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建的最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 堪稱「超級顯微鏡」

2020-11-23 觀察者網

今天(5月2日),微信公眾號「中科院之聲」刊文介紹我國目前在建的最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項目。

該科學裝置主要用於研究中子特性、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簡單地說,它是一個觀察微觀世界的工具,就如一臺 「超級顯微鏡」,用中子探測來研究DNA、結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質的微觀結構。項目建成後,中國將成為繼美國、日本、英國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脈衝式散裂中子源的國家。

廣東省東莞市,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項目正在建設中。

據介紹,散裂中子源項目於2011年10月在廣東省東莞市正式開工,目前土建工程已經竣工,各工藝設備正在緊張安裝調試中,其中直線加速器首段成功完成調束,快循環同步加速器各系統已開始調試。

中科院院士、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介紹,項目力爭在今年秋天獲得第一束中子束流,邁出我國重大科學裝置運作的標誌性一步,並於明年3月接受國家驗收。項目在工程建設的同時,也在積極培養用戶群體準備首批實驗。今後還將和東莞全面合作,大力推動散裂中子源相關技術的落地和產業化,為東莞和廣東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作出貢獻。

「超級顯微鏡」:探秘中國散裂中子源

散裂中子源產生強脈衝中子,通過測量中子束流在樣品的散射反應過程,探測樣品原子核的位置和運動狀況,為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化工、資源環境、新能源等諸多領域的研究和工業應用提供先進的研究平臺。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十二五」期間建設的規模最大的大科學裝置,將成為世界上第四臺脈衝式散裂中子源。散裂中子源和利用X光探測核外電子來研究物質結構的同步輻射裝置互為補充,都是研究物質結構的強有力工具。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項目想像圖

中子散射:微觀世界研究利器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人們認識到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中子的發現及應用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技成就之一。

當中子入射到樣品上時,與它的原子核或磁矩發生相互作用,產生散射。通過測量散射的中子能量和動量的變化,可以研究在原子、分子尺度上各種物質的微觀結構和運動規律,告訴人們原子和分子的位置及其運動狀態。這種研究手段就叫中子散射技術。

做一個較為形象的比喻,假設面前有一張看不見的網,我們不斷地扔出很多玻璃彈珠,彈珠有的穿網而過,有的則打在網上,彈向不同的角度。如果把這些彈珠的運動軌跡記錄下來,就能大致推測出網的形狀;如果彈珠發得夠多、夠密、夠強,就能把這張網精確地描繪出來,甚至推斷其材質。

由於中子不帶電、具有磁矩、穿透性強,能分辨輕元素、同位素和近鄰元素,具有非破壞性,這些特性使得中子散射成為研究物質結構和動力學性質的理想探針之一,是多學科研究中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原子運動的強有力手段。

優勢互補:同步輻射和中子源

同步輻射產生的高亮度X射線,主要與原子外圍的電子云發生相互作用,從而探知物質的微觀信息;而中子是電中性的,它與電子云基本不發生相互作用,主要與物質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因此,作為探測微觀結構的兩種主要探針,同步輻射和中子散射看到的正好是物質的兩個不同的方面。這種優勢互補,已經被許多學科用來準確地研究物質中原子的位置、排列、運動和相互作用等。

Al2(PO3CH3)3(甲基沸石)的結構

——紅、白色部分分別是同步輻射和中子散射的結構分析結果

我們要進行中子散射的研究,要用中子做探針,去開展各種各樣的研究,就必須有一個適當的中子源,先進的中子源是中子科學研究的基礎。如何能獲得產生高通量中子的中子源,一直是科學家不斷努力追求的目標。高通量的中子源包括反應堆中子源和散裂中子源。核反應堆是一種穩定連續的中子源,在中子科學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通常使用235U作為核燃料,每次核裂變產生一個有效中子,而釋放180MeV的熱量。堆芯中如此大量的熱量必須及時有效地帶出,才能保證反應堆正常運行。正是因為堆芯散熱條件的限制,反應堆中子通量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達到了飽和。

隨著科技的進步,相應的研究體系如薄膜、納米糰簇、生物大分子和蛋白質等,尺度分布更大,獲得數量在克量級的樣品更為困難。因此,小樣品的快速、高分辨的中子散射測量迫切需要新一代通量更高、波段更寬的中子源,散裂中子源應運而生。

與核反應堆中子源相比,散裂中子源具有許多獨特性能:高脈衝通量,豐富的高能短波中子,優越的脈衝時間結構。

散裂中子源除長波(低能)中子外,還有豐富的短波(高能)中子,為高能量和高動量轉移的中子散射提供了保證,適於研究原子尺度微結構和研究較高能量的激發(光學聲子、氫原子擴散等)。散裂中子源的脈衝特性,可以同時利用幾乎所有波長的中子,適合測量大動量(能量)範圍裡的散射截面,全面反映結構和動態信息。

由於散裂中子源的這些獨特的性能,以及國際社會對安全評估要求越來越嚴,發達國家普遍利用散裂中子源進行中子散射研究。

裝置探秘:小中子,大裝置

雖然中子是如此微小,但產生強中子束的散裂中子源卻是異常龐大的裝置,是各種高、精、尖設備組成的整體。

世界上正在運行的脈衝式散裂中子源主要有英國的 ISIS、美國的 SNS 和日本的J-PARC。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將成為發展中國家的第一臺散裂中子源,躋身世界四大脈衝散裂中子源行列,從而大幅提升中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的水平。

CSNS 整個裝置建在13米到18米的地下。其主要建設1臺束流能量為80兆電子伏特的負氫離子直線加速器、1臺束流能量為16億電子伏特的快循環質子同步加速器、2條束流輸運線、1個靶站、3臺譜儀及相應的配套設施和土建工程。CSNS一期工程中子譜儀數量為3臺(最多可建20臺),束流功率為100kW,且預留了進一步提高束流功率到500kW和增修第二靶站的升級空間。

下圖給出了CSNS系統構成示意圖。離子源產生的負氫離子束流,通過射頻四極加速器(RFQ)聚束和加速後,由漂移管直線加速器(DTL)把束流能量進一步提高到80兆電子伏特,負氫離子經剝離後注入到快循環同步加速器(RCS)中,使束流達到最後能量16億電子伏特。從RCS引出的高能質子束流經傳輸線打向鎢靶,釋放出中子,這些中子形成非常強的中子束流,中子再經慢化後與實驗樣品發生散射,由中子散射譜儀探測,供用戶開展實驗研究。

設備研製:國產化率超過96%

CSNS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同建設,選址於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規劃用地1000畝,首期用地400畝。項目預計總投資為二十三億元人民幣。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該工程建設的法人單位,共建單位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CSNS的建設涉及大量先進技術,項目從2006年起開展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的預製研究工作,攻克了眾多技術難題。加速器、靶站和譜儀工藝設備的批量生產在全國近百家合作單位完成,許多設備的研製在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6%以上。

2011年10月,散裂中子源建設奠基。2014年10月,加速器首臺設備——負氫離子源進入隧道安裝。目前,項目土建工程已經完成,加速器和靶站設備安裝基本完成,譜儀設備安裝緊張進行中,直線加速器正在調束。工程總體進展順利,計劃將於2018年竣工驗收。

直線隧道

環隧道

靶站

應用前景:多學科研究新平臺

1998年6月,德國一輛城際快車意外出軌,事故元兇竟然是老化的車輪。車輪在英國散裂中子源上檢測,發現其中的內部裂痕。

事實上,無論是高鐵的輪軌,還是飛機的渦輪、機翼裡面都有應力,它決定了高鐵和飛機使用壽命和安全性。但是,這個應力看不到、摸不著,對它的研究成了避免類似災難發生的關鍵。現在科學家已經可以在散裂中子源上測量研究輪軌和機翼的剩餘應力,優化機械加工工藝,使高鐵和飛機變得更安全舒適。

CSNS裝置的建設大大加強了國內中子散射科學和應用界的國際交流和合作,為我國的中子散射技術和應用在國際前沿領域佔據一席之地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相關焦點

  • 中國散裂中子源:「超級顯微鏡」看清材料微觀結構
    當天,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驗收委員會專家認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於批覆的驗收指標。裝置整體設計先進,研製設備質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3臺譜儀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散裂中子源,將會在哪些領域發揮出作用?
  • 「超級顯微鏡」:探秘中國散裂中子源—新聞—科學網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十二五」期間建設的規模最大的大科學裝置,將成為世界上第四臺脈衝式散裂中子源。散裂中子源和利用X光探測核外電子來研究物質結構的同步輻射裝置互為補充,都是研究物質結構的強有力工具。高通量的中子源包括反應堆中子源和散裂中子源。核反應堆是一種穩定連續的中子源,在中子科學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通常使用235U作為核燃料,每次核裂變產生一個有效中子,而釋放180MeV的熱量。堆芯中如此大量的熱量必須及時有效地帶出,才能保證反應堆正常運行。正是因為堆芯散熱條件的限制,反應堆中子通量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達到了飽和。
  • 東莞散裂中子源建設和設備調試跑出「中國速度」
    這裡坐落著我國迄今為止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已建成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它由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建,使得我國成為繼英國、美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脈衝式散裂中子源的國家。這一「國之重器」為何落子東莞?為了「國家承諾」,建設團隊怎樣攻堅克難搶回工期?被喻為「超級顯微鏡」的大科學裝置,在善於創造奇蹟的東莞熱土上又如何跑出了不起的「中國速度」?
  •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中國散裂中子源:科技超級磁鐵引來大批...
    2017年8月,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並獲得中子束流,今年3月25日正式建成。建成後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我國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手段,對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解決前沿科學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 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運行,有什麼重要意義?
    裝置整體設計先進,研製設備質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3臺譜儀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散裂中子源坐落於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由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共同建造。中國散裂中子源建設內容包括:1臺8千萬電子伏特負氫離子直線加速器、1臺16億電子伏特快循環同步加速器、1個靶站,以及一期3臺供科學實驗用的中子散射譜儀。
  • 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負氫離子源設備進入隧道安裝
    據《中國科學報》10月21日報導,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負氫離子源設備順利進入隧道安裝,這標誌著——「多能型」科研平臺時代到來。10月20日上午,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前端系統負責人歐陽華甫在隧道裡忙碌著。從10月15日負氫離子源設備下隧道安裝後,他每天都要在隧道裡至少待上8個小時。「目前,負氫離子源設備和低能傳輸線設備已經全部進隧道了。
  • 散裂中子源:窺探物質結構的「超級顯微鏡」 | 走近大科學工程
    前不久,他和自己的博士生一起到廣東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利用兩天時間做了一項有關高強度鋼結構性能的實驗。稍有遺憾的是,他們申請的實驗時間有點不夠。好在香港離東莞很近,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就能到達。經過再次申請實驗機時,黃明欣的兩個博士生又去CSNS做了後續實驗,拿到了完整的數據。「太方便了,就像在自家門口。」黃明欣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所研究的高強鋼是汽車應用的研究重點。
  • 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前緣今生—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傳來好消息。 這是我國第一臺、世界第四臺散裂中子源裝置。「六年半」只是這座「中子工廠」從奠基到啟用的時長。它走過的路,遠不只這些;它的步伐,也絕不會停留於此。 奠基前的十年籌謀 2010年的一段時間,東莞大朗鎮水平村一片偏僻冷清的荔枝林裡,經常出現一輛拉魚車。
  • 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設計指標工藝測試
    7月10日,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條財局)組織的設計指標工藝測試。
  • 走讀灣區|探營東莞「超級顯微鏡」 揭開中子源的神秘面紗
    《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而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裡,一臺國家科學裝置、世界第四大脈衝中子源裝置早已在三年前投入試運行。這臺「國之重器」的誕生,不僅填補了我國脈衝中子源及應用領域的空白,也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了明顯的科技創新協同效應。  以上4個數字,皆指向坐落在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裝置。它是幹什麼用的?
  • 開工半載,散裂中子源交出成績單
    中國首臺散裂中子源主裝置區 圖丨中國科學院除了完成來自用戶的課題,園區一線的科研人員還要負責把這個「大傢伙」的狀態調整到最佳,並為中國散裂中子源培養好各個領域的用戶。研究新材料 中子顯身手自散裂中子源建成以來,第一篇用戶實驗科學成果文章,實驗數據產生於通用粉末衍射儀團隊。
  • 中國散裂中子源安裝第一臺設備
    ,它將關係到中國散裂中子源的性能和效率,那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面,將會有更多的設備在這個隧道進行安裝。」  項目集聚一批高科技企業和科學家   截至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建設進展順利,輔助設備區8棟單體建築已交付使用,主裝置區也正緊鑼密鼓地建設,預計2016年進入試運行階段,2018年前後建成。
  • 重大突破:國內首臺、世界第四臺散裂中子源建成!
    中國散裂中子源航拍圖中國散裂中子源3月25日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工藝鑑定和驗收。建成後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成為中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衝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我國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手段,對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前沿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你見過和一座學校一樣大的「顯微鏡」嗎?探秘中國散裂中子源
    大家上學的時候一定都見過或者親手操作過顯微鏡,藉助它我們能看到細胞、纖維等各種微小的結構。隨著科學家對材料科學研究的逐漸深入,普通的光學顯微鏡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於是,人們用電子束、中子束等代替光束,射入物體內部,窺探物體內部更小的結構。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自主研發建造的一套超強、超大的「顯微鏡」——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
  • 中國「超級顯微鏡」設備國產化率超過90%
    來源:中國青年報我國迄今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終於建成。3月25日,該裝置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工藝鑑定和驗收,成為我國第一臺、世界第四臺脈衝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
  •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多學科應用的大科學平臺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是由1.6GeV的高能質子轟擊重金屬靶而產生強流中子,並利用中子研究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的重要科學設施,主要由質子加速器、中子靶站和中子散射譜儀等三大部分組成,其質子束流功率為100kW,有效脈衝中子通量達2.0×1016n/cm2s,脈衝重複頻率為25Hz。
  • 「十三五」成就巡禮:「超級顯微鏡」看清材料微觀結構
    中國散裂中子源:「超級顯微鏡」看清材料微觀結構「十三五」成就巡禮本報記者 龍躍梅在廣東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一大「明星」,正吸引著一大批科研人員慕名而來。中科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揮部總指揮陳和生曾預言,「若干年後,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的科學家將不會是意外。」如今,這樣的預言逐漸變成現實。
  • 散裂中子源出束記:小中子有大能量—新聞—科學網
    不帶電、具有磁矩、穿透性強,能分辨輕元素、同位素和近鄰元素,具有非破壞性,這些特性使得中子散射成為研究物質結構和動力學性質的重要探針,也為中子散射獲得了 「超級顯微鏡」的美譽。那麼,散裂中子源與同步輻射光源的差別又在哪? 在科學家看來,這兩種科學裝置在物質結構研究中可謂科研人員的「左膀」與「右臂」。 「同步輻射X光作用的強度會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而增加,對於碳氫氧氮等輕元素的探測效果沒那麼好,而中子作用強度不會隨原子序數增加而增加,比較適合做輕元素的研究。」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實驗分總體副主任梁天驕介紹說。
  • 「源」於莞城 潮鳴電掣
    這裡坐落著我國迄今為止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已建成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它由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建,使得我國成為繼英國、美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脈衝式散裂中子源的國家。這一「國之重器」為何落子東莞?為了「國家承諾」,建設團隊怎樣攻堅克難搶回工期?被喻為「超級顯微鏡」的大科學裝置,在善於創造奇蹟的東莞熱土上又如何跑出了不起的「中國速度」?
  • 中國散裂中子源極化中子技術研討會召開
    來自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中國先進研究堆(CARR)、中國綿陽研究堆(CMRR)、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莞理工學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100餘名專家代表參加了本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