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作為科研人員的最高奮鬥目標,是國際通用的榮譽稱號,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有院士這一群體。如美國的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德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和工程院以及澳大利亞科學技術與工程院等。
參照世界通行標準,我國在1949年11月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代為行使管理全國科學研究事業的職能,並任命郭沫若為第一任院長。並在1955年6月成立了學部,準備遴選院士。但考慮到那個時候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與世界上的先進水平具有較大差距,因此沒有使用院士稱號而是採用了學部委員稱號。此後又多次增選,豐富了這一隊伍。

袁隆平等為什麼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以及工程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一些問題也逐漸浮現出來。由於中國科學院在遴選院士中,對候選人的要求中默認在理論上要做出一定的成果。因此,一些在理論上沒有重大建樹,卻在工程技術的發展上做出巨大成果的候選人很難通過院士投票,從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但這並非是科學院的院士妒賢嫉能,而是擔心一旦開了這個口子,會造成院士質量的下降。舉例來說,在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成立後,一些企業老總利用手中的資源,侵佔企業工程師成果,用來參選院士。

正是由於科學院對候選人在理論發現以及科學探索方面的要求,但由於雜交水稻、汽車和高鐵等領域的基礎理論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比較完備。因此,儘管袁隆平、郭孔輝和王夢恕等在工程技術領域內做出了開拓性的巨大成就,極高的提升了我國在某些領域的工程技術水準,但在理論上卻很難取得新的創新。
舉例來說,袁老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配套了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並攻克了制種難關,對雜交水稻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成就)。但由於雜交水稻的理論基礎早在孟德爾時期就已經提出,即孟德爾的經典遺傳學中的雜種優勢。而袁老的主要貢獻在於找到了「野敗」(即雄性不育株),並將其與普通水稻雜交。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袁老等科學家是不符合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標準的。

但讓一些德才兼備,在工程技術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科研人員在院士門外徘徊,又是對學術的一種不尊重。因此,中國科學院的一些院士開始為成立工程院奔走疾呼,並開始做輿論上的準備。
中國工程院成立始末
1981年,中國科學院的李薰院士就提出了成立工程院的設想,並得到了張光鬥和師昌緒等院士的支持。但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這個建議在當時並沒有被批准。工程院雖然沒有被建立起來,但這個問題還是得解決。因此,中國科學院將早先成立的技術科學部一分為二,準備將一個方面用來增選工程技術領域的傑出科學家。即使後來這兩部分再次合二為一。但是在院士增選和投票中,還是當做兩個學部進行分票和看待。
在中科院相關領導的支持下,技術科學部還嘗試加入國際工程組織,在報紙上發表「大力工程技術重要性」的建議,為成立中國工程院做輿論上的準備。因此,在1992年春天,在第一次上書建議失敗後,張光鬥、王大珩等6位學部委員再次上書,請求成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

這次建議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在充分研究後開始進入籌備階段。在經過充分醞釀和研究後,形成了徵求意見稿,並分發到當時的中科院各位學部委員手中徵求意見。令人驚奇的是,此次中科院的各位院士出奇的一致,一致同意成立中國工程院。
在充分徵求各部委意見後,在兩年的籌備期結束後,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同時設立院士制度,每兩年增選一次。中科院趁此東風將學部委員的稱號同時改為院士,我國的兩院院士制度開始定型。

為了保證中國工程院的高標準,1994年的首屆中國工程院院士遴選堪稱神仙打架。不僅我國工程技術領域的著名科學家,中科院的傑出院士,如錢學森、路甬祥(當時中科院院長)、黃旭華、王大珩、師昌緒和張光鬥等也紛紛參選,為中國工程院奠定了高的起點。
致敬袁老等老科學家
1995年,袁隆平入選中國工程院第二批院士,並在2000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20多年後獲「共和國勳章」榮譽稱號。而袁老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繼續為「禾下乘涼夢」繼續努力奮鬥。

而無論是工程院還是科學院,其中涉及的只有領域和方向的區別。袁老等傑出科學家雖然沒有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仍然獲得了國家的最高勳章和肯定,這是許多科學院院士也無法企及的。我們唯有致敬、學習!
您對此事有何看法?歡迎評論!
如果喜歡,一定記得關注哦,帶給你好看的高校歷史和發展現狀研究!如有志願填報問題,歡迎諮詢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