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

2020-11-03 病毒頑童張德禮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

作者:樊中華 鬱玫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布時間:2020/10/31 13:12:12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0/447813.shtm



在全球科技競合愈加嚴峻的背景下,中國發展原始創新應從何起步,又應引向何方?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看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反而促進了中國各界對科學鏈完整性深入思考。

「中國的應用型研究和應用型產業比較發達,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力量,這是應有的、必然的過程。但在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後,就需要有更大的魄力去發展原始創新,夯實產業創新之前的基礎。因為這是科學鏈條不可缺少的一環。」寧光說。

他解釋這一「魄力」的涵義:一是要加大原始創新投入,不計產出,「因為原始創新是無法預計產出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投入的就是沉沒成本」;二是實現原始創新需要長期積累,不能冒進,也不應帶有功利性,「從這個角度說,做原始創新應是一種大國擔當。」

何為原始創新?寧光認為,原始創新是建立在人類的好奇心和真正的熱愛之上,同時需要有深刻的底蘊積累。



「它源於想知道某種事物、某個現象為什麼會發生,去探究其原因,但不一定能夠得到結果,」寧光說,「這應是從孩提時代就起步的非功利性培養,我們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培養和積累這樣心無旁騖、熱愛科學的人才。」

針對中國場景應用創新、產業應用創新先行的狀況,如何倒逼原始創新發生?寧光指出,產業亦應面向原始創新進行革新。

他以醫學領域舉例:「一個成熟的醫院系統應分為職業化醫生、臨床醫生、研究型醫生等多類,而不是讓一個醫生承擔多項角色。」

這其中,職業化醫生以精進醫療技術、更好地治癒病人為其目標和學習動力;進一步地,一些醫生會深入探求用最先進成熟的方法專注專項領域的治療,從而改進技術,促進技術進步;而當一個醫生開始希望更多地去探究病因原理,並對現狀做出改變,就會成為研究型醫生。

「當研究型醫生越來越多,研究型醫院就應運而生,」寧光說,作為生物醫藥創新必不可少的力量,研究型醫院以發現和發明新的技術與藥物為目標,不僅可以為創新藥提供大規模臨床藥物試驗,同時可以針對疑難病症做創新型研究。

寧光指出,上海醫療實力雄厚,擁有豐富的病患群體,因此研究型醫院完全可以脫胎於現有的大醫院,「重要的是將醫院的功能進行分類,有以高效率治療病患為職責的職業化醫生,也有以研究和創新為己任的研究型醫生。」



「雖然原始創新不是在醫院裡發生的,但它最早期最重要的源頭可能就來自醫院,」寧光說,例如瑞金醫院的王振義院士,即是在臨床中首次發現了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進而對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進行研究,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

「這即是一種原始創新,它建立在王振義院士幾十年深厚的臨床積累和機制研究基礎上,也經歷過很多失敗,但有一天就豁然開朗了。」寧光說,給予原始創新一個包容的環境十分重要。

寧光表示,中醫思維對於中國生物醫藥的創新來說是一個獨有的「寶藏」。「中醫是一個非常縝密的體系,可以給很多科學思路帶來突破性進展,很多新藥分子結構的發現也來源於中藥,但如何讓中醫中藥在未來創新藥研製中發揮出價值,仍是需要破解的問題。」

在他看來,中醫首先要走向世界,進入生物醫藥全球化創新的交流體系中。但中醫當務之急需要建立一個國際化的交流體系,使中西方彼此認可,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去「掘寶」,「交流能夠讓創新走向更深的層次。」

同時,寧光表示,讓中醫融入全球創新,也是中國擔當的體現,「在原始創新和基礎科學發展上有更多投入,並且讓這些知識積累成為可供分享的東西,這對於人類醫學的進步將十分重要。」


相關焦點

  • 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鼓勵原始創新,是一種大國擔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醫院層面進行科學布局;在公共衛生治理層面完善應急機制;最根本的則是從源頭上鼓勵科學創新,在危機中育先機。周日的早晨,瑞金醫院的花園一片寧靜。在10號樓內分泌代謝科的一間會議室兼辦公室裡,院長寧光正在與同事們商談網際網路醫療。與此同時,在另一座大樓的醫生辦公室裡,一個學術會議正在等著他。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
    (科創上海)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中新社上海11月2日電 題: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作者 樊中華 鬱玫大科學裝置一直以來被視為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國之利器」。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柴立元:做好「水文章」 講好可持續發展中國故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環境工程學科帶頭人柴立元。紅網時刻記者 胡用梅 廖晨昊郴州報導近日的福城,群英薈萃、智者雲集。國內外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知名專家蒞臨郴州,為推動郴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更好擔當國家使命,代表中國向世界提供可持續發展方案,進行國際性的探討交流。郴州國家可持續創新示範區應該在哪些方面推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
  •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2020-12-20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瞭望|傳承「延安根軍工魂」培育大國棟梁——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北理工自創校之初就肩負國家使命,此後一以貫之,在骨子裡形成了「國家最大」的紅色基因胸懷「科技報國志」,北理工在國家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奮力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貢獻了一批服務於國家重點領域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
  •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湖南率先探索「3D列印+精準醫療」
    增材製造行業的院士、專家,還有航空航天、裝備、材料、檢測等龍頭企業的代表,共同探討了增材製造技術的前景及發展趨勢。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圍繞「3D列印+」作主題發言。盧秉恆在接受星辰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做好「3D列印+」這篇文章後,增材製造將為湖南乃至全國的智能製造業發展,帶來更強大的助力。(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右]在大會新聞中心接受採訪。)
  • 專訪兩院院士李德仁:沒有想像邊界的北鬥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6日訊(趙芙瑤)他是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同時他還是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他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研究,提出了處理測量誤差的可靠性和可區分理論和空間數據挖掘理論。
  • 重慶專訪丨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宗本:感受數學的美和力量
    重慶專訪丨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宗本:感受數學的美和力量 2020-11-20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Light》人物:專訪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明輝
    本期,很榮幸能夠邀請到雷射光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和領軍人物、新加坡工程院院士、《Light》編委、《Light》新加坡辦公室負責人、活躍在科研與產業化一線的跨界明星科學家——洪明輝接受本人的採訪。初識洪明輝院士,他給我的印象是一位精力充沛、積極上進、溫文爾雅的學者;相處下來,發現洪院士更是一位熱愛生活、幽默風趣、有血有肉的人生贏家。
  • 專訪李德仁院士:北鬥為中國提升競爭力,未來要爭取全球用戶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我們在長光衛星做了一個非常成功的北鬥應用。利用遙感衛星在天上找到了著火點。然後用北鬥的短報文功能,只用10秒鐘就將著火點的經緯度變成短消息發給森林救火部隊手機上。這個時間對於森林救火來說非常關鍵。」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通過數位化向智慧建造邁進
    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今天(9月4日)在京開幕。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錢七虎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此次作為服貿會建築服務專題論壇主講嘉賓,他帶來的關鍵詞是「綠色發展」、「綠色建造」和「智慧建造」。錢七虎指出,目前全球正面臨氣候變暖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等多重挑戰,應對之策是要推進綠色發展和綠色建造。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哥大教授何大一
    就抗愛滋病病毒藥物對新冠病毒的療效及疫苗開發問題,本周哥倫比亞大學Clyde 』56 and Helen Wu醫學講席教授、「雞尾酒療法」創始人何大一博士接受了中國日報的專訪。何大一博士稱,儘管嘗試抗愛滋病病毒藥物或可以解燃眉之急,但從長遠來看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才能使問題得到根治。
  • 專訪百利藥業董事長朱義:做首仿 做創新 做最好
    核心提示:9月2日,「2017年中國醫藥研發產品線最佳工業企業」榜單在2017年(第34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上揭曉。四川百利藥業以其在高端仿製藥及原研新藥上的亮眼表現成為川籍藥企代表入選。作為戰略合作媒體,39健康網也在會後對百利藥業董事長朱義進行了獨家專訪,傾聽百利藥業的創新之道。
  • 衡陽縣老鄉、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近日日本工程院第35次理事會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衡陽縣金蘭鎮人聶建國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是此次增選中唯一一位外籍院士成立於1987年的日本工程院(The Engineering在此之前,共有16位國際知名專家教授入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聶建國,1958年出生於湖南省衡陽縣金蘭鎮,是衡陽縣第四中學74級傑出校友,1994年於清華大學土木系土木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出站留校任教至今。歷任清華大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所長,現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未來城鎮與基礎設施研究院院長。
  • 央視專訪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科大校友吳偉仁院士
    中央電視臺記者在嫦娥四號著陸月面後第一時間對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進行了獨家專訪——「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是裡程碑事件」(央視記者 崔霞 吳傑 陶嘉樹)75級傑出校友(無線電系遙測遙控專業),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測控通信與航天系統總體設計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
  • 工程院院士姚穆:中國的太空衣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神五』太空衣不簡單」──訪中國著名紡織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 「楊利偉所穿的太空衣是太空衣中要求比較簡單的一種,但其中所含的科技成份不簡單」。正在香港理工大學訪問講學的中國著名紡織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不無自豪。
  •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做強石墨產業 助推巴中快速發展
    9月16日,「院士專家巴中行」活動舉行,5名巴中籍兩院院士,12位巴中籍專家,以及來自全國著名院校和研究機構的40位學者出席活動。這些院士專家,心懷桑梓情,對家鄉巴中發展踴躍建言獻策。近日,巴中電視臺推出「院士專家巴中行」專訪。今天,我們來看中國科學院院士、瀋陽材料科學國家實驗室先進炭材料研究部主任成會明的專訪。
  •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做強石墨產業 助推巴中快速發展
    9月16日,「院士專家巴中行」活動舉行,5名巴中籍兩院院士,12位巴中籍專家,以及來自全國著名院校和研究機構的40位學者出席活動。這些院士專家,心懷桑梓情,對家鄉巴中發展踴躍建言獻策。近日,巴中電視臺推出「院士專家巴中行」專訪。今天,我們來看中國科學院院士、瀋陽材料科學國家實驗室先進炭材料研究部主任成會明的專訪。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學校長黃慶學接受人民...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學校長黃慶學與出席出席會議的山西代表一道,認真履職盡責、積極建言獻策,為祖國的發展、為山西的建設獻智獻策、匯聚強大正能量,傳遞了乘勢而上書寫山西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堅定信心。
  • 專訪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文學軍教授
    如果是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科金生物與寶欣醫學首席科學家文學軍教授,他或許會這麼回答:投身於偉大的再生醫學科研事業,破解與生命相關的關鍵問題,為保障國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而奮鬥終生。日前文學軍教授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揭示最新科研進展。  問:作為一名再生醫學領域的專家,針對幹細胞技術的開發做了哪些相關研究以及它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