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4日電(黃艾嬌 許婧)同濟大學14日對外披露,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致函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李傑教授,祝賀他榮獲「弗洛伊登瑟爾獎」(Freudenthal Medal),以表彰他在概率密度演化理論與大規模土木工程基礎設施抗震可靠性設計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李傑由此成為該獎成立以來首位獲獎的亞洲學者。
「Freudenthal Medal」以國際著名力學家、工程結構安全性與可靠性理論的奠基人Alfred M. Freudenthal 命名,於1975年設立,是由美國工程力學學會評選、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頒發的一項具有國際聲望的個人最高學術成就獎。該獎每兩年頒發一次,每次在全球範圍內遴選一名在工程結構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授予其獎章與證書。
李傑長期從事結構工程與地震工程領域的研究工作。在研究中,他創造性地發展了隨機結構分析理論,建立了以「廣義概率密度演化方程」為核心的隨機動力系統分析理論;他還在國內外率先建立了大型地下管網的抗震可靠性分析理論與設計方法,為城市生命線工程系統的抗震設計提供了技術工具。
用李傑教授和他的團隊所發展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論,能較好地解決大型複雜工程結構設計中的災害響應分析問題,從而可以通過科學的結構設計措施,為工程結構保駕護航。據了解,中國容積最大的1.2萬立方米特大型混凝土消化池抗震設計、華東500千瓦骨幹電網高壓輸電塔抗風可靠性設計、牙買加西摩蘭大橋(10度高烈度地震區)抗震可靠度設計、總高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抗震可靠性分析……這些國內外重點工程建設中,「概率密度演化理論」都發揮了重要的科學支持作用。
事實上,不限於土木工程領域,「概率密度演化理論」現已被30餘個國家機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海洋工程乃至生物醫學等多個領域的學者所關注、引用以及應用。
除了概率密度演化理論,李傑教授和他的團隊提出「基於結構函數遞推分解」的技術思路,建立了「遞推分解理論」,有效解決了大型生命線工程網絡分析中的複雜性問題,在城市地下管網抗震這一研究領域也取得重要科學進展。
而以遞推分解原理為核心,李傑教授和他的團隊形成了以解析圖論為特徵的網絡連通可靠性分析理論體系,為500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上千個節點的大型生命線工程網絡的抗震可靠性分析提供了精確、高效的技術工具。而同期,國內外對此問題研究的最好水平,則是100個節點以內的中、小型生命線工程網絡。 與此同時,他們還深入研究了大型生命線網絡的抗災優化設計理論和關鍵技術,為大型生命線工程網絡系統的抗震設防、抗震設計與系統優化,提供了基礎理論與技術支撐工具。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李傑帶領課題組深入災區,應用所發展的這些技術先後完成了都江堰、綿竹等6個受災城市供水網絡系統的應急恢復和災後系統改造研究工作,為這些城市震後供水管網的應急修復和改造設計提供了科學支持與關鍵技術建議,為災區節省了大量工程投資。
上述研究成果先後被應用於瀋陽市、鄭州市、上海浦東新區等10餘個城市生命線工程的抗震可靠性分析之中。這些工程應用實例,成為迄今為止國內外最大規模的生命線工程網絡抗震分析和技術改造工程項目。由此,李傑教授也成為國際上少數幾位在這一方向具有領先地位的學者,被公認為是中國生命線工程研究的代表人物。在2007年、2013年舉行的第五屆、第六屆中日美生命線工程國際學術會議上,李傑教授連續代表中國作大會特邀主題報告。憑藉這一領域的突出成果,近日,李傑教授和他的團隊獲頒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3年,李傑因在隨機動力學與工程結構可靠性領域的學術成就,被丹麥奧爾堡大學授予榮譽技術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