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求是科技基金會、軟科
近日,求是科技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獎名單,共有12位學者獲獎。
「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是1995年在陳省身、楊振寧、周光召、李遠哲、簡悅威五位科學家顧問的一致倡議下設立的,專門獎助在中國內地從事基礎研究領域的優秀青年科研人員。
2013年,求是基金會啟動新的「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項目,旨在支持國內高校與海外機構競爭吸引最頂尖的人才,以及扶持剛開展獨立科研事業的青年學者,為中國一流大學引進培養最有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者提供幫助,致力於為中國未來20年的科技事業發展培養領袖之才。
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獎名單如下:
人物簡介
林毅恆,1986年出生廣東廣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學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CU Boulder)物理博士。2015-2018年在美國JILA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2018年通過海外人才項目引進回國和加入中國科大,現任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工作主要圍繞離子阱量子信息處理研究,致力於開發新方法和開展基礎量子信息研究。在單種類和複合種類離子體系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演示了多種量子門調控方法,新型的雷射調控實現量子糾纏,演示多離子間的協同冷卻,跟環境耦合的開放量子體系產生非經典量子態,以及定量演示含有分子的量子糾纏。這些成果在Science、Nature、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期刊發表。
人物簡介
繆爽,本科就讀於武漢大學,2013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曾先後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美國密西根大學和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學習和工作。2019年初全職回國,在武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任教授至今。
他與合作者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以下三個方面:部分揭示了三維電磁激波的形成機制;證明了星體自由界面的形變可以從根本上影響兩體運動的軌跡;得到了臨界波映照方程能量集中爆破解的剛性和穩定性。曾獲得2014年新世界數學獎博士論文銀獎,已在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Cambridg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Duke Mathematical Journal等國際一流數學期刊上發表論文數篇。
人物簡介
楊天罡,1986年12月出生,2009年本科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物理系。2015年博士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化學專業。2016年至2019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物理與天文系進行博士後研究。2019年11月全職回國加入南方科技大學,任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
楊天罡博士從事研究工作以來,緊密圍繞反應共振態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量子隧穿效應在星際化學中的應用以及低溫離子分子反應動力學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成果。已在Science、Nature Chemistry 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多篇文章。
人物簡介
朱華星,1983年11月出生於廣東茂名。2007年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獲學士學位,2012年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獲博士學位。2012年至2015年在美國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2015年至2017年3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別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年12月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項目」,2017年4月入選浙江大學「百人計劃」並回國工作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至今。
朱華星主要從事基本粒子與量子場論的理論研究,在量子場的輻射修正、紅外結構、冪次修正等方向取得了系列成果。代表性工作包括提出了一套基於能量關聯函數的高能噴注理論,搭建了從噴注測量到光錐上量子場研究的橋梁;首次計算得到橫動量依賴部分子分布函數的三圈輻射修正;發現了強相互作用味單態共線演化的類空/類時互反律關係;給出了自然界中最重的基本粒子—頂夸克的微分衰變寬度的最精確理論預言等。迄今已發表論文60餘篇,包括9篇Phys. Rev. Lett,他引1800餘次。
人物簡介
張金松,1985年出生,2008年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2014年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博士學位;2014年至2017在史丹福大學材料學與工程系做博士後;2017年入職清華大學物理系,現為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金松長期從事低維量子材料的輸運研究,聚焦在拓撲材料和二維層狀材料中量子物性的多場調控研究,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ence兩篇、Nature Materials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兩篇、Nano Letters一篇、Physical Review B一篇,總引用2100餘次。研究成果入選「兩院院士評選201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獲得2014年瑞士Chorafas青年研究獎,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項目。
人物簡介
陳勇,2005 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M.D.);2013 年畢業於德國波恩大學,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Ph.D.);2013 年至 2015 年在波恩大學醫學生物中心從事博士後工作;2015年至2019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糖尿病中心作為單項項目負責人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於2019年全職回國工作,就職於華中科技大學同 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內分泌科,並主持同濟醫院內分泌代謝實驗室相關工作,任課題組負責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勇主要從事產熱脂肪細胞發育的調控機制及產熱脂肪在能量代謝平衡與肥胖和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機制的相關研究工作。發現了調控產熱脂肪分化的關鍵miRNA和它的靶蛋白 轉錄因子,發現和定義了環境應激下募集的非典型性產熱脂肪細胞和調控因子。在產熱脂肪研究方面具有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診治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近年的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metabolism,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等期刊。
人物簡介
李瑩,1987年生。200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生物科學專業獲學士學位。2013 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博士學位,獲吳瑞獎、中科院院長獎。同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科學突破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Catherine Dulac 教授實驗室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2014年獲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HFSP) , Long-term Postdoctoral Fellowship支持,2018年獲得哈佛傑出華人生命科學研究獎。2019年加入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現任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李瑩主要從事動物社交行為與情感方向的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 5 篇 SCI 論文,分別發表在 Cell、Developmental Cell和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封面文章)等雜誌,總引用超過400次。此外,李瑩課題組正在進行的多項研究課題已經獲得歐洲HFSP Career Development Award、國自然面上項目以及北京科技新星計劃支持。
人物簡介
閆創業,2015年獲得清華大學博士學位,2015-2019年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9年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清華北大聯合中心特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閆創業主要從事膜蛋白的結構和功能、RNA剪接機制以及冷凍電鏡技術與方法研究,以第一作、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ure、Cell、PNAS、Cell Research等雜誌發表論文23篇,以其他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等雜誌發表論文47篇,論文他引6000餘次。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入選科睿唯安高被引學者(交叉學科)。其中,酵母剪接體高解析度三維結構的解析入選「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第一個人源剪接體高解析度結構入選「2017年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論文」。
人物簡介
黃芊芊,1989年9月出生。2010年獲北京大學微電子學專業學士學位,2015年獲北京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博士學位,2015-2017年在北京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7年至今任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新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已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在微電子領域頂級國際會議IEDM與VLSI上發表論文9篇(含一作6篇);已申請專利70餘項,其中國際授權專利10餘項、國內授權專利40餘項,部分成果轉移到中芯國際。作為負責人,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集成電路3~5納米節點器件基礎問題研究」應急管理項目、國家優青項目等。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第七屆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9 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2017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等數十項獎勵和榮譽。
人物簡介
何玉明,1985年出生,2007年於合肥工業大學獲學士學位,2014年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入選中科院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15至2016年在德國維爾茲堡大學技術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年底加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何玉明長期專注於對高品質半導體量子點單光子源的產生和基於過渡金屬硫化物單原子層中缺陷型單光源等領域中的若干關鍵課題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他發展了半導體量子點s殼層脈衝共振光學激發技術,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單光子的發射,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領域具有裡程碑的作用。他首次在二維量子系統單原子層中發現了單光子源發射,將單光子源系統從傳統一維和三維系統拓展到二維系統中,連接起二維原子層和量子信息兩個不同的領域。迄今已經在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多篇,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OSA、IOP等國際科學媒體正面報導。
人物簡介
周南嘉,杭州人,西湖大學工學院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員,精密智造實驗室負責人,浙江省3D微納加工與表徵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從事增材製造光電器件方面的研究。2015年於美國西北大學大學取得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並獲得國際材料協會(MRS)最佳博士生獎。隨後以全美八名獲獎者之一的身份,獲得Dreyfus榮譽博士後基金加入哈佛大學, 3D列印領域國際領軍人物Jennifer A. Lewis團隊。博士後期間基於微納3D列印技術展示了高精度複雜三維電子、光學器件的一體化製造方法。2018年4月-7月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自2018年9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以來,開創性提出以研發新材料作為 3D 列印精度極限的突破口,設計了全新的 3D 列印功能材料,研發了超高精度 3D 列印工藝,實現了百納米至微米級別的超高精度多材料功能3D 列印技術,並應用於射頻/微波器件、柔性電子、光通訊、微型機器人、生物晶片等先進位造領域。2019年獲得國家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引進計劃。2019年被評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年孵化西湖未來智造(杭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用於高精度結構件、先進電子裝聯、三維電路、微波/毫米波器件、光電晶片封裝結構、小型機器人等的快速列印設備與材料體系。
人物簡介
曾振中,1987年出生於廣東梅州。2011年於中山大學獲學士學位,2016年於北京大學獲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2016至2019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19年入職南方科技大學,任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授全球氣候變化、生態氣候學等課程。2019年入選深圳市高層次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2020年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特聘專家。
曾振中主要從事生態水文、陸氣相互作用、全球環境變化和地球系統模擬等相關領域研究,致力於了解地球系統的動力機制,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系統闡明了過去30年全球植被變化對氣候系統的生物地球物理反饋機制,包括其對陸地水循環、地表能量平衡和地表風速等的影響;揭示了21世紀東南亞山地農業擴張及毀林現象,並結合模型闡明了山地毀林的氣候反饋機制;首次發現全球地表風速靜止於2010年快速反轉,進行歸因並分析了其對風能產業的影響。累計發表SCI論文55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在包括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Sustainability等高影響力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6篇,總被引超過4000次(截止2020年9月)。
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與我們聯繫或者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
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