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兩位教師五位校友獲得2018年何梁何利獎

2021-01-09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兩位教師五位校友獲得2018年何梁何利獎

清華新聞網11月7日電 (通訊員 田陽)11月6日,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共有56位科學家獲此殊榮。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院士;37位科技工作者榮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8位科技工作者榮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其中,清華大學潘峰教授、聶建國院士,清華校友向濤院士、李立浧院士、楊志峰院士、周志成院士獲得「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清華校友吳蓓麗研究員獲得「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頒獎大會現場 科技日報記者 周維海

潘峰與聶建國近照

潘峰,1963年8月生於安徽省懷寧縣。1983年在中南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86年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1993年在清華大學材料系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長期在新材料領域從事薄膜材料結構與性能調控技術、聲表面波材料與器件、阻變存儲材料與器件、磁性材料與自旋電子學等研究,獲四項國家級和十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以及中國真空科技成就獎。發表SCI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兩部、教材一本,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國際專利2項。

聶建國,結構工程專家。1958年8月生於湖南省衡陽。1982年在湖南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84年在鄭州工學院獲得碩士學位,1991年在南斯拉夫狄托格勒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取得技術科學博士學位。1992年11月-1994年11月在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出站後留校工作。現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結構工程研究所所長,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長期從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研究與推廣應用工作,研發了一系列組合結構新形式和新技術,發展了組合結構設計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拓寬了組合結構的工程應用領域,為實現組合結構體系層面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貢獻。成果被多部國家及行業標準採納並獲得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獲中國鋼結構協會首屆鋼結構傑出人才獎、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全國優秀博士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等榮譽。

圖為(從上至下,從左到右)向濤、李立浧、楊志峰、周志成、吳蓓麗近照

向濤,物理學家。1963年4月出生於湖北省興山縣。1984年和1986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先後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0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凝聚態理論研究。提出並建立了動量空間密度矩陣重正化群、量子轉移矩陣重正化群、以及基於虛時演化和二次重正化變換的張量重正化群方法,解決了多體量子模型的熱力學量及其它物理量的計算問題;提出了高溫超導電子層間相干運動的微觀模型,正確預言了高溫超導層間電子結構和超流密度等物理量隨溫度的變化規律;提出了求解基塔耶夫模型的約旦-維格納變換方法和二維量子數分數化的機制。曾獲中國物理學會葉企孫物理獎。

李立浧,電網工程專家、直流輸電專家。1941年7月生,江蘇省鹽城市人。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現任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電網建設,在電網工程、直流輸電和交直流並聯電網運行技術領域作出了成績和貢獻。參加和組織建設了我國第一條330千伏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00千伏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參加和組織我國第一條也是世界上第一條±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的技術研究、關鍵項目攻關和工程建設。作為多條超高壓交、直流輸電工程的技術負責人和工程負責人,主持關鍵技術研究,組織工程建設。編寫重大工程技術報告10餘份,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合作出版專著1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授權專利8項。為推進我國電網技術發展,尤其是直流輸電技術與交直流並聯電網運行技術跨入國際先進行列作出了貢獻。

楊志峰,環境生態規劃與修復專家。1963年8月生,河北省石家莊市人。1982年在河北農業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86年在大連理工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89年在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兼任民盟中央委員會生態環境專委會主任、國際環境生態學會主席、國際能值學會中國分會主席、環球中國環境專家協會會長,曾任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從事環境生態規劃與修復研究,在流域生態需水保障、溼地和城市環境生態建設等工程技術方面取得多項技術突破,為提高流域、溼地和城市環境生態保護技術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出版中英文學術專著和教材20餘部;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SCI論文20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餘件。已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10項。

周志成,衛星總體技術專家。1963年6月生,北京市人。1984年在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87年在清華大學力學系獲得碩士學位。現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常委,型號總設計師,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部長、博士生導師。

是衛星總體技術專家,我國通信衛星工程、太空飛行器動力學學術帶頭人之一。任我國新一代大型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公用平臺(東方紅四號)總設計師,是我國通信衛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並打入國際市場的開拓者之一。30年來,長期工作在衛星研製一線,主持研製成功十餘顆應用衛星。在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的軍用、民用和國際商業衛星研製過程中,主持攻克大容量、長壽命、高可靠等重大技術問題,為我國衛星工程技術跨越發展作出了創新性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出版專著3部,論文5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19項。

吳蓓麗,1979年1月出生於河南省南召市。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2001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獲得學士學位,2006年在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取得博士學位,2007年至2011年赴美國Scripps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201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從事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並開展基於其結構的藥物研發。吳蓓麗帶領其研究團隊於短期內成功解析了6種重要GPCR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闡明了不同受體蛋白與配體的特異性結合模式,揭示了不同類型GPCR對細胞信號的識別和調控機制,為深入理解GPCR的信號轉導機制提供了重要依據,並極大促進了針對愛滋病、血栓和糖尿病等人體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發。近五年,在《科學》《自然》和《細胞》發表8篇研究論文,其中通訊作者5篇。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項目資助,並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創新獎」「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傑出成就獎」和「樹蘭醫學青年獎」等多個獎項。吳蓓麗校友是此次獲獎者中最年輕的科技工作者。

頒獎大會現場 科技日報記者 周維海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先生共同捐資港幣4億元,於1994年在香港註冊成立的公益性科技獎勵基金,旨在獎勵取得傑出成就的中國科學家,促進我國科技創新進步與發展。這一獎項設置24年來,已遴選獎勵優秀科學家、工程師和產業領軍人才1306人,其中兩院院士超過800名。

供稿:校友總會 編輯:寧寧 華山 審核:襄楠

相關焦點

  • 中科大教授獲何梁何利獎
    何梁何利獎是由愛國企業家捐資設立的重量級官方獎項,每年均由分管國家科技工作的大人物親自頒獎,獲得該獎的科學家往往是院士或未來極具潛力的院士種子選手,所以何梁何利獎又被譽為近日,中科大兩位教授榮膺何梁何利獎,分別是2019年新晉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數學學院葉向東教授和中科大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執行院長吳楓教授。
  •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新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鄭緯民、建築學院教授莊惟敏共2位教師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此外,還有8位校友分別獲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校友為北京大學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2000-2018年任清華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近代物理所所長)。清華大學1984級物理系校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戴宏傑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5位清華校友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軍事科學院國防科技創新研究34院常超研究員、中國電建集團張宗亮總工程師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09年應邀回國,擔任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及校長助理。2012年任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2018年出任澳門大學校長。長期從事電力系統領域的研究,研究成果促進了電力市場的發展,並在能源、信息及控制工程等領域享有國際聲譽。
  • 重慶大學劉清友校友獲得2020年度何梁何利獎!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2020年共有52名獲獎者,其中鍾南山、樊錦詩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重慶大學劉清友校友獲得"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劉清友本科就讀於西南石油大學,1989年起在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精密製造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1991年獲碩士學位,1997年到1999年在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為成都理工大學黨委委員、常委、副書記、校長,鑽頭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帶頭人。
  • 兩位清華校友當選2020年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清華新聞網9月25日電 9月22日,英國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RAE)公布2020年新選院士名單,新當選的50位院士和3位外籍院士中有7位華人學者,兩位清華校友榜上有名,他們是英國肯特大學教授閆勇和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羅開紅。
  • 一位教師兩位校友當選2020年度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清華新聞網10月20日電 近日,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簡稱APS)公布了2020年新增會士(APS Fellow)名單,共有163位研究人員當選,其中有一位清華教師和兩位校友,他們是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燃燒能源中心教授孫超,1999級工物系校友、上海交通大學
  •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入選2018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入選2018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清華新聞網11月23日電 (通訊員 田陽)11月21日,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 4位清華校友獲得2019年斯隆研究獎
    4位清華校友獲得2019年斯隆研究獎清華新聞網2月25日電(通訊員 田陽)2月19日,艾爾弗·斯隆基金會(The Alfred P.Sloan Foundation) 公布了2019年斯隆研究獎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獲獎名單,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57所高等院校的126位研究人員榜上有名,其中有4位清華校友:2007級物理系碩士校友、中佛羅裡達大學助理教授馮小峰獲得化學獎;2004級計算機系校友、杜克大學助理教授的鬲融獲計算機科學獎;2002級物理系校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助理教授周鑫獲數學獎;
  • 觀瀾|這位山東沂源人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2020年11月3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今年全國共有52名科技人員獲獎,其中鍾南山和樊錦詩獲得科學與技術成就獎;30人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人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1月7日,記者獲悉,這裡邊,有一位山東人獲得「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他就是畢業於淄博市沂源一中的96屆校友、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趙永生。
  • 今天是清華大學109歲生日,歷屆校友紛紛發來雲祝福
    今天是清華大學109歲生日,歷屆校友紛紛發來雲祝福,為母校慶生。清華大學有多牛?看看這些校友的身份標籤就能略知一二。清華大學到底有多牛?在這百年之中獲得了哪些成就?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清華大學在其中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02 科研事業的成果國立清華大學致力於研究事業之提倡。1935年,教育部核准全國高校設27個研究部,其中有清華大學的10個。
  • 山東大學張澄教授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近日在京舉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內科張澄教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是山東省醫學界獲此獎項的第一位學者。張澄教授自2004年開始,一直從事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發生機制和幹預策略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了炎症因子通過ASK1-MKK4-JNK1-NonO通路導致膠原代謝紊亂和動脈粥樣硬化(AS)斑塊不穩定的新機制、揭示了尼古丁和血管緊張素II通過上調AMPK-AP2-MMP2通路導致血管膠原降解和
  • 山東大學張澄教授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近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內科張澄教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是山東省醫學界獲此獎項的第一位學者。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和中國百篇最具影響的國際學術論文獎,獲得中國五四青年獎章和山東省五四青年獎章,獲評美國心臟病學院Fellow(FACC)、歐洲心臟病學會Fellow(FESC)、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國家首批「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以及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
  • 9位北大校友獲2019年美國斯隆研究獎 總數居國內高校第一
    美國多所名校表現出色2019年斯隆研究獎結果揭曉後,美國各大頂級名校也第一時間在主頁上發布了新聞,報導本校獲獎教師和校友的詳細情況。今年普林斯頓大學教師表現出色,共有10人斬獲2019年斯隆獎,涵蓋了化學、計算和進化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數學、神經科學、海洋科學和物理學等全部學科領域。
  • 清華校友亓磊、洪暐哲、陳諧獲得2017年斯隆研究獎
    清華校友亓磊、洪暐哲、陳諧獲得2017年斯隆研究獎清華新聞網2月24日電 2月22日,美國斯隆基金會(Alfred P.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17年獲得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的126名青年學者名單,共有15位華人學者獲獎,其中有3位清華校友,他們分別為:亓磊獲「計算與進化分子生物學獎」,洪暐哲獲「神經科學獎」,陳諧獲「物理學獎」。
  • 清華大學召開2018年就業工作會議
    清華大學召開2018年就業工作會議清華新聞網12月21日電 12月14日下午,清華大學召開2018年就業工作會議,對學校年度就業工作進行總結,交流院系就業指導經驗,表彰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陳旭為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綜合獎院系代表頒獎楊斌宣讀了2017~2018學年度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綜合獎、就業引導獎、職業輔導獎和就業工作先進個人的獲獎名單
  • 2020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來了
    10月3日,每年一度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揭曉,全國52名科技工作者獲得了這一獎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自1994年3月,由香港愛國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先生各捐資1億港元,在香港註冊成立社會公益性慈善基金,用來獎勵取得傑出成就和重大創新的科學技術工作者,促進中國的科學與技術發展。
  • 北京大學7位教師、6位校友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9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北京大學共有7位教師、6位校友獲獎,13位北大人在各自領域脫穎而出。
  • 2020年科學突破獎公布 清華校友陳諧獲得新視野物理學獎
    2020年科學突破獎公布 清華校友陳諧獲得新視野物理學獎清華新聞網9月6日電(通訊員 田陽)北京時間9月5日,2020年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除生命科學突破獎、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數學突破獎外,面向年輕學者的新視野物理學獎和新視野數學獎也同時公布。
  • 材料學院教師趙宇亮、汪衛華、李晉閩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獎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共有52位中國科學家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0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位。
  • 2014年清華大學學生獎勵大會舉行19名學子獲得特獎-清華大學新聞網
    19名學子獲得特等獎學金2014年清華大學學生獎勵大會舉行  清華新聞網12月27日電 (記者 王 蕾)12月26日下午,2014年清華大學學生獎勵大會在主樓後廳舉行。  陳吉寧在會上講話,代表學校向所有獲獎同學表示祝賀,向關心同學們成長、進步的老師、校友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感謝。陳吉寧指出,榮譽體系反映了一個學校的教育理念,體現了學校師生的價值取向。在全面實施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清華不斷豐富培養方向和評價標準,以提升學生多樣化成長的自主性、自信心和開放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