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中國獲獎學者!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授予李德仁院士布洛克金質獎章

2020-11-05 學會服務365

2020年,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授予李德仁院士布洛克金質獎章,以表彰他在攝影測量、遙感和地球空間信息科學領域作出的傑出貢獻。李德仁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學者。


圖自原文


李德仁現任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期刊(SCI收錄)主編,是湖北省唯一「兩院院士」。1985年獲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2008年榮獲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名譽博士學位。


李德仁主持設計了我國第一顆民用測繪衛星「資源三號」,可生成1:50000正射影像和數字表面模型實現大區域(1000-2500km2)無控制點測圖。他與龔健雅院士合作開發了三代地理信息系統軟體GeoStar,GeoGlobe和GeoSmart,在全國和全球數字城市與智慧城市建設中廣泛應用。他提出3S集成理論與算法體系,支撐了移動測量、無人機巡檢系統等諸多應用。


圖自原文


據悉,布洛克金質獎章由美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ASPRS)資助設立,每四年評選一位在攝影測量、遙感和地球空間信息科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是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一個獎項。


來源 | 中國測繪學會

相關焦點

  • 鎮江名人:遙感測繪第一人——李德仁
    李德仁,籍貫江蘇鎮江,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
  • 李德仁:撫州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抓得好
    撫州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抓得好——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仁「撫州市委市政府十分支持新基建、5G、大數據、雲計算的發展,從基礎設施到典型的數位化智能製造11月6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撫州數字經濟發展有良好的開端,他看好撫州,希望撫州未來在數字經濟領域作出更多貢獻。
  • 俄羅斯國家工程院授予上海交通大學鄧子新院士金質獎章
    日前,俄羅斯國家工程院院長В.V.Gusеv和秘書長L.A.Ivanov代表俄羅斯國家工程院主席團籤署證書,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鄧子新教授俄羅斯國家工程院金質獎章,以表彰鄧子新在科學與學術素養方面的傑出造詣,在發展和利用生物技術及其發展洲際科技事業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貢獻。
  • 盧柯榮獲2019年度Acta Materialia金質獎章
    Materials Society,簡稱TMS,是國際材料界歷史最悠久、最有影響的學會之一)第148屆年會上,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院士被授予「2019年度Acta Materialia金質獎章」,以表彰他在納米金屬材料領域做出的開創性研究和在材料研究方面的傑出領導力
  • 房縣籍鄧子新院士被俄羅斯國家工程院授予金質獎章
    日前,俄羅斯國家工程院院長В.V.Gus e V和秘書長L.A.Ivanov代表俄羅斯國家工程院主席團籤署證書,授予房縣籍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俄羅斯國家工程院金質獎章,以表彰鄧子新院士在科學與學術素養方面的傑出造詣,在發展和利用生物技術及其發展洲際科技事業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貢獻
  • 武漢大學教授獲國家金質獎章
    近日獲悉,武漢大學藥學院鄧子新教授榮獲俄羅斯國家工程院金質獎章,以表彰其在在科學與學術素養方面的突出造詣,在發展和利用生物技術及其發展洲際科技事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貢獻。截至2012年,共有1500餘名院士,外籍院士100多位,其中中國籍院士有10位,包含中國地質大學校長、北京科技大學院長、中國礦業大學校長、前南昌大學校長、北京郵電大學校長、首都師範大學校長、長安大學院長等。
  • 這位姜堰籍院士獲獎了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名譽理事長吳文俊(1919年-2017年)先生命名,依託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具備提名推薦國家科學技術獎資格,被譽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代表人工智慧領域的最高榮譽象徵。
  • 專訪李德仁院士:北鬥為中國提升競爭力,未來要爭取全球用戶
    利用遙感衛星在天上找到了著火點。然後用北鬥的短報文功能,只用10秒鐘就將著火點的經緯度變成短消息發給森林救火部隊手機上。這個時間對於森林救火來說非常關鍵。」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李德仁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談到北鬥全球系統建成開通後的意義時,舉了上述的應用例子。
  • 鹿心社:促進攝影測量與遙感等測繪高新技術發展
    第21屆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大會,7月3日在北京隆重開幕了。記者日前就攝影測量與遙感在我國測繪事業發展中的作用、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發展現狀等問題採訪了第21屆ISPRS大會國家指導委員會主席,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測繪局局長鹿心社。
  • 張過:從「深究」到「融合」探索測繪遙感新玩法——青年科技創新...
    2010年資源三號(光學)應用系統總師助理、2013年黃鶴英才、2015年珞珈一號01星(夜光遙感+導航增強)工程總師、2017年珞珈二號01星(SAR遙感+導航增強)工程總師、2017年裝備發展部衛星應用組專家、2017年高分專項(軍口)專家、2019年青年測繪人才、2019年國家「卓青」獲得者、2019年王之卓青年科學家。主要從事航天攝影測量幾何遙感理論方法研究與工程實踐。
  • 中國學者成首位獲頒「弗洛伊登瑟爾獎」亞洲學者
    中國學者成首位獲頒「弗洛伊登瑟爾獎」亞洲學者   中新網4月14日電(黃艾嬌 許婧)同濟大學14日對外披露,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致函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李傑教授,祝賀他榮獲「弗洛伊登瑟爾獎」(Freudenthal Medal),以表彰他在概率密度演化理論與大規模土木工程基礎設施抗震可靠性設計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李傑由此成為該獎成立以來首位獲獎的亞洲學者。
  • 專訪兩院院士李德仁:沒有想像邊界的北鬥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6日訊(趙芙瑤)他是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同時他還是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他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研究,提出了處理測量誤差的可靠性和可區分理論和空間數據挖掘理論。
  • 首位獲獎華人!看北大教授「追星」
    授予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宗秋剛教授這是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的最高獎項宗秋剛教授是該獎項的首位華人獲獎者一起來看宗秋剛教授的「追星」之路在談及自己獲得的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授予的傑出科學家獎時,宗秋剛老師展現出了成竹在胸的氣度,「現在我們中國走向世界了,我們工作也被世界所承認」。數十年的艱苦求學、後起的追趕乃至超越,漫漫科研路上的艱辛都被宗秋剛用一笑帶過,「很多人一起努力,趕上來,做出成績,應該是不容易的」。
  • 首位獲獎華人!看北大教授「追星」!
    作為所裡的兩位中國學者,他們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餘,擠出時間在每周日下午散步聊天。宗秋剛說,每次和塗老師的交流,都能讓自己有所收穫。除了學術交流,二人還會就國內外熱點問題展開辯論。宗秋剛回憶道,「塗老師聊任何一個事件都想著做一個物理上的模型,認為要依靠這個模型來考慮這個具體事件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可靠的」。
  • 大咖面對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要實現衛星一體化落地為民用
    在第四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要實現通信、導航、遙感衛星一體化,把數據能夠傳到手機終端,落地為民用。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李德仁表示,如果把遙感衛星獲取的數據,實時通過通信衛星傳下來,處理完了以後再傳回去。或者在天上就把數據處理好,傳下來傳到用戶手上。那麼如果發生了災害、水災、地震,老百姓能用最短的時間掌握住災害在哪兒、有多少損傷、倒了多少房子等信息。
  • 2021 RMS獎章獲獎者揭曉:六位顯微鏡青年學者獲獎
    獲獎名單如下:光學顯微鏡獎章– Philipp Kukura教授電子顯微鏡Alan Agar獎章-Alexandra Pacureanu博士生命科學獎章–Yanlan Mao博士RMS光學顯微鏡組主席Gail McConnell教授說:「我們很高興將這一獎章授予Philipp,他的許多成就使他特別適合該獎項。」「他提出了光學顯微鏡的全新應用,遠遠超出了五年前我們所想像的範圍,並且在未來的生命科學研究和診斷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
  • 潛心做好基礎地理信息這門學問——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
    曾任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主席,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屆測繪學科評議組共同召集人。2007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根據當時國際遙感的發展態勢,陳軍選擇了「利用數字高程模型(DEM)改進遙感影像分類精度」這一前沿課題,做出了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並用法語撰寫成學術論文,被第十六屆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大會(1984年在巴西召開)選為大會口頭報告。他從中深切地感悟到:做科研就是要敢為人先,勇於提出新方向,善於開拓新領域。
  • 2018年狄拉克獎公布,文小剛獲獎!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2018年8月8日,ICTP宣布將2018年狄拉克獎授予狄拉克獎章是在1985年為紀念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而設置的年度性獎項,是國際理論物理和數學物理領域的最高榮譽。該獎章不授予諾貝爾獎、費爾茲獎和沃爾夫獎的獲得者,但狄拉克獎章獲得者仍可被授予諾貝爾獎等獎項。
  • 全球首個綜合性遙感衛星定標場在寧夏中衛啟用
    央廣網中衛12月17日消息(記者許新霞)12月16日至17日,正在寧夏中衛和北京兩地同步舉行的「2020雲天大會」上,全球首個綜合性遙感衛星定標場在中衛宣布啟用。參加啟動儀式的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定標場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個又能做光學、又能做雷達、又能做雷射測高的多種遙感手段的綜合性定標場。既可以給所有的中國衛星定標,也可能給外國的衛星定標,將來也可以參與國際合作。」遙感衛星定標場作為航天基礎設施,對於航天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