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11月7日電 (通訊員 田陽)11月6日,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共有56位科學家獲此殊榮。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院士;37位科技工作者榮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8位科技工作者榮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其中,清華大學潘峰教授、聶建國院士,清華校友向濤院士、李立浧院士、楊志峰院士、周志成院士獲得「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清華校友吳蓓麗研究員獲得「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頒獎大會現場 科技日報記者 周維海 攝
潘峰與聶建國近照
潘峰,1963年8月生於安徽省懷寧縣。1983年在中南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86年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1993年在清華大學材料系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長期在新材料領域從事薄膜材料結構與性能調控技術、聲表面波材料與器件、阻變存儲材料與器件、磁性材料與自旋電子學等研究,獲四項國家級和十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以及中國真空科技成就獎。發表SCI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兩部、教材一本,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國際專利2項。
聶建國,結構工程專家。1958年8月生於湖南省衡陽。1982年在湖南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84年在鄭州工學院獲得碩士學位,1991年在南斯拉夫狄托格勒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取得技術科學博士學位。1992年11月-1994年11月在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出站後留校工作。現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結構工程研究所所長,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長期從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研究與推廣應用工作,研發了一系列組合結構新形式和新技術,發展了組合結構設計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拓寬了組合結構的工程應用領域,為實現組合結構體系層面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貢獻。成果被多部國家及行業標準採納並獲得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獲中國鋼結構協會首屆鋼結構傑出人才獎、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全國優秀博士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等榮譽。
圖為(從上至下,從左到右)向濤、李立浧、楊志峰、周志成、吳蓓麗近照
向濤,物理學家。1963年4月出生於湖北省興山縣。1984年和1986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先後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0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凝聚態理論研究。提出並建立了動量空間密度矩陣重正化群、量子轉移矩陣重正化群、以及基於虛時演化和二次重正化變換的張量重正化群方法,解決了多體量子模型的熱力學量及其它物理量的計算問題;提出了高溫超導電子層間相干運動的微觀模型,正確預言了高溫超導層間電子結構和超流密度等物理量隨溫度的變化規律;提出了求解基塔耶夫模型的約旦-維格納變換方法和二維量子數分數化的機制。曾獲中國物理學會葉企孫物理獎。
李立浧,電網工程專家、直流輸電專家。1941年7月生,江蘇省鹽城市人。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現任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電網建設,在電網工程、直流輸電和交直流並聯電網運行技術領域作出了成績和貢獻。參加和組織建設了我國第一條330千伏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00千伏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參加和組織我國第一條也是世界上第一條±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的技術研究、關鍵項目攻關和工程建設。作為多條超高壓交、直流輸電工程的技術負責人和工程負責人,主持關鍵技術研究,組織工程建設。編寫重大工程技術報告10餘份,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合作出版專著1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授權專利8項。為推進我國電網技術發展,尤其是直流輸電技術與交直流並聯電網運行技術跨入國際先進行列作出了貢獻。
楊志峰,環境生態規劃與修復專家。1963年8月生,河北省石家莊市人。1982年在河北農業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86年在大連理工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89年在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兼任民盟中央委員會生態環境專委會主任、國際環境生態學會主席、國際能值學會中國分會主席、環球中國環境專家協會會長,曾任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從事環境生態規劃與修復研究,在流域生態需水保障、溼地和城市環境生態建設等工程技術方面取得多項技術突破,為提高流域、溼地和城市環境生態保護技術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出版中英文學術專著和教材20餘部;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SCI論文20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餘件。已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10項。
周志成,衛星總體技術專家。1963年6月生,北京市人。1984年在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87年在清華大學力學系獲得碩士學位。現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常委,型號總設計師,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部長、博士生導師。
是衛星總體技術專家,我國通信衛星工程、太空飛行器動力學學術帶頭人之一。任我國新一代大型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公用平臺(東方紅四號)總設計師,是我國通信衛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並打入國際市場的開拓者之一。30年來,長期工作在衛星研製一線,主持研製成功十餘顆應用衛星。在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的軍用、民用和國際商業衛星研製過程中,主持攻克大容量、長壽命、高可靠等重大技術問題,為我國衛星工程技術跨越發展作出了創新性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出版專著3部,論文5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19項。
吳蓓麗,1979年1月出生於河南省南召市。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2001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獲得學士學位,2006年在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取得博士學位,2007年至2011年赴美國Scripps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201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從事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並開展基於其結構的藥物研發。吳蓓麗帶領其研究團隊於短期內成功解析了6種重要GPCR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闡明了不同受體蛋白與配體的特異性結合模式,揭示了不同類型GPCR對細胞信號的識別和調控機制,為深入理解GPCR的信號轉導機制提供了重要依據,並極大促進了針對愛滋病、血栓和糖尿病等人體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發。近五年,在《科學》《自然》和《細胞》發表8篇研究論文,其中通訊作者5篇。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項目資助,並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創新獎」「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傑出成就獎」和「樹蘭醫學青年獎」等多個獎項。吳蓓麗校友是此次獲獎者中最年輕的科技工作者。
頒獎大會現場 科技日報記者 周維海 攝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先生共同捐資港幣4億元,於1994年在香港註冊成立的公益性科技獎勵基金,旨在獎勵取得傑出成就的中國科學家,促進我國科技創新進步與發展。這一獎項設置24年來,已遴選獎勵優秀科學家、工程師和產業領軍人才1306人,其中兩院院士超過800名。
供稿:校友總會 編輯:寧寧 華山 審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