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卻在中國院士評選中落選,終於知道原因了

2020-12-04 我女兒最喜歡藍色

顏寧毫無疑問是頂級的科學家,她在2019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她之前在中國的院士評選中卻遺憾地落選。

李愛珍在2007年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但在中國兩院院士評選中卻先後4次落選,且都在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

屠呦呦是我國諾獎獲得者,但卻不是兩院院士;袁隆平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但在我國卻是工程院院士。

為何這麼多頂級科學家輕易地就能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在中國評選院士卻如此困難呢?這和兩國院士的評選方式和地位有關。

l 兩國的院士地位完全不同

雖然院士的身份是一種巨大的榮譽,這在中美兩國並無任何區別。但兩國院士的身份卻並不相同。

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屬於國立科研機構,與教育部平級,直接由國務院管轄。屬於官方機構。而美國科學院完全是自治學術組織,屬於民間機構。致力於給聯邦政府提供科學技術方面的諮詢和建議。

我國兩院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是副省部級待遇,且有專項津貼。更重要的是院士的頭銜可以爭取更多的科研經費,在學術上也有更多的話語權,其實際的利益遠超規定的相關待遇。

美國科學院院士不同,雖然這是僅次於諾獎的學術榮譽之一,但並不帶來實際的行政和經濟上的利益,相反,入選者還需要繳納每年200美元的會費。

l 院士的提名方式不同

我國的兩院院士評選,必須由現有院士或者學術團隊提名。其中有幾個硬性指標。年齡不能超過65歲,處級以上幹部不作為院士候選人(當選的院士倒是可以進入仕途),工程院軍隊行政幹部不作為候選人。

為了不讓個人或者小團體對選舉結果產生不良影響,美國科學院院士評選提名方式異常複雜。

在提名環節上,除了各學科分組提名,還可以多名會員聯合提名,但這種「志願提名小組」人數要在20-30之間,且不能有5人同屬某一機構,也不能有超過12人同屬某一學科分組,參與者當年只能提名一次。

會員只能由內部推薦投票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因此候選人的正式提名只能由現任會員提交。

l 院士的評選標準不同

我國的院士評選,申報的材料相當複雜。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申報院士的材料動則厚厚一疊,事無巨細,能找到了業績、論文、推薦、成果、專利或者任何對評選有幫助的材料都會羅列其中。

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提名材料則要簡單很多。只包括候選人的簡歷、限定在250詞左右的候選人學術成就概述,以及數量不超過12篇的代表性論文和著作。

顯然,我國評選注重的是量,評選材料必須具備相當的體量,不然不足以形容候選人的學術成果和優秀。

而美國則更注重質,強調的是候選人在相關領域成就的重要性,稀缺性以及獨立性,對數量的堆積並不感冒。

l 評選過程完全不同

我國的院士評選當選標準有3條。1.選舉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差額比例為20%。2.各學部參加投票的院士人數,應該超過本學部的1/2。3.贊成數不少於投票人數的2/3,額滿為止。

美國在投票環節上設計得也相當複雜。在最終確定之前,被提名的候選人往往要經過四五輪篩選。美國科學院分為6個學部,學部下面又共分為31個學科分組,因此在收集提名後,各學科分組就要先取得一致意見,進行至少兩輪投票,得到最多數的認同。

如果候選人同時在兩個或以上的學科領域獲得提名,那還要另外計算。

六個學部根據他們的排序選出約為名額150%的人數組成 「優選名單」(Preference Ballot),提交到大會進行投票。

美國科學院選擇最後由全體成員依據學術標準進行投票。因此在最終大會上,各位成員不僅要投自己研究的領域,還必須對其他領域都進行投票,且選出人數要達到最低要求才算有效。整個評選過程異常繁複。

l 評選的保密性不同

我國院士評選,被提名人是公開的,無論是被提名人本人還是其他評選人都清楚是哪些人在競爭院士頭銜。

其中自然也免不了各種拉票,包裝以及其他相關的操作,更要平衡各個大學,各個地方以及各個學術流派的相互影響。其中的關係錯綜複雜,人脈因素不可避免。

而美國科學院是自治的學術機構,選舉成員最重要的是保證學術獨立,不受外界各種人士的任何幹擾。

因此,從提名到投票者長達一年的時間內全程保密,除了內部評選人員,就連被提名人自己也不知道被提名,拉票包裝之類的活動自然也不可能發生。

科學家在當選前並不知道自己被提名,比如顏寧就是在當選後才知道自己被提名,事先沒有任何的風聲。

很清楚,中美兩國的院士評選機制完全不同。雖然都是在評選傑出的科技人才,但無論是機構本身的性質、福利、提名和評選方式乃至公開透明的程度都完全不同。

相對而言,我國兩院院士由於屬於官方機構,當選者具有相當的待遇和地位。同樣,權利和義務相對等,對評選院士的篩選和平衡也顯得更為看重。

兩套完全不同的評選體系在同一個人身上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就顯得非常正常了。因此,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而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當選中國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科技精英,沒有能夠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也並不罕見,畢竟體系不同,標準不同,結果不同也屬於正常現象。

相關焦點

  •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同時,2017年也有一位才華與顏值並存的中國籍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就是顏寧。說起顏寧大家或許並不陌生,顏寧曾是土生土長的清華人。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後,他便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已經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的她選擇回國,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這一當,就是10年。
  • 清華顏寧留學之後回國,落選中科院又出國,入選美國科學院
    顏寧在評選兩院院士的終審時沒有通過。同一年,顏寧選擇離開清華大學,離開祖國,前往美國自己攻讀博士學位的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受聘為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2019年,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時的顏寧年僅42歲有的人猜測她是因為在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中落選才負氣出走
  • 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我國科學院院士到底是如何評選的?
    顏寧在去年成為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起轟動,有網友扒了她的歷史發現這位清華才女曾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下便在網絡上引起多番討論,其討論內容無非是顏寧是否夠格,或者是科學院院士的評判標準是否存在漏洞。那麼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呢?看看我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的或許就能得到答案了!
  • 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我國科學院院士到底是如何評選的?
    顏寧在去年成為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起轟動,有網友扒了她的歷史發現這位清華才女曾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下便在網絡上引起多番討論,其討論內容無非是顏寧是否夠格,或者是科學院院士的評判標準是否存在漏洞。那麼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呢?
  • 顏寧國內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主要是4點原因
    ,同年國內落選院士2017年對於顏寧而言是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2019年4月,距離顏寧出走美國過去了2年,這一年對於顏寧而言也算是很有意義的一年。因為她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也說明美國方面對於她科研學術能力的高度認可。比較戲劇性的是,顏寧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會當選,因為她並沒有提出申請。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二、2019年遺憾落選中國院士關於顏寧教授的落選,產生的爭議似乎要遠遠大於屠呦呦先生。因為顏寧並不是沒有參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只是非常遺憾地落榜了。2019年一則「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負氣出走清華」的新聞消息刷遍了學術界的論壇,當然這樣譁眾取寵的新聞多半是存在誤導性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為顏寧教授感到不平。
  • 顏寧教授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後負氣出走?抱歉,這是個假消息
    但她卻在不惑之年選擇遠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終身教授,並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但隨著顏寧教授 「學術女神」形象的深入人心,對顏寧教授的相關消息也出現了一些不實的報導。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顏寧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負氣出走美國」。儘管很遺憾顏寧教授至今尚未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這卻是一個假消息。
  • 師徒兩人相繼落選院士,施一公辭去清華副校長,顏寧當選美國院士
    哈嘍大家好,我是老王談教育99我們都知道現在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傳播的速度很快,我們奮鬥在一線的「白衣天使」醫生護士們都在盡職盡責地為人民服務,他們不僅僅沒有假期,而且還不怕危險困難,他們艱難而上,努力研製解藥出來。
  • 被傳「3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離棄祖國」,顏寧:扯淡!
    【文/觀察者網 陸雨聆】自從5月13日連發兩篇Nature的那一刻起,「顏寧」這個名字又雙叒成為了自媒體的「香餑餑」。連日來,網上流傳著多則講述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早年經歷的故事,稱其身為「清華才女」,卻在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
  • 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新選出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包括了兩位中國學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作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的顏寧,還曾一度上了熱搜。如果你還不知道顏寧是誰,那說明你可能是生活在沒有網絡的時代。
  • 清華才女顏寧落選國內院士,去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主要有3點
    一時間大家議論紛紛,有人猜測她是工作不順利,也有人說是因為評院士落選,所以負氣出走,但更傳奇的是, 去美國兩年之後她就被評為了美國院士,這是為什麼呢? 巧合的是那一年她參與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而且恰巧落選,所以網友們紛紛猜測她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才選擇出走美國,要知道如果當年她評上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那麼她就會是中國最年輕的院士,但顏寧對此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她說很感謝清華提供給她的一切,她也並非落敗而逃,而是想換一個環境,踏出舒適圈,讓自己進一步成長。
  • 她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評上了美國院士,網友:經歷像顏寧!
    於是,四次落選中科院院士的李愛珍就這樣意想不到的成為了美國的院士。但最令人詫異的是成為美國院士的李愛珍直到如今也一直保留著中國國籍,這一行為讓我們見證了李愛珍深厚的愛國情懷,同時也讓更多人感到了惋惜。作為施一公的實力女弟子,顏寧個人身上的才華絕對是最出眾的那一類學者。可就是這麼一位優秀的青年學者卻三次落選院士評選。 因此最後的顏寧也是再次出走美國,成為了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李愛珍和顏寧的落選使得很多人都在質疑兩院院士的評選機制,認為這其中存在了很多的缺陷,尤其是年齡和資歷方面的要求。
  • 院士落選之痛: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饒毅成科學界魯迅
    在中國知識分子的心目中,含金量最高的榮譽,莫過於「院士」頭銜了吧?正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得到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認可,無疑是一件光榮的事兒。所以,面對這學術領域的無上榮譽,不管是本國發展的賢能之士,還是留學回來的海歸精英,都會怦然動心。但偏偏中國這院士又捉摸不定,所以也上演了無盡的離合悲歡,其中爭議最大的,莫過於「學術女神」顏寧以及「現代魯迅」饒毅了。
  • 作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顏寧赴美任職,真的是院士落選負氣出走?
    談到顏寧,很多人對她的印象可能並不好,甚至不少人認為,國家培養了顏寧,她卻赴美任職,辜負了國家和人民的期望和培養。有關顏寧最熱的一個話題,正是「顏寧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負氣而走」,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下面筆者就來帶大家好好了解一下。
  • 施一公師徒兩人落選後,顏寧卻加入美國院士,師父辭去清華副校長
    院士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科研人員所追求的,幾乎所有的科研人員都會去競爭院士頭銜,院士頭銜不僅僅是物質的豐富更是在地位以及自己的研究受認可的標誌。在國內很多科研人員都以院士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但是在中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優秀的人也非常多,可想而知院士能當上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
  • 施一公師徒兩人落選後,顏寧卻加入美國院士,師父辭去清華副校長
    院士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科研人員所追求的,幾乎所有的科研人員都會去競爭院士頭銜,院士頭銜不僅僅是物質的豐富更是在地位以及自己的研究受認可的標誌。在國內很多科研人員都以院士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但是在中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優秀的人也非常多,可想而知院士能當上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而且院士的名額也不多,很多優秀的研究人員都削尖腦袋想被選中。
  • 顏寧離開清華大學,施一公辭去清華副校長,師徒2人都曾落選院士
    在2017年,顏寧教授成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候選人,憑藉著她顯著的科研成果,我們都認為顏寧教授能夠成功當選院士,但是結果出人意料,顏寧教授落選了。而就在落選院士這年,普林斯頓大學向顏寧教授拋來了橄欖枝,邀請她回校任教,顏寧教授曾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和博士後,因此,普林斯頓大學也算得上是顏寧教授的半個母校,對於普林斯頓大學熱情的邀請,在清華大學任教10年的顏寧,最終決定離開清華大學,前往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 13年前毅然回國的超級博士顏寧落選院士「負氣出走」?顏寧:扯淡
    顏寧的「負氣出走」2017年顏寧突然決定離開清華,重返母校普林斯頓大學繼續深造。顏寧的這一舉動,實在令人震驚,引起了網友的一片熱議,有人說她是因為落選中科院院士,甚至很多人冷嘲熱諷說她「崇洋媚外」。對此,顏寧回應了兩個字「扯淡」!
  • 顏寧為何落選院士?並非中科院不愛才
    最近網上流傳稱「顏寧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開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因此,有許多網友也真信了,在網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流露出了不滿、不屑的情緒,有的對她則是冷嘲熱諷,乃至誹謗。而有部分網友說:中科院院士評選方法需要改改了,顏寧這樣出色的科學家都選不上院士,還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女士也不是院士,如果不是評選機制有問題,為什麼最優秀的科學家都選不上院士?顏寧為什麼落選院士,是不是院士評選方法存在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以及它的由來?
  • 中科院院士VS美國科學院院士,哪個含金量高?
    最近,我國一些科研領域人才在國內落選院士,卻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頗受大家爭議,從近些年來看,落選中科院院士,而被挖走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不止顏寧一人,連大家熟知的袁隆平,曾經就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卻早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