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教授程和平、顏學慶、季加孚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獎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程和平院士、物理學院顏學慶教授、腫瘤醫院季加孚教授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入選人數在全國高校中最多。程和平 院士程和平,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顏學慶教授先後承擔了科技部的國家重大儀器專項和基金委的創新群體項目,曾入選中國核物理學會胡濟民教育科學獎(2007年)、德國洪堡學者(2008年)、北京卓越青年科學家(2018年)和美國加州大學(埃爾文分校)Rostocker傑出講師(2019年)。2019年獲得世界加速器大會Hogil Kim加速器獎。
-
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獎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3日訊(記者 秦思思)今(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受訪單位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中國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結構工程師學會會士、重慶大學周緒紅教授長期致力於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科研及人才培養工作,在鋼結構和鋼-混凝土混合結構體系研發、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
山東大學張澄教授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近日在京舉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內科張澄教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是山東省醫學界獲此獎項的第一位學者。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和中國百篇最具影響的國際學術論文獎,獲得中國五四青年獎章和山東省五四青年獎章,獲評美國心臟病學院Fellow(FACC)、歐洲心臟病學會Fellow(FESC)、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國家首批「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以及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
-
山東大學張澄教授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近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內科張澄教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是山東省醫學界獲此獎項的第一位學者。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和中國百篇最具影響的國際學術論文獎,獲得中國五四青年獎章和山東省五四青年獎章,獲評美國心臟病學院Fellow(FACC)、歐洲心臟病學會Fellow(FESC)、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國家首批「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以及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
-
浙大寧理校長楊德仁院士獲何梁何利獎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浙江高校僅2人獲獎,其中,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校長楊德仁院士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半導體材料研究所所長,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校長楊德仁長期從事半導體矽材料的研究,包括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用矽材料
-
中國農大沈建忠院士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獎
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頒獎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我校動物醫學院沈建忠院士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沈建忠院士教授30餘年來一直從事動物源食品安全、細菌耐藥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其主要學術貢獻有:細菌耐藥研究領域,在世界上首先發現了動物源和人源細菌中mcr-1、optrA、tet(X3/X4)等耐藥新機制,揭示了動物源耐藥細菌/基因可通過環境/食物鏈進行傳播的風險,研究成果居國際前沿水平,受到全球學術界、媒體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推動了國內外對畜禽養殖中黏菌素等重要抗菌藥物使用相關法律法規的重新修訂
-
我省兩人獲何梁何利獎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李宗寬 祁思元)11月7日,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近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表彰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作出傑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其中,來自我省的河南農業大學範國強教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河南科技大學魏世忠教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
四川大學王琪院士、成都理工大學劉清友校長獲2020年何梁何利...
四川大學王琪院士、成都理工大學劉清友校長獲2020年何梁何利獎!2020年度共有52位科學家獲獎,其中——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王琪院士因其在塑料加工領域的傑出成就和貢獻,榮獲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 「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成都理工大學校長劉清友教授因其在從事石油鑽頭及裝備的理論、實驗、產品及應用研究傑出成就和貢獻榮獲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為四川高校的科技工作者點讚!
-
中科大教授謝毅獲國際化學化工傑出女性獎—新聞—科學網
中科大教授謝毅獲國際化學化工傑出女性獎系華人科學家首次獲獎 記者5月2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材料學院教授謝毅
-
河北省賈振華院長榮獲何梁何利獎
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11月3日下午在北京舉行。本年度共有52位科學家分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由省科技廳提名的河北以嶺醫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榮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產業創新獎」。
-
中科大教授獲美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記者10月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陸朝陽教授近日被美國物理學會授予2021年度「蘭道爾—本內特量子計算獎」,以表彰他在光學量子信息科學,特別是在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方面的重要貢獻。
-
稱為「院士風向標」的何梁何利獎名單揭曉,地礦行業1人入選
何梁何利獎是一項認可度高、含金量十足的獎項,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揭曉。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授予30位在數學力學、生命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科學發現,作出突出技術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下設「青年創新獎」、「產業創新獎」、「區域創新獎」三大類,共授予20位優秀科技工作者。
-
中科大教授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10月6日,美國物理學會(APS)宣布,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陸朝陽教授2021年度「蘭道爾—本內特量子計算獎」(Rolf Landauer and Charles H. Bennett Award in Quantum Computing),表彰他「在光學量子信息科學,特別是在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方面的重要貢獻」。
-
材料學院教師趙宇亮、汪衛華、李晉閩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獎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共有52位中國科學家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0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位。
-
中科大教授再獲國際大獎!一看年齡,還是80後
而且,這已經不是陸朝陽,第一次獲國際大獎了。和「仁科芳雄亞洲獎」;2020年的10月份,如今,又獲得了2021年度羅夫·蘭道爾和查爾斯·本內特量子計算獎,講真,著實不容易,更不簡單。如此一位年輕人,不僅是中科大的教授,同時,還在國際上屢獲大獎,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從這個角度來看,說中科大很牛,那絕對是有根據的!
-
中科大教授獲美國量子計算獎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80後明星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的研究工作再次獲得國際獎項認可。當地時間10月7日,美國物理學會(APS)宣布將2021年度羅夫·蘭道爾和查爾斯·本內特量子計算獎(2021 Rolf Landauer and Charles H.
-
蘇州兩名科技工作者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獲獎科學家揭曉。「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授予鍾南山院士與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共50位,其中,蘇州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路健美榮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主任醫師、內科血液學教授吳德沛榮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這也是蘇州大學首次獲得該獎項。
-
中科大系小行星再添新成員,「吳偉仁星」閃耀太空
中國科大系小行星家族再添新成員,中科大校長包信和院士受邀見證了這一榮耀時刻,贈送賀禮並致辭。據悉,「吳偉仁星」命名由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和紫金山天文臺推薦吳偉仁院士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戰略科學家,因為在月球探測領域的重大貢獻獲頒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同時,就在今年六月,吳偉仁院士還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年度最高獎「世界航天獎」。
-
東部戰區總醫院盧光明教授獲得2020年度何梁何利獎!
2020年11月3日,備受關注的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作為我國權威的科技獎勵,這場頒獎大會無疑是科技界的盛事。東部戰區總醫院放射診斷科盧光明教授獲何梁何利獎,他成為何梁何利獎的首位放射學家。「振奮!感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科技工作者的深切關懷和殷切期待。」面對鮮花和掌聲,頒獎現場的盧光明教授謙虛而感恩,「更加體會到科技強國、科技強軍的強烈使命感,要只爭朝夕,更加努力。」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
-
2020何梁何利獎名單出爐
作者 | 李晨陽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揭曉。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授予30位在數學力學、生命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科學發現,作出突出技術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下設「青年創新獎」、「產業創新獎」、「區域創新獎」三大類,共授予20位優秀科技工作者。