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改變未來。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已經步入第五年,五年的榮耀離不開科學家、企業家群體的貢獻、堅持與信念。回首百年前「賽先生」將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引入中國,從科學救國、科教興國到科技強國,向未知世界不斷開疆拓土、為我國科學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用科學改變未來的科學家,皆因未來而成為我們的時代英雄。
未來科學大獎在2016年創立,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在獎項評審過程中,有包括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以及數十位美國、法國、德國等國的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參與了未來科學大獎的提名與評議過程。今年三個獎項共接收到200多封推薦信,目前,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即將進行第二輪評審。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將於北京時間9月6日上午10:00舉行,揭曉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三大獎項獲獎者。
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16位獲獎者,獲得了科學和社會領域的廣泛認可。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他們分別是:
生命科學獎
2016 盧煜明(Yuk-Ming Dennis LO)
2017 施一公
2018 李家洋 袁隆平 張啟發
2019 邵峰
物質科學獎
2016 薛其坤
2017 潘建偉
2018 馬大為 周其林 馮小明
2019 王貽芳 陸錦標(Kam-Biu LUK)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2017 許晨陽
2018 林本堅(Burn J. LIN)
2019 王小雲
這些為全球科學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之光」正在用自己卓越的科研成果極力推動人類社會和文明發展,以理性的科學思想激發創新生態及科研動力,以求真求知的純粹精神引領青年科學工作者探索世界。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作為中國大陸首個非官方、非營利、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科學應當被看見,科學家應當被看見。讓無數一直堅持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在大中華區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讓為社會進步、為人類文明作出探索與貢獻的科學家得到尊重和獎勵,是未來科學大獎始終如一的使命。並通過這份學術領域最頂尖的榮耀,見證為全球科學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激勵更多在科學道路上不懈前行孜孜以求的年輕科學學者。
下面解答一些關於未來科學大獎的常見問題:
01 未來科學大獎是怎樣評選的?
1. 2020年1月,評審啟動
2. 2020年1-5月,提名期
採用提名邀約制,邀請全球範圍內資深學者及前沿領域的青年科學家進行提名。
本獎項的科學委員將逐個解讀每位候選人的工作和貢獻,解答全體委員的提問,全體委員投票產生第一輪候選人。
3. 2020年6-8月 國際同行評議期
參照諾貝爾獎與圖靈獎等國際著名獎項評選制度,未來科學大獎採取國際同行評議制,科學委員根據候選人的學科,從大同行、小同行、競爭對手等多個維度邀請評議人對候選人的工作成就、創新性、影響力等方面跟國際同行做橫向和豎向比較。每年受邀的評議人代表著該領域的世界最高學術水平,其中包括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拉斯克醫學獎(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費爾茲獎(Fields Medal)、圖靈獎(A.M Turing Award)、沃爾夫獎(Wolf Prizes)等各學科最高獎項得主,每位候選人將會收到10封左右來自國際同行的評議信。
科學委員詳細解讀同行評議信,參考國際專家的評議內容,進行第二輪討論,全體委員投票選出最終候選人名單。
4. 2020年9月 第三輪評審會(終評)+新聞發布會
9月初全體科學委員將進行第三輪討論,投票產生本年度獲獎結果。9月6日上午將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向公眾宣布獲獎者。
5. 2020年11月 舉辦未來科學大獎周
11月17-22日,將於北京舉辦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大獎周期間,獲獎者學術報告、科學峰會、青少年對話獲獎者及星光璀璨的頒獎典禮輪番上演。頒獎典禮上,將對為全人類做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科學家予以表彰。
02 誰能提名未來科學大獎?是否可以申請或機構推薦?
未來科學大獎採取提名邀約制,根據《未來科學大獎章程》,未來科學大獎各獎項的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審核通過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與社會推薦。提名人由科學委員推薦產生,各科學委員推薦的提名人需經科學委員會確定並認可,方可具備提名權。
每位提名人每年可提交一次提名,提名的有效期最長為五年。每位提名人的推薦工作須獨立進行,不能採取聯名推薦方式。
03 未來科學大獎的評獎標準是什麼?
- 產生巨大國際影響;
- 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
- 主要在大中華地區完成(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臺灣)。完成者的國籍不限。
04 如何保證未來科學大獎的公平、公正、公信?
未來科學大獎的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圖靈獎等國際著名獎項。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
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邀請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與機構推薦。每位提名人的推薦工作須獨立進行,不能採取聯名推薦方式。在確定候選人後,由科學委員會確定五位以上該領域的國際專家,對各候選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在工作成就、創新性、影響力等方面進行橫向和豎向比較。
最終的獲獎者名單由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參考國際同行評議不記名投票確定。同時邀請高西慶教授擔任監督委員會主席,監督整個評獎過程。
高西慶
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紅天講席教授
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主席
05 中國是人情社會,如何避免人際關係影響?
秉持「信譽高於一切」的原則。評審過程中,科學委員第一次看到被提名人名單時,即應對自己是否有利益衝突做出披露。
其中利益衝突關係包括師生關係、親友關係、項目合作關係、商業合作關係、競爭關係及可能影響評審工作公正性的其他關係。披露的具體程序由管理委員會制定,由監督委員會監督執行。
對於與評審工作存在利益衝突的委員,我們也會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該委員是否需要在評審中迴避及放棄投票權。此外,科學委員在任職期間及卸任後2年內必須放棄成為獎項候選人的資格。
06 評選過程及提名人選可否對社會公開?
所有參與未來科學大獎評審的工作人員(包括科學委員會委員、監督委員會委員)都負有對全部評審工作的保密義務,籤訂保密協議,保密期為50年。
想要了解更多未來科學大獎內容,
請關注公眾號「未來論壇」,
或參閱未來科學大獎官網(http://www.futureprize.org)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可直接進入
相關連結(可關注未來論壇官方公眾號查看):
未來科學大獎
影響人類認知新百年
關注未來論壇
一個承載人類科技夢想
用科學改變未來的公益平臺
一個連接前沿科技
解讀未來趨勢的思想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