鑑定和驗收,成為我國第一臺、世界第四臺脈衝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
    綜述及基本情況散裂中子源是體現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經濟水平和工業水平等綜合實力的大型科學研究裝置,是開展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及高新技術研發的先進大型實驗平臺,能夠為我國的多學科創新在國際前沿領域佔據一席之地提供良好的機遇。中子散射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技術、資源環境、納米等學科領域,並有望在如量子調控、蛋白質、高溫超導等重要前沿研究方向實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