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領取愛明諾夫獎 成首位獲獎中國學者

2021-01-13 丁香園


圖為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右二)為施一公(左一)頒獎。

北京時間3月31日晚11點,當地時間下午5點,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瑞典皇家科學院年會的頒獎典禮上,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榮獲2014年愛明諾夫獎(Gregori Aminoff Prize)。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為施一公頒獎,獎勵他過去15年運用X-射線晶體學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施一公教授成為愛明諾夫獎自1979年設立35年以來的第46位得主,同時也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

施一公領取愛明諾夫獎 成首位獲該獎中國學者

古色古香的斯德歌爾摩音樂廳,伴隨著悠揚的音樂,瑞典皇家科學院院院長Barbara Cannon女士宣布頒獎儀式開始。在莊嚴而又熱烈的氛圍中,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諾貝爾基金會副主席Staffan Normark院士宣布:瑞典皇家科學院最重要的國際性大獎之一--愛明諾夫獎今年頒給中國清華大學的施一公教授。施一公身穿燕尾服走上領獎臺,接受瑞典國王的頒獎,接受現場200多位科學家的祝福與敬意。

愛明諾夫獎(Gregori Aminoff Prize)是由瑞典皇家學院於1979年設立頒發的國際獎項,用以獎勵世界範圍內在晶體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每年頒發給不超過3名科學家,個別年度空缺。施一公教授是2014年愛明諾夫獎的唯一獲獎人。

在頒獎典禮上,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諾貝爾基金會副主席Normark院士介紹,2014年是世界晶體學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Crystallography),因此,今年愛明諾夫獎的評選和頒獎更為隆重。Normark院士專門介紹了施一公教授的重要學術貢獻,並向他表示熱烈祝賀。

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Eric Lander教授做了"The Secrets of Human Genome"("人類基因的秘密")的學術前沿講座;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Sven Lidin做了題為"Does Crystallography blind us with images?"的科普講座,內容圍繞晶體學發展史及其應用展望展開,闡釋了晶體學對生命科學與醫學發展的重大貢獻,對施一公教授傑出的學術成就給予充分肯定。

頒獎儀式後,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北歐博物館(Nordiska Museet)舉行了盛大的慶祝酒會及宴會,包括瑞典國王和王后、瑞典政府多位官員和眾多科學家在內的人士共聚一堂,在熱烈的氣氛中交流心得,分享科學之美。

當地時間4月1日,作為愛明諾夫獎慶祝活動的一部分,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將舉辦為期半天的專題學術研討會,施一公教授將做獲獎者專題報告,另外四位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瑞典的科學家也將做相關領域的學術報告。

愛明諾夫獎自1979 年設立以來,有來自義大利、澳大利亞、法國、美國、以色列、日本、英國、瑞典、德國、荷蘭、奧地利、瑞士和中國13個國家的46名科學家榮膺該獎項。

瑞典皇家科學院創建於1739 年。自1901 年起,瑞典皇家科學院就開始負責每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評選,自 1968 年起,又加入了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此外,瑞典皇家科學院還負責評選克拉福德獎(Crafoord Prize)、肖克獎(Rolf Schock Prizes)及愛明諾夫獎(Gregori Aminoff Prize)三項國際性大獎。

施一公教授是國際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2013年相繼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成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多年來致力於細胞凋亡研究領域的研究。細胞凋亡又稱為程序性細胞死亡,是在所有多細胞生物發育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基本生命過程,與細胞分裂、分化等過程共同協同保證機體的健康和穩定。細胞凋亡的異常是癌症發生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揭示細胞凋亡的分子機理不僅可以加深對這一基本生命過程的了解,還能夠為開發新型抗癌藥物提供重要靶點和線索。自1998年以來,施一公領導的實驗室主要結合X-射線晶體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手段,系統地研究了細胞凋亡的發生和調控機制。他們的科研成果不僅清晰地揭示了細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過程,根據其研究的一項科研專利也已被轉化為治療癌症的新藥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附:施一公 簡介

施一公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1990年赴美留學。1995年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博士學位,其後在紐約斯隆凱特林癌症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1998年獲聘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2001獲聘該校終身教職,2003年、2007年分別晉升為正教授、講席教授,曾是該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2008年入選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HHMI)研究員,因全時回中國工作而婉拒。

施一公自2003年起每年回到清華大學講學,幫助母校的生物學科建設,2006年底開始在清華大學建設實驗室,2007年實驗室開始運行。施一公2008年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教職,全職全時回到清華大學工作。2009年至今,他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09年至2013年,他還兼任了清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

回國前,施一公教授主要致力於細胞凋亡研究,系統地揭示了細胞凋亡通路中關鍵調控步驟的分子機制。全職回到清華後, 他在繼續細胞凋亡研究的同時,開闢了與疾病相關的重要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以及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大分子機器組裝及調控這兩個結構生物學的前沿研究方向,並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施一公迄今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被SCI引用15000餘次。他以通訊作者發表論文於Nature、Science、Cell 35篇,其中13篇以清華大學為通訊作者單位發表於2009年之後;其研究成果曾連續兩次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他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青年人才,其中十餘人已經在中國和美國獨立領導生物物理前沿研究的實驗室,並取得優秀成果。施一公積極與國內同行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我國在生物物理和結構生物學相關領域的整體發展。

施一公教授的傑出成就獲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充分認可。2003年他獲得國際蛋白學會頒發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是該獎項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他回國後先後獲得教育部長江講座教授、首批入選"***"特聘專家、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成就獎及談家楨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等。2013年,施一公陸續入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AAS)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NAS)外籍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外籍成員。2013年12月19日,施一公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成首位獲頒「弗洛伊登瑟爾獎」亞洲學者
    中國學者成首位獲頒「弗洛伊登瑟爾獎」亞洲學者   中新網4月14日電(黃艾嬌 許婧)同濟大學14日對外披露,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致函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李傑教授,祝賀他榮獲「弗洛伊登瑟爾獎」(Freudenthal Medal),以表彰他在概率密度演化理論與大規模土木工程基礎設施抗震可靠性設計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李傑由此成為該獎成立以來首位獲獎的亞洲學者。
  • 施一公放棄美國國籍,回到中國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教育一批人
    他就是擁有中國和美國雙重院士身份的施一公! 施一公院士,在學術上獲獎無數,2003年榮獲「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獎」,此獎設立17年以來,他是第一位華裔獲獎者。在2014年,又榮獲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也是首位獲得這個獎項的的中國科學家。
  • 施一公等5位中國科學家獲《自然》傑出導師獎
    據《中國青年報》12月9日報導,2015年《自然》傑出導師獎今天對外揭曉,包括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在內的5位中國科學家獲得這一獎項。該獎由全球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總編Sir Philip Campbell博士創立,為強調導師啟發學生(年輕科學家)的重要性而設,每年專注於一個特定國家或者地區自2005年以來,已表彰了28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導師。
  • 這項大獎終於公布結果,40年來,全中國獲獎的只有兩位
    此次獲獎的主人公沈建仁教授,目前就職於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2014年,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就單獨獲得了當年的愛明諾夫獎,評委給予的頒獎評價是,「過去 15 年運用X-射線晶體學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施一公也是獲得該獎項的首位中國科學家。
  • 施一公:中國學者的脊梁
    施一公說:"直到現在夜深人靜時,他還記憶猶新,也曾想報復那位見死不救的當值醫生。後來想通了,中國這麼大國家,不知有多少老百姓經歷著和父親一樣的悲劇。如果真有抱負和擔當,就要想辦法去改變這種現狀,能做多少做多少,讓這種悲劇少點發生。
  • 伊朗裔學者成首位獲菲爾茲獎女性 菲爾茲獎並非唯一數學「諾獎」
    8月12日,伊朗裔女數學家瑪利亞姆·米爾扎哈尼獲得菲爾茲獎。37歲的她是世界上首位獲得菲爾茲獎的女性。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8月13日報導,女數學家瑪利亞姆是在韓國首爾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ICM)上,獲得菲爾茲獎的。
  • 青年科學家王立平榮獲「科學探索獎」,塗料領域首位獲得者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王立平榜上有名,這是塗料領域首位「科學探索獎」獲得者。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評選產生50位獲獎人。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體現出極高的「含金量」。50名獲獎人中的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
  •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揭曉 喬傑施一公等獲獎—新聞—科學網
    活動揭曉了「2017第二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獲獎者名單: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憑藉其在生命醫學領域所做出的傑出成果收穫「成就獎」,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榮譽教授Andrew James McMichael獲「國際合作獎」。
  • 曾師從施一公,中國首位獲「德國洪堡教席獎」科學家!請悉知!
    說起施一公,在國內乃至世界的教育界那都是響噹噹的人物!1967年出生於河南的他,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並再清華大學畢業後進入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並獲得了博士學位!而「一心為公」的施一公卻在功成名就後,選擇了回到中國!
  • 「接地氣」的施一公院士:科學家需要挑戰過去
    說到施一公,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九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在即將舉辦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年會活動上將會出現這位重磅大咖的身影,讓我們首先一同走近這位大咖院士,探索他身上的獨特魅力吧。
  • 清華大學雒建斌、施一公榮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雒建斌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兩位教授的科研項目榮獲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12項;並作為首位中國人獲得2013年美國潤滑工程師學會(STLE)最高獎——國際獎和中國摩擦學最高成就獎。作為第一作者出版英文專著1部,參編英文論著1部,翻譯英文專著1本;發表論文500餘篇,其中SCI收錄300餘篇;獲發明專利授權90餘件。在國際會議上作會議報告(Plenary和Keynote)30餘次。
  • 施一公有三位優秀女弟子,他的男弟子表現如何,同樣非常優秀
    最近顏寧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不但讓顏寧又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她的導師施一公也毫無疑問的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關注施一公和顏寧的時候,人們往往津津樂道的是施一公三位傑出的女弟子,有文章稱讚為」一師門三女英「。她們分別是顏寧、萬蕊雪和白蕊。
  • 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確認出席2020浦江創新論壇
    在本屆浦江創新論壇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九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90年代初施一公赴美深造,由於在細胞凋亡和TGF-信號傳導等領域取得傑出成果,當時年僅36歲的施一公獲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學會頒發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獎」,成為這一獎項設立17年以來首位獲獎的華裔學者。2010年,他又獲得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該獎項自2006年以來,每年獎勵兩到三位在國際生物物理學領域做出卓越成就、年齡在45歲以下的傑出科學家。
  • 西湖大學最新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校長施一公卻再次陷入爭議?
    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鄢仁鴻和通訊作者周強,都來自西湖大學浙江省結構生物學研究重點實驗室,由西湖大學創辦校長施一公擔任主任。校長施一公卻陷入爭議毫無疑問,西湖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對抗擊疫情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其校長施一公卻陷入了爭議。有網友表示:光看標題,就知道一定會有冷凍電鏡,一定是施一公他們的成果。
  • 首位中國學者!ES&T副主編-港理工大王鵬獲得PSIPW獎
    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學者。該獎由沙烏地阿拉伯時任王儲Prince Sultan Bin Abdulaziz於2002年設立,獎勵全球為可持續的淡水供應和緩解日益嚴重的全球缺水問題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發明家和研究機構。PSIPW每兩年頒發一次,包含五個單項,涵蓋整個水研究領域。
  • 「中國諾貝爾獎」獲獎情況大盤點!看看是誰領跑全國高校
    20多年來,何梁何利科學獎憑藉其評選起點高、獎勵範圍廣、評審嚴格、重視獎後宣傳和不斷改革等措施,成為中國非政府獎項中的佼佼者,也是非政府獎項中知名度最高的獎項,在中國科學界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聲譽,堪稱「社會力量創建科學技術獎項的成功範例」。
  • 2020年「科學探索獎」公布!他成為寧波首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9月26日,記者從寧波團市委獲悉,在經過4個多月的評審後,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向社會公布。此次共有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寧波市青聯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立平榜上有名,入選領域為「先進位造」。
  • 2020年「科學探索獎」公布,他成為寧波市首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9月26日,記者從寧波團市委獲悉,在經過4個多月的評審後,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向社會公布。此次共有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寧波市青聯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立平榜上有名,入選領域為「先進位造」。
  • 施一公、馮小明等人獲獎
    」(清華大學/西湖大學施一公)、地球科學獎——「華北克拉通破壞」(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技術科學獎——「摩擦中微粒作用機制及超滑機理」(清華大學雒建斌)。中國科學院院長、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理事長白春禮對獲獎科學家表示了熱烈的祝賀。他在致辭中指出,陳嘉庚科學獎致力於通過獎勵發掘優秀科技成果、激勵傑出科技人才,促進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的湧現,推動提升我國科技界的國際學術影響力,為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 施一公弟子,不是顏寧,榮獲「諾貝爾女性獎」,顏寧發文耐人尋味
    正所謂「嚴師出高徒」,施一公教授麾下的弟子,也是一代比一代優秀,每一位都獲得了令世人佩服的科研成果。近日,施一公教授的一名弟子,不是顏寧,獲得了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並且她年僅27歲,可謂是「最年輕」的一代科學家了,網友紛紛感嘆:牛掰,那是一般人無法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