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揭曉,4位獲獎人中有一位96歲的學者

2020-09-06 知識分子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現場籤到,圖片來自王一葦

9月6日上午10點,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三個獎項陸續揭曉,共誕生了4位獲獎人。「生命科學獎」 獲獎者為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教授王振義,「物質科學獎」 獲獎者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獲獎者為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有兩位高齡獲獎者—— 張亭棟和王振義,其中王振義教授以96歲的高齡摘得這一榮譽,成為未來科學大獎自創立以來年齡最大的獲獎者。

在今天上午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連線張亭棟時,張亭棟的女兒接了電話,有些驚訝,並表示不知道未來大獎是什麼,哪裡辦的。她請高西慶告訴她這個獎項的名字,並用筆記了下來。

在王振義接到電話後,第一反應是建議這個獎應該多給年輕人,鼓勵他們做出更多的貢獻。「得獎的都是年紀大的,起不到鼓勵的作用。我們做的是過去的事情,現在沒有什麼可談的了」、「我們要看將來,不是要看現在。」 當得知21位評審委員已經最後決定後,他表示願意接受這一獎項:「你說我不接受怎麼行呢?既然有這個決定,我們應該接受」。

接下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委員會鄧力教授同盧柯與彭實戈連線,他們都願意接受未來科學大獎。只是盧柯上午10點在來北京的飛機上,無法現場電話連線,於是在飛機起飛前趕緊錄製了一個短視頻。

如下分別介紹4位獲獎者以及他們的獲獎理由。


撰文 | 王一葦 湯佩蘭 葉水送


1、「生命科學獎」 獲獎者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王振義

獲獎理由: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張亭棟,1932年出生於河北省吳橋縣,1950年畢業於哈醫大,後在黑龍江中醫學院西醫學習中醫班、遼寧中醫學院研究生班學習三年,此後任職於哈醫大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曾任該院中醫教研室主任 [1]。

早在1972年,他便開始使用黑龍江省林甸縣一所衛生院原本用於治療淋巴結核及癌症的驗方—— 癌靈注射液(該藥於1971年3月製成,主要成分含砒霜、輕粉與蟾酥)來治療白血病。1973~1979年間,張亭棟與他人合作發表的多篇論文中,揭示癌靈注射液中治療白血病的有效成分以及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患者的治療效果,研究發現其臨床治癒率高達91%[1]。

2015年,張亭棟因在血液病研究和臨床治療領域做出卓著的貢獻,獲得 「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王振義,1924年11月出生於上海,江蘇省興化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終身教授,主要從事血液內科以及血液學方面的研究工作。2011年,王振義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

上世紀80年代,王振義和同事們首次在病人身上使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方法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取得了顯著的治療作用,此後該療法得到了同行的認可和應用 [2]。在王振義教授的門下,先後培養出諸多傑出學者,如陳竺、陳賽娟、陳國強,三位學者均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並在國內醫療以及衛生領域做出重要的工作。

張亭棟和王振義的這項工作在國際上得到了驗證和推廣,從而使得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成為當今全球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標準藥物,拯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

2、「物質科學獎」 獲獎者

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

獲獎理由: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盧柯,1965年生於甘肅華池。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金屬納米材料及亞穩材料等研究。


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通常材料的強化均通過引入各種缺陷以阻礙位錯運動來實現,但材料強度提高的同時會喪失塑性和導電性,這導致了材料領域著名的長期未能解決的材料強度與塑性(或導電性)的倒置關係。如何克服這個矛盾,成為國際材料領域幾十年以來一個重大科學難題。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經過多年持續性的研究,發現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且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盧柯16歲考取華東工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機械系攻讀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專業,30歲擔任博士生導師,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2003年11月,當時只有38歲的盧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了改革開放以來當選年齡最小的院士。2006年,盧柯被聘為美國《科學》雜誌評審編輯,成為擔任這一職位的首位中國科學家[3]。2018年10月11日,盧柯被任命為遼寧省副省長,負責科技、衛生健康、體育等方面的工作 [4]。

盧柯曾在談及自己成功的原因時表示,一方面是自己對科學一直保持純粹、濃厚的興趣,另外也跟中國正處於一個非常難得的發展時期有關,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對材料學科提出了許多嚴峻、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不發展先進的材料,我們將面臨資源減少、價格上漲,中國的工業化成本將是非常巨大的。


在此次獲獎連線中,盧柯表示:「非常感謝,很突然,確實沒有想到,太突然了。首先感謝評委會認可我們工作,我們從事的材料科學是很古老的學科,我是做基礎材料的...這個獎能激勵我們...人類用金屬材料是上千年的歷史,性能提高越來越難,我們希望從納米尺度下找到更好的結構,使金屬表現出更好的性能,煥發出新的活力。」

3、「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獲獎者

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實戈

獲獎理由:表彰他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 Feynman-Kac 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


彭實戈,1947年出生於山東省濱縣,本科物理學出生的他以一篇數學論文進入山東大學數學系,開啟數學研究生涯,1985年獲法國巴黎九大(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數學與自動控制博士學位,1986年獲普魯旺斯大學(University of Provence)應用數學博士學位,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山東大學數學與系統工程學院教授 [5]。

隨機控制理論是彭實戈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1990年,彭實戈創造了 「彭最大值原理」,以解決隨機系統的最優控制問題,被國際著名隨機控制專家、加拿大教授豪斯曼譽為 「近十年來隨機控制理論的兩個最重要貢獻之一」。

在研究一般隨機最大值原理的過程中,彭實戈注意到一個特別的對偶方程,並在與法國導師巴赫杜教授的討論中獲得靈感,最終建立了「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隨機世界的定量分析,原有理論只能根據現在的數據計算將來的可能狀態,而不能根據將來的風險狀態倒推現在。而彭實戈的理論實現了由將來向現在推導,使人們可以用確定的策略去解決隨機的問題 [6]。這個理論也被稱為 「巴赫杜-彭方程」 理論。

不久後,彭實戈又將 「倒向隨機微分方程」 推廣至費曼-卡茨(Feynman-Kac)公式,使其適用於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解決了現代概率論的一個重要基礎問題。其後續的多項研究奠定了動態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的基礎 [7] [8]。

「倒向隨機微分方程」 理論不僅是數學基礎研究上的重要突破,也在計算機科學、金融學、經濟學和工程學等領域有廣泛的實用價值。1993年,彭實戈在調查期貨市場時運用 「倒向隨機微分方程」 預計投資者輸贏概率,敏銳地發現了中國期權、期貨交易中的問題,並寫信呈遞政府,建議從速開展對國際期貨市場的風控研究。地方和中央機構很快採納建議,避免了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量流失。「倒向隨機微分方程」 理論也成為了金融數學的全新數學工具[9]。

彭實戈是我國金融數學從無到有的開創者之一。1996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啟動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金融數學、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由彭實戈任第一負責人。2007年,彭實戈又被任命為 「973」 計劃項目 「金融風險控制中的定量分析與計算」 的首席科學家。他推動了 「金融數學」 這門新學科在中國的發展,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


彭練矛在連線中表示,「我非常高興能獲得未來科學大獎,這個獎顧名思義是為了科學的未來發展。我自己確實致力於數學與其他科學的發展。數學的發展也可以推動其他科學發展,至於未來這個獎金怎麼用,我要用非線性期望在算一下。希望能推動這個領域的發展」。

因疫情未能到現場的科學家通過視頻與現場連線


- 未來科學大獎歷屆獲獎人 -

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16位獲獎者,獲得了科學和社會領域的廣泛認可。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他們分別是:

生命科學獎

2016 盧煜明(Yuk-Ming Dennis LO)

2017 施一公

2018 李家洋 袁隆平 張啟發

2019 邵峰

物質科學獎

2016 薛其坤

2017 潘建偉

2018 馬大為 周其林 馮小明

2019 王貽芳 陸錦標(Kam-Biu LUK)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2017 許晨陽

2018 林本堅(Burn J. LIN)

2019 王小雲


參考資料

[1] 饒毅、黎潤紅、張大慶. 化毒為藥:三氧化二砷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療作用的發現.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2013.


https://mp.weixin.qq.com/s/4LrRPRo1qN4fBxiN_YPnoQ

[2] 王振義院士:「一門四院士」,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 上海交大醫學院.

https://news.sjtu.edu.cn/agfd/20181102/87439.html

[3] https://news.ucas.ac.cn

[4] https://baike.baidu.com

[5] 彭實戈:相伴數學之美. 求是科技基金會.

http://www.qiushi.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8&id=230

[6] 數學家彭實戈:中國金融數學的開創者. 山大視點.

https://www.view.sdu.edu.cn/info/1011/38659.htm

[7] 彭實戈院士應邀考查訪問浪潮集團. 山東大學.

http://mathfinance.sdu.edu.cn/info/1277/4392.htm

[8] 彭實戈院士: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在金融決策中的應用. 科學時報.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6/2008630104511433208511.html

[9] 彭實戈:數學家的榮譽與責任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2/1016/c117092-19282047-2.html

相關焦點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揭曉!96歲老院士不願受獎:該給年輕人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終於揭曉!這個旨在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取得傑出成果的科學家的大獎,在往屆獲獎人中,有不少我們熟悉的科學家的身影,比如施一公、王小雲、袁隆平等等。而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設置的三個獎項共獎勵了4位科學家。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公布,96歲獲獎老教授:有高興也有憂愁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院士獲「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院士獲「物質科學獎」,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院士獲
  •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盧柯獲獎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獲獎評語:獎勵他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在這四位獲獎者中,有一位民主黨派成員,他就是摘取「物質科學獎」的盧柯。
  •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獲獎名單上有位副省長,還有兩位熟悉的老爺爺
    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3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王振義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生命科學獎」。96歲的王振義在電話中談及獲獎心情時表示「好的壞的都有」。「好的是我們國家重視科學,做的工作對人民有益處就受褒獎。」但他表示,「另一方面我也憂愁,我96歲了,為什麼這個獎給我不獎勵年輕人?我們年輕人難道沒有科學家了嗎?難道沒有創新了?我的方法只能治療一種急性白血病,不是治所有急性白血病,每天還有很多人因為急性白血病去世,我真的很難過。」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揭曉!96歲老院士寄語年輕科研者
    致敬科學,向科學百年啟程9月6日上午,被稱為「中國版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揭曉了2020年三大獎項。值得一提的是,在與王振義院士的電話連線中,96歲的王院士不僅對大會表示了感謝,還藉此機會激勵了中國廣大年輕科研者。他也拋給了嘉賓一個問題:為什麼今年這個大獎不獎勵給年輕人?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公布,4位學者獲獎
    2020年9月,獲得2020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王振義,1924年出生於上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博士生導師,上海交大醫學院終身教授。先後擔任內科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和主治醫師。
  •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獲獎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獲獎 本報記者 楊仕省 北京報導 被稱為「中國諾貝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2020年獲獎名單 9月當日,《華夏時報》記者在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現場獲悉,張亭棟、王振義因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生命科學獎」; 盧柯因其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獲得「物質科學獎」;
  • 2020年獎金高達700萬元的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2016年成立的未來科學大獎有中國諾獎之稱,獎金高達100萬美元。截至2020年已經評選了5屆,分別設有物質科學獎,生命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截止目前物質科學獲獎者8人,生命科學獲獎者8人,數學與計算機獲獎者4人。
  •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獲獎
    據人民日報消息,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張亭棟、王振義榮獲「生命科學」獎,盧柯獲「物質科學」獎, 彭實戈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等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借鑑了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國際知名科學獎項的經驗,同時也做了創新。比如,在捐贈模式上,其他獎項多由一個家族或個人捐贈,未來科學大獎每項獎項由4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 96歲王振義院士獲獎!「未來」大獎,為何不獎勵年輕的科學家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由非政府組織頒發的一個世界級的科學大獎,設立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2016年1月17日在舉行的未來論壇年會上,未來科學大獎正式宣布成立。截至2020年9月,未來科學大獎共組織4次評獎,20人獲獎。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山東大學校友獲獎最多
    important}2020屆未來科學獎揭曉。未來科學大獎一共有3個方面: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項獎金有100萬美元,每項獎原則上不超過5個人。2020年是科學獎的第五屆。哇,現在的省級領導有位未來科學獎得主,好厲害!
  • 2019未來科學大獎揭曉邵峰等4人獲獎 歷年獲獎人名單
    剛剛,2019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在北京揭曉。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榮獲「生命科學」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陸錦標獲「物質科學」獎, 清華大學教授王小雲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2016年1月17日,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獲獎
    2020未來科學大獎9月6日在北京揭曉。張亭棟、王振義榮獲「生命科學」獎,盧柯獲「物質科學」獎, 彭實戈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彭實戈和Pardoux合作於1990年發表的文章被認為是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BSDE)的奠基性工作。這項工作開創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其中既有深刻的數學理論,又有在數學金融中的重要應用。彭在這個領域一直持續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貢獻。彭實戈於1992年創建了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從而對一大類二階非線性微分方程給出了BSDE表示。
  • 科學改變未來,2020未來科學大獎剛剛揭曉
    剛剛,2020 年未來科學大獎重磅揭曉,三大獎項獲獎者分別為: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張亭棟、有趣的是,在與王振義教授的現場電話連線環節,96 歲的王振義教授反問了嘉賓一個問題:為什麼今年這個大獎沒有獎勵給年輕人?
  • 9月6日 | 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即將揭曉
    在獎項評審過程中,有包括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以及數十位美國、法國、德國等國的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參與了未來科學大獎的提名與評議過程。今年三個獎項共接收到200多封推薦信,目前,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即將進行第二輪評審。
  • 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遼寧副省長盧柯上榜獲獎百萬美元
    【僑報網綜合訊】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近日在北京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4名科學家上榜。其中,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是遼寧省政府副省長。據悉,這個創立於2016年的獎項,單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遼寧副省長也是「最年輕中科院院士」 因克服金屬材料難題獲獎綜合上海澎湃新聞、中新社報導,北京時間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獲獎是因其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
    9月25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
  •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獎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田剛教授介紹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評獎情況。2018 未來科學大獎Future Science Prize生命科學獎 | 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物質科學獎 |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
  •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慶陽籍中科院院士盧柯獲獎!
    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2020年「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獲獎評語: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誕生於2016年的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大陸首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做出傑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
  •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慶陽籍中科院院士盧柯獲獎
    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誕生於2016年的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大陸首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做出傑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