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論壇 | 李德仁:地球空間信息學的使命

2020-09-22 測繪學報

《測繪學報》

構建與學術的橋梁 拉近與權威的距離

複製連結,關注《測繪學報》抖音!

【測繪學報的個人主頁】長按複製此條消息,長按複製打開抖音查看TA的更多作品7NsBSynuc88[抖音口令]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GeoTalks 。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所刊載內容僅供交流參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場。

註:本文為出版於2019年10月的《李德仁院士文集》的序言。作者李德仁院士。《李德仁院士文集》書目錄見二條。

李德仁

博士,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現從事以遙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空間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科研與教學工作, 並推進地理國情監測、數字城市與數字中國、智慧城市與智慧中國的研究及相關建設。

現代科學研究的基本對象集中於物質、能量和信息三大主題,從20世紀20年代信息概念基本形成起,到40年代由於信息技術的突破和信息理論的創立,人類開始進入了資訊時代。

隨後,信息技術和信息理論的研究及應用工作開始全面展開。50年代以來,信息革命的浪潮席捲全球。到90年代初,信息概念與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生產與生活的各角落,信息產業迅速崛起,以信息高速公路為主幹的社會信息網絡正在世界許多國家加速興建,信息革命已向人類展示了光明燦爛的前景。

信息革命主要經歷了兩次大的浪潮:第一次形成了信息科學和信息產業,並以電子計算機的發明為標誌;第二次信息革命作為一次深遠的產業革命,以微電子技術、空間技術、信息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相結合為特徵。它給整個社會的生產、管理、服務和生活系統乃至現有的社會產業結構所帶來的影響,遠遠超過以蒸汽機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

數字地球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數字地球」時代。隨著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進步,人類正在大踏步地向萬物互聯的「智慧地球」時代邁進。

地球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社會可持續發展最基本的條件。因此,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如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統籌規劃國土資源的開發和整治、控制環境汙染,以及改善生態環境等。

隨著社會和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増強,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化目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最近幾個世紀的歷史看,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的影響主要是向變壞的方面發展。隨著世界人口的急劇增加,造成的資源大量消耗、生態環境惡化已是全世界有目共堵的事實。因此可以概括地講,人口、資源、環境和災害是當今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四大問題。

地球及其環境個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構成的複雜巨系統,為了解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需要人們不斷地認識地球。

地球科學作為一門已有數百年發展歷史的學科,在研究地球及其各圈層的起源、結構、演化與運動規律等基礎理論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並通過對上述四大問題的研究與戰略決策,在現代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隨著人類社會步入資訊時代,一方面,有關地球科學間題的研究需要以信息科學為基礎,並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建立地球信息的科學體系;另一方面,地球信息技術的發展又極大地促進了地球科學研究,特別是對地觀測技術的發展,使一些重大的地學間題面臨著新的突破。

地球空間信息學的發展與使命

地球空間信息學正是在地球科學與信息科學技術的交叉、滲透與融合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它作為地球信息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可為地球科學問題的研究提供空間信息框架、數學基礎和信息處理的技術方法;同時,它又通過多平臺、多尺度、多解析度、多時相的空、天、地對地感知和認知手段改變和提高人們觀察地球的能力,為人們作出準確而全面的判斷與決策提供大量可靠的信息。

從本質上講,地球空間信息學應作為認知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要研究和解決加何從各種對地觀測數據中智能地提取信息和知識的問題,從而實現數據一信息一知識的自動轉化。

  • 來自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對地觀測數據是以點方式記錄電磁波信號,代表從衛星到達地面目標點的相位和時延;

  • 來自光學遙感衛星的數據是以面方式來反映地表光譜反射率的灰度矩陣;來自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數據是衛星後向反射到目標的相位和振幅記錄。

這些不同類型的電磁波信號均要穿過大氣的電離層和對流層,會對原始信號產生幹擾和影響,所以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感知和認知涉及各類傳感器的建模、校正與標定,自主定位與定姿,各類數據的預處理與精處理,特徵提取與目標識別,語義與非語義信息的提取,信息融合與集成,以及空間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等方面,是一個複雜問題。

當前,隨著衛星通信技術和嵌入式通用計算技術的發展,為適應應急任務對航天信息感知和認知的實時要求,在軌處理和嵌入式實時智能化處理以實現數據一信息一知識自動轉化的問題已被提到日程上來。

隨著物聯網和雲計算技術的出現,無所不在的傳感器網絡將現實物理空間活動中的人、車、物的時空信息直接映射到數字網絡空間,使地球空間信息學從對地觀測拓展到對人和人類社會活動的觀測,通過地學計算可支持定量化的社會科學研究。

夜光遙感多時相數據可用於戰爭與和平、社會經濟發展、碳排放、城市發展和全球貧困分布諸方面的研究,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和手機數據記錄著人、車出行和物質的流通,這些時空大數據的智能分析將支持科學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推進人類社會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地球空間信息學又是一門面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大眾民生應用需求的服務科學。它需要從理解用戶的自然語言入手,搜索可用來回答用戶需求的數據,優選提取信息和知識的工具,形成合理的數據流與服務鏈,通過網絡通信的方式,將有用的信息和知識及時送達給用戶。

從這個意義上看,地球空間信息服務的最高標準是在規定的時間(right time)將所需位置(right place)上的正確數據/信息知識(right data/information/knowledge)送到需要的人手上(right person)。面向任務的地球空間信息聚焦服務,將長期以來數據導引的產品製作和分發模式轉變成需求導引的聚焦服務模式,從而解決目前對地觀測數據「又多、又少」的矛盾(每天接收的各類衛星數據達到TB甚至PB級,而用戶需要的數據又十分匱缺),實現服務代替產品,通應當今大數據智能時代的需求。

我們這一代人應當努力實現地球空間信息學的上述歷史使命。

李德仁

2019年8月18日

《測繪學報(英文版)》(JGGS)專刊徵稿:LiDAR數據處理

論文推薦 | 謝先明, 孫玉錚, 梁小星, 曾慶寧,鄭展恆:相位解纏的CKF局部多項式係數遞推估計法

資訊 | 南京師範大學「陳述彭大講堂」開講暨「地理信息科學專業陳述彭班」開班儀式議程

重磅 | 《測繪學報》主編楊元喜院士獲「錢學森傑出貢獻獎」

權威 | 專業 | 學術 | 前沿

微信、抖音小視頻投稿郵箱 | song_qi_fan@163.com

歡迎加入《測繪學報》作者QQ群: 751717395

進群請備註:姓名+單位+稿件編號

相關焦點

  • 李德仁院士主編期刊《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學報》被SCI-E收錄
    李德仁院士主編期刊《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學報》被SCI-E收錄 2020-09-24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訪兩院院士李德仁:沒有想像邊界的北鬥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6日訊(趙芙瑤)他是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同時他還是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他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研究,提出了處理測量誤差的可靠性和可區分理論和空間數據挖掘理論。
  • 李德仁院士:北鬥系統可助力疫情防控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3日訊(趙芙瑤)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發表了主題為「產業數位化 數字產業化」的演講。演講共圍繞新基建、5G/6G、北鬥+/+北鬥、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四大板塊展開。
  • 專訪李德仁院士:北鬥為中國提升競爭力,未來要爭取全球用戶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李德仁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談到北鬥全球系統建成開通後的意義時,舉了上述的應用例子。李德仁是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1939年12月31日出生於江蘇泰縣。
  • 兩院院士李德仁:北鬥時空體系精準助力疫情防控
    中新網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 餘湛奕)圍繞新基建、5G/6G、北鬥+與+北鬥、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四個部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13日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發表了主題為「論產業數位化與數字產業化」的主旨演講。在演講中,李德仁認為,北鬥時空體系能精準助力疫情防控。
  • 鎮江名人:遙感測繪第一人——李德仁
    李德仁,籍貫江蘇鎮江,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1985年,李德仁獲得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其255頁的博士論文《攝影測量平差中控制點粗差和像片系統誤差區分可能性理論和試驗》以「1分加5星」的得分創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答辯的最高紀錄。德國洪堡基金評委Grafarend教授等一致認為李德仁「解決了一個測量學的百年難題」。他提出的粗差檢測「選權迭代法」,被國際攝影測量界稱為「李德仁方法」。
  • 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授予李德仁院士布洛克金質獎章
    2020年,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授予李德仁院士布洛克金質獎章,以表彰他在攝影測量、遙感和地球空間信息科學領域作出的傑出貢獻。李德仁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學者。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期刊(SCI收錄)主編,是湖北省唯一「兩院院士」。
  • 李德仁院士:建數字孿生智慧城市,北鬥精準定位可助力抗疫
    澎湃新聞記者 張若婷8月18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WGDC2020)上表示,基於數字孿生的智慧城市將實現在網絡空間對物理空間的現實城市的智能運控與管理,為城市交通、電力監測、公共衛生管理等能力均帶來提升與突破。
  •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仁:智慧城市的未來是實現「數字孿生」
    澎湃新聞記者 李曉青9月9日,在「中國數字建築峰會2020」的活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在談及數字孿生與智慧城市時說,「數字孿生城市是數字城市的目標,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新高度。」
  • 大咖面對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要實現衛星一體化落地為民用
    在第四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要實現通信、導航、遙感衛星一體化,把數據能夠傳到手機終端,落地為民用。李德仁表示,「我們要把5G發展到6G,覆蓋到地球的陸、海、空、天,地面的5G網要跟天上的高軌、中軌、低軌衛星通信網連在一起,這就是這次會議討論的未來網絡的6G。」
  • 測繪地理信息與導航高端論壇暨《測繪學報》創刊60周年學術研討會...
    10月21日,測繪地理信息與導航高端論壇暨本次論壇由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測繪學報》編委會、中國地圖出版集團、深圳大學、深圳市測繪地理信息學會主辦,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十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協辦。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李維森出席論壇並致開幕詞,中國地圖出版集團董事長王寶民,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黨組成員、深圳市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覃躍良分别致辭。
  • 李德仁對話李蘭娟:「網絡空間精準管理」替代封城
    8月18日,在第九屆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學家李蘭娟,以及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圖「操盤手」董恩盛,三人網絡連線討論了當今時代,如何利用新技術防疫、抗疫的話題。本次對話由泰伯聯合創始人單蘊睿主持。
  • 中國北鬥大會在漢開幕 空間信息等10個項目籤約
    截至目前,光谷已形成包括上遊地球空間信息數據獲取、中遊數據處理加工與運營服務、下遊系統集成及應用服務等在內的北鬥產業集群,擁有夢芯科技、依迅北鬥、湖北地信等相關企業500餘家,重點企業2019年總收入達310億元,年增長率超過15%。
  • 李德仁對話李蘭娟:基於北鬥、物聯網、人工智慧的「網絡空間精準管理」替代封城
    8月18日,在第九屆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學家李蘭娟,以及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圖「操盤手」董恩盛,三人網絡連線討論了當今時代,如何利用新技術防疫、抗疫的話題。本次對話由泰伯聯合創始人單蘊睿主持。
  • 李蘭娟等院士出席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
    中新社衡陽12月13日電 (記者 餘湛奕)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衡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13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舉行。在當天上午的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蘭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柴天佑聚焦「抗疫大數據應用」「產業數位化與數學產業化」「工業人工智慧發展方向」等熱點話題作主旨演講。
  • 李德仁:讓老百姓享受數位化信息化的快樂
    院士金句:數字城市的未來就是數字孿生城市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說,通過衛星遙感可以獲得米級解析度,無人機可以獲得釐米級解析度。現在有了北鬥,加上5G通訊,我們就能把一個物理空間,把中國城市裝到網絡裡去。
  • 新基建時代地理信息產業的機遇與挑戰——李德仁院士演講速記
    可快速關注我們導讀:第十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大會組委會榮幸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先生擔任開幕式嘉賓,並在智慧城市高峰論壇做了題為《新基建時代地理信息產業的機遇與挑戰》的精彩演講。
  • 透視武漢大學「測繪學概論」魅力課堂
    1996年,寧津生提議由校內幾位院士一起為大一新生開一門基礎課,講清楚測繪遙感對國家發展的意義、學科前景和未來出路。1997年9月,「測繪學概論」正式開課。22年來,寧津生、李德仁、陳俊勇、劉經南、張祖勳、龔健雅6位院士先後加入教學團隊。今年,已經87歲高齡的寧津生因身體狀況欠佳,將接力棒交到了他的博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副校長李建成手中。
  • 李德仁:撫州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抓得好
    撫州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抓得好——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仁「撫州市委市政府十分支持新基建、5G、大數據、雲計算的發展,從基礎設施到典型的數位化智能製造11月6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撫州數字經濟發展有良好的開端,他看好撫州,希望撫州未來在數字經濟領域作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