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自然》傑出導師獎授予五位中國科學家

2020-11-23 cnBeta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於2005年設立傑出導師獎(Nature Awards for Mentoring in Science),用於獎勵科學領域的優秀導師,每年專注於一個特定的國家或地區。今年,中國的五位科學家獲此殊榮,他們是:曹雪濤、鄧興旺、陳洪淵、施一公、舒紅兵,《自然》雜誌專門撰文進行了報導,X-MOL團隊把文章編譯如下。

原文:Stewards of China's future, Nature, 528, 427-428

原作者:Ed Gerstner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中國的科學研究發生了意義深遠的增長。在2013年,中國在研發上的投入就已經超過了歐盟,而且預計將在2020年超過美國(http://www.nature.com/news/china-predicted-to-outspend-the-us-on-science-by-2020-1.16329)。在已發表的科研論文中,包括中國作者的論文比例從1997年的2.4%上升到2014年的19%,貢獻僅次於美國的25%。

這些統計數據無疑讓人過目難忘,但是,中國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科學超級大國,她必須要能夠培養出偉大的科學家,不僅要學富五車,還要能銳意創新。而偉大的科學家,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需要偉大的導師。

2015年的《自然》傑出導師獎就頒發給了5位中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為培養中國下一代科研人才所做出的貢獻以及付出的努力。

《自然》按地域在中國南北方各設立一個終身成就獎和事業中期獎。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與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鄧興旺共同獲得中國北方終身成就獎。南京大學分析科學研究所和化學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陳洪淵獲得中國南方終身成就獎。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獲得中國北方事業中期獎。武漢大學副校長舒紅兵,獲得中國南方事業中期獎。

敢於挑戰權威

與亞洲的許多國家一樣,中國常常被認為是一個尊重傳統和權威的地方。不過獲獎者們(以及所有的被提名者)普遍認為,科學中唯一的「權威」就是證據,做科研必須要敢於挑戰和質疑。

施一公教授在2008年回國之前,已經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他認為大部分中國學生在與資深科研人員以及已有科學理念有意見分歧時過于謹慎。他說,「我鼓勵我的學生批判性思考並挑戰學術權威,包括我自己,這樣他們會學著既定規則可以被打破,只有這樣,才能創建新的研究領域。」

施一公教授。

曹雪濤教授也贊同這一觀點,他說:「我們應該激勵學生有信心去挑戰課本上的教條,並解決科學中的基本問題。」

曹雪濤教授。

這個觀點也得到了這些獲獎者弟子們的支持。「科學文獻往往充斥著相互矛盾的想法和結果,以及公認的智慧和錯誤的假設,」浙江大學的癌症免疫學家陳瑋琳說,她是曹雪濤教授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培養出的博士。「曹教授常說,創造力來自於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看法,」她說,「他對每個人的要求都是同樣的高標準,不論是博士研究生還是訪問學者。」

在過去,大多數中國實驗室的人員構成都差不多,一名資深教授指導著年輕教授、博士後和研究生,循著嚴格的資歷等級晉升。隨著科研院所的快速擴張,大量海歸湧入,許多實驗室的人員構成開始變的更多樣化,比如,多個課題組長(PI)為各自的科研目標和方向努力奮鬥。

為師者的理念

這些獲獎的導師們已經認識到了向年輕的科研人員灌輸自信的重要性,要鼓勵他們建立自己獨立的學術「品牌」,並用自己的方式對科學進行探索。「在我看來,簡單地傳授知識遠遠不夠,」陳洪淵教授說。「一個導師要教給學生如何思考。在科學領域,我指導我的學生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思考,並讓他們有機會獨立解決問題。」

陳洪淵教授。

他認為一個好的導師必須要有敏銳的感覺,什麼時候學生需要指導,什麼時候他(她)又需要自由。「對於處於剛剛起步階段的學生,我們需要給他們更詳細的指導,讓他們逐漸熟悉科研,」他說,「而對於那些擁有紮實的知識基礎、較強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學生,我會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並實踐。」

南京大學的分析化學家徐靜娟教授也曾是陳洪淵教授的博士生,她認為陳教授為學生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提供了開放的環境。「他鼓勵我們閱讀哲學和文學,並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他說,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一個好的導師要將他們培養成自由奔馳的駿馬,而不是唯唯諾諾的綿羊。」

這些獲獎的導師們認為僅僅把學生們培養成優秀的科學家還不夠,還要教會他們如何成為高效、善於鼓舞人心的領導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李磊教授,曾是鄧興旺教授在美國耶魯大學的博士後,她講述了她在鄧教授實驗室的經歷。「當我在實驗室成為資深科研人員之後,鄧教授開始讓我去指導其他人的實驗室技能,以及閱讀他們的論文初稿。很快我就意識到,這些工作也是科研系統的一部分,」她說,「當他發現問題時,他從來不是批評兩句了事,而是花時間找出問題的根源。有幾次,他還讓我去鼓舞士氣。」

鄧興旺教授。

所有獲獎的導師們都為自己弟子們的成功做出了堅定的奉獻,有一個事例尤為令人印象深刻。

2005年,英語專業畢業的鐘波(目前是武漢大學的免疫學家)申請成為舒紅兵教授實驗室的博士生。「我下定決心畢業後要學習生物學,因為我對自然很感興趣,」鍾波說,「舒教授是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他的小組(當時在科羅拉多的國立猶太醫學研究中心)剛剛在《Molecular Cell》上發表了裡程碑式的新發現。每個有雄心的學生都希望加入他的實驗室,我也不例外。」

永不放棄

鍾波知道這並不容易。「我不得不承認,我的背景(英語專業)要比其他主修生物的同學弱得多,」他說,「我下載了他發表的所有論文,但我發現很難理解。我進入他的辦公室問了很多幼稚的問題,他耐心地向我解釋細節,並推薦給我更多的論文,同時鼓勵我在理解這些研究的過程中有任何困難都可以向他請教。在他的指導下,我讀了更多的論文,並寫了一個五頁的關於模式識別和信號通路的總結。在詢問是否可以加入他的實驗室時,令我驚訝的是,他居然同意了。」

舒紅兵教授。

舒紅兵教授坦誠一開始他並不確定鍾波有多少潛力,不過在看到鍾波的決心後,他認為鍾波理應得到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舒教授從不後悔自己這個決定。「他用事實證明,他已經是我的實驗室中最成功的學生之一。」在接受鍾波之後,舒教授讓他把最初的那個五頁的總結寫成一篇完整的綜述文章,這也是新成立的實驗室發表的第一篇文章。

舒教授認為耐心和毅力是一個好導師最重要的特徵,這也是他從自己的導師之一,他的博士生導師、美國埃默裡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家Harish Joshi那裡學到的。「我一直記得他對我說過的話,『Do not fire them; fire them up!』」舒教授回憶道,「在我17年的導師生涯中,我從沒有放棄過我的任何一個學生。」

中國有句古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好的導師會讓學生受益終身,甚至會把這種福澤傳遞給他學生的學生。「當我2012年開始有自己的實驗室時,我常常問自己,施教授在這種情況下會做什麼,」施一公教授曾經的博士生、史丹福大學的結構生物學家馮亮說。「我一直保留著施教授發給我或實驗室的所有電子郵件,並常常閱讀它們,它們就像運營實驗室的指導手冊。對於我和許多人來說,施教授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導師和榜樣,更是一位不懈的支持者和終生的朋友。」

中國歷史上稱呼尊敬的老師為「師父」,這是一個「老師」和「父親」的混成詞,用以表達導師與弟子之間深層次的聯繫。陳洪淵教授的得意門生徐靜娟教授說,「我認為『父親』是對老師期望的最高標準。而我們是幸運的孩子,因為陳教授就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在對待我們。」

相關焦點

  • 施一公等5位中國科學家獲《自然》傑出導師獎
    據《中國青年報》12月9日報導,2015年《自然》傑出導師獎今天對外揭曉,包括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在內的5位中國科學家獲得這一獎項。該獎由全球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總編Sir Philip Campbell博士創立,為強調導師啟發學生(年輕科學家)的重要性而設,每年專注於一個特定國家或者地區自2005年以來,已表彰了28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導師。
  • 中國科大林毅恆教授、何玉明研究員獲「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會微信公眾號10月27日消息 日前,求是科技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獎名單,中國科大林毅恆(05210)教授、何玉明(SA07234)研究員獲獎。2015-2018年在美國JILA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2018年通過海外人才項目引進回國和加入中國科大,現任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工作主要圍繞離子阱量子信息處理研究,致力於開發新方法和開展基礎量子信息研究。
  • 中國科學家張彌曼獲頒「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3月22日,在法國巴黎,中國科學家張彌曼獲頒「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新華社記者 張曼攝  新華社巴黎3月22日電(記者張曼)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22日晚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與另外4位女科學家獲頒這一獎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此前發布的評獎消息中說,張彌曼創造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新觀點。
  • 清華大學兩位教師五位校友獲得2018年何梁何利獎
    清華大學兩位教師五位校友獲得2018年何梁何利獎清華新聞網11月7日電 (通訊員 田陽)11月6日,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共有56位科學家獲此殊榮。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院士;37位科技工作者榮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8位科技工作者榮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其中,清華大學潘峰教授、聶建國院士,清華校友向濤院士、李立浧院士、楊志峰院士、周志成院士獲得「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清華校友吳蓓麗研究員獲得「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 中國古生物學家張彌曼獲頒聯合國「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大會授予張彌曼的頒獎詞是:「她在化石記錄方面的開創性工作,開啟了對水生脊椎動物如何適應陸地生活的新見解」。中國第五位「世界傑出女科學家」「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項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歐萊雅基金會1998年設立,每年表彰全球五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
  • 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揭曉!12位學者獲獎
    來源:求是科技基金會、軟科近日,求是科技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獎名單,共有12位學者獲獎。「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是1995年在陳省身、楊振寧、周光召、李遠哲、簡悅威五位科學家顧問的一致倡議下設立的,專門獎助在中國內地從事基礎研究領域的優秀青年科研人員。
  • 華人教授鮑哲南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巴黎3月23日電(記者張曼)2017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23日晚在巴黎舉行,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和另外4位女科學家獲得這一獎項
  • 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拓撲領域科學家,曾有五位得獎人獲諾獎
    「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三位拓撲領域科學家復旦大學 供圖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麥可·貝裡(Sir Michael V. Berry),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查爾斯·凱恩(Charles L. Kane),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
  •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獎
    網易科技訊 10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被授予,美國、日本和中國的三位科學家,美國科學家William C.Campbell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因為伊維菌素和阿維菌素的發現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則因青蒿素獲獎,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屠呦呦是第一名獲得諾貝爾自然學獎的中國人。而大村智是第21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日本2000年提出諾貝爾獎50年計劃後獲得的第12個諾貝爾獎。
  • 繼科學探索獎後,北京大學黃芊芊再獲2020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值得一提的是,12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繼「2020科學探索獎」後黃芊芊獲得的又一重要獎項。「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是1995年在陳省身、楊振寧、周光召、李遠哲、簡悅威五位科學家顧問的一致倡議下設立的,專門獎助在中國內地從事基礎研究領域的優秀青年科研人員
  • 全球名氣最大的五位中國科學家,他一人就值5個師!
    全球名氣最大的五位中國科學家,1.潘建偉,潘建偉是著名的量子物理學家,他領導的量子物理實驗達到了國際領先的高度,他對輛子力學的現代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2.王貽芳,王貽芳領導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測量到了中微子振蕩的一個關鍵參數,他還是科學突破獎的獲得者,具有深遠的國際影響力。
  •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網易科技訊 10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被授予美國、日本和中國的三位科學家,美國科學家WilliamCampbell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因為伊維菌素和阿維菌素的發現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則因青蒿素獲獎,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屠呦呦是第一名獲得諾貝爾自然學獎的中國人。而大村智是第21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日本2000年提出諾貝爾獎50年計劃後獲得的第12個諾貝爾獎。
  • 東北大學王義教授被授予IEEE TCRTS傑出技術成就和領導獎
    日前,東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智慧系統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王義教授在第41屆IEEE實時系統領域頂級會議(Real Time System Symposium)上被授予IEEE實時系統技術委員會2019年傑出技術成就和領導獎(IEEE TCRTS Outstanding Technical Achievement and Leadership Award),並作獲獎主旨報告,報告的主題是
  • 姚天順教授榮獲「NLPCC 2019傑出貢獻獎」
    2019年10月9日-14日,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的中文信息技術專業委員會(TCCI)第八屆CCF國際自然語言處理與中文計算會議(簡稱「NLPCC 2019」)在甘肅敦煌舉行。會議上,國內資深計算語言學專家、東北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的創始人姚天順教授榮獲NLPCC2019傑出貢獻獎。
  • 中國科學家陳家瑋獲國際水環境聯盟McKee獎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劉寶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記者劉麗10月5日—9日在美國召開的世界水處理技術展覽會上,宣布了2020年WEF(Water Environment Federation,國際水環境聯盟)傑出成就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委員、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家瑋帶領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團隊的研究成果獲得國際WEF和U.S.
  • 2017年度「求是獎」頒獎 陳十一、謝曉亮獲傑出科學家獎
    原標題:2017年度「求是獎」頒獎  求是基金會主席查懋聲(左)和「衛星之父」孫家棟(右)為陳十一(中)頒獎。澎湃新聞記者周航圖  據《勞動報》報導,昨天,「2017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在復旦大學舉行。
  •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簡歷資料照片 獲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5日中午11時30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當地的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揭曉,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聰大村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榮獲了該獎項。此次獎項由三人共同獲得。
  • 中國科學家首獲「惠特克傑出生態學家獎」
    記者今天(4月17日)獲悉,美國生態學會4月16日公布了2019年度「惠特克傑出生態學家獎」(the Whittaker Distinguished Ecologist Award)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學術所長方精雲因在陸地生態學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獲得該獎項。
  • 中科院海洋所相建海獲國際甲殼動物學會傑出研究貢獻獎
    齊魯網1月30日訊(記者 田進 通訊員 王敏)近日記者從國際甲殼動物學會(The Crustacean Society,TCS)理事會獲悉,該會授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研究員2017年度「國際甲殼動物學會傑出研究貢獻獎(The Crustacean
  • 清華大學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蓋姆名譽教授稱號
    清華大學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蓋姆名譽教授稱號清華新聞網10月15日電 (通訊員 馬小帥 姜楠)10月12日上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蓋姆清華大學名譽教授授予儀式在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簡稱「TBSI」)舉行,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共同院長張林向蓋姆教授授予了清華大學名譽教授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