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等5位中國科學家獲《自然》傑出導師獎

2020-11-23 觀察者網

據《中國青年報》12月9日報導,2015年《自然》傑出導師獎今天對外揭曉,包括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在內的5位中國科學家獲得這一獎項。該獎由全球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總編Sir Philip Campbell博士創立,為強調導師啟發學生(年輕科學家)的重要性而設,每年專注於一個特定國家或者地區自2005年以來,已表彰了28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導師。

今年,《自然》傑出導師獎在中國北方和南方各設立一個事業中期獎與一個終身成就獎。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與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鄧興旺共同獲得中國北方終身成就獎,各獲得獎金2.5萬元人民幣。南京大學分析科學研究所和化學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陳洪淵獲得中國南方終身成就獎,獲獎金5萬元人民幣。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獲中國北方事業中期獎,獲獎金5萬元人民幣。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兼科研與研究生副校長舒紅兵,獲得中國南方事業中期獎,獲得獎金5萬元人民幣。

獲獎中國科學家簡介:

曹雪濤,少將軍銜,教授,免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兼任浙江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26歲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因碩士論文優秀被直接授予博士學位,27歲成為全校最年輕的學科帶頭人,28歲破格由講師直接晉升為教授, 32歲被晉升為博士生導師,33歲擔任全軍免疫與基因治療重點實驗室主任,41歲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為當時最年輕的院士。

資料圖:曹雪濤

從1995年開始,曹雪濤把樹突狀細胞作為主攻方向,使其成為一項包括免疫學、腫瘤學、人類基因組計劃、基因免疫治療等學科共同交叉的立體性課題研究。 從1998年4月發現第一條基因,他率領免疫學教研室已做了50000多個基因片斷測序,其中有3000多個片斷為人類首次發現,已獲得人類全長新基因124條。在國內以通訊作者在Nat Immunol、Blood、J Immunol、Cancer Res、JBC等SCI收錄雜誌發表論文101篇,主編專著3部,是國家973免疫學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負責人。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以第一申請人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6項,合作申請27項, 已經獲得授權13項。牽頭研製的4種生物高技術產品已試用於臨床。目前,曹雪濤帶領課題組,承擔了包括國家「973」重大研究基礎規劃、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重大重點課題17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軍隊和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等高水平成果7項。

鄧興旺,植物生理學家,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1982年獲北京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北京大學生物學碩士學位;1989年提前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1989年至1991年,在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後課題,研究擬南芥光形態建成的分子遺傳學分析以及燕麥光敏色素A(phy A)基因的核蛋白與啟動子相互作用的活體DNase指紋分析;1992年任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系副教授;1995年任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副 教授;1999年任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終身副教授;2000年至今任北京大學-耶魯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學及農業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及北京大 學長江特聘教授;2001年至今任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終身正教授;2003年受邀擔任北京生物科學研究所聯合所長。

資料圖:鄧興旺

長期從事植物生理學研究,特別是植物的光形態建成方面的研究,從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及發育生物學的角度對調控植物光形態建成的有關基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領導的科研小組所取得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作為通訊作者在1992年至1998 年有48篇論文發表在《細胞》、《植物細胞》、《歐洲分子生物學會雜誌》、《美國科學院院志》等世界一流刊物上。1995年獲得美國總統青年科學獎,2003年,他獲得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學領域最重要的Kuhmo獎。他提出建立「植物功能基因組中心」及開設「發育的生化及分子生物學基礎」本科課程的建議將給北大的教學和科研帶來突破。

陳洪淵,中國科學院院士,分析化學家, 教授,博士生導師,1937年出生於浙江三門,196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化學系,1981-1984年為德國Mainz大學訪問學者,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涉及生命和材料科學的電分析化學基礎與應用的多個前沿領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提出了超微電極及其陣列的幾種理論模型,解決了一系 列耦聯化學反應多級電極過程複雜體系穩態電流的求解問題;闡明了超微電極擴散層重疊對陣列總電流的影響及計算公式, 有關成果已被寫入由國際純粹與應用聯合會化學(IUPAC)電分析化學委員會正式通過的IUPAC正式技術報告中;提出了各種電極表面功能化和形成各種類 型催化膜的新方法,發現促進蛋白質電子傳遞的新材料、構建了一系列三維有序仿生催化界面,據此建立了幾十種有關核酸、蛋白質(酶)、輔酶和生物活性小分子 等的高靈敏、高選擇的檢測方法,及相關的穩定、長壽的生物傳感器件,在生物物質檢測和醫療診斷上有廣闊的用途;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微流控晶片和毛細管電泳電 化學檢測新方法,抗幹擾能力強,靈敏度高,拓寬了電化學方法在晶片實驗室中的應用範圍。所建立的各種分析方法和傳感器件被國內外同行廣泛引用和推介。

資料圖:陳洪淵

曾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項,中國僑聯科技進步獎1項,以及其他多項省部級獎勵。在國內外發表論文520餘篇,合編著譯書6冊,專利5項。指導和培養了多名博後、博、碩士。2004年,評為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導和全國模範教師:2005年,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榮獲國家「五一」勞動獎章。

施一公,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1967年5月5日出生於河南省鄭州,1984年畢業於河南省實驗中學,並獲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保送 至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1989年提前一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紀念斯隆 -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1998年—2008年,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Warner- Lambert/Parke-Davis講席教授。2008年,婉拒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研究員的邀請,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院長,教授、博導。2013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獲瑞典皇家科學院 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2015年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資料圖:施一公

主要從事細胞凋亡及膜蛋白兩個領域的研究。在Smad對TGF-的調控機理、磷酸酶PP2A的結構生物學方面做出過有國際影響的工作。曾獲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等獎項。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成員。

舒紅兵,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1987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生物學系,1990年獲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5年於美國Emory大學獲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免疫學專家,主要從事免疫相關的細胞信號轉導研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成果。發現了多個在病毒感染誘導細胞表達I型幹擾素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信號蛋白,為了解細胞抗病毒反應的分子機製做出了重要貢獻;發現了多個負調控I型幹擾素過量表達的蛋白和作用機 制,這種精細調控機制避免機體產生過激的免疫反應;發現了新的腫瘤壞死因子家族成員,闡述了腫瘤壞死因子家族的多個成員信號轉導的早期分子事件,為了解相關免疫疾病的分子機製做出了貢獻。

資料圖:舒紅兵

發表SCI論文70篇,其中以第一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56篇,被SCI期刊他引2705次,單篇被他引120次以上的有7篇;回國工作後以通訊作者發表的25篇IF>5的論文中,包括3篇Immunity,1篇Mol. Cell,3篇PNAS,1篇EMBO J。作為主編出版專著《抗病毒天然免疫》。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相關焦點

  • 2015《自然》傑出導師獎授予五位中國科學家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於2005年設立傑出導師獎(Nature Awards for Mentoring in Science),用於獎勵科學領域的優秀導師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1.5億元獎金
    important}今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1.5億元獎金,最年輕獲獎人僅30歲!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 施一公領取愛明諾夫獎 成首位獲獎中國學者
    北京時間3月31日晚11點,當地時間下午5點,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瑞典皇家科學院年會的頒獎典禮上,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榮獲2014年愛明諾夫獎(Gregori Aminoff Prize)。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為施一公頒獎,獎勵他過去15年運用X-射線晶體學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
  • 施一公簡歷: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圖)
    光明網教育5月1日消息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科學院發布消息,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的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  同時,千人計劃學者、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 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
  • 顏寧教授獲2020年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導讀 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GWIS(Graduate Women in Science)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共包含三個獎項),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Florence R.
  • 陳十一、謝曉亮獲2017年度「求是獎傑出科學家」
    「2017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主辦、復旦大學承辦。求是基金會主席查懋聲先生以及顧問楊振寧、孫家棟、韓啟德、施一公,復旦大學校領導、求是獎評委、往屆求是獎獲得者以及復旦大學師生代表等約400人參加了典禮。
  • 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揭曉!12位學者獲獎
    來源:求是科技基金會、軟科近日,求是科技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獎名單,共有12位學者獲獎。200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生物科學專業獲學士學位。2013 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博士學位,獲吳瑞獎、中科院院長獎。同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科學突破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Catherine Dulac 教授實驗室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
  •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新聞網5月1日電 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公布了增選院士名單,其中包括84位美國本土院士和21位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入選該院外籍院士,也是21位入選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 清華大學雒建斌、施一公榮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施一公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生命科學獎,獲獎項目是《剪接體的結構與分子機理研究》。施一公教授曾獲2010年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2010年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2010年談家禎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度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Gregori Aminoff Prize)。
  • 中國科學家張彌曼獲頒「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3月22日,在法國巴黎,中國科學家張彌曼獲頒「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新華社記者 張曼攝  新華社巴黎3月22日電(記者張曼)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22日晚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與另外4位女科學家獲頒這一獎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此前發布的評獎消息中說,張彌曼創造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新觀點。
  • 施一公有三位優秀女弟子,他的男弟子表現如何,同樣非常優秀
    最近顏寧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不但讓顏寧又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她的導師施一公也毫無疑問的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關注施一公和顏寧的時候,人們往往津津樂道的是施一公三位傑出的女弟子,有文章稱讚為」一師門三女英「。她們分別是顏寧、萬蕊雪和白蕊。
  • 繼科學探索獎後,北京大學黃芊芊再獲2020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獲獎名單,12位青年科學家獲獎。值得一提的是,12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繼「2020科學探索獎」後黃芊芊獲得的又一重要獎項。2013年,求是基金會啟動新的「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項目,旨在支持國內高校與海外機構競爭吸引最頂尖的人才,以及扶持剛開展獨立科研事業的青年學者,為中國一流大學引進培養最有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者提供幫助,致力於為中國未來20年的科技事業發展培養領袖之才。
  • 顏寧與施一公是什麼關係?為什麼顏寧回清華大學十年後出走美國?
    明明是單身,怎麼就變成了施一公的老婆了?真的太八卦了。說實話,顏寧的學術之路確實也跟施一公是有很大的聯繫的,施一公可以說是顏寧學術道路上的引路人。施一公是顏寧的導師,恩師。之後,施一公回國,博士畢業的顏寧也追隨導師回到清華大學。由於有施一公的幫助,最好的實驗設備,最好的科研條件,讓顏寧帶領其研究團隊做出很好的成績,從而成為中國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不能不說,除了顏寧本身的努力外,施一公的培養,讓顏寧成長更迅速,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
  • 資料:施一公簡歷
    施一公簡歷      施一公,1967年生,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5年保送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1989年提前一年畢業,獲學士學位。  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
  • 北京大學李曉明獲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舉辦的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校長獲得教學大師獎,北京大學李曉明、清華大學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吉林大學孫正聿、復旦大學李大潛、中國礦業大學於洪珍、華南理工大學朱長江、四川大學馮小明、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等9人獲得傑出教學獎,10位勇攀雙創高峰的「青年創客」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 2017年度「求是獎」頒獎 陳十一、謝曉亮獲傑出科學家獎
    原標題:2017年度「求是獎」頒獎  求是基金會主席查懋聲(左)和「衛星之父」孫家棟(右)為陳十一(中)頒獎。澎湃新聞記者周航圖  據《勞動報》報導,昨天,「2017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在復旦大學舉行。
  • 7位中國科學家新入選世界頂級《Cell》學術顧問委員會
    來源:Cell Press 高福、周琪、王宏偉、黃三文、高彩霞、陳玲玲、張澤民等7位中國科學家入選加上2013年入選的曹雪濤和鄧宏魁,Cell學術顧問委員會已有9位中國學者。目前,該委員會共有119人。
  • 顏寧獲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最大成就是培養了一批年輕學者
    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GWIS(Graduate Women in Science)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共包含三個獎項),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Florence R. Sabin Award for Research Excellence)授予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研領域的傑出貢獻。
  • 材料學院教師趙宇亮、汪衛華、李晉閩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獎
    本次共有52位中國科學家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0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位。國科大材料學院三位教師趙宇亮院士、汪衛華院士、李晉閩研究員獲獎。
  • 華人教授鮑哲南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巴黎3月23日電(記者張曼)2017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23日晚在巴黎舉行,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和另外4位女科學家獲得這一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