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南農村走出,他創造這項"中國第一",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2020-11-06 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

10月27日,國際宇航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曾任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發部總工程師、實踐十號衛星總指揮等職,現擔任某對地觀測衛星系統總指揮的蘭州大學1979級傑出校友邱家穩當選工程學部終身院士。

國際宇航科學院是非政府性的國際學術組織,由世界著名科學家馮·卡門倡導,於1960年8月16日成立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其宗旨是利用航天技術促進人類的和平與社會的發展,由在航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組成,有基礎科學、工程科學、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四大學部。

2020年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選舉共有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義大利、日本、法國、德國等28個國家的54名航天專家入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59名航天專家受聘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中國共有18名專家成功入選(含臺灣地區),其中基礎學部通訊院士1名,正式院士2名;工程學部通訊院士4名,正式院士3名;社會學部通訊院士2名,正式院士6名。

出生在河南新縣的邱家穩,在學生時代就非常喜歡看體育比賽,但是經常因為國際通信衛星轉播時間問題,導致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時候就突然中斷。"如果祖國航天事業發展了,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好奇心的驅使,讓邱家穩從此時開啟了追尋他航天事業夢想的徵程。

1983年,從蘭州大學畢業後的邱家穩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10所開始攻讀研究生,對於學術的追求和孜孜不倦的努力,讓他相繼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並進入510所工作,既是所長、研究員,同時也擔任博士生導師。

作為中國最西端的一個航天研究所,510所所處的環境條件惡劣,競技水平落後,但是邱家穩卻無怨無悔、默默駐守此地數十年。"航天事業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實力和綜合國力。"邱家穩表示,"對知識分子而言,個人的發展往往處於次要地位,更多的則是國家的發展。"他樂稱,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是磨練人。

由於從小受到父親的嚴格管教,邱家穩身上一直保持著節儉和誠信的優良品德,對於他而言,科研項目必須要用客觀事實說話,說真話,講誠信。雖然穿著普通,性格內斂,但是在他的身上永遠都有著一股不服輸的"犟脾氣",航天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在他身上得到了良好的傳承,他把對待科研的"誠信"落實到每一天的工作中,落實到衛星的每一個研製數據中。這也是他所負責的衛星研製工作順利進展的堅實保障。在長期從事空間技術研究的過程中,邱家穩負責完成並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和某型號高分衛星,為我國空間科學與國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邱家穩已經擁有多項國家、省、部級榮譽稱號,並在真空技術和空間應用薄膜的研究領域裡取得了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科研成果。眼下,他正領導著幾百名從事航天技術的科研人員,為國家空間技術的發展默默奉獻著。"隨著祖國的建設發展,甘肅亦是越變越美了。"邱家穩說,"這裡已匯集了多家全國獨一無二的科研機構,為地方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多年來,邱家穩始終發揚著蘭大人"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精神,牢記使命、堅持奮鬥,紮根在祖國西部數十年,為國家空間技術的發展默默奉獻。而他的精神與故事,也將成為激勵更多新時代航天人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的時代烙印!


關注"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關於"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蘭州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蘭州大學官微、新縣廣播電視臺官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工會官微

相關焦點

  • 甘肅省兩名科學家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我省兩名科學家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每日甘肅網11月2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武永明)國際宇航科學院日前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我省兩名科學家當選工程學部正式院士,他們分別是:曾任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的邱家穩研究員、現任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的李得天研究員。
  • 紅城驕子邱家穩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邱家穩研究員當選工程學部終身院士他負責完成並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和某型號高分衛星,為我國空間科學與國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是國際宇航聯結構與材料委員會委員和裝發部先進位造技術專業組專家。
  • 和德宇航總裁周大創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15日訊(記者徐紅)國際宇航科學院(IAA)近日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2017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北京和德宇航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周大創位列其中,榮幸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社會科學部終身院士。
  • 校友邱家穩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10月27日,國際宇航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蘭州大學1979級校友、曾任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的邱家穩研究員當選工程學部終身院士。他負責完成並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和某型號高分衛星,為我國空間科學與國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是國際宇航聯結構與材料委員會委員和裝發部先進位造技術專業組專家。
  • 清華校友周志成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7月20日,國際宇航科學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IAA)2018年院士選舉結果公布,清華校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研究員周志成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工程學部正式院士。
  • 西工大李學龍教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正式院士
    日前,國際宇航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西北工業大學李學龍教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基礎學部正式院士。李學龍,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據悉,今年的選舉中,中國共有18名專家成功入選(含臺灣地區),其中正式院士11名,通訊院士7名。基礎學部中,正式院士2名,通訊院士1名。截至今年,在國際宇航科學院基礎學部的中國大陸院士一共有13人,李學龍教授是基礎學部首位來自中國西部的院士。
  • 西工大李學龍教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正式院士
    日前,國際宇航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我校李學龍教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基礎學部正式院士。李學龍,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據悉,今年的選舉中,中國共有18名專家成功入選(含臺灣地區),其中正式院士11名,通訊院士7名。基礎學部中,正式院士2名,通訊院士1名。
  • 西北工業大學李學龍教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正式院士
    日前,國際宇航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我校李學龍教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基礎學部正式院士。據悉,今年的選舉中,中國共有18名專家成功入選(含臺灣地區),其中正式院士11名,通訊院士7名。基礎學部中,正式院士2名,通訊院士1名。截至今年,在國際宇航科學院基礎學部的中國大陸院士一共有13人,李學龍教授是基礎學部首位來自中國西部的院士。
  • 他是中國光學之父,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被評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縱觀古今中外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之所以能不斷進步就在於發明創造。從人類創造第一件石器工具到如今的網際網路,無不揭示了這個主題。許多重大的發明創造都離不開科學家,他們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 14位中國學者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了解一下?
    現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兼),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農村部動物流感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10月當選中國科學院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一屆理事會副會長;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北京這位教授厲害了!
    7月27日,歐洲科學院 (Academia Europaea, the Academy of Europe) 正式公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秋明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歐洲科學院年會暨新當選院士入會儀式將推遲至2021年10月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市舉行。
  • 我校8位教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位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對外公布,我校陸夕雲、葉向東、楊金龍、俞書宏4位教授,以及常進、陳學思、相裡斌、吳宜燦4位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譽教授安東·塞林格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從廣東貧寒家庭走出,他赴蘇聯留學,回國後"創造"領域歷史,當選院士!
    他出生於廣東興寧的一個貧寒家庭,學習成績卻名列前茅。吃苦耐勞的他獲得了命運的垂青,考入了中國農業大學。他曾駕駛拖拉機開墾過荒地,在工棚裡學習知識,也曾在蘇聯留學,還創造了多個&34;,成為中國農業機械化的開拓者。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汪懋華。
  •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何質彬和他的三個「夢」
    擔任太空體育學課題組首席科學家的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何質彬在發表主題演講。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何質彬日前在珠海參加「基於人類的太空體育運動學分類研究」研討會時接受了中新網記者專訪,八十多歲的他表示,自己仍然要繼續為中國的航天夢做貢獻。
  • 施一公簡歷: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圖)
    光明網教育5月1日消息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科學院發布消息,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的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  同時,千人計劃學者、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 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
  • 華南理工教授當選波蘭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日前,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孫大文以最高票數當選波蘭科學院外籍院士。
  • 四名溫州人當選中國科學院新院士
    此外,中國科學院新增外籍院士16人,出生於溫州的華人科學家沈志勳名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此次有兩名科學家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別為謝作偉、滕錦光,他們均是溫州鄉賢。出生於溫州市區的華人科學家沈志勳為何是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溫州市科協的工作人員表示,沈志勳是美籍華人,所以是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蘇州大學時玉舫教授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遲力峰教授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8月26日,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時玉舫教授收到歐洲科學院院長Sierd Cloetingh教授發來的賀信,祝賀他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8月29日,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教授遲力峰教授也收到了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好消息。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當地時間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宣布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及26名外籍院士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深耕取得的傑出成就。截至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總人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達到501人。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最新公布的這份名單中,現年5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桐鄉人朱永官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桐鄉人朱永官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目前,桐鄉籍兩院院士人數增加至6人!  朱永官院士,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19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9年在浙江農業大學獲學士學位;1992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獲理學碩士學位,1998年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獲得環境生物學博士學位。1994年3月至2002年1月先後在英國女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學習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