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姚穆:中國的太空衣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2020-11-22 中國科學院

「『神五』太空衣不簡單」──訪中國著名紡織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

「楊利偉所穿的太空衣是太空衣中要求比較簡單的一種,但其中所含的科技成份不簡單」。正在香港理工大學訪問講學的中國著名紡織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不無自豪。

姚穆說,這款太空衣中已經應用了一百三十多種新型材料。為了防止膨脹,太空衣上特製了各種環、拉鏈、縫紉線以及襯料等。同時,保溫、吸汗散溼、防細菌、防幅射等功能也體現在其中。

他還提到,此款太空衣還設計了初步的廢物排放循環系統。「因為只升空不到二十四小時,所以只有排尿功能;將來,要在太空逗留更久,就要考慮排糞了」。

姚穆說,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中國的太空衣處於先進水平,這表現在新型材料的應用、同等功能優異、加工程度精細等方面。

他強調,中國的太空衣並非借鑑美、俄,從未見到其實物,而只是根據國際學術刊物上的公開資料,經過二百多次修改和大量的試驗,並反覆試穿檢測後研製而成,因此可以說是全部為自研自製。

他透露,「神四」發射時,模擬人即穿著太空衣升空,回收後作了不少的修改。

參與過中國首位航天員太空衣研製方案討論的姚穆說,中國太空衣是凝聚了許多人努力的產物。

今年七十三歲的姚穆教授,是中國紡織教育家和紡織材料領域學科帶頭人之一,長期致力於紡織材料學科的前沿研究和教育工作,在創立紡織材料學新體系、開拓中國人體著裝舒適性研究新領域卓有貢獻,在織物的物理測試、人體著裝的環境物理測試及人體的心理測試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性研究,曾設計出包括解放軍駐港、澳部隊和國慶五十周年閱兵服裝在內的新一代系列軍服面料,建立近二十項紡織材料和紡織品的國家標準。目前為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二00一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未來當中國展開更多登月和太空探索計劃後,將需要更多功能的新型太空衣。」姚穆說,眼下,「神六」太空衣的方案已在著手研製中。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院士調研國星宇航聯合實驗室
    9月17日,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院士,四川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劉東一行蒞臨國星宇航與電子科技大學的聯合實驗室——電子科技大學衛星產業技術研究院考察調研,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王亞飛,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等領導陪同調研。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當選工程院院士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當選工程院院士 澎湃新聞記者 張家然 2015-12-07 10:36 來源:澎湃新聞
  • 清華校友周志成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7月20日,國際宇航科學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IAA)2018年院士選舉結果公布,清華校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研究員周志成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工程學部正式院士。
  • 中國兩院士餘夢倫、孟執中獲202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中新社北京6月18日電 (郭超凱)記者18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部「餘夢倫班組」名譽組長餘夢倫,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榮獲202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名人堂」(Hall of Fame)獎項,該獎項旨在表彰對推動空間科學技術進步
  •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2020-10-23 0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十大給排水專業畢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水處理技術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在地下水除鐵除錳領域,開發出了一種高效的接觸催化除鐵除錳新工藝,使我國地下水除鐵除錳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在高濁度水處理工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我國高濁度水處理技術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成功的高濁度水透光脈動單因子絮凝自動控制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他還參與水上一體化水廠的研究工作,使水廠建造工廠化取得了很大經濟效益;研究開發成功的高錳酸鹽飲用水除汙染技術
  • 香港肝臟移植專家範上達榮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新網12月14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肝臟移植專家範上達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新一輪增補中,榮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工程學部院士。   中國工程院昨日(十三日)公布新增補五十名院士名單,來自本港的肝移植專家範上達範上達以其香港首例原位肝移植、肝移植五年百分之八十二生存率的世界先進水平等卓越成就折服評委,成為五十名新增補院士中唯一一名來自內地以外的人士。
  • 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周杏 方巍)8月18日,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展覽主題為「科技創新、引領未來」,展覽主要介紹平江籍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眾託、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中國工程院院士向錦武三位院士的光輝事跡。
  • 袁隆平等為何評不上科學院院士?又如何促成中國工程院成立?
    院士作為科研人員的最高奮鬥目標,是國際通用的榮譽稱號,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有院士這一群體。如美國的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德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和工程院以及澳大利亞科學技術與工程院等。參照世界通行標準,我國在1949年11月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代為行使管理全國科學研究事業的職能,並任命郭沫若為第一任院長。並在1955年6月成立了學部,準備遴選院士。但考慮到那個時候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與世界上的先進水平具有較大差距,因此沒有使用院士稱號而是採用了學部委員稱號。此後又多次增選,豐富了這一隊伍。
  • 盤點水處理行業十大給排水專業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水處理技術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在地下水除鐵除錳領域,開發出了一種高效的接觸催化除鐵除錳新工藝,使我國地下水除鐵除錳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在高濁度水處理工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我國高濁度水處理技術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成功的高濁度水透光脈動單因子絮凝自動控制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他還參與水上一體化水廠的研究工作,使水廠建造工廠化取得了很大經濟效益;研究開發成功的高錳酸鹽飲用水除汙染技術、流動電流混凝控制技術等
  • 國際宇航最高獎70年首次花落中國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嫦娥四號工程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等三位嫦娥四號工程團隊代表近日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年度「世界航天獎」這是該國際組織成立70年來首次把最高獎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世界航天獎」是國際宇航聯合會設置的航天最高獎旨在表彰在航天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航天科技人員。
  • 從河南農村走出,他創造這項"中國第一",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10月27日,國際宇航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曾任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發部總工程師、實踐十號衛星總指揮等職,現擔任某對地觀測衛星系統總指揮的蘭州大學1979級傑出校友邱家穩當選工程學部終身院士。
  • 校友邱家穩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他負責完成並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和某型號高分衛星,為我國空間科學與國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是國際宇航聯結構與材料委員會委員和裝發部先進位造技術專業組專家。曾任中國真空學會副理事長,甘肅省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宇航學會理事,表面工程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務。主持完成了多項科研成果,經鑑定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曾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2項。出版《真空設計手冊》(第3版)、《太空飛行器熱控薄膜技術》等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1項。
  • 嶽陽少年錢隆參與研發太空(宇航)便便服榮獲"中國科技創新發明成果"獎
    2020年09月20日,第十七屆中國科學家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劉曉峰,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中國科協副主席齊讓,以及國際歐亞科學院、中科院、工程院張景安、朱高峰、陳佳洱、杜祥琬、段瑞春、樊代明、尹偉倫(原北大校長)、韓布興、劉大響、王耀南、吳豐昌、李永舫等十多位三院院士出席。
  • 肇東籍專家曹喜濱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東北網綏化12月3日訊(特約記者霍永祥) 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增選當選院士名單,肇東籍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曹喜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據了解,曹喜濱,1963年出生在肇東市安民鄉一個偏僻的小屯子,1981年從肇東一中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1991年在哈工大畢業後,獲博士學位。
  • 環境相關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名單(附簡歷)
    兼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工程與環境委員會委員。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獲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獎、全軍首屆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紅城驕子邱家穩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他負責完成並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和某型號高分衛星,為我國空間科學與國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是國際宇航聯結構與材料委員會委員和裝發部先進位造技術專業組專家。曾任中國真空學會副理事長,甘肅省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宇航學會理事,表面工程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務。主持完成了多項科研成果,經鑑定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曾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2項。出版《真空設計手冊》(第3版)、《太空飛行器熱控薄膜技術》等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1項。
  • NASA公布新一代登月太空衣 百年來太空衣有了多大突
    來源:新京報新京報記者陳沁涵第一款真正進入太空的太空衣出自蘇聯,名為「SK-1」NASA 公布了最新一代太空衣,主要為2024年登月和未來火星探索準備。NASA新一代太空衣發布會現場。圖/NASA直播截屏從上世紀70年代阿波羅計劃中的初代太空衣到現在,NASA首次對太空衣進行大升級,更新之後最大的特點就是:「更加靈活」。雖然NASA提升了太空衣的性能,但是其顏值遭到了一波無情的吐槽。推特網友:太空衣的性能很贊,但是真的醜。天啊,太糟了。最新一代的兩套太空衣究竟先進在哪裡?百年來各國是如何一步步改進太空衣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