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7位科學家入圍,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983年11月,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營利性的國際科學組織,致力於支持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學研究。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一般從發展中國家的著名科學家中選舉產生,外籍院士從發達國家的著名科學家中選舉產生。
此次當選的7位中國學者簡歷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朱 永 官
朱永官,環境土壤學家,1967年8月生於浙江桐鄉。1989年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獲學士學位,1992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得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環境土壤學和環境生物學研究,在典型區域土壤汙染特徵,元素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機制,土壤修復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的創新成果。取得的成果得到同行廣泛認可,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和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等。
主要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第一完成人)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農業科學獎。至今已在國際主流刊物SCIence、Nature、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Plants、PNAS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研究成果多次得到Science、Nature、Cell Press、Trends in Plant Science等國際著名刊物報導或專文評述。
陳 軍
陳軍,無機化學家,主要從事無機固體化學的研究。1967年9月出生於安徽省宿松縣。1989年畢業於南開大學,1999年在澳大利亞Wollongong大學獲博士學位。
2002年任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導。2017年至2019年,任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院長。2019任南開大學副校長。
研究領域為能源材料化學、納米材料與高能電池以及氫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中國電化學貢獻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 烈 錦
郭烈錦,1963年出生於江西遂川。1983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熱能工程專業,1989年獲該校工學博士學位。
教授,博導。工程熱物理與能源利用學家,我國能源動力多相流及氫能學科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主要從事能源動力多相流及氫能科學技術的研究。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2.07~至今,任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期間所在國重實驗室連續四次國家評估中均評為優秀。
2003.12~2009.09,任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長,任期內在國家級學科評估中本學科評為全國第一。
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一等獎5項。榮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等。2017年「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18年2月首個50MW超臨界水蒸煤熱電聯產示範項目正式啟動。
朱 美 芳
朱美芳,1965年8月出生。材料學學科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國家863新材料領域'納米材料'重點專項總體組專家,中國材料學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上海複合材料學會常務理事,《高分子學報》、《合成纖維》及《功能高分子學報》編委。
在纖維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開展了系統研究,特別是在聚丙烯纖維的功能化和高性能化、新型納米複合材料與特種功能材料及其成纖技術(生物醫用纖維、相變材料)等方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近5年在Polymer、Synthetic Metal、JAPS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等論文60餘篇(其中SCI、EI收錄25篇),編著教材4部,發明專利12項(其中已授權1項),國際國內會議宣讀論文20餘篇,其中15次應邀作邀請報告和擔任分會主席。
趙 國 春
趙國春,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講座教授,西北大學教授。1985和1988年在原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2000年在澳大利亞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目前擔任國際主流SCI刊物Precambrian Research《前寒武紀研究》主編。
趙國春長期從事前寒武紀地質和超大陸研究,是國際知名的超大陸研究專家,其主要科學成就包括於中國華北發現的兩條19.5-1.85億年碰撞造山帶;最早提出20-18億年碰撞事件導致全球超大陸形成;提出Pangea超大陸東亞重建新方案。自1998年以來發表學術論文35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120餘篇,SCI總他引38,000餘次 (H-因子=119)。
2012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Pangea的東亞重建」首席科學家。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傑出青年基金,201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同年當選為美國地質學會(GSA)會士和「國際岡瓦納研究協會IAGR」主席。
2014-2020年每年入選科唯睿安(湯森-路透)高被引科學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2016年獲得29屆Khwarizmi國際獎一等獎和香港大學傑出研究者獎,2018年獲發展中國家世界科學院(TWAS)地球科學獎, 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 彤
楊彤,香港城市大學講席教授(Chair Professor),歐洲科學院院士。目前擔任香港數學會主席(2016 —)。
主持的科研項目「守恆律組和玻爾茲曼方程的一些數學理論」獲得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8年獲得首屆國際華人數學家大會晨興數學獎銀獎;2011年獲得香港裘槎基金會高級研究成就獎。曾擔任SCI雜誌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2013-2017)副主編,以及作為SCI雜誌Kinetic and Related Models的創刊副主編之一。
楊彤院士長期從事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特別是在雙曲守恆律和玻爾茲曼方程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的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關於雙曲守恆律,楊彤院士與其合作者引入了新的廣義熵泛函——後被稱為「劉-楊泛函」,並建立了一個圓滿的適定性理論,這一新的思路已被同行應用及推廣到其他的數學領域。
關於玻爾茲曼方程,楊彤院士與其合作者引入了新的宏觀與微觀分解,建立了玻爾茲曼方程與流體動力學方程的一個直接橋梁,得到了基本波與解的存在性與穩定性等一系列重要結果。
蔡 榮 根
蔡榮根,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學術所長,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理論物理所一室主任、副所長(主持工作)、所長。
1985年杭州師範學院物理系本科畢業,1987年四川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研究生畢業,曾在青海師範大學物理系任教,1995年獲得復旦大學理學博士學位。相繼在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韓國漢城國立大學理論物理中心,日本大阪大學物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
200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06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6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1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4年獲得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獎,2014年至2018年連續五年入選愛思維爾中國高被引學者名錄。
2016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領軍人才。2017年11月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被選為國際廣義相對論和引力學會會士,2020年12月被增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他現兼任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物理學會學術交流委員會主任,中國物理學會引力和相對論天體物理分會主任,國際廣義相對論和引力學會理事,亞太物理學會天體物理,引力和宇宙學分會副理事長,金磚國家引力,天體物理和宇宙學學會理事長,亞太理論物理中心(APCTP)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引力波相關物理問題研究」負責人。
研究領域:引力理論和宇宙學,發表論文260餘篇,論文被引15000餘次,H指數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