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第28屆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大會在義大利裡雅斯特召開。新一屆院士名單揭曉,本次大會共增選了46位院士,其中14位來自中國。
2019年新當選TWAS院士的14位中國大陸科學家分別是: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
張福鎖,男,出生於1960年10月,陝西鳳翔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2月從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博士後流動站出站,現工作單位中國農業大學,1997年1月-2011年11月擔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現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與糧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一職 。2018年7月當選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副理事長。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與糧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營養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民盟中央委員,民盟中央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農業大學委員會主任、農業部科技委委員、教育部科技委農林學部副主任、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專家組組長、國家環境特約檢察員、北京市人大代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和國家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中科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陳化蘭
陳化蘭,女,1969年3月出生於甘肅省白銀市,動物傳染病及預防獸醫學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現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兼),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農村部動物流感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陳化蘭從甘肅農業大學碩士畢業後,考入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1997年獲得傳染病與預防獸醫學專業博士學位;1999年前往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流感分中心進行博士後工作;2002年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2005年獲得第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06年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2008年擔任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禽流感參考實驗室主任;2012年當選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生物標準委員會副主席;2015年被評為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之一;2016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化蘭的研究方向為禽流感病毒跨種屬感染及其致病性的分子遺傳與分子致病機制。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濤
徐濤,1970年5月出生於湖北宜昌,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德馬普合作小組主任。
1988年到1997年徐濤在華中科技大學先後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1996年至1999年,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博士後;2000年6月回國擔任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物理與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同年被聘為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00年至2003年擔任華中科技大學生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2007年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所長,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5年7月當選為十二屆全國青聯副主席;2017年10月當選中國科學院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一屆理事會副會長;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
魏輔文,男,1964年4月生於重慶市雲陽縣,籍貫重慶雲陽,博士,保護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4年和1987年在西華師範大學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大熊貓、小熊貓等瀕危動物保護生物學研究,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黃荷鳳
黃荷鳳,女,1957年9月出生於浙江省嵊州市,生殖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院長,生殖遺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浙江大學)主任 。
1982年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1989年獲得婦產科學碩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11月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黃荷鳳的學科專長生殖醫學、生殖遺傳。研究方向配子和胚胎源性源性疾病,生殖和助孕安全。
中科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趙宇亮
趙宇亮,男,研究員,博導,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5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化學系,現任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實驗室,開創了納米毒理學領域在我國的起步、形成和發展,同時使中國在該領域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
目前主要從事納米毒理學、納米藥物以及放射化學相關研究。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百人計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973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納米重大項目共同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主任,蘇州大學客座教授;現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
2016年11月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化學獎。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
張濤,1963年出生於陝西省安康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
2013年12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萬人計劃」第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明
劉明,女,1964年4月出生於江西豐城。
1985年,合肥工業大學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1988年,合肥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得碩士學位。
199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2000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和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主任。
2008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15年7月31日,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015年12月7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8年1月25日,出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院長一職。
她是微電子科學與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微電子器件與集成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
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曲久輝
曲久輝,1957年10月1日出生於吉林長春,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2年曲久輝畢業於吉林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7月和1992年4月畢業於哈爾濱建築大學,分別獲工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1994年9月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後出站後進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後擔任副研究員、室副主任、研究員、中心主任助理、中心副主任、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心主任;200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06年獲得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環境工程學科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資助;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領銜成果獲得國際水協會全球應用研究創新項目獎;2014年當選為國際水協會傑出會士;2015年7月受聘為桂林理工大學榮譽校長 。
曲久輝主要從事水汙染控制,特別是飲用水質安全保障的理論、技術和工程應用研究。
中科院院士、首都師範大學方復全
方復全,男,漢族,安徽桐城人,無黨派。1986年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應用數學專業,吉林大學基礎數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
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徐紅星
徐紅星: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院長;長期從事表面增強光譜和等離激元光子學(plasmonics)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單分子表面增強光譜和納米全光網絡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和系統性的工作。
主持的項目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金委重點項目和儀器專項、中科院重要方向項目,基金委面上項目等。
2010 獲第十一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13 年獲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在包括Nature Commun.,PRL,Nano Lett.,PNAS,JACS, Adv. Mater.等的國際著名科學雜誌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影響因子>7的有42篇(其中30篇為第一或通訊作者)。全部論文近五年被SCI 雜誌引用7000 餘次,H 因子40,17篇論文被SCI雜誌引用超過百次,最高單篇被引用1240餘次,是1999年發表的所有PRL中引用最高的十篇文獻之一,次高910餘次,是2000年發表的所有PRE中引用最高的文獻。
這些工作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被邀請撰寫綜述性論文10 篇,獲重要國際會議邀請報告40 餘次,任Optics Express副主編及多個SCI 期刊的編委,組織了十餘次國際學術會議。在等離激元光子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四個國際會議(SPP, NFO, SPIE 的Plasmonics 分會,等離激元光子學前沿國際會議FOP)中,擔任前三個會議的程序委員會委員和FOP 會議的三屆大會主席,其中FOP2 被Nature Photonics 專欄報導。2017年7月,入選為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
中科院院士、燕山大學田永君
田永君,1963年生,1987年於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現燕山大學)材料學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1994年於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 。
2001年被教育部聘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為河北省首位長江學者。200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6年獲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2009-2017年國家基金委「新型亞穩材料的設計原理、實驗合成與結構調控」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任中國儀表材料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材料分會常務理事,Science China Materials副主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Materiomics等期刊編委。
主要從事新型亞穩材料的設計與合成研究,並在超硬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分別入選2013年度和201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1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6年度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獎者。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北京大學曾毅
教授,博士生導師,男,1952年9月5日生於江西。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健康老齡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老齡與人類發展研究中心和老年醫學部終身教授(tenured full professor)、並任杜克大學人口研究所與社會學系教授, 杜克大學中華人口與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1998年榮獲德國馬普研究院「傑出研究學者(Distinguished Research Scholar of Max Planck Institute)」終身榮譽兼職稱號。2010年5月當選為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彥隨
劉彥隨,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精準扶貧評估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區域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際地理聯合會農業地理與土地工程委員會(IGU-AGLE)主席,國家精準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專家組組長,中國城鄉發展智庫聯盟理事長,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農業地理與鄉村發展委員會主任。
主要從事區域農業與農村發展、土地資源工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等領域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土地整治工程重大項目等70餘項;出版著作18本、發表論文420餘篇,其中《Nature》、《Land Use Policy》等SCI/SSCI論文130餘篇;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2),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科學獎(2018),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5項、二等獎3項,發明專利9項,撰寫諮詢報告21份被中辦、國辦採用,得到國家領導人重要批示。在《人民日報》等發表時評專論等17篇,《Land Use Policy》、《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等學術期刊編委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大會共選出3位社會與經濟科學領域的院士,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彥隨、北京大學教授曾毅和來自美國的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教授Badiane Ousmane。
劉彥隨因其在基於農村土地利用和精準扶貧戰略的鄉村振興與發展創新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和傑出成就,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大會期間,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還為劉彥隨頒發了2018年社會學領域的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科學獎。
劉彥隨是中科院精準扶貧評估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人文與經濟地理學理論、技術及應用綜合研究,2015年起擔任國家精準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專家組組長。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983年11月10日,總部設在義大利的裡雅斯特,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營利性的國際科學組織,致力於支持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