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德仁院士:北鬥為中國提升競爭力,未來要爭取全球用戶

2020-08-05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我們在長光衛星做了一個非常成功的北鬥應用。利用遙感衛星在天上找到了著火點。然後用北鬥的短報文功能,只用10秒鐘就將著火點的經緯度變成短消息發給森林救火部隊手機上。這個時間對於森林救火來說非常關鍵。」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李德仁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談到北鬥全球系統建成開通後的意義時,舉了上述的應用例子。

李德仁是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1939年12月31日出生於江蘇泰縣。李德仁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研究,提出了處理測量誤差的可靠性和可區分理論和空間數據挖掘理論。

7月31日,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中國北鬥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新篇章。

要讓北鬥變成全民,甚至是全球可用的北鬥,中國還面臨哪些挑戰和難點?北鬥未來如何與GPS競爭?未來北鬥還能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進?帶著這些問題,近日,在烏鎮舉辦的「長三角區域北鬥衛星導航產業生態高峰論壇」 上,澎湃新聞專訪了李德仁。

北鬥為中國在衛星導航領域裡搭建了國際競爭的能力

北鬥導航系統自2000年開始建設,到如今北鬥三號系統完全建成投入使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將為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目前北鬥已經成為了聯合國認可的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

「因為衛星導航系統是一個軍民共用的系統,是全世界競爭一個重要手段。軍用的意義不用說,打擊目標,運輸調度兵力,依靠的都是它。至於民用,人的活動都離不開你所在的位置和時間,北鬥提供的信息可以知道你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就構成了基礎數據。」李德仁說。

北鬥為中國在全球衛星導航領域贏得了一席之地,在李德仁看來,北鬥接下去的任務是要努力爭取全球用戶。「因為美國GPS早於北鬥系統建成,它稱自己在全球已經擁有30億用戶,相當於佔到了整個市場的70%。中國需要在這樣的局面下去爭奪全球用戶。」

要完成這個看起來不可能的任務,李德仁認為關鍵在於發揮北鬥自有的優勢。例如,北鬥的短報文服務是特色之一。此次北鬥三號組網成功後,北鬥對短報文通信服務進行了升級拓展,區域通信能力達到每次14000比特(1000漢字),既能傳輸文字,還可傳輸語音和圖片,並支持每次560比特(40個漢字)的全球通信能力。「這一特色在海上搜救、國際救援領域裡非常有用。原來的情況是等待救援者和救援者之間是單向聯繫,現在有了北鬥的短報文服務,就能就行雙向傳輸。提高了搜救的成功率。」李德仁說。

還有,北鬥要利用好中國廣闊的應用市場,形成從晶片到終端設備,再到應用的閉環。「中國的整個市場空間無限,在我預測明年可能會達到4000億元,北鬥要把中國市場佔領住,然後再去拓展海外市場。」

北鬥應用市場無限,但仍有挑戰

李德仁告訴澎湃新聞,北鬥的授時、通信、導航等功能已經很強大,如果再加上快速遙感增值服務和天地一體移動寬帶通信服務,形成PNTRC系統,那北鬥未來的應用市場是無限的。

這一點與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透露的北鬥未來謀劃不約而同,此前據冉承其介紹,北鬥後續要建設低軌衛星增強手段,以期能解決室內導航和水下導航信號弱,信號不穩定等問題。

「有了室內導航,我們可以做的應用就很多。」李德仁說。他舉了一個案例,有了室內導航,對於疫情的防控能起到關鍵作用。基於手機通信信號,一旦有疫情密接者進入某個大廈的某個房間,北鬥都能精確定位,並及時提醒。「這樣一來的話,我們可能就不需要大面積封城,對於經濟的損失也會降低。」

除了在疫情防控等特殊場合下,北鬥有所作為外,李德仁認為北鬥未來在民用方向更是大有可為。從老年人群體出發,基於北鬥衛星導航的終端設備可以幫助社區關愛獨居老人。「許多老人都是獨居在家的,如果他在家摔倒了,中風了,沒有人及時發現,就很危險。如果能利用北鬥系統自動上報功能,手機中裝了位置傳感器,一旦他跌倒就會有個振動提醒,因為姿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後時間超過半小時,那就能很快發現問題了。」李德仁告訴澎湃新聞。

不過,雖然應用市場前景廣闊,在李德仁看來,北鬥要想爭奪全球市場的挑戰和難度也不少。

首先是北鬥晶片元器件的生產與國外還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北鬥晶片材料之間的競爭非常大,現在大部分手機晶片用的還是國外的晶片,一旦國外斷供,我們就很危險。但這也給我們提供機會。國內要抓緊把北鬥晶片元器件搞上去。」李德仁稱。

其次,衛星導航的基礎學科競爭。「美國的GPS比我們先建成,許多技術和應用都已經非常成熟,對於中國來說,要反轉這樣的情況非常困難。所以我們關於北鬥導航的基礎學科研究要好好做,這需要一個過程。但我覺得中國人要把一個事情搞明白,一定是可以做到的。」

「我們要充分依託北鬥3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5G的優勢,抓好北鬥+和+北鬥,實現天空地通信,導航與遙感的一體化智能服務、為強軍、富國、利民做出萬億產值的大產業!」李德仁告訴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李躍群

校對:徐亦嘉

相關焦點

  • 專訪兩院院士李德仁:沒有想像邊界的北鬥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6日訊(趙芙瑤)他是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同時他還是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他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研究,提出了處理測量誤差的可靠性和可區分理論和空間數據挖掘理論。
  • 李德仁院士:北鬥系統可助力疫情防控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3日訊(趙芙瑤)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發表了主題為「產業數位化 數字產業化」的演講。演講共圍繞新基建、5G/6G、北鬥+/+北鬥、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四大板塊展開。
  • 兩院院士李德仁:北鬥時空體系精準助力疫情防控
    中新網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 餘湛奕)圍繞新基建、5G/6G、北鬥+與+北鬥、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四個部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13日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發表了主題為「論產業數位化與數字產業化」的主旨演講。在演講中,李德仁認為,北鬥時空體系能精準助力疫情防控。
  • 李德仁院士:建數字孿生智慧城市,北鬥精準定位可助力抗疫
    澎湃新聞記者 張若婷8月18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WGDC2020)上表示,基於數字孿生的智慧城市將實現在網絡空間對物理空間的現實城市的智能運控與管理,為城市交通、電力監測、公共衛生管理等能力均帶來提升與突破。
  • 大咖面對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要實現衛星一體化落地為民用
    在第四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要實現通信、導航、遙感衛星一體化,把數據能夠傳到手機終端,落地為民用。李德仁表示,「我們要把5G發展到6G,覆蓋到地球的陸、海、空、天,地面的5G網要跟天上的高軌、中軌、低軌衛星通信網連在一起,這就是這次會議討論的未來網絡的6G。」
  • 李德仁對話李蘭娟:基於北鬥、物聯網、人工智慧的「網絡空間精準管理」替代封城
    8月18日,在第九屆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學家李蘭娟,以及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圖「操盤手」董恩盛,三人網絡連線討論了當今時代,如何利用新技術防疫、抗疫的話題。本次對話由泰伯聯合創始人單蘊睿主持。
  • 中國北鬥大會在漢開幕 空間信息等10個項目籤約
    9月23日,主題為「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的中國北鬥應用大會暨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九屆年會,在武漢光谷舉行。  這是我國北鬥領域層次最高、最權威的專業盛會,也是大會首次在武漢舉行。今年的衛星導航定位終身成就獎,授予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衛星大地測量學家魏子卿。
  • 14位北鬥院士9位出自武漢 我國三代北鬥系統均有湖北力量
    武漢光谷是國內最早的北鬥產業基地之一,李德仁、劉經南、龔健雅等全國北鬥領域14位兩院院士,有9位在武漢,是目前擁有地球空間信息領域院士最多的地區。42所高校、56個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院所,產生了一系列北鬥科技成果。以劉經南為代表的武漢多位院士及科研人員,都曾先後服務過我國三代北鬥衛星系統建設。1993年,武漢大學校園裡便建設了國際衛星跟蹤站。
  • 院士委員楊元喜:助推中國北鬥導航系統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央廣網北京3月4日消息(記者李琳 孫利 王亮)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月28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米級快速定位北鬥晶片」正式推出,我國汽車全面進入米級導航時代。昨天,在參加全國「兩會」的科技界政協委員駐地,央廣記者獨家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北鬥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
  • 李德仁對話李蘭娟:「網絡空間精準管理」替代封城
    8月18日,在第九屆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學家李蘭娟,以及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圖「操盤手」董恩盛,三人網絡連線討論了當今時代,如何利用新技術防疫、抗疫的話題。本次對話由泰伯聯合創始人單蘊睿主持。
  • 李德仁:讓老百姓享受數位化信息化的快樂
    院士金句:數字城市的未來就是數字孿生城市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說,通過衛星遙感可以獲得米級解析度,無人機可以獲得釐米級解析度。現在有了北鬥,加上5G通訊,我們就能把一個物理空間,把中國城市裝到網絡裡去。
  • 11位院士齊聚中國北鬥應用大會 北鬥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供圖「2019年,以北鬥應用發展為核心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已達到3450億元,與2012年北鬥正式提供服務時相比,總體產值增長了4倍。」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於賢成在致辭中說。本屆大會以「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拓展北鬥融合應用新領域,培育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的北鬥特色。
  • 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光谷開幕 北鬥產業產值7年增長4倍
    本屆大會以「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以貫徹「新產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導向,以「科創中國」為抓手,促進導航、遙感、通信等衛星系統的技術和應用領域進行深入交流,推動衛星數據的共享和綜合利用,以及衛星應用產業結構升級、改造,拓展北鬥融合應用新領域,培育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的北鬥特色,營造開放、自主、兼容、漸進的北鬥應用發展環境。
  •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仁:智慧城市的未來是實現「數字孿生」
    澎湃新聞記者 李曉青9月9日,在「中國數字建築峰會2020」的活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在談及數字孿生與智慧城市時說,「數字孿生城市是數字城市的目標,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新高度。」
  • 院士論壇 | 李德仁:地球空間信息學的使命
    註:本文為出版於2019年10月的《李德仁院士文集作者李德仁院士。《李德仁院士文集》書目錄見二條。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現從事以遙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空間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科研與教學工作, 並推進地理國情監測、數字城市與數字中國、智慧城市與智慧中國的研究及相關建設。
  • 院士來了11位!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光谷開幕,聯智監測獲北鬥獎
    「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9屆年會」在武漢東湖高新區隆重開幕,這是我國北鬥領域層次最高、最權威的會議。大會以「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邀請了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束為,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吳海洋,科技部原部長、中科院院士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成等多位北鬥產業主管單位領導、11位院士和近百家行業知名企業家出席活動。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
    (科創上海)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中新社上海11月2日電 題: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作者 樊中華 鬱玫大科學裝置一直以來被視為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國之利器」。
  • 智匯八方,依迅協辦2020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助力北鬥產業升級
    2020年7月,我國北鬥三號建成開通,為全球提供服務。為深入貫徹「要加快推進北鬥應用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秘書處承辦,武漢依迅北鬥時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協辦,以「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
  • 科普:除了手機導航,北鬥還有哪些創新應用
    目前,全球應用北鬥系統導航的手機已經超過3.72億部。少有人知的是,助力疫情防控是今年北鬥應用的新亮點。北鬥系統在疫情防控的「武漢保衛戰」中發揮了極其特殊的作用:從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應用到方艙醫院的改造,從醫療物資的調配到生活用品的保障供給,從病毒的流行病學調查到武漢健康碼的應用都有北鬥的身影。國慶前夕,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在湖北武漢舉行,李德仁、劉經南、譚述森三位院士分享了北鬥的諸多創新應用。
  • 除了手機導航,北鬥還有哪些創新應用
    目前,全球應用北鬥系統導航的手機已經超過3.72億部。少有人知的是,助力疫情防控是今年北鬥應用的新亮點。北鬥系統在疫情防控的「武漢保衛戰」中發揮了極其特殊的作用:從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應用到方艙醫院的改造,從醫療物資的調配到生活用品的保障供給,從病毒的流行病學調查到武漢健康碼的應用都有北鬥的身影。國慶前夕,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在湖北武漢舉行,李德仁、劉經南、譚述森三位院士分享了北鬥的諸多創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