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科學探索獎後,北京大學黃芊芊再獲2020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2020-10-31 TOP大學來了



「TOP大學來了」小編按,10月26日,求是科技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獎名單,12位青年科學家獲獎。值得一提的是,12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繼「2020科學探索獎」後黃芊芊獲得的又一重要獎項。


「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是1995年在陳省身、楊振寧、周光召、李遠哲、簡悅威五位科學家顧問的一致倡議下設立的,專門獎助在中國內地從事基礎研究領域的優秀青年科研人員。2013年,求是基金會啟動新的「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項目,旨在支持國內高校與海外機構競爭吸引最頂尖的人才,以及扶持剛開展獨立科研事業的青年學者,為中國一流大學引進培養最有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者提供幫助,致力於為中國未來20年的科技事業發展培養領袖之才。

人物介紹

黃芊芊,現任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神經形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已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在微電子領域頂級國際會議IEDM與VLSI上發表論文9篇(含一作6篇);已申請專利70餘項,其中國際授權專利10餘項、國內授權專利40餘項,部分成果轉移到中芯國際。作為負責人,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集成電路3~5納米節點器件基礎問題研究」應急管理項目等。2020年獲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9年獲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2018年獲國家優青,2017年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2020年度入選科學探索獎」。


名單:

獲獎者介紹:

林毅恆,1986年出生廣東廣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學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CU Boulder)物理博士。2015-2018年在美國JILA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2018年通過海外人才項目引進回國和加入中國科大,現任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工作主要圍繞離子阱量子信息處理研究,致力於開發新方法和開展基礎量子信息研究。我們在單種類和複合種類離子體系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演示了多種量子門調控方法,新型的雷射調控實現量子糾纏,演示多離子間的協同冷卻,跟環境耦合的開放量子體系產生非經典量子態,以及定量演示含有分子的量子糾纏。這些成果在Science、Nature、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期刊發表。

繆爽本科就讀於武漢大學,2013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曾先後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美國密西根大學和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學習和工作。2019年初全職回國,在武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任教授至今。

他與合作者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以下三個方面:部分揭示了三維電磁激波的形成機制;證明了星體自由界面的形變可以從根本上影響兩體運動的軌跡;得到了臨界波映照方程能量集中爆破解的剛性和穩定性。曾獲得2014年新世界數學獎博士論文銀獎,已在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Cambridg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Duke Mathematical Journal等國際一流數學期刊上發表論文數篇。

楊天罡,1986年12月出生,2009年本科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物理系。2015年博士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化學專業。2016年至2019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物理與天文系進行博士後研究。2019年11月全職回國加入南方科技大學,任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

楊天罡博士從事研究工作以來,緊密圍繞反應共振態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量子隧穿效應在星際化學中的應用以及低溫離子分子反應動力學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成果。已在Science、Nature Chemistry 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多篇文章。

朱華星,1983年11月出生於廣東茂名。2007年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獲學士學位,2012年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獲博士學位。2012年至2015年在美國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2015年至2017年3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別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年12月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項目」,2017年4月入選浙江大學「百人計劃」並回國工作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至今。

朱華星主要從事基本粒子與量子場論的理論研究,在量子場的輻射修正、紅外結構、冪次修正等方向取得了系列成果。代表性工作包括提出了一套基於能量關聯函數的高能噴注理論,搭建了從噴注測量到光錐上量子場研究的橋梁;首次計算得到橫動量依賴部分子分布函數的三圈輻射修正;發現了強相互作用味單態共線演化的類空/類時互反律關係;給出了自然界中最重的基本粒子—頂夸克的微分衰變寬度的最精確理論預言等。迄今已發表論文60餘篇,包括9篇Phys. Rev. Lett,他引1800餘次。

張金松,1985年出生,2008年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2014年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博士學位;2014年至2017在史丹福大學材料學與工程系做博士後;2017年入職清華大學物理系,現為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金松長期從事低維量子材料的輸運研究,聚焦在拓撲材料和二維層狀材料中量子物性的多場調控研究,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ence兩篇、Nature Materials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兩篇、Nano Letters一篇、Physical Review B一篇,總引用2100餘次。研究成果入選「兩院院士評選201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獲得2014年瑞士Chorafas青年研究獎,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項目。

陳勇2005 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M.D.);2013 年畢業於 德國波恩大學,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Ph.D.);2013 年至 2015 年在波恩大學醫學生物中 心從事博士後工作;2015 年至 2019 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糖尿病中心作 為單項項目負責人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於 2019 年全職回國工作,就職於華中科技大學同 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內分泌科,並主持同濟醫院內分泌代謝實驗室相關工作,任課題組 負責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勇主要從事產熱脂肪細胞發育的調控機制及產熱脂肪在能量代謝平衡與肥胖和 2 型糖尿 病中的作用機制的相關研究工作。發現了調控產熱脂肪分化的關鍵 miRNA 和它的靶蛋白 轉錄因子,發現和定義了環境應激下募集的非典型性產熱脂肪細胞和調控因子。在產熱脂 肪研究方面具有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在肥胖和 2 型糖尿病診治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 價 值 。近 年 的 研 究 成 果 發 表 在 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metabolism,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等期刊。

李瑩,1987年生。200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生物科學專業獲學士學位。2013 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博士學位,獲吳瑞獎、中科院院長獎。同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科學突破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Catherine Dulac 教授實驗室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2014年獲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HFSP) , Long-term Postdoctoral Fellowship支持,2018年獲得哈佛傑出華人生命科學研究獎。2019年加入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現任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李瑩主要從事動物社交行為與情感方向的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 5 篇 SCI 論文,分別發表在 Cell、Developmental Cell和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封面文章)等雜誌,總引用超過400次。此外,李瑩課題組正在進行的多項研究課題已經獲得歐洲HFSP Career Development Award、國自然面上項目以及北京科技新星計劃支持。

閆創業2015年獲得清華大學博士學位,2015-2019年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9年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清華北大聯合中心特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閆創業主要從事膜蛋白的結構和功能、RNA剪接機制以及冷凍電鏡技術與方法研究,以第一作、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ure、Cell、PNAS、Cell Research等雜誌發表論文23篇,以其他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等雜誌發表論文47篇,論文他引6000餘次。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入選科睿唯安高被引學者(交叉學科)。其中,酵母剪接體高解析度三維結構的解析入選「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第一個人源剪接體高解析度結構入選「2017年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論文「。

黃芊芊,1989年9月出生。2010年獲北京大學微電子學專業學士學位,2015年獲北京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博士學位,2015-2017年在北京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7年至今任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新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已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在微電子領域頂級國際會議IEDM與VLSI上發表論文9篇(含一作6篇);已申請專利70餘項,其中國際授權專利10餘項、國內授權專利40餘項,部分成果轉移到中芯國際。作為負責人,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集成電路3~5納米節點器件基礎問題研究」應急管理項目、國家優青項目等。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第七屆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9 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2017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等數十項獎勵和榮譽。

隨著萬物互聯智能時代的來臨,超低功耗應用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中愈加重要。降低功耗、提升性能功耗比已成為後摩爾時代集成電路技術發展的新驅動力。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針對集成電路的功耗問題及信息智能處理的挑戰,以基礎器件的工作原理為出發點,研究超低功耗新原理器件及其應用,並推進相關超低功耗器件技術的實用化和產業化。

目前,我已在超低功耗新原理器件的輸運機理、性能調控、大規模集成以及面向新型計算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成果,研製出的新機理超低功耗器件打破了國際上同類器件的亞閾擺幅紀錄,綜合性能為國際報導中同類器件最高,相關成果被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指南引用。在科研成果產業化方面,我們團隊與中芯國際合作研製了世界首個基於大生產線的互補隧穿器件集成技術,並將在未來進一步推動實現面向物聯網等應用場景的極低功耗電路及晶片。

何玉明,1985年出生,2007年於合肥工業大學獲學士學位,2014年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入選中科院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15至2016年在德國維爾茲堡大學技術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年底加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何玉明長期專注於對高品質半導體量子點單光子源的產生和基於過渡金屬硫化物單原子層中缺陷型單光源等領域中的若干關鍵課題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他發展了半導體量子點s殼層脈衝共振光學激發技術,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單光子的發射,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領域具有裡程碑的作用。他首次在二維量子系統單原子層中發現了單光子源發射,將單光子源系統從傳統一維和三維系統拓展到二維系統中,連接起二維原子層和量子信息兩個不同的領域。迄今已經在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多篇,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OSA、IOP等國際科學媒體正面報導。

周南嘉,杭州人,西湖大學工學院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員,精密智造實驗室負責人,浙江省3D微納加工與表徵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從事增材製造光電器件方面的研究。2015年於美國西北大學大學取得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並獲得國際材料協會(MRS)最佳博士生獎。隨後以全美八名獲獎者之一的身份,獲得Dreyfus榮譽博士後基金加入哈佛大學, 3D列印領域國際領軍人物Jennifer A. Lewis團隊。博士後期間基於微納3D列印技術展示了高精度複雜三維電子、光學器件的一體化製造方法。2018年4月-7月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自2018年9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以來,開創性提出以研發新材料作為 3D 列印精度極限的突破口,設計了全新的 3D 列印功能材料,研發了超高精度 3D 列印工藝,實現了百納米至微米級別的超高精度多材料功能3D 列印技術,並應用於射頻/微波器件、柔性電子、光通訊、微型機器人、生物晶片等先進位造領域。2019年獲得國家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引進計劃。2019年被評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年孵化西湖未來智造(杭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用於高精度結構件、先進電子裝聯、三維電路、微波/毫米波器件、光電晶片封裝結構、小型機器人等的快速列印設備與材料體系。

曾振中,1987年出生於廣東梅州。2011年於中山大學獲學士學位2016年於北京大學獲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2016至2019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19年入職南方科技大學,任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授全球氣候變化、生態氣候學等課程。2019年入選深圳市高層次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2020年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特聘專家。

曾振中主要從事生態水文、陸氣相互作用、全球環境變化和地球系統模擬等相關領域研究,致力於了解地球系統的動力機制,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系統闡明了過去30年全球植被變化對氣候系統的生物地球物理反饋機制,包括其對陸地水循環、地表能量平衡和地表風速等的影響;揭示了21世紀東南亞山地農業擴張及毀林現象,並結合模型闡明了山地毀林的氣候反饋機制;首次發現全球地表風速靜止於2010年快速反轉,進行歸因並分析了其對風能產業的影響。累計發表SCI論文55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在包括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Sustainability等高影響力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6篇,總被引超過4000次(截止2020年9月)。



審核、編輯:大可

版權聲明:本文綜合自「求是科學基金、時代學者」,文章轉摘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揭曉!12位學者獲獎
    來源:求是科技基金會、軟科近日,求是科技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獎名單,共有12位學者獲獎。「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是1995年在陳省身、楊振寧、周光召、李遠哲、簡悅威五位科學家顧問的一致倡議下設立的,專門獎助在中國內地從事基礎研究領域的優秀青年科研人員。
  • 北大傳聞中的黃芊芊成科學探索獎最年輕獲獎者,女神博導是如何煉成...
    北大「網紅導師」黃芊芊成科學探索獎最年輕獲獎人,憑啥?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中國民間科學獎項「科學探索獎」已在9月25日揭曉第二屆獲獎名單,最年輕的獲獎者是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黃芊芊,年僅30歲。很多人的30歲都還一事無成,而黃芊芊卻在北京大學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做了2年多的博士生導師了,這次科學探索獎並不是黃芊芊第一次獲得如此大獎了,在今年的早些時候,黃芊芊就已經獲得了IEEE青年成就獎,今年只有三位青年科學家獲得了此獎。在科研領域,更是牛到飛起。黃芊芊目前已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在微電子領域頂級國際IEDM和VLSI上發表論文9篇,申請專利70餘項。
  • 中國科大林毅恆教授、何玉明研究員獲「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會微信公眾號10月27日消息 日前,求是科技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獎名單,中國科大林毅恆(05210)教授、何玉明(SA07234)研究員獲獎。何玉明(SA07234)何玉明,1985年出生,2007年於合肥工業大學獲學士學位,2014年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獲博士學位
  • 28歲任北大博導的她,再獲科學大獎
    9月25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該獎項每年遴選50位獲獎者,每人在未來5年獲得每年60萬元(稅後)、累計300萬元的現金資助,並可對獎金做自由支配。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
  • 北京大學謝曉亮教授獲2017「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主任、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哈佛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教授謝曉亮,因其在單分子生物學和精準醫療領域的卓越成就,榮獲2017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 陳十一、謝曉亮獲2017年度「求是獎傑出科學家」
    頒獎典禮由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教授和查懋聲主席致辭開始,至基金會顧問楊振寧先生演講落幕,揭曉2017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和「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花落誰家。 2017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授予南方科技大學陳十一教授和哈佛大學及北京大學謝曉亮教授,分別由孫家棟教授、施一公教授上臺頒獎,並介紹兩位獲獎人在其研究領域中取得的傑出貢獻。
  • 全國三八紅旗手胡海嵐,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得者李瑩
    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2019年獲第12屆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神經科學國際獎。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評獎委員會在推薦理由中寫道:「胡海嵐教授在情感的神經生物學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領域取得了令人讚嘆的出色成果。
  • 第二屆科學探索獎50位獲獎者
    圖為騰訊公司副總裁、科學探索獎項目負責人王嫵蓉在介2020年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圖為騰訊公司副總裁、科學探索獎項目負責人王嫵蓉在介紹2020「科學探索獎」情況。9月25日上午,騰訊公司副總裁、科學探索獎項目負責人王嫵蓉在北京的科學探索獎媒體溝通會現場表示。 經過9個月的評審,2020年第二屆科學探索獎從1238名提名者評選出了50名獲獎者。每位獲獎者將在未來五年內得到300萬的獎金,並可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 29歲成為北大博導,近日再獲科學大獎!她給學子們寫了一封信
    已獲授權、新浪微博、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官網、北京大學官網。這也使得「科學探索獎」成為我國目前投入金額最大的科學獎。他們將在未來5年各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科研獎金。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
  • 29歲成為北大博導,近日再獲科學大獎!她給學子們寫了一封信
    9月25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他們將在未來5年各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科研獎金。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
  • 17歲考入北大,28歲北大博導​,31歲成2020「科學探索獎」最年輕獲得者!
    一起來看看~黃芊芊的高光時刻此次2020「科學探索獎」,共有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35歲以下6位,她以31歲成為其中最年輕的一位!這還不算,今年,她還獲得求是科技基金會「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早在2019年,榮獲了全球微電子學領域中分量最高的獎項——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協會「IEEE青年成就獎」,全球僅3人,她還是亞洲唯一獲獎者!
  • 北京大學李曉明獲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舉辦的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校長獲得教學大師獎,北京大學李曉明、清華大學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吉林大學孫正聿、復旦大學李大潛、中國礦業大學於洪珍、華南理工大學朱長江、四川大學馮小明、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等9人獲得傑出教學獎,10位勇攀雙創高峰的「青年創客」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 「科學探索獎」在北京發布,江西有位女科學家非常亮眼
    江西美女青年科學家黃芊芊11月14日,2020年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50名獲獎人員將獲得總計1.5億,每人300萬元獎金,江西籍青年科學家黃芊芊是50名科學家裡面最亮眼的一個,不僅是最年輕,也是最漂亮的一個女科學家。
  • 2019年度求是獎揭曉,浙大青年女科學家獲獎!
    9月21日晚,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主辦的「2019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舉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獲頒「求是終身成就獎」,邵峰、顏寧兩位學者獲「求是傑出科學家獎」,流感等重要病原致病機制防控團隊和12名青年科學家分獲「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和「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 北京大學7位教師、6位校友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9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北京大學共有7位教師、6位校友獲獎,13位北大人在各自領域脫穎而出。
  • 年僅30歲的北大超級美女黃芊芊,獲科學探索獎,獎金300萬
    年僅30歲的北京大學超級美女——黃芊芊博士生導師,喜獲騰訊2020年科學探索獎,贏得300萬元人民幣獎金。、饒毅、陳十一等14位頂尖科學家聯合發起設立的公益性獎勵,其目的是獎勵青年科研人才,讓青年科學家心無旁騖地潛心鑽研科學研究,為祖國奉獻更多能量,2020年是騰訊科學探索獎的第二屆獎勵。
  • 3位湖南籍學者獲科學探索獎,有兩位80後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科學探索獎」是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偕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等14位知名科學家聯合發起的公益獎項。
  •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友許晨陽獲科爾代數獎!
    年分別獲學士和碩士學位;2008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2012年回到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任教;2018年秋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2020年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曾獲2013年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科學家獎、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16年ICTP拉馬努金獎、2017/2018龐加萊講座教席、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之「數學與計算機獎」以及2019年科學突破獎—數學新視野獎;2018年8月受邀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題為「Interaction between singularity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最小獲獎者來自北京大學,年僅30歲
    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人物介紹黃芊芊,現任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特聘研究員2020年獲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9年獲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2018年獲國家優青,2017年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最小獲獎者來北京大學,年僅30歲
    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現任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神經形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