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
作者:樊中華 鬱玫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布時間:2020/10/31 13:12:12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0/447813.shtm
在全球科技競合愈加嚴峻的背景下,中國發展原始創新應從何起步,又應引向何方?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看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反而促進了中國各界對科學鏈完整性的深入思考。
「中國的應用型研究和應用型產業比較發達,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力量,這是應有的、必然的過程。但在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後,就需要有更大的魄力去發展原始創新,夯實產業創新之前的基礎。因為這是科學鏈條不可缺少的一環。」寧光說。
他解釋這一「魄力」的涵義:一是要加大原始創新投入,不計產出,「因為原始創新是無法預計產出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投入的就是沉沒成本」;二是實現原始創新需要長期積累,不能冒進,也不應帶有功利性,「從這個角度說,做原始創新應是一種大國擔當。」
何為原始創新?寧光認為,原始創新是建立在人類的好奇心和真正的熱愛之上,同時需要有深刻的底蘊積累。
「它源於想知道某種事物、某個現象為什麼會發生,去探究其原因,但不一定能夠得到結果,」寧光說,「這應是從孩提時代就起步的非功利性培養,我們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培養和積累這樣心無旁騖、熱愛科學的人才。」
針對中國場景應用創新、產業應用創新先行的狀況,如何倒逼原始創新發生?寧光指出,產業亦應面向原始創新進行革新。
他以醫學領域舉例:「一個成熟的醫院系統應分為職業化醫生、臨床醫生、研究型醫生等多類,而不是讓一個醫生承擔多項角色。」
這其中,職業化醫生以精進醫療技術、更好地治癒病人為其目標和學習動力;進一步地,一些醫生會深入探求用最先進成熟的方法專注專項領域的治療,從而改進技術,促進技術進步;而當一個醫生開始希望更多地去探究病因原理,並對現狀做出改變,就會成為研究型醫生。
「當研究型醫生越來越多,研究型醫院就應運而生,」寧光說,作為生物醫藥創新必不可少的力量,研究型醫院以發現和發明新的技術與藥物為目標,不僅可以為創新藥提供大規模臨床藥物試驗,同時可以針對疑難病症做創新型研究。
寧光指出,上海醫療實力雄厚,擁有豐富的病患群體,因此研究型醫院完全可以脫胎於現有的大醫院,「重要的是將醫院的功能進行分類,有以高效率治療病患為職責的職業化醫生,也有以研究和創新為己任的研究型醫生。」
「雖然原始創新不是在醫院裡發生的,但它最早期最重要的源頭可能就來自醫院,」寧光說,例如瑞金醫院的王振義院士,即是在臨床中首次發現了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進而對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進行研究,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
「這即是一種原始創新,它建立在王振義院士幾十年深厚的臨床積累和機制研究基礎上,也經歷過很多失敗,但有一天就豁然開朗了。」寧光說,給予原始創新一個包容的環境十分重要。
寧光表示,中醫思維對於中國生物醫藥的創新來說是一個獨有的「寶藏」。「中醫是一個非常縝密的體系,可以給很多科學思路帶來突破性進展,很多新藥分子結構的發現也來源於中藥,但如何讓中醫中藥在未來創新藥研製中發揮出價值,仍是需要破解的問題。」
在他看來,中醫首先要走向世界,進入生物醫藥全球化創新的交流體系中。但中醫當務之急需要建立一個國際化的交流體系,使中西方彼此認可,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去「掘寶」,「交流能夠讓創新走向更深的層次。」
同時,寧光表示,讓中醫融入全球創新,也是中國擔當的體現,「在原始創新和基礎科學發展上有更多投入,並且讓這些知識積累成為可供分享的東西,這對於人類醫學的進步將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