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前緣今生—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中國散裂中子源航拍圖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供圖

■本報記者 倪思潔

「經過六年半的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通過國家驗收。」8月23日,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傳來好消息。

這是我國第一臺、世界第四臺散裂中子源裝置。「六年半」只是這座「中子工廠」從奠基到啟用的時長。它走過的路,遠不只這些;它的步伐,也絕不會停留於此。

奠基前的十年籌謀

2010年的一段時間,東莞大朗鎮水平村一片偏僻冷清的荔枝林裡,經常出現一輛拉魚車。這輛車每天晚上負責拉魚,白天則拉著幾位長相斯文、學者模樣的人走進荔枝林。

荔枝林附近僅有的幾戶人家聽說,這裡將建成一個園子,但他們不知道,這座園區意味著什麼。

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建議,起源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關於中國高能物理發展戰略的研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的老科學家指出了建設散裂中子源對國家科技發展的必要性。目前可以找到的最早明確提出建設散裂中子源的書面報告,是1999年2月高能物理所的發展戰略。

1999年9月,高能物理所與原子能科學院向科技部提交建設散裂中子源的建議。2000年8月兩家單位正式提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建議書——「多用途中子科學裝置脈衝強中子源」。

正如醫院裡的X光能拍出人體內部結構一樣,中子源可以為物質微觀結構拍片。中子不帶電,當中子束打到被研究的樣品上,大多數中子會不受任何阻礙穿過樣品,但有些中子會與研究對象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並向四周「散射」,通過測量中子散射的軌跡及其能量、動量變化,就可以精確地反推出物質的結構。

不同的是,中子不易獲得。正常狀態下,中子被原子核緊緊束縛著,自然界中的自由中子,壽命最多只有15分鐘,且不易收集。於是,科學家想到,要建個「中子工廠」,源源不斷地產生中子。

由於造價高、技術複雜等原因,當時世界上只有英國、美國、日本擁有散裂中子源。

「散裂中子源可以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新能源等諸多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平臺,對探索前沿科學問題、攻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工程經理陳和生說。

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前期研究開始。之後,「中國散裂中子源」又被寫入國家「十一五」大科學裝置建設計劃。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物理所的科學家開始設計和預製研究,並著手為散裂中子源選址。

「前期工作條件非常艱苦,幾位老同志頻繁上山考察選址,因為經費限制,租了輛拉魚車每天在工地上穿梭,大家下班後身上都有一股魚腥味。」陳和生回憶。

就在拉魚車頻繁上山後的一年,荔枝林裡平整出了一塊約402畝的山地。2011年10月,總投資23億元的中國散裂中子源裝置奠基。

工程建設跑出「中國速度」

在「中子工廠」裡,中子是這樣產生的:先通過高頻電磁場把質子加速到大約0.9倍光速,然後將質子束作為「子彈」轟擊重金屬靶,金屬靶的原子核被撞擊出質子和中子後,科學家再通過特殊的裝置把中子收集起來。

中國散裂中子源園區地下18米左右的地方,盤踞著總長600多米的隧道。這條隧道裡有一臺80兆電子伏特的負氫離子直線加速器和一臺16億電子伏特快循環質子同步加速器。

這些龐大的設備容不得絲毫誤差。至今,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副經理、加速器技術部主任傅世年還記得,加速器真空腔體的安裝過程有多「磨人」。

真空腔體有156個部件,安裝誤差不能超過30微米,剛開始,工程團隊24小時兩班倒,火力全開,經過半個月,好不容易裝到第6個部件,工程人員突然發現,如果延長標準檢測時間,有可能會發生漏氣現象。於是,儘管前面的部件安裝已經達到了檢測標準,他們還是決定推倒重裝。

「不能放走一個可能出現的問題,只有確定沒問題,心裡才能踏踏實實的。」傅世年說。

更「磨人」的是2014年加速器隧道土建發生的一次意外。這年4月,連續幾天的大暴雨讓直線加速器隧道嚴重滲水。要徹底解決滲水問題,必須在直線加速器隧道外再建造一層防水隧道。這讓土建工期延誤了一年多,設備安裝進度也相應延誤。

意外發生後,工程經理部決定,向國家承諾的工程竣工日期「後牆不倒」,立即開始將散裂中子源通用設備的安裝與土建工程交叉並行施工,先在地面大廳安裝調試原定在隧道裡安裝測試老練的設備,待隧道完工後,再移到隧道重新安裝。這大大增加了安裝和調試的工作量和難度。

經過幾百個日夜,工程團隊趕回了工期。「連大年夜我們都是在隧道裡度過的。」回憶起那段日子,傅世年的語氣中滿是自豪。

2017年底,散裂中子源國際顧問委員會年度會議上,外國專家感嘆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設的「中國速度」:「難以想像你們在短短的一年完成了如此大量的工作。」

技術創新打造「中國方案」

工程是挑戰,技術也是挑戰。

快循環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術難題。「當時,我國還沒有研製過快循環同步加速器的25赫茲交流磁鐵。我們向美國、日本研究所的專家請教,但他們只懂科學設計,關鍵技術掌握在國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訴我們。」傅世年說。

於是,科研人員與工廠技師咬緊牙關、聯合攻關,經過無數次失敗後,終於研製出合格的磁鐵。研發團隊還提出了諧振電源的諧波補償方法,解決了多臺磁鐵之間的磁場同步問題,其效果優於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僅如此,陳和生介紹,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測器的核心技術也曾由外國掌握,經過攻關,科研人員研發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探測器,各項性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同樣遇到技術挑戰的還有靶站。「中子工廠」生產中子的關鍵在於「打靶」,靶打得好不好直接決定了工廠的生產效率和質量。「當時,這樣的靶站設計在國內幾乎是『零經驗』。」中國散裂中子源實驗分總體副主任梁天驕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從2004年梁天驕加入這個團隊後,他親歷了靶站設計方案的四次大調整。直到2010年,靶站的物理設計方案基本確定,最終採用扁平包鉭鎢片靶,提高有效中子產生效率。

2017年8月28日10點56分18秒,中國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並輸出了第一束中子,中國人從此擁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如今,中國散裂中子源順利通過國家驗收,但他們並沒有打算停下來。「中國散裂中子源將不斷完善和改進裝置性能,儘快啟動後續譜儀建設和功率升級工作,擴大用戶群體。」陳和生說。

他們計劃提升中子生產能力、完善樣品環境、培養更多用戶、建設更多譜儀……在他們心中,中國散裂中子源才剛剛邁出第一步。

《中國科學報》 (2018-08-29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超級顯微鏡」:探秘中國散裂中子源—新聞—科學網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十二五」期間建設的規模最大的大科學裝置,將成為世界上第四臺脈衝式散裂中子源。散裂中子源和利用X光探測核外電子來研究物質結構的同步輻射裝置互為補充,都是研究物質結構的強有力工具。高通量的中子源包括反應堆中子源和散裂中子源。核反應堆是一種穩定連續的中子源,在中子科學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通常使用235U作為核燃料,每次核裂變產生一個有效中子,而釋放180MeV的熱量。堆芯中如此大量的熱量必須及時有效地帶出,才能保證反應堆正常運行。正是因為堆芯散熱條件的限制,反應堆中子通量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達到了飽和。
  • 開工半載,散裂中子源交出成績單
    去年夏天,我國首臺散裂中子源正式通過國家驗收並對用戶開放。這一佔地400畝、坐落在廣東東莞的大科學裝置,目前已結束首輪運行。據「科學網」3月12日消息,利用一期建設完成的3臺譜儀,散裂中子源已經完成了來自超導材料、鋰電池、高性能材料等多個領域的用戶課題,不少研究成果相繼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 中國散裂中子源安裝第一臺設備
    今天是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建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日子。,它將關係到中國散裂中子源的性能和效率,那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面,將會有更多的設備在這個隧道進行安裝。」
  • 散裂中子源出束記:小中子有大能量—新聞—科學網
    一眨眼的功夫不到,科研人員便從6號和20號中子束線測量到兩個慢化器輸出的中子能譜,散裂中子源順利獲得中子束流。至此,中國首個散裂中子源主體工程宣告完工。 應「需」而生 陳和生介紹稱,英國散裂中子源曾對A380飛機機翼進行原位測量優化焊接和鉚接工藝、美國汽車尾氣的有效催化排放研究、法國地下水腐蝕核廢料存儲影響,都利用到了散裂中子源這種大科學裝置。 散裂中子源的應用價值不容小覷,然而在探究物質結構的研究中,合肥國家同步光源、上海光源等大科學裝置均已落地。
  • 中國散裂中子源:「超級顯微鏡」看清材料微觀結構
    「十三五」時期,中國散裂中子源建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使得我國成為全世界第四個擁有脈衝式散裂中子源的國家。「通過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我國在強流質子加速器、靶站、中子散射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重大跨越式進展,設備國產化率超過90%。」陳和生說。
  • 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設計指標工藝測試
    7月10日,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條財局)組織的設計指標工藝測試。
  • 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運行,有什麼重要意義?
    23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在廣東東莞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其綜合性能進入國際同類裝置先進行列,並將正式對國內外各領域的用戶開放。  國家驗收委員會專家認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於批覆的驗收指標。
  • 中國散裂中子源靶站氦容器投入安裝—新聞—科學網
    雙機抬吊氦容器 氦容器垂直吊入密封筒內 氦容器在靶站基板的裙座上就位   中國散裂中子源 靶站氦容器是一立式圓筒形密封容器,高7.8米,最大直徑4.8米,內部安裝了靶體、慢化器、反射體及屏蔽體等組件,有20條中子孔道、質子入射孔道和靶體插件孔道。氦容器包括了氦容器筒體、TMR系統接口、外反射體插件、水冷工藝管路、工藝管路接口等。氦容器系統將為散裂中子源反應區域提供氦氣氣氛,以減少放射性氣體的產生,同時防止放射性氣體及活化的冷卻介質的洩漏。
  • 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負氫離子源設備進入隧道安裝
    據《中國科學報》10月21日報導,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負氫離子源設備順利進入隧道安裝,這標誌著——「多能型」科研平臺時代到來。10月20日上午,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前端系統負責人歐陽華甫在隧道裡忙碌著。從10月15日負氫離子源設備下隧道安裝後,他每天都要在隧道裡至少待上8個小時。「目前,負氫離子源設備和低能傳輸線設備已經全部進隧道了。
  • 中國在建的最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 堪稱「超級顯微鏡」
    今天(5月2日),微信公眾號「中科院之聲」刊文介紹我國目前在建的最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項目。 該科學裝置主要用於研究中子特性、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簡單地說,它是一個觀察微觀世界的工具,就如一臺 「超級顯微鏡」,用中子探測來研究DNA、結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質的微觀結構。
  • 東莞散裂中子源建設和設備調試跑出「中國速度」
    中科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曾如是評價這支有責任、有擔當的建設團隊。而中國散裂中子源建設團隊,也因此於今年入選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常規類集體。複雜的裝置調試效率驚人各種高精尖設備組成的散裂中子源裝置被喻稱為「超級顯微鏡」,可用來觀測物質的微觀結構和運動。
  • 中國散裂中子源MEBT設備安裝工作完成
    中國散裂中子源MEBT設備安裝工作完成 2015-04-02 高能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3月31日,中國散裂中子源
  •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中國散裂中子源:科技超級磁鐵引來大批...
    2017年8月,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並獲得中子束流,今年3月25日正式建成。建成後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我國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手段,對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解決前沿科學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多學科應用的大科學平臺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是由1.6GeV的高能質子轟擊重金屬靶而產生強流中子,並利用中子研究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的重要科學設施,主要由質子加速器、中子靶站和中子散射譜儀等三大部分組成,其質子束流功率為100kW,有效脈衝中子通量達2.0×1016n/cm2s,脈衝重複頻率為25Hz。
  • 重大突破:國內首臺、世界第四臺散裂中子源建成!
    中國散裂中子源航拍圖中國散裂中子源3月25日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工藝鑑定和驗收。建成後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成為中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衝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我國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手段,對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前沿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散裂中子源極化中子技術研討會召開
    來自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中國先進研究堆(CARR)、中國綿陽研究堆(CMRR)、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莞理工學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100餘名專家代表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探秘中國散裂中子源
    於是,人們用電子束、中子束等代替光束,射入物體內部,窺探物體內部更小的結構。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自主研發建造的一套超強、超大的「顯微鏡」——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先上圖感受下它的全貌:小夥伴們是不是驚呆了?說好的顯微鏡呢,這看起來明明是一座座「大工廠」啊!其實,嚴格來講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一臺粒子加速器。
  • 中子照射來幫忙—新聞—科學網
    中子照射來幫忙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
    綜述及基本情況散裂中子源是體現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經濟水平和工業水平等綜合實力的大型科學研究裝置,是開展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及高新技術研發的先進大型實驗平臺,能夠為我國的多學科創新在國際前沿領域佔據一席之地提供良好的機遇。中子散射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技術、資源環境、納米等學科領域,並有望在如量子調控、蛋白質、高溫超導等重要前沿研究方向實現突破。
  •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梁天驕:深耕散裂中子源16年 「我會在東莞直到...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驕在散裂中子源領域已潛心研究了16年。雖然因為工作的原因,他已經長達七年「離家在外」,但為了散裂中子源的「大國重器」夢,他表示自己會在東莞工作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