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5日上午召開的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第27屆院士大會上,來自17個國家的40名科學家當選TWAS院士,其中南京大學1980級校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等10名為中國大陸科學家。TWAS獎頒發給在科學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發展中國家科學家。迄今,中國大陸共有TWAS院士215名,其中獲獎科學家58名。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983年11月,總部設在義大利的裡雅斯特,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營利性的國際科學組織,致力於支持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學研究。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從發展中國家的科學院、國家研究理事會、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發達國家的科學組織的著名科學家中選舉產生的,他們均在各自的學科領域對發展中國家科學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王貽芳,1963年出生於南京,198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從南大畢業後,王貽芳在丁肇中指導下研究高能粒子,1992年,王貽芳獲義大利佛羅薩大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工作。2001年,38歲的王貽芳放棄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工作回國。
多年來,他見證了中國粒子物理的成長與發展。2006年,在王貽芳等人多方奔走下,由中國主導、中美兩國合作、100多位科學家參與的大亞灣中微子國際項目正式啟動。2012年3月8日,王貽芳團隊實驗測得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該實驗曾入選2012年年末美國《科學》評選的「2012年十大科學進展」 。
2013年,王貽芳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傑出人才。2014年4月,榮獲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獎(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2015年11月9日,在2016年「科學突破獎」頒獎儀式上,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再次獲得舉世矚目:南大校友、中國科學家王貽芳領軍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小組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科學突破獎」單項獎金高達300萬美元,堪稱科學界「第一巨獎」。2015年12月,王貽芳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6月,《自然》雜誌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中國科學之星)新聞特寫,王貽芳等十人當選中國科學之星。
點擊連結查看更多往期推送
↓↓↓
《自然》選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南大校友王貽芳入選
南大校友王貽芳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中國科學家首次獲該獎項
校友風採 | 獲得諾獎的中微子振蕩是個啥?南大校友王貽芳帶領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青塔」微信公眾號、新華報業網等
編輯&責編:楊卓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