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3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王振義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項大獎獎金均為100萬美元,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此次「生命科學獎」大獎之所以頒發給張亭棟和王振義是為了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張亭棟被譽為砒霜醫治白血病的奠基人。其出生於1932年11月,中國共產黨黨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終身教授。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發明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中醫專業腫瘤科建設單位學術帶頭人,全國區域中醫診療中心(腫瘤)培育單位學術帶頭人。
王振義,男,1924年出生,江蘇省興化人。內科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通訊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他在醫學上的最主要貢獻是利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分化,在臨床上極大地提高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緩解率和長期生存臨率。
王振義1948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他先後擔任過內科學基礎、普通內科學、血液學、病理生理學等教學工作,先後培養博士21人,碩士34人,2003年被評為「上海市教育功臣」。歷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主治醫師、主任(1948-1960)、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病理生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60-1982)、基礎醫學部主任(1982-1984)、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1984-1988)、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1987-1996)。
新聞發布會現場與王振義進行了連線。96歲的王振義在電話中談及獲獎心情時表示「好的壞的都有」。「好的是我們國家重視科學,做的工作對人民有益處就受褒獎。」但他表示,「另一方面我也憂愁,我96歲了,為什麼這個獎給我不獎勵年輕人?我們年輕人難道沒有科學家了嗎?難道沒有創新了?我的方法只能治療一種急性白血病,不是治所有急性白血病,每天還有很多人因為急性白血病去世,我真的很難過。」
將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頒發給盧柯,是為了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通常材料的強化均通過引入各種缺陷以阻礙位錯運動來實現,但材料強度提高的同時會喪失塑性和導電性,這導致了材料領域著名的長期未能解訣的材料強度與塑性(或導電性)的倒置關係。如何克服這個矛盾,成為國際材料領域幾十年以來一個重大科學難題。
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盧柯,男,1965年5月出生,河南汲縣人,1990年4月參加工作,1993年加入九三學社,工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現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負責科技、衛生健康、體育等方面工作。
盧柯是當選時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他16歲上大學,30歲便成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博士生導師,38歲被增選為中科院院士。
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表彰他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
他介紹道,自己致力於數學與其他科學的交叉,其他學科的發展可以推動數學的發展,數學的發展反過來也可以推動其他學科展。這個獎將激勵他進一步應用自己的研究成果。
彭實戈發展了非線性數學期望的理論,這與傳統的線性數學期望有本質上的不同,但相似的數學理論仍能夠建立。這對風險的定義和定量有重大應用。
彭實戈於1947年出生於山東,1985年獲法國巴黎九大(Université ParisDauphine)博士學位,1986年獲普羅旺斯大學(University ofProvence)博士學位,目前擔任山東大學教授。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國際性民間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於2016年創立,下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大獎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在獎項評審過程中,有包括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以及數十位美國、法國、德國等國的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參與了未來科學大獎的提名與評議過程。2020年三個獎項共接收到200多封推薦信。
未來科學大獎每年在中國北京舉辦頒獎典禮,對為全人類做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科學家予以表彰。
- 未來科學大獎歷屆獲獎人 -
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16位獲獎者,獲得了科學和社會領域的廣泛認可。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他們分別是:
生命科學獎
2016 盧煜明(Yuk-Ming Dennis LO)
2017 施一公
2018 李家洋 袁隆平 張啟發
2019 邵峰
物質科學獎
2016 薛其坤
2017 潘建偉
2018 馬大為 周其林 馮小明
2019 王貽芳 陸錦標(Kam-Biu LUK)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2017 許晨陽
2018 林本堅(Burn J. LIN)
2019 王小雲
來源:澎湃新聞、知識分子公眾號
編輯:唐夢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