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等為何評不上科學院院士?又如何促成中國工程院成立?

2020-12-05 至味伴著煙火氣

院士作為科研人員的最高奮鬥目標,是國際通用的榮譽稱號,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有院士這一群體。如美國的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德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和工程院以及澳大利亞科學技術與工程院等。

參照世界通行標準,我國在1949年11月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代為行使管理全國科學研究事業的職能,並任命郭沫若為第一任院長。並在1955年6月成立了學部,準備遴選院士。但考慮到那個時候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與世界上的先進水平具有較大差距,因此沒有使用院士稱號而是採用了學部委員稱號。此後又多次增選,豐富了這一隊伍。

中國科學院

袁隆平等為什麼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以及工程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一些問題也逐漸浮現出來。由於中國科學院在遴選院士中,對候選人的要求中默認在理論上要做出一定的成果。因此,一些在理論上沒有重大建樹,卻在工程技術的發展上做出巨大成果的候選人很難通過院士投票,從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但這並非是科學院的院士妒賢嫉能,而是擔心一旦開了這個口子,會造成院士質量的下降。舉例來說,在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成立後,一些企業老總利用手中的資源,侵佔企業工程師成果,用來參選院士。

錢學森

正是由於科學院對候選人在理論發現以及科學探索方面的要求,但由於雜交水稻、汽車和高鐵等領域的基礎理論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比較完備。因此,儘管袁隆平、郭孔輝和王夢恕等在工程技術領域內做出了開拓性的巨大成就,極高的提升了我國在某些領域的工程技術水準,但在理論上卻很難取得新的創新。

舉例來說,袁老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配套了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並攻克了制種難關,對雜交水稻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成就)。但由於雜交水稻的理論基礎早在孟德爾時期就已經提出,即孟德爾的經典遺傳學中的雜種優勢。而袁老的主要貢獻在於找到了「野敗」(即雄性不育株),並將其與普通水稻雜交。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袁老等科學家是不符合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標準的。

袁老

但讓一些德才兼備,在工程技術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科研人員在院士門外徘徊,又是對學術的一種不尊重。因此,中國科學院的一些院士開始為成立工程院奔走疾呼,並開始做輿論上的準備。

中國工程院成立始末

1981年,中國科學院的李薰院士就提出了成立工程院的設想,並得到了張光鬥和師昌緒等院士的支持。但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這個建議在當時並沒有被批准。工程院雖然沒有被建立起來,但這個問題還是得解決。因此,中國科學院將早先成立的技術科學部一分為二,準備將一個方面用來增選工程技術領域的傑出科學家。即使後來這兩部分再次合二為一。但是在院士增選和投票中,還是當做兩個學部進行分票和看待。

在中科院相關領導的支持下,技術科學部還嘗試加入國際工程組織,在報紙上發表「大力工程技術重要性」的建議,為成立中國工程院做輿論上的準備。因此,在1992年春天,在第一次上書建議失敗後,張光鬥、王大珩等6位學部委員再次上書,請求成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

袁隆平院士

這次建議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在充分研究後開始進入籌備階段。在經過充分醞釀和研究後,形成了徵求意見稿,並分發到當時的中科院各位學部委員手中徵求意見。令人驚奇的是,此次中科院的各位院士出奇的一致,一致同意成立中國工程院。

在充分徵求各部委意見後,在兩年的籌備期結束後,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同時設立院士制度,每兩年增選一次。中科院趁此東風將學部委員的稱號同時改為院士,我國的兩院院士制度開始定型。

「敢醫敢言」鍾南山院士

為了保證中國工程院的高標準,1994年的首屆中國工程院院士遴選堪稱神仙打架。不僅我國工程技術領域的著名科學家,中科院的傑出院士,如錢學森、路甬祥(當時中科院院長)、黃旭華、王大珩、師昌緒和張光鬥等也紛紛參選,為中國工程院奠定了高的起點。

致敬袁老等老科學家

1995年,袁隆平入選中國工程院第二批院士,並在2000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20多年後獲「共和國勳章」榮譽稱號。而袁老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繼續為「禾下乘涼夢」繼續努力奮鬥。

群像

而無論是工程院還是科學院,其中涉及的只有領域和方向的區別。袁老等傑出科學家雖然沒有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仍然獲得了國家的最高勳章和肯定,這是許多科學院院士也無法企及的。我們唯有致敬、學習!

您對此事有何看法?歡迎評論!

如果喜歡,一定記得關注哦,帶給你好看的高校歷史和發展現狀研究!如有志願填報問題,歡迎諮詢探討!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為何成立?袁隆平等科學家為何第二輪才得以入選?
    院士作為科研人員的最高奮鬥目標,是國際通用的榮譽稱號,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有院士這一群體。如美國的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德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和工程院以及澳大利亞科學技術與工程院等。參照世界通行標準,我國在1949年11月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代為行使管理全國科學研究事業的職能,並任命郭沫若為第一任院長。並在1955年6月成立了學部,準備遴選院士。
  • 水稻之父落選科學院院士?老師:我評不上職稱根本不是事啊!
    袁隆平,大家都知道吧,雜交水稻之父,竟然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水稻之父的職稱之路。當今國內最值錢的人就是袁隆平,個人的品牌價值就達到數十個億,超過了任何體育、演藝界明星的品牌價值,他也被尊稱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但是,近日看到一則報導,講述了袁隆平歷經某省四次推薦,袁隆平才艱難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而他的科學院院士評選,卻又折戟沉沙,袁隆平的職稱評審路,原來也是這麼艱難啊。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卻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當袁隆平到了90歲的高齡時,他還率領他的科研團隊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試種高寒耐鹽鹼水稻(又稱海水稻)。 袁隆平於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並於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之一。他還於2006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是老美主動評的。
  • 今天才注意到,袁隆平居然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而非中國科學院
    剛剛特意去百度百科查了下袁隆平介紹,老早就知道老爺子是院士,查了才知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而非中國科學院院士。那麼工程院和科學院到底有啥區別呢?區別1,科學院是1949年成立的;工程院是94年成立的區別2,科學院在全國有很多分支機構,主要研究特定的方向和領域;而工程院是要把科學院的研究成果落實下去。區別3,經費不同。科學院是體制內的,每年科研經費在2億左右。而工程院是進不了科學院的人組建的另外一個部門,有點類似於民間協會性質的,每年經費大概200萬左右。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在我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上到年邁的老人,下到還在上學的學生,都聽過袁隆平的鼎鼎大名。首先明確一點,袁隆平是院士,但他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雖然中科院的影響力比較大,但是工程院也毫不遜色,一個人能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就已經十分了不起了,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請看下文。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統稱為兩院院士,而且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地位相當,同屬部級單位,院士待遇相同。所以,不論是中科院院士還是工程院院士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 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科學院院士有什麼區別,誰貢獻很大卻沒有入院士
    我國的院士可以分為兩類: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也是我國學者可以獲得的最高榮譽稱號。簡單的來說,科學院是注重研究的,工程院是注重工程實踐的,極端點的認識可以是,一個重理論,一個重實踐,比如大家所熟悉的鐘南山、袁隆平都是工程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一般在一線(有實踐),科學院院士則主要在大學裡(以理論為主)。其實你看兩院的分類就知道,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大部分都是基礎的理論,是各類研究的基礎,而工程院的分類則主要是側重於實際的。
  • 袁隆平:三次落選中科院 卻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均落選,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湖南省第四次推薦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最終當選。至今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袁隆平,卻獲得了擁有20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稱號。  本文摘自《中國周刊》2010年第9期 作者:李佳蔚 原題為:「幸福老頭」袁隆平  他是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更是一個80歲的健康、好勝、幸福的老頭兒。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袁隆平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卻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家知道為什麼有的科學家能成為工程院和科學院雙院士嗎?比如錢學森、黃旭華和張光鬥等,他們一開始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後來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立後又再次被入選為院士。
  • 袁老的三千斤目標成功在即,卻有人雞蛋挑骨,他評不上中科院院士
    因為早已經功成名就的袁隆平老先生,直到現在還心存著一個疑惑,那就是為何負負可以得正。實際上,從大學開始,袁隆平老先生的數學成績就不好,他因此還曾經找過他的大學同學、另外一位工程院院士、衛星領域專家林華寶給他補課。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2003年,李愛珍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2007年5月,李愛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就是這麼優秀的人才,曾前後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最後因為種種原因,全部落選了。到如今,李愛珍已經是花甲老人,對中科院院士已經不再執著了,現在的李愛珍更加著重於培養下一代,因為在她看來,人會消逝,但知識不會消失。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2003年,李愛珍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2007年5月,李愛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到如今,李愛珍已經是花甲老人,對中科院院士已經不再執著了,現在的李愛珍更加著重於培養下一代,因為在她看來,人會消逝,但知識不會消失。她想要將自己的精神、衣缽傳承下去,繼續為中國做出貢獻。
  • 科學VS工程院院士,誰含金量高?高福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工程院士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方面,最高學歷為博士,與世界接軌,在學術榮譽上,應該是院士最高了,因為院士稱號是終身的,能評上院士說明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有很強的實力,對於科技方面有重大和突出的貢獻,大家在評價大學的時候,都是以這所高校有多少院士作為一個衡量標準,那麼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袁隆平為何被中國科學院拒之門外,就是不授予袁老院士
    袁隆平是中國現代、當代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中餐不僅解決了問題,同時也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福音,袁隆平已經挽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是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人,聯合國世界糧食獎授予他,我國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第一次會議的國家最高元科技獎項有資格老,在11年前的宮殿,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授予他榮譽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真實情況怎樣?
    近日,屠呦呦第四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遍網絡。中國工程院表示:消息不實。除屠呦呦外,往屆院士選舉中也有不少熱門人選最終落選。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但均落選。直到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袁老才在1995年最終當選。2011年饒毅和施一公落選,饒毅之後公開發布聲明,稱今後永遠不再參選院士。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增選院士名單,諾貝爾獎與拉斯克獎得主屠呦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候選名單中。近期輿論發酵,很多人開始質疑為何屠呦呦評不上院士。目前目前我國中醫藥領域的院士有:陳可翼、程莘農、吳以嶺、王永炎、石學敏、張伯禮、李連達等共七名。而這七名院士所研究的方向都是將中國傳統醫學思想納入現代醫學體系中。如工程院院士程莘農是我國針灸領域的權威,編寫了針灸醫學的教材;張伯禮院士則進行了舌診客觀化研究,在中藥循證評價方法建立中起了重要貢獻。
  • 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一位科學家。那這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連院士也評不上呢?我們看看她落選的理由: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經歷。3、屠呦呦SCI論文稀少。是不是很可笑呢?不可笑,因為在我國,這都是評選院士的必備條件。
  • 當代神農袁隆平,一個讓中國人吃飽的男人,為何卻進不了中科院?
    而在咱們國家,院士就是最高的學術榮譽稱號。不過很可惜,在當前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公布的811名院士名單裡面,並沒有袁隆平的名字。要知道早在2006年,袁隆平就已經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說明他的成績早就得到了國際的認可,然而咱們中國科學院卻偏偏將其拒之門外。是故,許多不明真相的朋友紛紛為袁老鳴不平,甚至於還傳出門第之見,學界大佬有心穿小鞋等一系列的說法。
  • 校友鄭泉水、徐建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校友鄭泉水、徐建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9-11-22 12: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袁隆平院士,解決世界難題,為何無緣諾貝爾獎?
    作為農學領域泰鬥,袁隆平院士的貢獻遠遠超越了這一學科,也不局限於中國。而是為世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畢竟人口激增,環境破壞,耕地減少,提高糧食產量是關鍵。無論是共和國勳章所體現出的分量,還是一系列頭銜所彰顯的地位,都讓我們看到了袁隆平院士對於世界的影響。
  • 顏寧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卻在中國院士評選中落選,終於知道原因了
    顏寧毫無疑問是頂級的科學家,她在2019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她之前在中國的院士評選中卻遺憾地落選。李愛珍在2007年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但在中國兩院院士評選中卻先後4次落選,且都在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