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1 03: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供稿 | 生物磁共振分會
責編 | 吉 佳
當地時間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新晉院士名單。
生物磁共振領域有3位學者當選,分別為多倫多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 Lewis E. Kay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研究員 Robert Tycko和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物物理系教授 Michael K. Rosen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3位學者的當選凸顯了核磁領域正逐漸成熟壯大。
此外,還有7位華人學者入選新晉院士名單。中科院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張元豪(Howard Chang)、程亦凡(Yifan Cheng)、黃永剛(Yonggang Huang)、華泰立(Terence Hwa)、曹穎(Doris Y. Tsao)和楊麗笙(Lai-Sang Young)等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是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機構。本年度新增選120名院士和26名外籍院士。至此,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職院士總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501人。
以下為此次入選的生物磁共振學者名單:
Lewis E. Kay
多倫多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國際生物磁共振學會發起人之一。致力於開發新的核磁共振技術以研究蛋白質的動態特性。
Robert Tycko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研究員,化學物理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從事核磁共振表徵β樣澱粉纖維的分子結構研究,涉及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發生及發展機制探究。
Michael K. Rosen
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物物理系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致力於採用核磁共振波譜方法來闡明信號通路控制肌動蛋白細胞骨架的結構和能量機制,以及生物大分子液液相分離這一新興交叉熱點領域。
生物磁共振小百科
什麼是
生物磁共振
生物磁共振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生物電子自旋共振、生物及醫學磁共振成像、磁共振代謝組學研究以及小分子藥物核磁共振分析等。
隨著生物磁共振領域的飛速發展,特別是磁共振(包括核磁共振和電子自旋共振)研究與生命科學研究的交叉發展,磁共振方法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與醫學的多個領域。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
生物磁共振分會
生物磁共振分會成立於2014年4月,主要關注磁共振(包括核磁共振、電子自旋共振及磁共振成像等領域)在生命科學中的相關方法的發展和應用。
分會致力於為我國生物磁共振及相關研究領域提供重要的學術交流平臺和建立人才培養機制,代表我國生物磁共振領域和外國或國際相關學術組織進行對等交流,並作為依託組織承辦國際生物磁共振會議。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新晉院士名單,3位生物磁共振學者入選》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